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畢業華人數學家張益唐取得重大成就 孿生素數猜想或有突破

2020-12-06 觀察者網

張益唐(圖片來自網絡)

一位華人數學家,一夜成名。

《自然》雜誌網站5月14日報導,任教於美國新罕布夏大學的張益唐最新證明,存在無窮多個之差小於7000萬的素數對。在解決孿生素數猜想方面,張益唐的這一研究被認為在終極數論這個古老的數學問題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這兩天,張益唐的名字在國內數學圈一下子熱了起來。北京大學官方網站前天發布消息介紹張益唐,說他1978年進入該校數學科學學院攻讀本科,1982年讀碩。很多任教於名校數學系的教授更在一點一滴「拼湊」有關他的信息,編織一個新的學術傳奇:張益唐最近的證明如果被認為正確,那麼他的「成就堪比陳景潤」;但此前,他在美國長期沉寂,沒有正式教職,公開發表的論文只有兩篇。

北大新聞網截圖

孿生素數猜想,有了重大突破

很多數學猜想都是「世紀大難題」,和至今尚未有解的黎曼猜想、哥德巴赫猜想一樣,孿生素數猜想也是著名的數學猜想。很多數學家希望通過解決孿生素數問題,進而攻克哥德巴赫猜想。

素數,是指只含有兩個因子的自然數(即只能被自身和1整除)。孿生素數,是指兩個相差為2的素數。比如,3和5,17和19等。所謂的孿生素數猜想,是由希臘數學家歐幾裡得提出的,意思是存在著無窮對孿生素數。

根據《自然》雜誌網站的報導,在解決孿生素數猜想方面,此前的一個學術裡程碑出現在2005年,其時,美著名解析數論專家、聖何塞州立大學教授DanGoldston和他的兩位同事提出,存在無窮多個之差小於16的素數對。但這個推論,還沒有人知道該如何證明。

張益唐的最新研究,在不依賴未經證明推論的前提下,發現存在無窮多個之差小於7000萬的素數對。如果這個結果成立,就是第一次有人正式證明存在無窮多組間距小於定值的素數對。

雖然7000萬這個數字很大,離孿生素數猜想給出的2還有距離,但是相比之前人們給不出任何一個正數,張益唐的結果是數論發展的一個重大突破。

5月13日,張益唐在美國哈佛大學發表主題演講,介紹了他的研究進展。

任教美國無名大學,還是個「臨時工」

張益唐關於孿生素數猜想的研究論文,目前已經被國際頂級數學期刊《數學年刊》(Annals of Mathematics)接收。《數學年刊》是世界最權威的數學雜誌,一般只有頂尖數學家的文章才能被收錄。

張益唐之所以引起國內學術界極大的關注和興趣,一個重要原因,或許在於他的「逆襲」——在此次以數學研究成果亮相前,他在美國默默無名。張益唐任教的美國新罕布夏大學是一所很普通的大學,不管是學校名頭還是數學專業,都名不見經傳。

昨天恰好來滬講學的浙江大學數學系教授蔡天新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根據他看到的一些信息資料,張益唐目前在美國還沒有穩定的教職。

美國大學實行終身教職制度,而赴美多年的張益唐目前並沒拿到終身軌(tenure),只是具有臨時教師資格的講師。

蔡天新說,早些年的一次學術會議上,他和張益唐曾有一面之緣。在北大,很多78級數學系學生都知道張益唐,他是當時班級裡數學學得最好的學生,「很願意鑽大問題」,對別的事情不太在乎。

香港浸會大學數學系教授湯濤也在個人微博中披露,到美國後,張益唐常「以車為家,默默苦攻難題」。

要麼沉寂,要麼讓學術界驚豔

網際網路上,更多年輕的數學愛好者開始從各個渠道收集有關張益唐的信息。這位數學「大牛」浮出水面之前的一些學術狀況,聽來很值得國內學人深思。

目前,能公開檢索到的張益唐的學術論文只有2篇。即使在不十分追求學術GDP的美國,考慮到張益唐的年紀,如此「低產」實難獲得大學的芳心。一些學者分析,這可能就是張益唐到目前仍然沒有拿到美國大學終身教職的原因。「他沒有任何東西能證明自己的水平。」

