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裔數學天才連獲美國大獎,感言:若在中國發展就取不到如此成就

2020-12-03 萬國通看世界

如今家裡頭培養出來一個大學生,差不多得花個將近一二十萬的樣子,如果是培養出一個博士,還是在海外念書的那種博士那開支將會花得更多,但每個家庭的父母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為了自己的孩子能有個理想的未來,自己苦點累點都能咬咬牙扛過去。但如果這個孩子在海外讀完博後,不僅跑去當了餐廳服務員洗餐盤,還背宗忘祖,那讓那些支持他撫養他的人得是有多心痛啊,今天就讓我們來說說數學天才張益唐。

搜搜張益唐可以看到他信息欄寫的是美籍華人數學家,原籍在中國上海,父親是一位電氣工程教授,不過張益唐卻沒有繼承父親的老路,而是選擇了數學這門在當時既冷門、又不好發展的學科。然而由於種種原因,張益唐並沒有在學校裡待太久,他的知識大部分來源於父親工作的農場裡的藏書。在那個年代,沉默寡言且沉浸在數學知識海洋裡的張益唐並不討喜,有些人覺得他「書呆子、好欺負」,所以排擠、打壓他,這些經歷對張益唐的性格和為人處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1977年,已經23歲的張益唐在工廠裡做工,當他收到國家恢復高考的消息時,那顆已經沉寂的心又恢復了生機,他當機立斷決定參加高考,憑藉著過人的智慧和對數學的熱愛,第二年他就成功地考上了北京大學,並且進入了他鍾愛的數學系。在這裡,他遇到了改變他人生的一位導師—莫宗堅。莫宗堅當時去往北大訪學,見到張益唐並與之交流後,他覺得這個年輕人未來可期,於是向他發出了去美國留學的邀請。在當時,能夠出國留學是一份莫大的榮耀,學校很快批准,於是張益唐便前往了美國,在莫宗堅的引導下進入普渡大學攻讀數學博士學位。然而,由於在學術問題上兩個人產生了分歧,他們的關係破裂了,莫宗堅一改和善的態度,不但壓著張益唐的博士學位不給,而且拒絕給他寫推薦信。

沒有導師推薦信的博士,在美國幾乎無法立足。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張益唐開始了自己的打工生涯,在華人街的中餐館,一位博士開始了洗盤子送外賣的跑堂生活。但這並沒有擊垮他,張益唐依舊堅持在業餘時間研讀數學。過了一段時間,北大的數學家丁石孫聽說了他的遭遇,想幫助他回到國內,並且邀請他在北大任教。結果卻被張益唐拒絕了,當時他委婉地表示,自己希望能夠獲得一些成就以後再回去工作。後來,也依舊他在是北大的校友為他謀求到一份新罕布夏大學講師的工作。可以說,北大對張益唐的幫助已經仁至義盡。

但是就在這種情況下,張益唐在功成名就後對祖國卻沒有任何感情。2013年他因一篇轟動全美國的、有關於對素數的論文震驚了整個美國數學界,次年他接連斬獲羅夫·肖克獎與麥克阿瑟天才獎,告別了自己鬱郁不得志的前半生,走向了人生巔峰。不過在功成名就以後,張益唐不但沒有兌現「獲得一些成就以後回北大去工作」的承諾,反而感言道「如果在中國發展,就絕不會取得如此成就」這種忘恩負義的言論。最後他加入了美國國籍放棄了祖國,宣布自己再也不會回到中國。

從出去留學到終獲成就這一別就是幾十年,根據後來張益唐妹妹張盈唐寫的親筆書信得知,在張益唐走後他的父親得了重病,雖然老人恨不孝的兒子,但在最後的時間裡卻也只是想再見到自己的兒子一面,可惜老父親的願望最終也沒有實現,帶著牽掛離世。而張的母親在其父去世後也大受打擊,但為了小女兒盈唐一直保持樂觀豁達過了20多年。年近8旬的她不再恨兒子張益唐,而是思念他是否平安,能夠回家看自己一眼。在第25個年頭,她終於見到了張益唐,見到了自己日思夜想的兒子,然而也在此刻,這位老媽媽用全身力量強打起的精神也終於散了,在相距2個多月後就去世了。

也許是因為年幼時的經歷讓張益唐對過去生活的地方沒有好感,但他對自己落魄時對祖國的幫助卻視而不見,而且按照他的話,中國本土難道就沒有好的數學家了?那置華羅庚、陳省身於何地?正如張盈唐在信中說的那樣:一個自由的靈魂,只顧徜徉在自己痴迷的王國裡,他的視線超越了人間煙火,那些在他眼裡都是過眼雲煙。可見張益唐過去是一個極度自私的人,他的行為不僅侮辱了祖國,還間接地造成了自己家庭的支離破碎。如今張益唐常回國來分享自己的數學工作,他也不再逃避媒體而是正視每一個爭議問題,可能是人老了想通了,也可能是經歷了風風雨雨後悔了,但現在說這些是不是也已經晚了?

