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為愛因斯坦做註腳 | 專訪青年數學家楊詩武

2020-09-10 DeepTech深科技

2020 年 9 月 9 日,來自北京大學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的青年數學家楊詩武助理教授獲得青橙獎。該獎項由阿里達摩院設置、獎金 100 萬元,獎勵在相關領域取得初步成就、年齡在 35 歲及以下的青年科學家。

證明陶哲軒猜想:為研究同類問題提供新視角

在楊詩武所做的一系列重要工作中,距今最近的一項成果是與同在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工作的韋東奕助理教授聯合攻克華裔數學家陶哲軒的一個猜想,其研究論文《一維散焦半線性波動方程的漸近衰減》(Asymptotic decay for defocusing semilinear wave equations in R1+1)發表在論文預印本網站 arXiv 上。

圖 | 論文《一維散焦半線性波動方程的漸近衰減》(來源:arXiv)

圖 | 楊詩武(來源:北大官網)

楊詩武和韋東奕曾是北大校友,現在又成為北大同事。巧合的是,他們都還曾經是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IMO)金牌得主(分別為第 45 屆和第 49 屆)。

為攻破該猜想,楊詩武前後斷斷續續花費了十年時間。他告訴 DeepTech,如果想理解該猜想,至少要學到大學高數課程偏微分方程。

圖 | 論文涉及到的方程和結論(來源:受訪者)

該猜想曾出現在陶哲軒的一篇論文中,主要涉及到一維非線性波方程解的性質,波方程可用於描述聲波、水波、電磁波以及引力波等各類波的傳播規律。實際科學問題中,大部分的波具備非線性特質,滿足某種非線性方程,比如引力波滿足愛因斯坦方程。

在時空中傳播的波有個基本的特性,那就是衰減,比如聲波,離聲源越遠,聲音聽起來越小;又比如手機信號(電磁波),離基站越遠,信號越差;即使是宇宙中發生的大事件(比如黑洞或中子星合併)製造的超強引力波,在太空中經過數千萬至數十億光年的傳播,也會變得極為微弱。

但另外還有一種波,叫做一維線性波,它在介質中傳播的過稱中是不衰減的。比如抖動一根長繩,理想狀態下,無論繩子有多長,繩子的抖動都會從一端傳到另外一端。

楊詩武所證明的猜想就與波的衰減有關。他們的研究表明,相互排斥 (散焦) 的一維波的傳播過程不同於線性波,是會衰減的。之前陶哲軒的工作是證明這種衰減在平均意義下成立,楊詩武的工作則是用不同的方法得到了更強的結論,這篇文章證明了一維散焦半線性波方程的解會一致衰減到零。

如何形象地理解這一猜想?楊詩武以夜晚用手電筒照向天空為比喻說明這一問題:手電筒光線不平行,而是往外擴散;當距離足夠遠之後,光線會變得特別弱,同時衰減的速度也會變得更慢。他要做的事情,是從理論上證明光線會一直衰減下去,直到完全的黑暗無光。

楊詩武的這項工作為進一步理解這類波方程解的漸近行為提供了基礎,同時其方法也為研究非線性波的長時間行為提供了新的視角。

談及本次解決的陶哲軒猜想,楊詩武直言,這並不是他最有代表性的研究。

用純數學的方式夯實廣義相對論

楊詩武的主要研究方向,是雙曲偏微分方程和廣義相對論。縱觀他發表過的論文,其第一個主要研究方向是非線性波動方程,他被引用最多的論文是《非均勻介質中非線性波動方程的整體解》(Global Solutions of Nonlinear Wave Equations in Time Dependent Inhomogeneous Media)。

關於該論文,楊詩武告訴 DeepTech,這個領域的經典結論是:三維時空中的非線性波動方程存在小初值整體解,這好比微風拂過水麵時只會引起小的漣漪而不會瞬間掀起大浪。

