《時間簡史》解讀

2020-12-04 小朱娛樂110

這篇書評解讀的,是世界科學著作的裡程碑,霍金教授的《時間簡史》(A brief history of time, Stephen Hawking)。

《時間簡史》是全世界最知名,銷量最大的科普書,沒有之一。1988年出版後,曾經在暢銷書榜上連續出現了237周,也就是四年半的時間,創下了前所未有的暢銷記錄,這本書被翻譯成了40多種文字,印了1000多萬冊,也就是說在全世界範圍內,平均每700個人,就擁有一本《時間簡史》,所以霍金教授的一位學生開玩笑的說:「霍金教授的科普書,比麥當娜談性的書還好賣。」

這些年,出現了很多叫《什麼什麼簡史》的書,比如說《萬物簡史》,《人類簡史》,《未來簡史》之類的,而霍金教授的《時間簡史》,就是開創了這個命名方法的先河。

《時間簡史》這本書並不是很厚,只有200多頁,十幾萬字,但是書中涵蓋的內容,是非常廣泛的,從相對論到量子力學,從宇宙膨脹到基本粒子,從黑洞到蟲洞,霍金教授都進行了介紹。所以看完這本書,你對我們的世界和宇宙,會有更多更深層次的了解。

不過實話實說,《時間簡史》這本書,對於普通人來說,並不是很友好——它太難了。因為對很多物理學上的概念,霍金教授只做了非常簡單的介紹,有些更是一筆帶過,沒有一定物理學知識基礎的人,很有可能根本就看不懂霍金教授在說些什麼。有機構做過調查,很多讀過《時間簡史》的人,除了開頭第一章講的那些段子和歷史以外,其它的內容全都忘了,看了等於沒看,而在Kindle上,《時間簡史》的平均閱讀進度只有6%,意味著很多人買來了《時間簡史》,但是看了第一章就放棄了。

所以我振奮起精神,抖擻起餘勇,試試給大家,把《時間簡史》的精華,和霍金教授對於宇宙研究做出的貢獻解讀一下。因為當霍金教授委託他的兩個中國學生,把《時間簡史》翻譯成中文的時候,曾經說:「我希望讓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了解我的研究。」

霍金教授認為,他自己在學術上最重要的貢獻,是對於奇點和黑洞的研究,所以這篇解讀裡,我按照時間的順序,把霍金教授的重要理論,分成了三個部分——

首先是霍金教授和彭羅斯教授一起,證明了著名的奇點定理,這個理論跟廣義相對論和宇宙膨脹有關;

接下來是霍金教授提出了無邊界的宇宙模型,認為宇宙沒有邊界,也沒有起始和終結,這是對上帝的一次挑戰;

最後是霍金教授證明了黑洞也可以發出輻射,這種輻射就被稱為霍金輻射。

奇點定理

我們先來說說,霍金教授和彭羅斯教授證明的奇點定理是什麼。

在二十世紀以前,人們一直默認宇宙是靜止的,即使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已經說明,不同的物體之間會相互吸引,但是人們還是發明出了各種各樣的方法,來維護宇宙靜止的設想,甚至連大神愛因斯坦,都在這個問題上栽了跟頭。

愛因斯坦在1915年發表了廣義相對論,提出時空是可以彎曲的,根據愛因斯坦的方程,宇宙並不是靜止的,但愛因斯坦認為,這肯定是因為有什麼地方弄錯了。所以愛因斯坦在他的方程裡,強行添加了一個「宇宙常數」,這樣一來,根據修改後的方程來看,宇宙就變成靜止的了。

但是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科學家在觀察其它恆星的時候發現,很多恆星,都發生了一種叫做「紅移」的現象,意思就是說這些恆星都正在遠離地球,本來人們認為,這些恆星的運動是隨機的,也就是說有些恆星離我們越來越遠,但也有些恆星離我們越來越近。

可到了1929年,美國天文學家哈勃(就是名字用來命名哈勃望遠鏡的那個哈勃)發現,絕大多數恆星,都是在遠離地球的,而且這些恆星離地球越遠,他們遠離地球的速度也就越快。

