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破譯孿生素數猜想 影響或超陳景潤1+2證明

2020-11-28 中國新聞網

                              張益唐近照,由新罕布夏大學提供

  張益唐是個對數字「極其敏感」的人,他能把大學同班同學的出生日期背得「滾瓜爛熟」,並在每個人過生日時發去一封祝福郵件。

  同為恢復高考後北京大學數學系第一批學生,美國普渡大學數學系教授沈捷就享受過這樣的「待遇」。但他發現,七八年前張益唐突然「消失」了。因為,從那時起,他再沒收到過張的生日祝福,「給他發郵件也沒再回過」。

  5月16日,張益唐的郵件突然來了,只有一個單詞:「謝謝」。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時,沈捷回憶說,此前一天,他和夫人就張益唐在孿生素數方面取得的突破向他發去郵件道賀。

  5月14日,《自然》(Nature)雜誌在線報導張益唐證明了「存在無窮多個之差小於7000萬的素數對」,這一研究隨即被認為在孿生素數猜想這一終極數論問題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甚至有人認為其對學界的影響將超過陳景潤的「1+2」證明。

  在此之前,「年近6旬」的張益唐在數學界可以說是個名不見經傳的人。

  多年前曾與張益唐接觸過的浙江大學數學系教授蔡天新也以為「他早從數學圈消失」了,蔡說已經「近30年沒他的消息了」,沒曾想「他突然向孿生素數猜想走近了一大步」——

  素數是指正因數只有1和本身即只能被自身和1整除的正整數,「孿生素數」則是指兩個相差為2的素數,例如3和5,17和19等。而隨著素數的增大,下一個素數離上一個素數應該越來越遠,故古希臘數學家歐幾裡得猜想,存在無窮多對素數,他們只相差2,例如3和5,5和7,2003663613×2195000-1和2003663613×2195000+1等等。

  這就是所謂的孿生素數猜想,它與黎曼猜想、哥德巴赫猜想一樣讓無數數論學者為之著迷。

  數學家需要做的,是一個證明!

  然而,人們甚至不知道它的「弱形式」是否成立,用《數學文化》主編、香港浸會大學理學院院長湯濤的話說就是——能不能找到一個正數,使得有無窮多對素數之差小於這個給定正數,在孿生素數猜想中,這個正數就是2。

  張益唐找到的正數是「7000萬」。

  儘管從2到7000萬是一段很大的距離,《自然》的報導還是稱其為一個「重要的裡程碑」。正如美國聖何塞州立大學數論教授Dan Goldston所言,「從7000萬到2的距離(指猜想中尚未完成的工作)相比於從無窮到7000萬的距離(指張益唐的工作)來說是微不足道的。」

  此前,Goldston及其兩位同事提出,存在無窮多個之差小於16的素數對,給這項猜想寫下一個重要裡程碑。但是,該推論尚不知如何證明。

  5月13日,張益唐在美國哈佛大學發表主題演講,介紹了他的這項研究進展。《自然》的報導稱,如果這個結果成立,就是第一次有人正式證明存在無窮多組間距小於定值的素數對。換言之,張益唐將給孿生素數猜想證明開一個真正的「頭」。

  有人打了這樣一個比方,張所做的工作,相當於1920年挪威的布朗證明了「9+9」,「開啟」了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接下來科學家們陸續證明了「7+7」、「6+6」……直到46年後的陳景潤證明攻下離「1+1」一步之遙卻或是最難的「1+2」。

  今天,沈捷正在武漢參加國際數學模型與計算研討會,他告訴記者,他從會上獲悉的評價是「這可以說是華人數學家有史以來證明最好的結果。」

  張益唐在北大的研究生導師、著名數學家潘承彪聽聞這一消息後「十分高興」,他隨即給蔡天新發信並附上審稿人、美國科學院院士IWANICE的評價:證明無誤、非常漂亮,相信不久會有很多人把「7000萬」這個數字「變小」……

  根據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統計與精算學系助理教授王若度的說法,世界頂級數學期刊《數學年刊》(Annals of Mathematics)將準備接受張益唐作出證明的這篇文章,審稿人還評價「其證明是對的,並且是一流的數學工作」。

