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場方程就是引力場方程,是用來計算時空曲率與能量動量的對應關係。
Rμv是代表曲率的裡奇張量,它是由四階的黎曼張量壓縮得到的一個二階張量。大家都知道廣義相對論所用的是黎曼幾何,所以描述時空曲率的張量應該是黎曼張量,然而描述時空的黎曼張量是一個四階張量,而與其對應的能量動量張量卻是一個一階張量,這樣兩者無法建立對應關係,後來愛因斯坦把能量動量張量插值成二階張量,結果一個四階一個二階,還是無法建立對應關係,所以決定壓縮黎曼張量,但愛因斯坦自己搞不定,剛好有個數學家裡奇幫他完成了這項工作。()
gμv是度規張量,是定義時空度規的。這裡可以設置時空的維數,當然默認就是四維。要解引力場方程必須先設置合適的時空度規。
R是裡奇曲率標量,就是二階裡奇張量的再度壓縮得到的。
方程最右邊π是圓周率,G是萬有引力常數,c是光速常數。
Tμv是能量動量張量,按照E=mc,這裡就是平常說的物質了。它本身只是一個矢量,相當於一個一階張量,這是沒法與曲率張量形成對應關係的,前面說了,愛因斯坦通過插值把它弄成二階張量了。
在一開始,廣義相對論除了有引力場方程,其實還有一個運動方程。所以有一句總結相對論的話:物質告訴時空怎樣彎曲,時空告訴物質怎樣運動。但後來愛因斯坦發現運動方程其實也能直接從引力場方程導出,所以現在廣義相對論只有一個方程——引力場方程。

不過只有一個方程很容易讓人對它產生誤會,以為它很簡單,像狹義相對論方程一樣簡單。然而我們不要忘記這是一個以張量形式寫成的方程,它實際上包含了10個二階非線性偏微分方程,含有16個自變量,要求解是異常困難的。所以早期基本都是採用簡化條件和弱場近似來求解。比如史瓦西解就是設置為靜態引力場得到的,而引力波方程也是設置為弱引力場下得到的,正因如此愛因斯坦認為引力波是不可能探測到的,因為前提就被他弱化了╮(╯_╰)╭所以他認為引力波是超級微弱的_他沒想到宇宙中還有黑洞這種變態_(:D)∠)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