但這個經典結果有一個前提條件,即要求時空中的引力場或者曲率依時間逐步趨於零,也就是時空(或者介質)是齊次的。再次以前述水波的變化打比方:微風吹拂時只產生漣漪而不會突然掀起大浪的前提條件是,水面不能受到河岸或湖岸的幹擾。中國古代很早就觀察到一種現象:以手摩擦一個盛水的青銅盆子(又名魚洗)的外壁,盆子中的水面上有時會突然出現美麗的浪花或者噴射飛濺的水珠,這就是 「介質不齊次」 情形下水波出現共振、疊加而帶來的結果。

楊詩武的這項工作則是把這個經典結論推廣到一類非齊次介質中,也就是允許一塊永遠彎曲的區域(打破了介質齊次的前提)存在於其中。

這項工作的意義在於發展了常用來研究波方程的向量場方法,從而改進了很多現有的結果,包括上面討論的高維散焦半線性方程的長時間行為;同時為解決其他類似問題提供了強有力的工具,被廣泛應用於研究黑洞附近空間中波的傳播,以及非線性波的長時間行為上。

他的第二個主要研究對象是廣義相對論中的愛因斯坦方程,他給出了愛因斯坦測地線假設的一個完整數學證明;他還構造了愛因斯坦方程的一些特殊解,比如質量為無窮但不存在黑洞的時空,以及具有任意初始質量和任意最終質量(但小於初始質量)的包含黑洞的空間等等。

愛因斯坦測地線假設說的是:時空中不受外力作用的理想粒子(有質量但無大小)的運動軌跡是類時測地線。類時指的是粒子速度不超光速,測地線可以理解為最短路徑。但現實世界中是不存在有質量無大小的理想粒子的,根據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當粒子進入時空後,在引力場的作用下,粒子的位置會發生改變,而粒子本身有質量,會產生引力場,因而會改變整個空間的引力場。

引力場的改變進而會修正粒子的運動軌跡。所以一個基本的問題是愛因斯坦的測地線假設是否跟廣義相對論相容,換句話說如果用真實的粒子去逼近理想粒子,那麼真實粒子的運動軌跡是否會趨於類時測地線。

劍橋大學的大衛 · 斯圖爾特(David Stuart)教授首先用某種非線性波方程的孤立子解(不依賴於時間的解)來模擬理想粒子,證明了愛因斯坦測地線假設短時間內成立,也就是在很短的時間內,粒子的運動軌跡是類時測地線,之後粒子的運動軌跡就沒辦法精確描述了。楊詩武的工作是將這個短時間結果推廣到任意時間,證明到任意時刻粒子的運動軌跡都是類時測地線。

至於 「質量為無窮大但不存在黑洞的時空」 這一愛因斯坦方程的解,楊詩武給 DeepTech 做如此解釋:已知的結果是質量必定會導致黑洞存在,楊詩武構造的解卻給出了任意時刻質量都為無窮大、但卻不存在黑洞的空間。「目前暫不清楚這對應於何種物理意義。」

「具有任意初始質量和任意最終質量(但小於初始質量)的包含黑洞的時空」,這個結論可以理解成時空初始質量和最終質量的比值可以是任意值,也就是這種時空的演化具有某種連續性。楊詩武表示,這跟霍金輻射沒有關係,單純是引力波損耗了時空中的質量。

「讓學生在國內就能學到最前沿的知識」

這個世界上,有人走到中年才發現自己的興趣所在,有人從小學開始,就已基本定下一生走向。楊詩武是後者。他從小就參加競賽,畢業後也在做數學研究,屬於典型的 「一心一意型」 的數學家。

他的學術經歷看起來一帆風順,2008 年從北大本科畢業後,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留學,師從專門研究雙曲偏微分方程和廣義相對論的烏克蘭裔數學家伊戈爾 · 羅德尼亞斯基(Igor Rodnianski)。從普林斯頓大學博士畢業後,楊詩武去劍橋大學做博士後,合作導師是米哈利斯 · 達菲莫斯(Mihalis Dafermos),後者以研究數學中的廣義相對論著稱。