這說明什麼呢?我給大家舉個例子:

假如你拿一個氣球,在氣球表面的不同地方用水彩筆畫上幾個點,接著給這個氣球吹氣,隨著氣球越吹越大,你畫的那幾個點之間的距離,就會越來越遠,而且兩個點離的越遠,它們之間相互遠離的速度就會越快。

這個氣球,其實就相當於我們的宇宙,氣球上的點,就相當於地球和其它恆星,絕大多數恆星都是離地球越來越遠,這就說明啊,我們的宇宙正在不斷膨脹。

愛因斯坦在得知這個觀測結果之後才發現,自己強行給方程加進去的那個宇宙常數,完全就是多餘的,宇宙不是靜止的,而的確就是在膨脹的,所以愛因斯坦後來說:「宇宙常數,是我一生中犯下的最大的錯誤」。

在發現了宇宙膨脹之後,科學家們,就以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為基礎,找出了一個新的模型,來描述這個膨脹的宇宙,這就是弗裡德曼宇宙模型。

科學家們發現,在弗裡德曼宇宙模型中,如果把時間往前推,宇宙就會收縮,如果一直倒推到150億年前,所有的星系之間的距離,就會變成0,就好像是整個宇宙,被緊緊的擠壓成了一個點。

這個點,就被稱為奇點。它就是,宇宙時空的開端。

奇點的性質非常特別,我們很難直觀地去想像這是個什麼東西,但是通過數學計算我們可以知道,奇點的體積無限小,彎曲程度無限大,密度無限大,引力也是無限大的。

這裡有很多的無限小無限大,但是數學,其實是沒有辦法真的處理無限小和無限大的計算的,這就意味著,雖然弗裡德曼宇宙模型是根據廣義相對論提出的,但是包括廣義相對論在內的所有物理理論,在奇點這個地方,都失效了。

所以霍金教授說,奇點的出現,證明了廣義相對論,也只是一個不完全的理論。因為在宇宙最開始的那一刻,它就失效了。

明白了奇點是什麼,我們來看看霍金教授在這個研究過程中,做出了怎樣的貢獻?他,又是怎樣看待奇點的呢?

在奇點這個理論剛被提出來的時候,並不是所有的物理學家都認同這個說法,據霍金教授說,愛因斯坦自己,都不太相信這個說法,愛因斯坦認為,如果我們把時間一直往前推,不同的星系也不會碰撞到一起,而是會恰好錯開。

但是霍金教授在讀到了彭羅斯教授的一些相關研究的時候意識到,奇點理論應該是成立的。

經過幾年的努力,霍金教授和彭羅斯教授一起,用嚴謹的數學方法證明,如果廣義相對論是正確的,而宇宙中確實有我們觀測到的那麼多恆星,星系等物質,那麼宇宙在很久以前,一定是誕生於一個奇點之中。這個奇點,就是宇宙的開端。

這個理論,現在被稱為彭羅斯—霍金奇點定理。

有很多人一開始不願意接受霍金教授的這個研究結論,因為他們不喜歡宇宙有一個開端的說法,還有的人認為,這個結論違反了科學決定論,糟蹋了完美的廣義相對論,但是沒辦法,因為霍金教授並不是信口開河,他是腳踏實地,用數學計算,證明出這個結果的,數學不會騙人,而人也不能跟數學定律辯論。

所以現在,不管是喜歡還是不喜歡,幾乎所有的物理學家都承認,我們的宇宙,的確是誕生在一個奇點之中的。

我們複習一下,前面講的是霍金教授和彭羅斯教授證明的奇點定理是什麼。

在二十世紀之前,人們都認為宇宙是靜止的,直到科學家發現,絕大多數恆星都在遠離地球而去,人們才意識到宇宙是在持續膨脹的。科學家們在研究膨脹的宇宙模型的時候發現,在150億年前,所有的星系之間的距離都是0,宇宙在當時是一個體積無限小,彎曲度,密度,引力無限大的奇點,霍金教授和彭羅斯教授的貢獻就在於,他們用嚴謹的數學方法,證明了,如果廣義相對論是正確的,那麼宇宙就必然誕生於這樣一個奇點。這就是,宇宙的開端。

無邊界宇宙模型

我們說證明奇點定理,是霍金教授最大的科學貢獻之一,但是後來,霍金教授又改變了自己的想法,提出了無邊界宇宙模型,認為宇宙並不需要誕生在奇點之中。

所以接下來,我們來看看,霍金教授提出的無邊界宇宙模型,有什麼特別之處呢?