蔡天新記得,早年求學北大時,就有同學覺得張益唐性格有些「孤傲」,但大家都相信,憑他的水平做出成績是遲早的事。「只是沒有想到,他做出成績等了這麼多年,這成果這麼了不起。」

湯濤也發出感慨:「(在美國)從沒有正式工作,以為離開數學界了。一出成果《自然》見!華人佩雷爾曼(俄羅斯數學天才)?」

在科學青年集聚的「果殼網」上,現任教於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統計與精算學系的助理教授王若度專門寫了一篇科普文章,介紹張益唐的研究。他說,「如果張益唐的結果是正確的,那無疑是世界數學界的一大進展,其結果影響力甚至可能超過陳景潤在哥德巴赫猜想方面所做的工作。」

昨天,多位任教於國內高校數學院系的教授也給出了類似的評價。「影響可能不如費爾馬大定理的證明大,但肯定是載入史冊的。」

截至目前,《數學年刊》的審稿人對張益唐的研究做出了很高的評價,正式文章還未刊發。Goldston教授也在評閱這篇文章,並認為這篇文章目前沒有顯而易見的問題。他甚至說:「真不敢相信我在有生之年還能看到這個證明。」

王若度則說,「考慮到張益唐並不是成名的數學家,審稿人想必是在非常詳細的審閱之後才得出的結論。」

附:王若度科普「孿生素數猜想」文章

最近,《自然》雜誌的網站上刊登了一篇文章,在華人數學愛好者和學者之間產生了轟動。該文章的標題是《第一個無窮組素數成對出現的證明》。

「孿生素數猜想」是什麼?

這篇文章為何會引起轟動呢?這要從「孿生素數猜想」說起。眾所周知,素數是只含有兩個因子的自然數(即只能被自身和1整除)。而「孿生素數」是指兩個相差為2的素數,例如3和5,17和19等。孿生素數猜想是說,存在無窮對孿生素數。

孿生素數的問題已經有約200年的歷史。在1900年的國際數學家大會上,希爾伯特將孿生素數猜想列入了他那著名的23個數學問題。想了解這個問題的奇妙之處,需要大概了解素數的分布規律。2000多年前,古希臘數學家歐幾裡德最先證明了素數在自然數中有無窮多個。這個證明是數學愛好者都很熟悉的,英國數學家哈代在他的《一個數學家的辨白》中也對這個證明津津樂道(如果有人沒有讀過的,推薦一讀)。

隨著數學慢慢發展,人們漸漸意識到素數在自然數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規律。隨著數量級的增大,素數的密度越來越小。例如,100以內有25個素數(25%),而100萬以內的素數只有7.85%。儘管素數的分布越來越稀疏,但其稀疏程度卻是可以度量的。例如,人們發現素數的倒數和為無窮,這就意味著素數的分布比完全平方數要稠密。在法國數學家勒讓德和德國數學家高斯等人的推動下,人們開始猜測素數的分布律接近x/ln(x),即前x個整數中大約有x/ln(x)個素數。這一結果於1896年被兩位數學家各自證明,此時距離勒讓德的猜想提出已經有98年。

素數的分布律說明,素數在自然數中越來越稀疏,同時素數之間的距離——平均而言——會越來越遠。因此,孿生素數猜想也就顯得很越發奇妙——如果素數之間的距離真的越來越遠,那麼出現無窮對距離為2的素數就不是那麼顯然的事了。這似乎說明素數的分布是相當「隨機」的,而不是近似均勻的擴散。可能學概率論的讀者會注意到,這一結論與概率論中「隨時間推移,一維標準布朗運動的位置平均而言離0點越來越遠,但卻以概率1無窮次折回0點」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確,素數的分布律與隨機過程非常相似。然而,更為奇妙的是,素數的位置是完全是確定的,其本質上毫無隨機性。

張益唐做了什麼工作?

