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底,張益唐完成論文《素數間的有界距離》。
2013年4月17日,沒有告訴任何人,張益唐將論文投給
世界數學界最負聲譽的《數學年刊》
(Annals of Mathematics)。
2013至今張益唐的名字,在國際數學界「橫空出世」。這位年近六旬,在一所不太知名的大學中擔任臨時講師的人,這位幾乎沒有發表過專業論文的人,竟然成為破解數學領域最著名猜想之一「孿生素數猜想」的關鍵人物。
所謂「素數」,又稱「質數」,是指只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的數字,例如:2、3、5、7等等。但隨著數字增大,素數在數軸上的分布越來越稀疏。想像一條數軸,普通數字是綠色的,素數是紅色的。軸線開始時有許多紅色的數字:2、3、5、7、11、13、17、19、23、29、31、41、43和47,它們都是小於50的素數。在1-100之間有25個素數,1到1000之間有168個素數,1到100萬之間有78498個素數。素數越來越大時,它們變得越來越稀少,素數與素數間的平均距離越來越大。那麼,相鄰兩個素數之間的距離是否是有限的呢?特別是當數字趨於無窮大時,一個數字的位數之多需要一本書的厚度才能寫下,此時能找到相鄰的兩個素數呢?
沒有一個方程式可以預言素數的分布特徵——它們看起來非常隨機。歐幾裡得在公元前300年證明存在無窮多個素數,但並沒有證明兩個素數之間的距離可能是多遠。他曾大膽猜想:存在無窮多對之差為2的素數。由於人們把這種素數對稱為「孿生素數」,如(3,5),(11,13),因此這一猜想被稱作「孿生素數猜想」。
1849年,法國數學家阿爾方?波利尼亞克提出了更一般的猜想(即「波利尼亞克猜想」):對所有正整數k,存在無窮多個素數對(p,p+2k)。k=1時就是孿生素數猜想,而k等於其他正整數時就稱為弱孿生素數猜想。
1900年,德國數學家大衛?希爾伯特在巴黎舉行的第2屆國際數學家大會上發表題為《數學問題》的著名講演。他根據過去特別是19世紀數學的研究成果和發展趨勢,提出了23個最重要的數學問題(通稱「希爾伯特問題」);孿生素數猜想是希爾伯特問題的第8個的一部分(和「孿生素數猜想」一起被提出的,是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和「黎曼猜想」)。
張益唐的論文《素數間的有界距離》就是「孿生素數猜想」的弱化版,他證明了在數字趨於無窮大的過程中,存在無窮多個之差小於7000萬的素數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