在前面我們說到,霍金教授和彭羅斯教授證明了奇點定理,之後幾乎所有的物理學家都承認,我們的宇宙,是誕生在一個奇點之中的,宇宙誕生的那一刻,被稱為大爆炸!

宇宙大爆炸理論,是目前最主流的,描述宇宙起源的模型。我們現在來看一下,宇宙大爆炸模型,對宇宙起源時刻的描述——

大爆炸的那一刻,宇宙的體積是0,溫度無限高,之後宇宙開始迅速膨脹,溫度開始降低;

在大爆炸一秒鐘之後,宇宙的溫度降低到了100億度,這大概是氫彈爆炸時能達到的最高溫度;

在大爆炸一百秒之後,宇宙溫度繼續降低到10億度,質子和中子開始結合在一起,組成原子核;

之後,宇宙的溫度繼續降低,持續膨脹,在一百萬年後,宇宙溫度降低到了幾千度,原子開始形成;

隨著宇宙溫度繼續降低,恆星,星系這些物質開始形成;

到了150億年後的現在,宇宙已經膨脹了很多很多倍,溫度也已經很低了。

現在的宇宙溫度,只比絕對零度高一點點了,但是宇宙的各個地方,還是殘留著當時大爆炸的能量,而且我們還可以觀測到,科學家們叫它微波背景輻射,就好像是充滿了宇宙的背景噪音。

宇宙大爆炸理論,雖然聽起來很玄乎,似乎有點不可思議,但是是和我們今天的觀測證據相符合的,所以呢,已經被物理學家們廣泛接受了。

但是這個理論,還是讓不少物理學家們有點兒尷尬,你看,從我前面的描述中,你能夠感覺到,大爆炸是宇宙的奇點,那麼,宇宙中一切的物質,甚至是空間和時間,都是大爆炸以後才出現的,大爆炸之前的任何事件,對我們來說都沒有任何意義,或者說根本就不存在,也就是說宇宙時空並不是無限的,而是有一個很特別的邊界和開端,這個開端,就是大爆炸奇點。

但問題是,就像我們在前面講到的那樣,大爆炸奇點是一個非常特別的存在,在這裡,所有的物理定律都失效了,人們根本不知道從這個奇點裡,會冒出些什麼東西,那麼,宇宙現在所遵循的那些規律,到底是怎麼出現的呢?是誰規定了這些規律呢?

難道,真的是上帝嗎?

由於這個問題,目前科學家們還沒有很好地解釋,所以也就給宗教界保留了一絲希望。

霍金教授回憶,1981年的時候,教皇邀請了很多科學家,召開了一場宇宙學會議,在科學家們演講結束後,教皇說,大爆炸以後的各種歷史,各種規律,你們都是可以研究的,但是大爆炸的那一刻,你們科學家就不要研究了,因為那是萬物誕生的時刻,那是上帝的事。

霍金教授也在這次會議上發表了演講,演講的主題,就是無邊界宇宙模型,霍金教授在聽到了教皇的話以後,就在心裡嘀咕,「看來教皇沒聽懂我講的內容啊!」

因為此時,霍金教授提出的無邊界宇宙模型也就意味著,宇宙沒有開端,也沒有誕生的時刻,所以,也就根本沒有上帝的位置。

霍金教授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們來看看無邊界宇宙模型是怎麼回事兒。

我們之前在提到奇點定理,和宇宙大爆炸模型的時候一直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廣義相對論是正確的。