  學界沉浸在一場重大發現的狂歡中。

  與此同時,人們卻驚訝地發現,除了這篇自然報導,不管是通過哪種搜尋引擎,都很難找到有關「張益唐」個人的信息——

  「張益唐,華人數學家。1978年進入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攻讀本科,1982年讀碩,後在美國新罕布夏大學任教」。5月15日,也就是自然雜誌報導發出的第二天,不知在哪位網友的編撰下,這位被稱作「一夜成名」的科學家有了這樣的百科介紹。

  當天,北京大學官網證實了這一信息,並稱「北大數學科學學院78級校友張益唐在孿生素數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他證明了孿生素數猜想的一個弱化形式」。然而,針對張個人經歷的介紹也是隻言片語。

  很明顯,張益唐從北大碩士研究生畢業,1992年在普渡攻讀博士學位後,這位數學研究者去幹了什麼,則鮮為人知,甚至「連他現在是哪國國籍我都不知道」,沈捷說。

  即使是在衡量基礎研究的論文陣地上,張益唐也顯得異常「低調」——在國際數學領域重要的檢索系統Zentralblatt MATH資料庫中,他名下只有兩篇文章,一篇是1985年發表在國內的《數學學報》上,另一篇是張2001年在美國時發表在《Duke Math》上。

  這也被一些學者分析是「張益唐到目前仍然沒有拿到美國大學終身教職」的原因。今天,新罕布夏大學向中國青年報記者證實了張益唐的教職為「講師」(lecturer),並已經在該校數學系「待了將近十年」。

  美國的「講師」說白了就是臨時教學職位,「收入比起同資歷教授(包括助理教授)差很多,教學任務也遠遠比教授們重。」王若度說,「從科研上來說,則是完全得不到任何支持。例如我所在的學校,講師往往由不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來擔任,教學任務是普通終身教職系統內教員的兩三倍。」這意味著,張益唐的科研時間「很難得到保證」。

  「他就是執著於攻大難題,不肯幹小的。」張益唐的另一名同班同學、著名作家王小東說,「我認為他是唯一一個數學天分比我高的同學。曾十分坎坷,現在終於有了成就!」

  這一點與沈捷的印象一致,他和大學時住在其隔壁宿舍的張益唐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據他回憶,當時,不管是上課還是考試,年齡比他大4歲的張益唐總是「領先一截」,「他很愛自學,我們難題解不出來,都找他」。

  沈捷說,他雖然很有才華,但更靠自己的汗水,如果說一個天才做出這樣一個成果,或許是碰巧,但他不一樣,「他可是一直在做這個!」而且,「他讀書很多,對歷史很有見解」。

  至於經歷上的「坎坷」,則是去美國以後的事了——

  沈捷回憶,在普渡大學攻讀博士時,張益唐師從一位代數幾何方面的華人學者,「他其實最感興趣的還是『純數字』,就像數論,但他之所以選擇這個專業,我猜想多半是因為出國前不太懂國外(在專業上)的安排。」沈捷說。

  然而,在作博士論文時,「不服輸」的張益唐還是選擇了被稱作代數幾何領域最難攻破的「雅克比猜想」。

  最終,他做出一個「結果」來,但「並未發表」。沈捷告訴記者,在他的印象裡,張益唐最終拿到了普渡大學的博士學位,但博士論文「因為自己不滿意而沒有發表」。

  那年是1992年,是沈捷眼中張益唐最難熬的一段時間,「找工作四處碰壁,就因為沒做出短期的好成果來」。

  沈捷記得,張益唐畢業以後,把全部家當放到房車裡,便開著車去多個大學一邊求職,一邊「講這個結果(指雅克比猜想的成果)」。其中一段時間,張益唐還來到沈捷當時任教的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他住我這邊的那段時間,我能真切地感受到他追求『完美』的性子,有一位教授評價他做出的是雅克比猜想證明中最好的一個,但因為其中一個細節未完全搞清楚,就被他看作是『一般的成果』,死活不願意發表。」

  當時,包括王小東、沈捷在內的同班同學還知道的一件事是,曾任他們數學系主任的著名數學家丁石孫「非常看重張益唐」,並「力邀他回北大」,但張最終還是沒回來。

  沈捷後來了解,「有人說他是要面子,我覺得他是不甘心,自己覺得沒做成一些成績就回國,太不甘心。」

  他並非陳景潤式「性格孤僻」的數學家,沈捷告訴記者:「他儘管有一點自負,畢竟很聰明,但是他待人很親和。在我看來,他除了太痴迷於數字,其他和我們都一樣。」

  事實上,在今年5月1日,新罕布夏大學就在其官網登出了張益唐要發表孿生素數這一成果的消息,上面寫著:經過多天數學界的持續關注,張益唐更願意回到他此前「不為人所注意」的狀態。