相關焦點

  • 一門出三傑 兄弟皆神童 華裔天才獲數學諾貝爾
    8月22日,在西班牙召開的2006年國際數學家大會上,數學界的最高榮譽——菲爾茨獎由4人分享,31歲的澳大利亞華裔數學家陶哲軒成為第二位獲此殊榮的華人。  據環球時報報導,菲爾茨獎是著名的世界性數學獎,被譽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陶哲軒榮膺本屆菲爾茲獎,是因為他對偏微分方程、組合數學、混合分析和堆壘素數論有莫大貢獻。他是本次大會最年輕的獲獎者,卻已發表了80餘篇論文。
  • 祖籍上海的華裔天才數學家:24歲成美國名校教授,31歲獲菲爾茲獎
    有這麼一位華裔,他24歲被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聘為正教授,成為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有史以來最年輕的正教授,31歲獲得了菲爾茲獎。這個傳奇的數學天才,名字叫陶哲軒。然而,菲爾茲獎於1936年首次頒發,截止2018年,世界上也只有60位數學家獲得。
  • 59歲獲世界級大獎,張益唐:還好我不在中國,不然取不到這個成就
    2013年5月,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名字突然轟動了整個數學界,他在世界數學界最負聲譽的《數學年刊》上發表了研究文章,證明了無窮多差小於7000萬的素數對是存在的,從而在孿生素數猜想這一全世界無人能實質推動的數論重大難題上,邁出了革命性的一大步,成為了破解數學領域最著名猜想之一「孿生素數猜想」的核心人物,59歲成功獲得世界級大獎麥克阿瑟天才獎
  • 北大留美年輕數學家再獲大獎,為什麼一出國這些人成就就如此大?
    近日,被稱為北大數學大神的「惲之瑋」再獲國際大獎——西蒙斯學者獎,是第四位獲此榮譽的華人數學家。惲之瑋,2000年保送進入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同年獲北京大學新生"明德獎學金"。本科四年期間平均學分績點排名位列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2000級本科生第一,每學年皆被評為三好學生,2004年獲得"北京地區高等院校優秀畢業生"稱號。
  • 麥克阿瑟天才獎華裔得主:沈偉出名陶哲軒最出色
    近些年來獲得該獎項的傑出華人天才包括:   首位獲獎華裔女科學家——莊小威   2003獲得麥克阿瑟基金會天才獎的莊小威,是該基金會史上頒發的第一名華裔女科學家。  最出色的華裔數學家——陶哲軒   2006年麥克阿瑟基金天才獎唯一一名獲獎華人是天才數學家陶哲軒是唯一獲獎的華裔。這是陶哲軒在一個月內獲得的第二個大獎,他在8月22日舉行的第25屆國際數學家大會上,獲得了數學界的最高榮譽──菲爾茲獎 (俗稱數學諾貝爾獎)。
  • 華裔數學天才8歲高考得760分,31歲獲數學界諾獎!他會回國嗎?
    前段時間,在世界數學界發生了一起讓學者們沸騰的大事件,一位著名的華裔數學天才號稱找到了一個可以證實世界數學難題「考拉茲猜想」的方法。雖然目前還沒有最終攻克,但卻已無限接近證明,是過去幾十年來的最大進展。
  • 北大公派留學的張益唐:59歲的他獲世界大獎後,聲稱幸好不在中國
    他的人生也因此改變了方向,但他在採訪中說過的一句話讓很多中國人感到憤怒,他說還好他不在中國,如果在中國的話可能拿不到這樣的成就,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數學天才張益唐。 有一次美國華裔數學教授莫宗堅來北京大學參加學術交流,北大的校長覺得張益唐是一個很有潛力的學生,如果他能跟著莫宗堅學習的話肯定會大有成就
  • 「天才」女科學家莊小威再獲美國大獎
    近日,美國維爾切克基金會宣布了2020年度維爾切克創新獎獲獎人選,著名女科學家莊小威獲生物醫學獎。 莊小威(87少),1991年獲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學士學位,1996獲得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學博士學位。現任美國科學院院士、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院研究員、哈佛大學物理系、化學與化學生物系終身教授。
  • 4位數學天才,畢業於北京大學,最終任教於美國名校,令人嘆息
    比如數學「怪才」韋東奕,在第49屆和第50屆數學奧林匹克運動會上,以滿分獲得金牌。憑藉如此優異的表現,自然引起美國一些高校的青睞,向其伸出橄欖枝,但是韋東奕選擇了拒絕,被保送到北京大學數學學院學習。 北京大學數學學院也培養很多的優秀的人才,曾出現「黃金的一代」湧現了很多優秀的數學家。他們曾是北京大學數學學院的驕傲。
  • 陶哲軒:一個華裔數學天才的傳奇