但這個前提,其實未必站得住腳,這並不是說廣義相對論錯了,而是說,它是一個,不完全的理論,沒有和量子力學結合起來。

在二十世紀,物理學最重要的兩大發現,也是當今物理學中最基礎的兩大理論,就是相對論和量子論。

一般來說,相對論管的是宏觀領域,比如星系運動什麼的,而量子力學管的是微觀領域,比如說粒子運動的問題,在研究一般理論的時候,這兩套體系是井水不犯河水。

但霍金教授認為,在研究大爆炸奇點的時候,就必須要把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結合起來了,他認為,奇點定理已經說明了,在大爆炸奇點這種極端情況下,廣義相對論已經不能很好地描述宇宙了,在這時候,就必須要考慮到量子效應。

在廣義相對論的基礎上,宇宙只有兩種可能,要麼就有無限長的時間,要麼就有一個大爆炸奇點這樣的開端,但是,如果把量子力學引進來之後,就會出現一種新的可能,也就是一個有限無界的宇宙。

有限無界的意思是,宇宙時空是有限大的,但是卻沒有邊界。聽著是不是有點兒暈?還有點兒自相矛盾?我給你舉個例子你就很容易明白了:

我們用地球來做一個類比,我們的地球,就是一個有限大的星球,我們知道它的直徑和大小,但是,地球是沒有邊界和開端的,如果你在地球上一直走一直走,是永遠不可能走到一個地球的邊界的,更不可能掉到地球外面去。所以地球,就是個有限無界的星球。

霍金教授的無邊界宇宙模型,就是一個空間和時間交織在一起的四維宇宙,在這個宇宙中,時空就像是地球的表面,在範圍上是有限的,但是卻沒有形成邊界,也沒有形成奇點,時空上的每一個點,就像地球上的某個點一樣,沒什麼特別,科學規律在任何一個時空點上都適用,不會發生失效和崩潰。

在無邊界宇宙模型中,宇宙沒有一個特別的奇點,也就不需要上帝來指定一個特殊的規律,按霍金教授的說法就是,這個宇宙是完全自給自足的,不會受任何外在事物的影響,沒有什麼創生和消失的時刻,這樣一來,這個宇宙,也就不需要上帝來創造它了。

需要注意的是,霍金教授自己也反覆強調,無邊界宇宙模型,目前還只是一個設想,相當於是他的一家之言,目前主流的宇宙模型,仍然是大爆炸模型。

當然了,無邊界宇宙模型也不是信口開河,它是希望把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結合起來的一種嘗試,而且也是可以被檢驗的科學理論。

我們複習一下,前面我們介紹了霍金教授的無邊界宇宙模型,講述了它的特殊之處。

在主流的宇宙大爆炸模型中,宇宙有一個開端,這個開端,就是大爆炸奇點。但是,對於大爆炸那一刻所發生的一切,科學還沒有很好的解釋,這也給上帝留下了一個位置,而霍金教授在無邊界宇宙模型中,把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結合了起來,認為我們的宇宙時空是範圍有限,但是沒有邊界的,因此,也就沒有奇點和開端,不需要上帝來創生。無邊界宇宙模型目前不是主流,但是它是一個可以被檢驗的科學理論。

霍金輻射

前面這兩個理論,都是跟宇宙大爆炸和奇點有關的問題,除了這個領域之外,霍金教授在學術上另一個最重要的貢獻,就是對於黑洞的研究,所以我們接下來看一看,霍金教授,對於黑洞的研究,做出了什麼貢獻,他為什麼會說黑洞並不是那麼黑的?

我們先來看看黑洞是什麼。

這要從恆星的原理來說起,我們都知道,物質之間會產生引力,而且質量越大的物體,所具有的引力也就越大,像太陽這樣的恆星,就具有非常大的引力。恆星受到自身引力的影響,就會有一個向內部坍縮的傾向,那麼既然如此,這麼多年過去了,為什麼太陽還是那麼大呢?為什麼沒有因為內部引力,而坍縮變小呢?

