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榮的人是只會注視著自己的名字,但光榮的人看見的是祖國的事業。"對於發展中的中國而言,一個留學生拋棄祖國定居國外,就可能意味著一個優秀人才的流失。北大高材生張益唐就曾表過態,自己是寧願留在美國刷碗、打工,也不要回國,那他的現在究竟是怎麼樣了。
國內外的天差地別
1955年,張益唐在上海出生,他的父母當時都是高知人士,家庭教育非常良好。小時候的張益唐就表現出對數學濃厚的興趣,在高考恢復後,張益唐順利考入北大的數學系。在北大學習期間,張益唐做過學生會主席,參加過演講,對音樂和文學也很感興趣,還是NBA的球迷。
北京作為全國頂尖的高校,專業知識訓練嚴密苛刻,給張益唐打下了紮實的基礎,但同時他對數字的敏感也讓周圍的師生嘆服。他不需要備忘錄就可以輕鬆念出班裡人的生日,每年都毫無差錯地給朋友們發郵件表示祝賀。
當時的數學系將張益唐封為"學神",稱他在班裡所有人之上,遠超出第二名。北大數學系主任丁石頭孫對張益唐很是欣賞,讓他由數論改學代數幾何,碩士期間研究解析數論,為他後來的研究做好了鋪墊。
1985年,美國普渡大學代數專家莫宗堅受邀訪問北大,丁石孫讓張益唐跟隨莫宗堅學習,在美國吸收深層次的學問,攻讀博士學位。
當時張益唐將攻克雅可比猜想作為博士期間的目標,那是由數學家雅可比於1939年提出的一個著名問題,是代數幾何領域裡最難的項目之一。
但張益唐花兩年時間就完成了博士論文,宣傳解決了雅可比猜想,但他的結果是立足於導師莫宗堅的部分研究結論上,可莫宗堅的成果被驗證的數學家發現了漏洞,存在部分沒有被證實的東西。
就這樣張益唐和莫宗堅的矛盾不斷激化,莫宗堅始終堅持自己的研究沒有差錯,反而指出張益唐論文中的十多處錯誤,兩人各執一詞,至今沒有結果。可張益唐的博士學業卻被影響到了,他的畢業被延遲七年,直到張益唐37歲才拿到博士學位。
更嚴重的是莫宗堅不願意給他寫推薦信,在國外,沒有推薦信,在業內幾乎是寸步難行,1992年,畢業的張益唐四處碰壁,沒有研究機構願意留下他。國內的張益唐是被師生們捧著,在國外,他卻是被連環打擊,心裡的落差不知有多大。
七年辛苦的打工
那時幾乎是張益唐人生最灰暗的時候,可他從來沒有想過放棄。
他加入一家民間組織,組織者位籌集資金開了一家賽百味特許店,張益唐被外聘為會計,繁忙時也要做收銀員,甚至包攬送外賣、刷盤子的工作。張益唐在那段時間還認識了在一家中餐廳做招待的妻子。為了維持生活,他額外還要去肯德基、汽車旅館等地方打工。
白天一有時間就去肯塔基州大學的圖書館讀代數幾何和數論方面最前沿的期刊文章,晚上就在汽車或朋友的地下室裡研究數學。原本是一代驕子的數學才子,卻淪落到在餐飲店打雜的窘境,誰看了都要嘆息。
這時候的丁石孫已經是北大的校長,在得知此事後,大力邀請張益唐回校任職教授,這對於他來說幾乎是雪中送炭,但張益唐無情地拒絕了,他表示,自己寧願刷碗也得留在美國。
直到1999年,張益唐在英特爾工作的校友唐樸祁請他解決了一個網絡設計的難題,二人一起申請了專利。最後由唐樸祁牽線,經中科院研究員葛力明的大力推薦,張益唐才脫離了打工的生活,在新罕布夏大學謀得了個臨時講師的職位。
雖然臨時講師工資低,教學任務繁重,科研經費微薄,但張益唐依舊很珍惜重回校園,接觸到深層次學術資源的機會,他在那個位置上,已經是很滿足了。
一舉成名留國外
張益唐在研究上放棄了雅可比猜想,也不願意接觸代數幾何,而是轉回了最初的數論,還開始了對黎曼猜想的思考。這一猜想從古希臘時起源,經歷了多年的研究依舊進展緩慢,甚至是一籌莫展。
張益唐為了有所突破,幾個月裡沉浸在枯燥而系統性的核查,2013年,他向數學家最具聲譽的《數學年刊》投稿,給了很多數學家新的思考方式,拉近了孿生素數猜想。《自然》將張益唐的成果稱為"重要的裡程碑",後來又取得了重大突破。
2014年,張益唐受邀前往韓國,參加國際數學家大會,算是肯定了他在全球數學家行列的地位,他也從一個臨時講師躍升為美國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的數學系教授,2018年獲得美國亞裔工程師學會終身成就獎。
此前,張益唐從來沒有真正被學術圈子認可,在餐館刷盤子、送外賣,以一個亞裔的身份奔走在異國他鄉,以21年的時間得到主流的肯定。
他現在依舊習慣於一個人關上門,在自己狹小的辦公室裡思考,同事和學生都已經習慣了他的這種習慣,只有等開門時才會來找他。黎曼猜想依舊是他研究的重點方向,張益唐四十多年的研究其實只發表了3篇論文,除了孿生素數,就是黎曼猜想,他一直渴求著突破。
當張益唐被人問及為什麼不回國發展時,他回應,國內的學術環境缺乏純粹的地方,要是早早回國,可能根本不會有所突破,甚至取得現今的成就。而在美國,他雖然做過一個打工的人,但能夠獨立,所以更加傾向於自由的美國,而再也不願回歸故土。
張益唐的這種行為很多國人都是不認可的狀態,畢竟有華羅庚、陳景潤等人珠玉在前,即使是在更艱苦的條件下,始終沒有放棄國家,更這是顯出張益唐的格格不入。而沒有了國家前期的栽培,張益唐確實可能達不到目前的高度。
一個寧願留在美國刷盤子的人,也不願意回到日益發展的祖國,我們沒有立場過度指摘張益唐,但不知道他有沒有過回頭的想法。現在國家綜合國力大大提升,各個領域的風氣都向著好的方向發展,肯定會吸引到更多的學術型人才的停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