  「我其實是個害羞的人。」張益唐說。 (記者 邱晨輝)

相關焦點

  • 華人數學家張益唐證明「弱孿生素數猜想」
    什麼是孿生素數猜想素數(也稱質數)是只能被1和自身整除的數,如2、3、5、7等等。算術基本定理證明:每個大於1的正整數都可以寫成素數的乘積,並且這種乘積的形式是唯一的。因此,素數也被稱為自然數的「建築的基石」。
  • 數學家張益唐破譯「孿生素數猜想」
    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時,沈捷回憶說,此前一天,他和夫人就張益唐在孿生素數方面取得的突破向他發去郵件道賀。  5月14日,《自然》(Nature)雜誌在線報導張益唐證明了「存在無窮多個之差小於7000萬的素數對」,這一研究隨即被認為在孿生素數猜想這一終極數論問題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甚至有人認為其對學界的影響將超過陳景潤的「1+2」證明。
  • 傳奇華人數學家張益唐在華羅庚講座講述孿生素數猜想
    「堅持三十年,終於首次證明弱版本孿生素數猜想」  9:00,講座正是開始,張益唐介紹了他的孿生素數猜想研究進展。  需要指出的是,很多數學猜想都是「世紀大難題」,和至今尚未有解的黎曼猜想、哥德巴赫猜想一樣,孿生素數猜想也是歷史悠久的著名數學猜想。
  • 北大畢業華人數學家張益唐取得重大成就 孿生素數猜想或有突破
    很多數學家希望通過解決孿生素數問題,進而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素數,是指只含有兩個因子的自然數(即只能被自身和1整除)。孿生素數,是指兩個相差為2的素數。比如,3和5,17和19等。所謂的孿生素數猜想,是由希臘數學家歐幾裡得提出的,意思是存在著無窮對孿生素數。
  • 素數大猜想(1)孿生素數猜想
    Catherine T. M孿生素數猜想變大海撈針為泳池撈針遠在中古時代,人類社會就產生了自然數的概念,人們也因此創立了一個古老而漂亮的數學分支:數論。數論裡面一個重要的概念就是素數,指的是那些只能被1和其自身整除的數,比如5、7、11、19等。
  • 孿生素數猜想
    素數(也稱質數)是只能被1和自身整除的數,如2、3、5、7等等。公元前300多年,古希臘數學家歐幾裡得在其經典著作《幾何原本》中用反證法證明了素數有無窮多個。圍繞著素數存在許多著名的問題,孿生素數,也稱「雙生素數」或「雙胞胎素數」,就是其中的一個。
  • 170歲「高齡」了 孿生素數猜想還未得到證明
    既然證明有無窮多個差值為2的素數如此困難,那麼是否可以證明差值為7000萬的素數有無窮多個?張益唐證明了這一點——存在無窮多個素數之差小於7000萬的素數對。這是數學家首次證明了弱版本的孿生素數猜想。張益唐在不依賴未經證明的結論的前提下,得出這一結果,使得孿生素數猜想研究前進了一大步。憑藉這項研究,張益唐斬獲了2014年美國數學學會柯爾數論獎,並獲得2014年麥克阿瑟天才獎。
  • 張益唐破譯孿生素數猜想:無名之輩的逆襲—新聞—科學網
  • 孿生素數猜想要證明什麼?華裔數學家張益唐成功解決,名揚數學界
    由此產生的數學定理也有不少,比如孿生素數猜想。素數的定義各位應該都知道,小學數學課都教過。孿生素數的定義也不難,就是素數和一個比它大2的素數,比如3和5。孿生素數猜想在我們看來,孿生素數就是這麼簡單,似乎沒什麼好研究的。但在數學家眼裡,素數簡直是座沒有被開發的寶藏。
  • 孿生素數猜想之後的故事
    (關於孿生素數和張益唐的工作,請戳《孿生素數猜想,張益唐究竟做了一個什麼研究?》)路漫漫其修遠兮然而,之後的故事還要精彩。在數學界中,對於久攻不下的問題,一旦有人打破一個缺口,其他人很快就會跟進,把缺口弄得更大。張益唐的結果也不例外。
  • 孿生素數猜想,張益唐究竟做了一個什麼研究?