這是因為,在太陽內部,還存在著一種支撐力,可以和引力相平衡,太陽內部溫度很高,原子序數是1的氫原子之間劇烈碰撞,就會結合在一起,形成原子序數是2的氦原子,這個過程中,會釋放出巨大的能量(核聚變),就相當於太陽內部有無數的氫彈,在不斷的爆炸,這就會給太陽,提供一個支撐的斥力,這麼一來,當太陽的引力和支撐力相互平衡之後,恆星就可以保持穩定了,所以太陽至今,也沒有坍縮。

那麼問題就來了,恆星內部的支撐力,是靠這些「核原料」來支撐的,但這些原料,早晚會有燒完的一天,一旦燒完,恆星就會在引力的作用下,不斷的坍縮,這時候會發生什麼呢?

恆星的最終歸宿有好幾種可能,如果恆星的質量比較小,那麼坍縮到一定程度,它的引力,就最終會和內部粒子之間的斥力相平衡,最終變成中子星或者白矮星,但是如果這個恆星質量巨大,比一個半太陽還要大的話,那麼它內部粒子之間的任何斥力,都不足以抵消引力,那麼這個恆星就會一直坍縮下去,變成體積極小,質量極大的黑洞。

明白了以上黑洞的形成原理,黑洞的性質就很好理解了,黑洞最大的特點,就是具有極強的引力,任何物質,包括光,只要進入了某個臨界區域,就永遠不可能逃出黑洞了,如果有人靠近黑洞的話,巨大的引力,就會迅速的把他拉長,撕裂。

從外面來看,如果連光都無法逃出,那麼黑洞,當然就是全黑的了,這也正是黑洞得名的原因。但問題是,黑洞這種吸引一切的性質,卻和熱力學第二定律產生了衝突。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黑洞這種東西,應該有溫度,只要有溫度,就應該向外發出輻射和粒子,黑洞也不應該例外,但前面說了,連光都逃不出黑洞的引力,怎麼可能有粒子能從黑洞中跑出來呢?

其實,包括霍金教授在內的幾乎所有物理學家,都對這個問題很困惑,但是利用量子論,霍金教授後來成功的回答了這個問題。

霍金教授發現,黑洞的確會向外發射粒子,但這些粒子,並不是從黑洞裡面跑出來的,而是從黑洞邊緣空虛的空間中,無中生有的變出來的。

要理解霍金教授的這個說法,最關鍵的是要理解,量子論中的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

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說的是,當我們對粒子,引力場,電磁場等進行測量的時候,就會發現,如果我們對其中的一個物理量測量的越準確,那麼對另一個物理量的測量,就越不準確,比如說你對一個粒子的速度測量的越精確,那麼對於這個粒子位置的了解,就越模糊。人類不可能同時掌握一個粒子的精確位置和精確速度。

根據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即使是看起來什麼都沒有的空虛的空間,在微觀上其實也是波瀾起伏的。你想啊,如果有一片空間完全是空虛的,那就代表著其中引力場或者電磁場的強度是零,變化率也是零,這兩個物理量,就同時被精確的掌握了,這顯然就違反了,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是不可能的。

那麼空虛的空間裡,到底是什麼情況呢?非常神奇,在空虛的空間裡,其實時時刻刻,都在產生成對兒的粒子,為了保持能量守恆,這些粒子,有的帶有正能量,有的帶有負能量,他們碰撞在一起,又會同時湮滅。

說到這一步,我們就可以看看霍金教授的解釋是什麼意思了。霍金教授提出,黑洞的邊緣,雖然看似是虛空的,但其實是在一刻不停的產生成對的粒子,其中帶有負能量的粒子,就會被吸到黑洞裡面去,但還有一些帶有正能量的粒子,可以從黑洞的邊緣逃脫,跑到其它地方去。那麼當我們站在黑洞外面看的話,看起來就像是,黑洞不斷地在向外發射著這些粒子。這就是黑洞輻射,也叫做霍金輻射。