終於可以講到今天的新聞了。新罕布夏大學(University of New Hampshire,UNH)任教的張益唐近日聲稱,其證明了存在無窮多對素數,其差小於7000萬。儘管7000萬是個很大的數字,但如果結果成立,就是第一次有人正式證明存在無窮多組間距小於定值的素數對。想想我們之前講的,就會發現,既然素數之間的平均距離越來越遠,那麼存在無窮多組間距小於定值的素數對,與存在無窮多組間距為2的素數對(孿生素數猜想)是一樣神奇的結論。值得一提,如果存在無窮多組間距小於定值的素數,那麼,通過取子序列的辦法,我們可以得知至少存在一個數字C(小於7000萬),使得無窮多組素數之間的間距恰巧為C。無怪乎,美國數學家多利安·戈德菲爾( Dorian Goldfeld)評論說,從7000萬到2的距離(指猜想中尚未完成的工作)相比於從無窮到7000萬的距離(指張益唐的工作)來說是微不足道的。

如果張益唐的結果為正確的,那無疑是世界數學界的一大進展,其結果影響力甚至可能超過陳景潤在哥德巴赫猜想方面所做的工作。

根據我一位朋友介紹,張益唐就讀於北大數學78級,是當時最優秀的幾個學生之一,因此也算上是我的師兄。網上關於張益唐的信息很少,只能查到他在UNH擔任講師(Lecturer)。這裡,稍微講解一下美國的學術體系。美國學術界的核心是終身教職系統(Tenure-Track),分為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 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和教授(Professor)三個級別。這些教授職位就是傳統意義的學者,既進行教學活動,也進行科研(如果是研究型大學的話,是科研為主)。一旦獲得終身教職(通常是在升到副教授時,少部分學校是到正教授時,也有部分是助理教授期間),這些教授就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科研,即使沒有經費,科研沒有進展,甚至不再科研,學校無正當理由(如瀆職、犯罪等)也不能開除他們。因此,終身教職是學術界的核心精神,絕大多數數學家(除了在研究所工作的外)都會進入終身教職系統。

而講師就差多了,是臨時教學職位,收入比起同資歷教授(包括助理教授)差很多,教學任務也遠遠比教授們重。科研上來說,則是完全得不到任何支持。例如我所在的學校,講師往往由不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來擔任,教學任務是普通終身教職系統內教員的2-3倍。注意,美國的講師和英國的講師是不同的,後者是等價於終身教職系統內職位的。此外,UNH在數學界乃至整個美國學術界也毫無名氣,屬於很一般的學校。無論如何,張益唐的職位都不是一個數學家理想的職位,可以說他是在講師的位置上蟄伏了多年。引用香港浸會大學湯老師的說法, 「(張益唐老師)從沒有正式工作,(人們)以為(他)離開數學界了」。數十年磨一劍,終於發表了驚人的成果。

現代數學的新結果的驗證往往需要很長的時間。因為所使用的新技巧,所涉及的專業知識往往都過於高深,以至於全世界只有一兩位專家可以看懂。而證明又可能很長,有時竟長達上千頁,很多數學家要慢慢擠出時間來看他人的證明。即使發表在頂級數學雜誌的結果,也可能時候發現有錯。因此,包括我本人在內,許多人也在懷疑張益唐的結果是否正確。在這裡,我只簡單地將事實列出,留給數學界來評判。

對張益唐的結果不利的事實有:

