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家裡頭培養出來一個大學生,差不多得花個將近一二十萬的樣子,如果是培養出一個博士,還是在海外念書的那種博士那開支將會花得更多,但每個家庭的父母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為了自己的孩子能有個理想的未來,自己苦點累點都能咬咬牙扛過去。但如果這個孩子在海外讀完博後,不僅跑去當了餐廳服務員洗餐盤,還背宗忘祖,那讓那些支持他撫養他的人得是有多心痛啊,今天就讓我們來說說數學天才張益唐。
搜搜張益唐可以看到他信息欄寫的是美籍華人數學家,原籍在中國上海,父親是一位電氣工程教授,不過張益唐卻沒有繼承父親的老路,而是選擇了數學這門在當時既冷門、又不好發展的學科。然而由於種種原因,張益唐並沒有在學校裡待太久,他的知識大部分來源於父親工作的農場裡的藏書。在那個年代,沉默寡言且沉浸在數學知識海洋裡的張益唐並不討喜,有些人覺得他「書呆子、好欺負」,所以排擠、打壓他,這些經歷對張益唐的性格和為人處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1977年,已經23歲的張益唐在工廠裡做工,當他收到國家恢復高考的消息時,那顆已經沉寂的心又恢復了生機,他當機立斷決定參加高考,憑藉著過人的智慧和對數學的熱愛,第二年他就成功地考上了北京大學,並且進入了他鍾愛的數學系。在這裡,他遇到了改變他人生的一位導師—莫宗堅。莫宗堅當時去往北大訪學,見到張益唐並與之交流後,他覺得這個年輕人未來可期,於是向他發出了去美國留學的邀請。在當時,能夠出國留學是一份莫大的榮耀,學校很快批准,於是張益唐便前往了美國,在莫宗堅的引導下進入普渡大學攻讀數學博士學位。然而,由於在學術問題上兩個人產生了分歧,他們的關係破裂了,莫宗堅一改和善的態度,不但壓著張益唐的博士學位不給,而且拒絕給他寫推薦信。
沒有導師推薦信的博士,在美國幾乎無法立足。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張益唐開始了自己的打工生涯,在華人街的中餐館,一位博士開始了洗盤子送外賣的跑堂生活。但這並沒有擊垮他,張益唐依舊堅持在業餘時間研讀數學。過了一段時間,北大的數學家丁石孫聽說了他的遭遇,想幫助他回到國內,並且邀請他在北大任教。結果卻被張益唐拒絕了,當時他委婉地表示,自己希望能夠獲得一些成就以後再回去工作。後來,也依舊他在是北大的校友為他謀求到一份新罕布夏大學講師的工作。可以說,北大對張益唐的幫助已經仁至義盡。
但是就在這種情況下,張益唐在功成名就後對祖國卻沒有任何感情。2013年他因一篇轟動全美國的、有關於對素數的論文震驚了整個美國數學界,次年他接連斬獲羅夫·肖克獎與麥克阿瑟天才獎,告別了自己鬱郁不得志的前半生,走向了人生巔峰。不過在功成名就以後,張益唐不但沒有兌現「獲得一些成就以後回北大去工作」的承諾,反而感言道「如果在中國發展,就絕不會取得如此成就」這種忘恩負義的言論。最後他加入了美國國籍放棄了祖國,宣布自己再也不會回到中國。
從出去留學到終獲成就這一別就是幾十年,根據後來張益唐妹妹張盈唐寫的親筆書信得知,在張益唐走後他的父親得了重病,雖然老人恨不孝的兒子,但在最後的時間裡卻也只是想再見到自己的兒子一面,可惜老父親的願望最終也沒有實現,帶著牽掛離世。而張的母親在其父去世後也大受打擊,但為了小女兒盈唐一直保持樂觀豁達過了20多年。年近8旬的她不再恨兒子張益唐,而是思念他是否平安,能夠回家看自己一眼。在第25個年頭,她終於見到了張益唐,見到了自己日思夜想的兒子,然而也在此刻,這位老媽媽用全身力量強打起的精神也終於散了,在相距2個多月後就去世了。
也許是因為年幼時的經歷讓張益唐對過去生活的地方沒有好感,但他對自己落魄時對祖國的幫助卻視而不見,而且按照他的話,中國本土難道就沒有好的數學家了?那置華羅庚、陳省身於何地?正如張盈唐在信中說的那樣:一個自由的靈魂,只顧徜徉在自己痴迷的王國裡,他的視線超越了人間煙火,那些在他眼裡都是過眼雲煙。可見張益唐過去是一個極度自私的人,他的行為不僅侮辱了祖國,還間接地造成了自己家庭的支離破碎。如今張益唐常回國來分享自己的數學工作,他也不再逃避媒體而是正視每一個爭議問題,可能是人老了想通了,也可能是經歷了風風雨雨後悔了,但現在說這些是不是也已經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