正是因為有這種輻射的存在,霍金教授才會說,黑洞並不是完全黑的。

霍金輻射在物理學上,是一個極富價值的理論,因為黑洞的誕生,是用廣義相對論算出來的,黑洞的輻射,又是用量子力學解釋的,也就是說,霍金輻射,是把廣義相對論,量子力學和熱力學結合起來的一次嘗試,所以雖然霍金輻射沒有被觀測到,但是仍然具有很高的理論價值。

我們複習一下,前面講的是,霍金教授對黑洞研究的貢獻。

霍金教授提出,雖然黑洞引力極大,連光都逃不出去,但是黑洞也並不是完全黑的,根據量子理論中的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黑洞邊緣的虛空中,會不斷的產生成對兒的粒子,負能量的粒子會被黑洞吸收,但是有一些正能量的粒子會從黑洞邊緣逃脫,在外界看來,這就像是黑洞不斷向外發射粒子,這就是霍金輻射。

複習課

到這裡,《時間簡史》的精髓,也就是霍金教授對於宇宙研究做出的貢獻,我們就說完了。

我們再來整體複習一遍——

我們講到的第一點,是彭羅斯—霍金奇點理論。奇點是一個體積無限小,彎曲度,密度和引力無限大的點,兩人用嚴謹的數學方法證明了,如果廣義相對論是正確的,而且宇宙中的確有我們觀察到的那麼多物質,那麼宇宙就必然誕生在一個奇點當中;

我們講到的第二點,是霍金教授提出的無邊界宇宙模型,在現在主流的宇宙大爆炸模型中,宇宙有一個起點,就是大爆炸奇點,但是在大爆炸的那一刻,所有的物理定律都失效了,所以科學家們還說不清楚,為什麼宇宙必須是現在這樣的,還有人說,那是上帝創造世界的時刻,所以用科學無法解釋。跟宇宙大爆炸模型不同,霍金教授在他的無邊界宇宙模型中,引入了量子力學,認為宇宙是沒有邊界的,因此也沒有奇點,沒有開端和終結,這樣一來,就不需要上帝來創生宇宙了;

我們講到的第三點,是關於霍金教授對於黑洞的研究,也就是霍金輻射。霍金教授提出,黑洞並不是完全黑的,它也會發出輻射,根據不確定性原理,黑洞邊緣的虛空,其實也不是完全空無一物的,而是不斷的產生成對兒的粒子,其中有些粒子被黑洞吸收了,但是有些粒子,卻從黑洞邊緣逃出去了,這就相當於,黑洞在向外發射粒子。這種現象,就是霍金輻射