張益唐來自一所無名望的大學,而且是臨時職位,且多年以來並無突出建樹。在數學界,由無名之輩解決世界難題雖然並非絕無發生,但現代以來已經幾乎絕跡。

據張益唐在哈佛的報告的反響來看,他使用的數學技巧不具備革新性,是較為經典的數學技巧。新的突破由經典技巧完成在數學史上是非常罕見的。(這也是為什麼只學習了初等數學的民間數學家們往往無法解決數學難題)。

所得出結論過於具有突破性,其他數學家似乎都沒有辦法做到。

對張益唐的結果有利的事實有:

他將文章投到《數學年刊》(Annals of Mathematics),從新聞來看,已準備接收。審稿人的評價非常積極,認為其證明是對的,並且是一流的數學工作。Annals是世界上最權威的數學雜誌,即使考慮平行地位,也遠遠大於《自然》(Nature)、《科學》(Science)這些雜誌。在Annals上發表數學文章極難,往往都是頂尖數學家才能做到。北京大學的教授發表一篇Annals,都要在數學學院的網站上寫個新聞報導一番,可見其難度。考慮到張益唐並不是成名的數學家,審稿人想必是在非常詳細的審閱之後才得出的結論。

新聞提到,其他看過論文和聽過報告的專家,沒有人找到明顯的錯誤(儘管有些人仍然存有懷疑),並且認為其證明思路可以看懂。

北大校友傳言張益唐在北大讀書期間非常突出,而77、78級由於之前的文革影響,最頂尖人才都匯聚在一起,因此如果張老師讀書期間非常突出,那麼至少說明他的數學潛力是沒有問題的(遠非所謂民間科學家所能比)。

根據華人數學家陶哲軒的博客,儘管由於他本人沒有看到文章,仍無法下斷言,但他對該結果的評價比較正面,並且他推測張益唐的工作是在其他幾位科學家的基礎上進行的合理推廣。

根據另一名華人數學家轉述,張益唐之前雖然沒發表過幾篇文章,但其有一篇關於黎曼猜想的文章發表在另一數學界高端雜誌《Duke數學雜誌》上,並得到審稿人很高的評價。這說明,張益唐是具有研究前沿數學問題的知識儲備的。

此外,這裡有一個關於張老師前幾天在哈佛所做之報告的技術總結,將其基本思路整理了一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閱讀(英文版):Bounded Gaps Between Primes

