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北大培養的數學天才,功成名就加入美籍,並表示不願回國
總有那麼一種人,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就像武俠小說中的「掃地僧」,默默無聞,只是專注於掃地,對於這期間的人來人往只是靜靜地看著,卻從來不被這些人來人往中的任何人注意到。
古有梁代的庾信,活了一輩子,一生都十分的悽涼,但是在他晚年的時候用一首詩名動整個江東。現代也有個「庾信」,在獲得成就上甚至不輸陳景潤這個人人讚譽的數學家,但是在網上基本上搜不到他的相關信息,唯一能夠知道的就是他是北大數學系的畢業生,除此之外,可以說是一無所獲。這個人可以說是中國的一個天才了,功成名就後選擇加入美國的國籍,清華拿出最高的誠意都不能請回他,但他的一生過得並不好,甚至可以說是顛沛流離,到底發生了什麼呢?
01有天賦的同時還不忘努力
張益唐,於1955年在上海出生了。他擁有一個不錯的家庭條件,是正兒八經的官二代。但卻沒有官二代身上的囂張跋扈,反而十分的低調謙遜。
張益唐的父母在北京任職,雙雙都是公務員,但是張益唐並沒有在他們身邊長大的,反而是在外婆的照顧下長大的,一直等到張益唐長到13歲才和父母一起生活,在他的童年中最不可或缺的就是數學了。9歲那年更是成功的破解了「哥德巴赫思想」,在15歲那年更是致力於數學研究中。
有天賦的人未必能夠獲得成功,但是有天賦並願意付出努力的人一定會成功的。時代的發展終究地改寫了張益唐的命運,為了響應國家的號召,張益唐的父母只能帶張益唐到農村生活,那個年代想在農村學習是十分不容易的,但儘管如此,張一棠也沒有放棄學習,因為他的這種精神,最終讓他在一九七七年恢復高考後成功的考入了北大的數學系。在一切都很順利的情況下,命運再一次地捉弄了張益唐。
02導師打壓
期間,張玉堂一直很刻苦,他用了兩年時間完成了博士論文,但也就是這篇博士論文,讓他再一次陷入了命運的玩笑中。論文中難免會要引用到大量的理論知識,而張益唐信賴的導師所發表的理論是錯的。這就相當於張益唐的整篇論文都白寫了。所幸,普度大學的博士生導師還是願意授予他博士學位的,只是他的導師卻沒有這麼好心了。在拒絕給張益唐寫博士推薦信的同時,還利用自己的人脈讓他的論文不能發表。
這樣一個我們看起來前途一片光明的人在學術界寸步難行。生活上面的壓力,甚至讓他過起了流浪漢的生活。
03靈感乍現
張益唐的同學們都為張益唐感到惋惜,在兩位學弟的幫助下,張益唐戶獲得了新罕布夏大學的講師資格,他終於不再為生計所困,與此同時還能繼續自己最愛的數學研究,可謂是一舉兩得啊。
雖然拋棄了張益唐,但張益唐並沒有放棄數學。在一次幫朋友家的孩子補習微積分後,在院子裡閒遊的他突然靈光乍現,靈光乍現讓他完成了《素數間的有界距離》,最終轟動了整個數學界。
清華大學希望招攬人才,許給張益堂最高級別的待遇,即便如此,張益唐還是拒絕了清華的好意,甚至表示不願意再返回中國。
在許許多多的國際賽事當中,華僑,華裔都有著驚人的表現,由此看來,國人的智商還是十分可觀的。只是一些我們注意不到的因素在影響著他們,如果沒有這些外在因素的影響,中國的學術一定會再上一個高峰。
【圖片來源於網絡】
【文案編輯】目海志霧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