相關焦點

  • 時間永留簡史!走進《圖解時間簡史》
    《圖解時間簡史》原著:[英] 史蒂芬·霍金編著:王宇琨 / 董志道時間可逆轉嗎?可以穿越時間隧道去旅行嗎?宇宙有沒有邊緣?宇宙起源於哪裡,未來會怎樣?……這些問題困住了眾多的哲學家和科學家。《時間簡史》在科學界、出版界都鼎鼎有名。因為他清晰地解讀了宇宙學的很多問題,將高深的理論物理學通俗化,向大眾普及。儘管如此,沒有一定物理學基礎很難真正讀懂。
  • 《時間簡史》另類解讀,學知識的同時淺談其中的成功法則
    《時間簡史》讓霍金從劍橋一名默默無聞的研究員變為舉世聞名的明星級科學家。《時間簡史》本身超高的購買率與極低的閱讀完成率也讓它成為人們吐槽的面子書。但今天我們先不討論哪些無聊的原因導致了這一有趣的結果,我們試著從一個認真看過《時間簡史》的讀者的角度來發掘一下書中的成功法則,也聊一聊其中有趣的科學問題。1很少談我寫書即是在公共場合同別人交流。因此我們不得不注意措辭。
  • 預告|走進「時間簡史」 · 探索「宇宙奧秘」
    《時間簡史》《時間簡史》是一本世界知名的科普讀物,在全球引起無數讀者研讀、追捧。從1992年霍金的《時間簡史》中文簡體字版在中國大陸首發,初版只印3000冊,到2002年8月《時間簡史》已印刷了27次,累計印數為40多萬冊。
  • 時間簡史-帶你探尋宇宙的奧秘
    時間到底是什麼?時間可逆轉嗎?可以穿越時間隧道去旅行嗎?宇宙有沒有邊緣?
  • 《人類簡史》《未來簡史》《時間地圖》 | 這三本書,為您娓娓道來.
    此後,第二次世界大戰,首次使用原子武器,人類登月,電子革命……更換了時間尺度,人類的存在還有什麼意義?《時間地圖》打通時間線,將人類的歷史置於生物圈甚至整個宇宙的歷史之中,講述從宇宙大爆炸至今,宇宙、地球、生命、人類的「大歷史」。
  • 《一本好書》看人類起源,王自健解讀《人類簡史》
    源於《人類簡史》這本書的特殊性,王自健一個人站在舞臺上,從頭到尾一人解讀,發現很是有趣,也被王自健所折服。王自健已經從農業革命進入到科學革命,而我,還是處於認知革命時期。《人類簡史》講述了人類社會的四個時期:認知革命、農業革命、人類的融合統一以及科學革命。
  • 領讀大咖周巍:《圖解時間簡史》會令你腦洞大開
    不久前,人類歷史上首張 " 黑洞照片 " 公布,引起人們對宇宙天體展開熱議,在 ZAKER 哈爾濱 " 領讀冰城 · 禮讚中國—— 2019 年度哈爾濱市全民閱讀活動 " 領讀人、黑龍江電視臺著名節目主持人周巍看來,黑洞理論其實也沒有那麼複雜,只要看過《圖解時間簡史》這本書,也許你就能找到答案。
  • 霍金去世:偉大的霍金,依然活在時間簡史裡
    史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年1月8日出生於英國牛津,英國劍橋大學著名物理學家,現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20世紀享有國際盛譽的偉人之一,著有《時間簡史》等書。
  • 《時間簡史》「硬傷」嚇人
    《時間簡史》「硬傷」嚇人     暢銷科普書《時間簡史》中文版插圖本差錯率至少達10/萬字  新華社電(記者張建松)當代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的《時間簡史》(插圖本)中文版竟然差錯百出,如果不是一字一句對照英文版原著,實在令人難以置信這本裝幀精美
  • 為什麼要讀《時間簡史》?
    人們在高度讚揚他巨大的科學成就,銘記他為人類作出的傑出貢獻,讚美他堅韌不拔的生命勇氣,盛讚他的「科學鬥士」精神的同時,無不提及他的在科學界影響深遠的科學巨著《時間簡史》。霍金的這部科學著作《時間簡史》,首次出版於1988年。
  • 周巍:《圖解時間簡史》引人入勝
    在ZAKER哈爾濱「領讀冰城·禮讚中國」領讀人、黑龍江電視臺著名節目主持人周巍看來,只要讀過《圖解時間簡史》這本書,就能更好地理解黑洞理論。  1993年,讀大學二年級的周巍第一次看到《時間簡史》,就被書中的宇宙學理論所吸引。雖然書中晦澀難懂的物理學概念沒能完全理解,但對宇宙的探尋與好奇一直埋藏心底。
  • 一本讀得懂的「時間簡史」,帶你思考宇宙命運