當年出國讀書時,年輕氣盛的他在申請材料的個人陳述中曾這樣寫道:「不管在國外學沒學成,都希望把我所學東西帶回來,讓中國學生往後不用費很大力氣出去留學。」

2016 年,闊別故土 8 年後,楊詩武回到母校北京大學,任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助理教授。學成後的楊詩武對留學的看法有所改變:「即使我們國家數學研究走到很前沿,年輕人也需要多出去和別人交流。」但他的初心 「讓學生在國內就能學到先進知識」 並未改變。

楊詩武著意於人才的培養與傳承;他還認為,當一個老師,能迫使自己時刻緊跟前沿,從而把最好、最新的知識教給學生。

普林斯頓大學的伊戈爾教授給他的影響最是深刻。記得讀書時,楊詩武要做討論班報告,伊戈爾讓他把演講稿寫好,並讓他在跟前排練。後來寫論文時,伊戈爾一句一句幫他改,這是他讀大學以來從未見過的。

現在自己當了老師,楊詩武也用同樣的方式來教導學生。有學生曾這樣撰文評價楊詩武的課程《實變函數》:「楊老師從上課到作業到考試都表現出他的確是一個認真負責的好老師。每次下課休息一定要休息滿十分鐘…… 此外很值得一提的就是楊老師的作業——自己留題,平均每次至少 8 道的樣子。他的考試也比較硬核,而且和上課內容的關聯比較緊密,因此靠自學不能完全應付…… 也許這就是『硬課』的價值所在吧。」

在科研習慣上,楊詩武無論是出去散步、還是在家發呆,都會思考數學問題。有時想到一個問題,就想找到一張紙趕緊算一下。

1957 年,憑藉 「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理論」 獲得諾獎的楊振寧,在聽說該理論被實驗證實時,感慨稱:「看見了宇宙一個很深奧的秘密」「仿佛看到了凡人不該看到的東西」。

數學的深處同樣隱藏著宇宙的奧秘。楊詩武說:「數學的廣袤使得思路可以從無數方向出發,真正質變到來之前,你無法確定將經歷多少場空歡喜…… 我和導師、同門也不知道這一生能推演到哪一步。但這不是一個人的事情,一撥一撥人不斷推進,這本身就很美,不是嗎?」

