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8月24日電 專訪:中國學生需要更多挑戰性思考——專訪華人數學家張益唐
新華社記者彭茜
在中科院數學研究所的一間辦公室,短期來訪的華人數學家張益唐拿出幾頁寫滿公式的演算紙,等待與研究生們討論。他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不同領域裡有越來越多的華人數學家正在崛起,但中國學生還需要更多挑戰性思考。
張益唐認為,儘管中國數學研究的整體水平跟歐美、日本等國仍有差距,但年輕一代數學家將來大有希望,只是「他們需要更多挑戰性的思考」。
在他看來,中國學生做學問需要更大的氣魄和膽識,要敢於質疑,「完全跟著老師走,不敢超越老師,是不能造就第一流科學人才的」。
「我發現中國留學生有個問題,他們很少提問,但美國學生就沒有這方面顧慮,他們發言特別踴躍,敢於說話。中國學生顧慮太多,總是怕一開口就說錯。可是做學問有什麼對錯呢?」他說。
他建議真正在數學上體現出天賦,並有志從事數學研究的孩子不要把考試分數看得太重。但這牽涉到教育體制升學壓力,不是輕易就改得過來的,「社會還需要去更好地發現和引導他們的才能」。
被稱為「數學界隱士」的張益唐在成名前寂寂無聞、歷經坎坷。在美國普渡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後,他無法繼續融入學術圈,漂泊各地,甚至還在小餐館做過會計。直到2013年,對孿生素數猜想的突破讓他的人生迎來轉機。論文《素數間的有界距離》正式發表在數學界頂級期刊《數學年刊》上時,他已58歲。
素數(也叫質數)是數論中的基礎概念,指只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的數,如2、3、5、7等。如果兩個素數之差正好等於2,它們就是一對孿生素數。「孿生素數猜想」認為存在無窮多對孿生素數,是數論中的著名的「未解之謎」。因為隨著數字的增大,素數在數軸上的分布越來越稀疏,再尋找孿生素數無異於「大海撈針」。
張益唐利用一種創新性的篩法,把孿生素數間的距離從無限縮小至有限,證明了在數字趨於無窮大的過程中,存在無窮多個間隔小於7000萬的素數對。英國《自然》雜誌稱張益唐的工作為一個「重要的裡程碑」。
如今,全世界數學家在張益唐成果的基礎上繼續縮小這個距離數。獲得有數學界諾貝爾獎之稱菲爾茲獎的華裔數學家陶哲軒為此設立全球性項目,研究團隊目前將無窮多個素數對的間隔縮減到246。
「目前來看是最小,原則上還可能再縮小,但難度會越來越大。要得到更好的結果,牽涉到理論計算的東西就越來越複雜,」張益唐說。現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數學系任教的他身邊逐漸聚集了一些學生共同做研究。比起前些年的踽踽獨行,他比較滿意現在的狀態。
當記者問是不是希望有人繼承衣缽,他笑道:「衣缽的前提是自己是個宗師,但我還不是宗師,沒那麼了不起。但自己的一些發現,至少希望還有別人能了解,繼續沿著這個方向做下去。」
本文系轉載,不代表參考消息網的觀點。參考消息網對其文字、圖片與其他內容的真實性、及時性、完整性和準確性以及其權利屬性均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讀者和相關方自行核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