    這是一本讀得懂的「時間簡史」:用最通俗的語言介紹了當今人類探索宇宙本源的各種理論和發展歷程;這不僅是讀得懂的「時間簡史」:從探索宇宙上升到對哲學、宗教等意識領域的深層次思考。    《瘋狂宇宙》希望用最快速、最簡明的方式,解讀霍金他們發現的宇宙頂層設計,把作者從中感悟到的大智慧,分享給所有迷思世界本源的哲人,特別是那些遠離數學物理,而又希望大致知道專業觀點和思想的智者。這本書,寫的是宇宙,論的是物理,想的是哲學。
  • 霍金的《時間簡史》讀後感
    霍金的《時間簡史》讀後感我所了解的霍金是當代最重要的廣義相對論和宇宙論家。20世紀70年代,他和彭羅斯一道證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為此他們共同獲得了1988年的沃爾夫物理獎。他還證明了黑洞的面積定理皆隨著時間的增加,黑洞的面積不減。
  • 思考的力量: 從《時間簡史》看中國科普創作
    毋庸置疑,霍金有很多影響世界的理論和學說,但在他的所有工作中,對中國人影響最大的當屬《時間簡史》了。這本在英國霸佔《星期日泰晤士報》暢銷榜237周的書,同樣一直霸佔著中國科普讀物暢銷榜,是名副其實的長銷暢銷書。這種現象是如何發生的?為什麼中國原創科普讀物中沒有一本能與之媲美?  「你有時間簡史嗎?」「我哪有時間去撿屎。」這是個經典的段子。
  • 思考的力量:從《時間簡史》看中國科普創作
    毋庸置疑,霍金有很多影響世界的理論和學說,但在他的所有工作中,對中國人影響最大的當屬《時間簡史》了。這本在英國霸佔《星期日泰晤士報》暢銷榜237周的書,同樣一直霸佔著中國科普讀物暢銷榜,是名副其實的長銷暢銷書。這種現象是如何發生的?為什麼中國原創科普讀物中沒有一本能與之媲美?  「你有時間簡史嗎?」「我哪有時間去撿屎。」這是個經典的段子。
  • 14期贈書《時間簡史》| 時間只留簡史,世間再無霍金!
    點擊上方「宋鴻兵觀天下」,選擇「置頂公眾號」觀經濟 觀時事 觀歷史 觀世界14期贈書《時間簡史
  • 羅振宇解讀《今日簡史》:擔心太忙?要擔心的是時間用在哪兒
    尤瓦爾·赫拉利這個人,曾經寫過兩本書,在中國那是鼎鼎大名,一本叫《人類簡史》,一本叫《未來簡史》。我還記得自己第一次讀《人類簡史》的時候,是在一趟航班上,其中看到有一句話的時候,我興奮地跳起來,然後在機艙的過道裡,激動地轉圈。當時我讀到了什麼呢?我讀到了這麼一段話,尤瓦爾·赫拉利問我們:什麼是公司?
  • 淺談《時間簡史》
    《時間簡史》本書名為「時間簡史」,與其說是時間的歷史,不如說是我們對「時間」的認識的歷史。但是時間這個概念過於抽象,講起來虛無縹緲,不如從它的兄弟「空間」入手。那麼時間呢?作者話鋒一轉,將空間換成時間,時間也與空間一樣具有相對性嗎?帶著這個疑問,作者順理成章的搬出相對論,大講時間的相對性,原來不同人的時間也可以不一樣,你覺得你十分鐘散了個步也許在別人看來是你奔馳了一個世紀。
  • 插圖本《時間簡史》差錯百出
    霍金的《時間簡史》(插圖本)中文版竟然差錯百出,如果不是一字一句對照英文版原著,實在令人難以置信這本裝幀精美、暢銷全國的科普圖書編校質量竟然如此之差。專家呼籲我國的科普圖書質量亟待提高。  《時間簡史》(插圖本)是霍金在《時間簡史》(十年增訂版)的基礎上為便於讀者理解而重新出版的一本新書。
  • 《時間簡史》到中國10年了
    本報訊從20世紀90年代初到今天,《時間簡史》中文版問世已有10年。值此之際,出版該書中文版的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又推出了升級版本——「《時間簡史》10年增訂版」。 很少有一本書賣得比《時間簡史》還好。作為一本科學著作,《時間簡史》無疑是一個裡程碑。 《時間簡史》在中國同樣創造了奇蹟。自從1991年湖南科技出版社推出該書中文版,並列入「第一推動叢書」後,很快掀起銷售熱潮,在一些大型書店長期位於科技圖書暢銷榜的前列,據出版社統計,其銷售量達數十萬冊,市場上的盜版不下7、8種。在國內的科普圖書市場上,《時間簡史》無論銷售量,還是影響力,都是獨一無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