相關焦點

  • 青年數學家談丘成桐:他崇拜劉邦 有無窮的精力
    當今超弦理論與幾何分析的領袖人物幾乎悉數到會,整整7天的大會,每天8個演講,為聽眾們徐徐展開了當今幾何與物理的宏大畫面。演講者們在演講開始時都會表達他們對丘成桐的敬仰之情,感謝他對他們研究的影響,這包括被譽為當代愛因斯坦的威滕,指標定理創始人辛格這些數學物理學界泰山北鬥級的人物。  的確,當今數學家中,若論研究之廣、學生之眾、影響之大,很少有人能出丘成桐之右。
  • 他是愛因斯坦的恩師,他提出一個數學問題難倒了全世界的數學家
    ,他提出一個數學問題難倒了全世界的數學家   分形數學   相對論的成就如此偉大,以至於大家都沒有注意到,在愛因斯坦的身後,還站著一位「神一般」的數學家,沒有他的貢獻,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到現在都只是理論,這個人就是德國著名數學家——黎曼。
  • 創造力是中國學生的"短板" 專訪著名數學家丘成桐
    袁徵攝   據《東方教育時報》報導8月17日,天下著大雨,但上海圖書館的西門外人頭攢動,他們正等待著享譽全球的華裔數學家、哈佛大學終身教授、數學界最高獎菲爾茲獎得主丘成桐。作為2011上海書展暨「書香中國」上海周活動的一部分,丘成桐將與大家分享「我的數學人生」。在講座開始前,丘成桐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
  • 專訪數學家張壽武:在數學殿堂裡,依然懷抱小學四年級的夢想
    如果陳景潤做的東西連小學生都能理解的話,那我想每個人都應該試試。」張壽武在專訪中告訴澎湃新聞記者。「我花了一輩子去實現小學四年級的夢想。」近半個世紀以後,張壽武依然沒有解出最想解的方程,但在追夢的過程中證明了波戈莫洛夫猜想,並率先於全實域上推廣了格羅斯—乍基亞公式。同樣重要的是,張壽武來到了普林斯頓,他口中的「數學殿堂」。
  • 專訪:中國學生需要更多挑戰性思考——訪華人數學家張益唐
    新華社北京8月24日電  專訪:中國學生需要更多挑戰性思考——專訪華人數學家張益唐新華社記者彭茜在中科院數學研究所的一間辦公室,短期來訪的華人數學家張益唐拿出幾頁寫滿公式的演算紙,等待與研究生們討論。他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不同領域裡有越來越多的華人數學家正在崛起,但中國學生還需要更多挑戰性思考。
  • 獨家專訪 | 純粹數學家——認識許晨陽
    這位在代數幾何領域以突出的研究成果飽受國際同行讚揚的數學界新一代領軍人物,儘管已有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中國青年科技獎、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拉馬努金獎等諸多榮譽加身,但他卻始終謙虛地強調:「我不是什麼數學家,只是一名數學工作者,探索數學是我的興趣所在。」
  • 愛因斯坦為何是最偉大科學家,他到底做了什麼?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發明和對科學的貢獻是驚人的,這就是為什麼他被認為是當今世界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但是他的發明和對現代科學的貢獻是什麼呢?愛因斯坦是怎麼做的,為什麼他的名字如今是天才的代名詞?愛因斯坦做了什麼?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是一位物理學家,也是一位數學家,也是近代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你可能會問,愛因斯坦發明了什麼?
  • 影響過愛因斯坦的最後一位數學家:龐加萊[圖]
    龐加萊南海網8月21日消息:談起龐加萊,大部分數學家都會馬上想起一個著名的評價:龐加萊是最後一個數學全才,即指其為最後一個在數學所有分支領域都造詣深厚的數學家。同樣著名的還有龐加萊本人的一句名言:數學家是天生的,而不是造就的。
  • 他給愛因斯坦做屍檢,偷走「愛因斯坦大腦」,最後研究出了什麼?
    其實在醫學上來講,所謂的天才和普通人大腦並沒有不一樣,只不過是對方裡面的神經更為發達,側重點所不一樣罷了,就像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有的人是一個非常有天賦的畫家,音樂家或者是基礎科學家們,上天給每個人加持的力量都不一樣,所以這才使得每個人都有自己所擅長的領域,或許他在這個領域做得完美,甚至達到了一定高度,但是當他去另一個和他截然相反的領域的時候,可能他就是一個普通人了。