相關焦點

  • 華人數學家張益唐證明「弱孿生素數猜想」
    華人數學家張益唐率先證明「弱孿生素數猜想」,此事引起了國際數學界的轟動,許多專家認為這是數論研究中的一項重大突破。世界主流媒體都對這項重要成果作了報導並給予了高度評價;印度媒體甚至稱讚張益唐為「中國的拉馬努金」。
  • 數學家張益唐破譯「孿生素數猜想」
    但他發現,七八年前張益唐突然「消失」了。因為,從那時起,他再沒收到過張的生日祝福,「給他發郵件也沒再回過」。  5月16日,張益唐的郵件突然來了,只有一個單詞:「謝謝」。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時,沈捷回憶說,此前一天,他和夫人就張益唐在孿生素數方面取得的突破向他發去郵件道賀。
  • 傳奇華人數學家張益唐在華羅庚講座講述孿生素數猜想
    思源樓大報告廳內早已坐無空席,人頭攢動,200多人悄然等待著那個貼滿美好標籤(『成就堪比陳景潤』」、「要麼沉寂,要麼讓學術界驚豔」、「任教美國無名大學還是個「臨時工』」)具有傳奇色彩的華人數學家張益唐的到來。這群等待的人群中,不乏著名的院士,也不乏現任的數學院領導,科研人員及研究生更是慕名而來,聽他講解題為「 Prime Gaps and Related Problems」的報告。
  • 華人破譯孿生素數猜想 影響或超陳景潤1+2證明
    但他發現,七八年前張益唐突然「消失」了。因為,從那時起,他再沒收到過張的生日祝福,「給他發郵件也沒再回過」。  5月16日,張益唐的郵件突然來了,只有一個單詞:「謝謝」。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時,沈捷回憶說,此前一天,他和夫人就張益唐在孿生素數方面取得的突破向他發去郵件道賀。
  • 隱沒多年,華裔數學家完成「孿生素數猜想」
    2013年5月18日,「孿生素數猜想」重大突破性進展的論文在國際數學界頂級期刊《數學年刊》發表後,張益唐在隨後的一年接連獲得美國數學學會2014年度柯爾數論獎、瑞典2014年度羅夫肖克獎,及2014年麥克阿瑟天才獎等國際數學界重量級獎項。2016年,張益唐接受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UCSB)校長的邀請,開始在該校數學系任教至今。
  • 張益唐破譯孿生素數猜想:無名之輩的逆襲—新聞—科學網
    張益唐破譯孿生素數猜想:無名之輩的逆襲
  • 孿生素數猜想
    可以看到,只要將這個證明中的「最多有9個素數因子的數」改進到「最多有1個素數因子的數」,就可以證明孿生素數猜想了。     英國數學家戈弗雷·哈代和約翰·李特爾伍德在1921年提出一個與波利尼亞克猜想類似的猜想,現在通稱為「哈代-李特爾伍德猜想」或「強孿生素數猜想」(即孿生素數猜想的強化版)。
  • 孿生素數猜想,張益唐究竟做了一個什麼研究?
    (文/王若度)最近,《自然》雜誌的網站上刊登了一篇文章,在華人數學愛好者和學者之間產生了轟動。該文章的標題是《第一個無窮組素數成對出現的證明》。「孿生素數猜想」是什麼?這篇文章為何會引起轟動呢?這要從「孿生素數猜想」說起。眾所周知,素數是只含有兩個因子的自然數(即只能被自身和1整除)。而「孿生素數」是指兩個相差為2的素數,例如3和5,17和19等。
  • 素數大猜想(1)孿生素數猜想
    Catherine T. M5月22日,老牌英國報紙《衛報》刊登文章,文章的標題是:鮮為人知的教授在折磨了數世紀數學精英的大問題上邁進了一大步。印度主流報紙把作出這一非凡貢獻的人,與印度歷史上最偉大的天才數學家拉馬努金相媲美。這位作出重大數學突破的就是張益唐,由於對數學界最著名的猜想之一孿生素數猜想的破冰性工作,使他從默默無聞的大學講師躋身於世界重量級數學家的行列。
  • 《紐約客》專訪華人數學家張益唐,這個牛人取得了什麼成就?
    在這些素數中,指差為2的素數對(p和p+2同為素數)又稱為孿生素數,比如(3,5)、(5,7)、(11,13)、(17,19)等。隨著數字變大,人們可以觀察到的孿生素數越來越少。       那麼,會不會有一天再也找不到新的孿生素數呢?這就是幾百年前的「孿生素數猜想」:對所有自然數k(k=1),存在無窮多個素數對(p, p + 2k)。
  • 華人數學家首次證明存在無窮多素數對 一夜成名
    長期沉寂,一夜成名,張益唐首次證明存在無窮多素數對  華人數學家「成就堪比陳景潤」?  一位華人數學家,一夜成名。  《自然》雜誌網站5月14日報導,任教於美國新罕布夏大學的張益唐最新證明,存在無窮多個之差小於7000萬的素數對。在解決孿生素數猜想方面,張益唐的這一研究被認為在終極數論這個古老的數學問題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 華人數學家再取得素數研究突破 陶哲軒等人證明愛多士關於素數間隔...