    (文/王若度)最近,《自然》雜誌的網站上刊登了一篇文章,在華人數學愛好者和學者之間產生了轟動。該文章的標題是《第一個無窮組素數成對出現的證明》。「孿生素數猜想」是什麼?這篇文章為何會引起轟動呢?這要從「孿生素數猜想」說起。眾所周知,素數是只含有兩個因子的自然數(即只能被自身和1整除)。而「孿生素數」是指兩個相差為2的素數,例如3和5,17和19等。
  • 華人數學家首次證明存在無窮多素數對 一夜成名
    長期沉寂,一夜成名,張益唐首次證明存在無窮多素數對  華人數學家「成就堪比陳景潤」?  一位華人數學家,一夜成名。  《自然》雜誌網站5月14日報導,任教於美國新罕布夏大學的張益唐最新證明,存在無窮多個之差小於7000萬的素數對。在解決孿生素數猜想方面,張益唐的這一研究被認為在終極數論這個古老的數學問題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 哥德巴赫猜想不是證明1+1=2!數學皇冠上的明珠究竟是什麼?
    介紹之前,小編要事先說明,哥德巴赫猜想不是要證明1+1=2,大夥平時討論這個問題時千萬不要瞎說哥德巴赫猜想是證明1+1=2。這樣說真的是太無知太雷人了,現在就連一些中小學的數學老師都會有這種錯誤認知,這真的是誤人子弟。
  • 孿生素數猜想——是否存在無窮多個素數p使得p + 2是素數?
    孿生素數猜想指出:孿生素數有無窮多個孿生素數是一個與另一個素數相差2的素數。一組相差2的兩個素數稱為孿生素數對。前幾對孿生素數對是:(3、5)、(5、7)、(11、13)、(17、19)、(29、31)、(41、43)、(59,61)、(71、73)、(101、103)、(107、109)、(137、139)…素數對(2,3)不被認為是孿生素數對,因為它們相差是1而不是2。
  • 孿生素數猜想的新突破
    孿生素數猜想是數論領域中最著名的猜想之一,自提出以來,便一直困擾著數學家。孿生素數是指那些相差為2的素數對,比如3和5、5和7、11和13、17和19、599和601……除了第一對孿生素數(即3和5)之外,每個孿生素數對中的第一個素數總是比6的倍數小1。所以第二個孿生素數總是比6的倍數大1。
  • 西湖名師論壇丨走進解析數論,去世界的無窮遠處:談孿生素數的歷史與現狀
    」的專題講座,向大家介紹了孿生素數猜想的歷史與現狀,並細述陳景潤和張益唐對該問題所作出的重要貢獻。▲ 吳傑教授做主題報告孿生素數猜想有非常悠久的的歷史,猜想說自然數中存在著無窮多對相差為2的素數,早在兩千多年以前古希臘人就猜測這樣的素數有無窮多對
  • 國士無雙 | 「1+2」——陳景潤與哥德巴赫猜想
    1965年稱自己已經證明(1+2),由師兄王元審查後於1966年6月在科學通報上發表。1966年發表《表達偶數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簡稱「1+2」),成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裡程碑。
  • 素數是什麼,有哪些和素數有關的數學猜想還未得到解決?
    素數素數也叫質數,指大於1的自然數中,除了1和它本身外不再有其他因數的自然數,比如2、3、5、7、11、13……。(1)哥德巴赫猜想猜想內容:任何一個大於2的偶數,都可以寫成兩個素數之和,簡稱「1+1=2」。
  • 陳景潤證明的是什麼?1+2為什麼等於3?
    為什麼不少人總認為陳景潤證明的是1+2為什麼等於3,他證明的是什麼。那為何許多人以為陳景潤證明的是1+2為什麼等於3,許多文章都這麼寫的:陳景潤在1965年證明(1+2),並由師兄王元在1966年發表論文。
  • 陳景潤當年證明的「1+2」到底是什麼理論?
    哥德巴赫猜想的提出1742年,當時一個看起來非著名數學家哥德巴赫提出一個猜想:任一大於2的整數都可寫成三個質數之和。哥德巴赫雖然提出了這一猜想但是他卻不能夠給出證明方法,於是他向著名的數學家歐拉寫信並表達了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