    9歲半時,他有三分之一時間在離家不遠的弗林德斯大學學習數學和物理。8歲零10個月時,陶哲軒曾參加一項數學才能測試,得了760分的高分。在美國,十七八歲的學生中只有1%能夠達到750分,而8 歲的孩子裡面還沒有人超過700分。  這期間,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一位教授將陶象國夫婦和陶哲軒邀請到美國,遊歷了三個星期。夫婦倆曾請教費弗曼和其他數學家,陶哲軒是否真的有天才。
  • 「奧數」大國為何與數學大獎無緣
    新華社7月18日報導說:第56屆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日前在泰國清邁舉行。美國奪得冠軍,中國和韓國分獲第二和第三名。這次是美國自1994年奪得冠軍後,時隔21年再度奪冠。在此期間,第一名獲得者通常是中國。
  • 美國10大華裔科學家:他們是黃皮膚的美國人,卻不再是中國人
    中國已經經歷了 40年的高速發展,我們取得了巨大的建設成就。但是我們卻是世界上人才流失最厲害的國家之一,另一個是印度,而他們的目的地大多是:美國。一百多年來,有無數的中國科學天才,沒有回來建設中國,卻在美國奮鬥一生。
  • 錢永健獲大獎接受專訪:望中國成科學強國
    錢永健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美國華裔科學家錢永健因為在基因和疾病偵測領域做出的卓越學術貢獻榮獲2008年影響世界華人大獎。超越成敗得失終 獲諾貝爾獎所謂耳濡目染,錢永健小時候便夢想成為一名科學家,而剛剛度過57歲生日的他,已成為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生化和化學系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醫學院院士以及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 北京大學數學四大天才,拋棄母校全部留任美國,後來過得如何?
    中國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自改革開放來中國從一個積貧積弱的國家到世界強國。而這些發展背後是無數人的默默付出,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的人才也不在少數。但是很多人在功成名就後選擇出國,在一些發達國家落地紮根,尤其是在美國。
  • 莊小威15歲進中科大少年班,中國天才卻成美國院士,如今又獲大獎
    近日,美國顯微學會MSA(Microscopy Society of America)公布2020年傑出科學家(Distinguished Scientist Awards)獲獎者,物理學家David N. Seidman與生物學家莊小威(87少年班)分別獲此殊榮。
  • 中國最可惜的3位赴美科學家,年紀輕輕成就卓絕,卻為他國做嫁衣
    今天,小編就來盤點中國最可惜的3位赴美科學家,他們都接受了祖國的無私培養,年紀輕輕便在世界上取得了卓絕成就,卻流失海外,徒為他國做嫁衣。一、「清華女神」顏寧由於出色的外表,以及清華「最年輕博導」的頭銜,顏寧在中國一直備受矚目。
  • 北大數學天才,回國發展後出走美國,獲得榮譽大獎,出走原因揭曉
    回國發展,鋒芒畢露 2012年,許晨陽辭去了自己在猶他大學的高薪工作,全職加入北京大學成為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教授。 許晨陽的回歸使北大整體數學人才培養能力再次提升。同時,許晨陽憑藉著自己的過硬學術能力先後獲得多個國內、國際知名大獎。
  • 袁隆平等7位科學家獲未來科學大獎 有人稱之「中國的諾貝爾獎」
    記者:蔡文清未來科學大獎成立於2016年,是由科學家、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民間科學獎項,共設置了「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和「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三個獎項,每個單項獎獎金為100萬美元,大獎評審體系主要參考諾貝爾獎等國際著名獎項,因此也有人將它比作「中國的諾貝爾獎」。
  • 2名華裔獲麥克阿瑟天才獎
    ( 麥克阿瑟基金會提供) 紐約舞臺設計師連咪咪獲得麥克阿瑟基金會的天才獎。( 麥克阿瑟基金會提供)來自藝術和科學領域、包括2名華人在內的24名傑出人士,29日獲得麥克阿瑟基金會的天才獎。得獎者將在未來五年獲得62萬5000元獎金。獲獎的華人,是柏克萊加州大學44歲的無機化學家楊培東,他尋求改變半導體奈米線和奈米線光子學的領域。
  • 北大天才數學家許晨陽,斬獲500萬大獎後赴美,現再獲世界大獎
    長期以來,我國對數學的重視程度都不夠高:從2015年到2019年,中科院三屆院士增選情況來看,一共增加了200位院士,數學領域只增加了10人,僅佔5%;從新中國院士制度確定以來,我國一共也僅有71位數學院士,現在還健在的只剩50人,即使像清華大學這樣的名校,也沒有一個專職的數學院士(丘成桐不是清華大學專職院士)。我國就沒有非常優秀的青年數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