    素數可以說是數論中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概念,指的是一個大於2的正整數,除了1和它本身之外,不是任何數的倍數。就在去年,華人數學家張益唐在孿生素數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而據新浪科技24日報導,包括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天才華裔數學家陶哲軒在內的研究小組目前正取得素數間隔問題的研究突破,這將最終影響加密算法的研究,對信息安全領域有巨大貢獻。
  • 張益唐:寧願在美國刷盤子,也不願回北大教書,58歲突破世紀難題
    他叫張益唐,當時他已經58歲了,他一篇論文《素數間的有界距離》便突破了世紀難題「孿生素數猜想」,他一鳴驚人。孿生素數被認為是數論史上的經典難題,也是諸多著名數學猜想之一。在1900年的國際數學家大會上數學家大衛·希爾伯特提出了數學史上著名的23個重要數學難題和猜想。孿生素數猜想就是希爾伯特提出的第八個問題中的一部分。
  • 孿生素數猜想要證明什麼?華裔數學家張益唐成功解決,名揚數學界
    只有針對一個數學分支,才有可能取得成就。哥德巴赫猜想和黎曼猜想,還有勒讓德猜想,和素數都有關係。孿生素數猜想是個特例,它針對的是特定的兩個素數。數學家對素數是否有無限個展開了討論,即使是數學成績一般的人也知道,素數的定義就決定了它的個數是無限的。
  • 張益唐與孿生素數
    2012年底,張益唐完成論文《素數間的有界距離》。2013年4月17日,沒有告訴任何人,張益唐將論文投給世界數學界最負聲譽的《數學年刊》(Annals of Mathematics)。2013至今張益唐的名字,在國際數學界「橫空出世」。
  • 58歲成頂級數學家,張益唐揚言:要是我回中國,絕不會取得成就!
    得益於豐富的教育資源,張益唐一直都是別人眼中的「學霸」,他從9歲開始接觸大學數學的專業知識。老師們篤信他一定會成為大數學家,因為他的數學天賦確實令人羨慕嫉妒。後來,張益唐考上了北京大學。在號稱「全國最難」的北大數學系,張益唐的成績一枝獨秀,遠遠超過第二名,同學們封他為「學神」。就連北大當年的數學系主任丁石孫教授都對他青睞有加。
  • 數學科學學院校友張益唐在孿生素數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日前,Nature官網發布新聞:「無窮多素數成對存在的首次證明(First proof that infinitely many prime numbers come in pairs)」,文章報導了北大數學科學學院78級校友張益唐在孿生素數研究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性進展,他證明了孿生素數猜想的一個弱化形式。
  • 大器晚成的「數學掃地僧」,因重要成果獲獎,成北大美籍客座教授
    而有一個臨近花甲之年的數學家,因一項數學成果,震動國際數論學界,他名叫張益唐。張益唐是傳奇的華人數學家,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數學系終身教授,1955年生於上海,27歲那年,畢業於北京大學。2013年5月,臨近花甲之年的張益唐在世界數學界最負盛名的《數學年刊》上發表《素數間的有界距離》文章,完美證明了「存在無窮多差小於7000萬的素數對」,在孿生素數猜想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突破,震動了國際數論學界。世界著名期刊《自然》在網上以「突破性消息」為標題通報了這一重要成果。
  • 華裔數學家張益唐:逆境中的數學人生
    2013年5月18日,「孿生素數猜想」重大突破性進展的論文在國際數學界頂級期刊《數學年刊》發表後,張益唐在隨後的一年接連獲得美國數學學會2014年度柯爾數論獎、瑞典2014年度羅夫肖克獎,及2014年麥克阿瑟天才獎等國際數學界重量級獎項。
  • 孿生素數猜想之後的故事
    張益唐受過正式的數學研究訓練,有紮實的功底,有充分的能力,知道怎麼去做研究,心裡也時刻揣著數學。即使沒有正式的職位,他骨子裡仍然是一位研究數學的學者。2012年6月,張益唐到朋友家做客時靈光一閃,找到了思考了三年之久的開啟素數間隔問題的關鍵性的突破。用新的方法,他證明了有無窮對素數,它們相差不過700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