  • 【區縣解讀】從重慶十八中走出的世界青年數學家
    2018年應邀在國際數學家大會做題為「Some results on affine Deligne–Lusztig varieties」的報告。2020年「科學探索獎」獲得者。21世紀數學大發展中湧現出不少傑出青年數學家,他們如冉冉升起的新星一般,成為數學界的中堅力量。從重慶市第十八中學畢業的何旭華就是其中的一位。就讀重慶市第十八中學時,何旭華便展露出驚人的數學天賦。
  • 10名青年科學家「神仙打架」 鍾南山寄語「把握機遇、發揮創造力」
    他是2020青橙獎的選手之一,和多位35歲以下的優秀青年科學家一同競技。答辯現場堪稱「神仙打架」。這些科學家們來自清華、北大、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高校,科研領域腹地廣闊,既有晶片、工控軟體、人工智慧、材料器件等應用科學,也有基礎數學,還有醫學大數據等交叉學科。
  • 打敗霍金和愛因斯坦的華裔數學家,破世界最高記錄,為全球智商第一名
    今天飄飄的原創文章要給大家分享的是打敗霍金和愛因斯坦的華裔數學家,破世界最高記錄,為全球智商第一名。 說到全球智商最高的人,可能很多人都會想到愛因斯坦或霍金,但事實上是一位華裔數學家陶哲軒。
  • 愛因斯坦找他合作,他直接說:走開點
    其實中國歷來都不缺數學家,但是放在國際領域上,卻很少有代表性人物,但陳省身先生在他那個時代卻做到了讓國際為之仰望。 現在很多人提到中國數學家,他們基本上大多知道華羅庚先生很厲害、谷超豪先生很厲害、丘成桐先生很厲害!
  • 專訪法國數學家維拉尼:如何發現一個定理
    本文為該書的出版方「圖靈」對維拉尼的一次專訪,展現了這位有著多面人生的青年數學家的思考點滴。 我喜歡把數學家的工作比作偵探活動,試圖解開一個一個的謎團。如果你去看偵探小說,你並不總是盯著真正的罪犯。他是誰,他為什麼這樣做,等等。有意思的是尋找答案的過程、查證的過程。偵探到處尋找,他會不會發現呢?這裡也是同樣的道理,數學家會不會發現這個定理呢?所以這是用懸疑小說的方式來講數學定理的發現過程。確實,這很不尋常。我相信這是唯一一本從這個角度寫數學的書。
  • 中國頂級的數學家,拒絕愛因斯坦,提點楊振寧,最大愛好是打牌
    納什的故事,被拍成了美麗心靈,作名一名數學家,似乎已經功成名就。但是這位坐在輪椅上的老人說,「我們很熟的,他不太懂數學,只會做難題,做得一塌糊塗……」圖二這位半跪的人,是國際數學聯盟前主席芒福德教授,他和約翰納什一樣,在這位老先生面前,他們就像是一位虔誠的信徒。
  • 2002年國際數學家大會在北京舉行
    另外有關國際數學家大會的更多情況和世界數學發展的相關問題,今天我們的節目還將專訪本屆國際數學大會主席、中國數學會理事長馬志明先生和著名數學家田剛先生,首先請看記者的報導。  記者楊海莉:國際數學家大會已經有了一百多年歷史,每屆大會都是吸引當時世界上研究各類數學和相關問題的世界頂級科學家參與。
  • 2020年青橙獎名單公布,10位青年科學家入選
    9月9日,2020年青橙獎名單公布,10位青年科學家入選,共獲得1000萬獎金。本次獲獎的10人,最大的35歲,最小的僅有28歲。科研領域涉及晶片、工控軟體、人工智慧、材料器件等應用科學,也有基礎數學,還有醫學大數據等交叉學科。絕大多數來自清華、上海交大、北航等高校。
  • 他是愛因斯坦一生最害怕的人,他就是數學之王希爾伯特
    狹義相對論為愛因斯坦徵得了無數讚譽,但是愛因斯坦並沒有滿足,他發現他的相對論還存在著缺陷,第一,相對論只是涉及到了勻速直線運動,並沒有考慮加速度,這在"雙生子佯謬"中就有體現,第二,相對論沒有涉及到引力,對於打算包羅萬象的愛因斯坦來說,不考慮引力的理論是不完美的。
  • 專訪數學家夏志宏:我的存在表明南方科技大學還是非常開明的
    南方科技大學數學系主任夏志宏近日在接受澎湃新聞專訪時說道。專訪後,他參加未來論壇深圳峰會,與其他7名科學家暢談深圳能否在科學和高新技術產業超越舊金山。此時,距離他從美國西北大學回國籌建南科大數學系,差不多過去了3年的時光。八學者共話深圳,左起:饒毅、陳十一、盧煜明、田剛、王曉東、夏志宏、薛其坤、楊強夏志宏,年少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