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以輕易地把一把直尺弄彎曲,只要我們稍微用點力;一座橫亙在大河上的橋梁,如果橋上的重力增加如車子超載等,超過了橋梁的承受能力,那麼橋梁就會彎曲,甚至有坍塌的危險。那麼,直尺和橋梁為什麼會彎曲呢?那是因為壓力大於它們的承受力了。
物理學中把曲率不處處為零的空間稱為彎曲空間。宇宙中常常見到的種彎曲空間叫作黎曼空間。
我們之所以感受不到空間彎曲是因為,在地球上空間彎曲是可以忽略不得。但是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假如空間彎曲成一個密封的球體,我們從中不停地向前走,一定會走回到我們最開始的位置。這種情景就像是地球圍繞著太陽運轉一樣,所以說彎曲空間是存在的。
人站在地球上為什麼不會掉下去?地球為什麼不會離開太陽?太陽為什麼不會離開銀河系?牛頓認為那是因為有引力的存在。雖然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但是牛頓卻不知道萬有引力是如何產生的。愛因斯坦提出引力並不是一種真正的力,而是由於空間彎曲造成的。
1915年,愛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廣義相對論,解釋了引力在空間彎曲中有什麼樣的作用,而且提出空間會產生彎曲,是因為物體質量很大而時空曲率並且可以產生引力。愛因斯坦提出,光線遇到質量很大的物體時,它的路線會產生曲折,是物體彎曲了空間造成的。這一觀點在研究黑洞時被證明。黑洞的質量非常大,所以會產生連光線都無法逃逸出來的彎曲。
對於這種理論,可以這樣解釋:在一張彈簧床的床面上放一塊小石頭後,彈簧床會下沉一點,雖然彈簧床看起來還是比較平坦的,但是實際上它已經產生彎曲了,如果再放置石頭,你會看到彎曲程度更加厲害。石頭越多,彎曲程度越厲害。這樣的道理也適用於宇宙中的彎曲空間。當宇宙空間承受較大的重量時,就會發生彎曲現象,質量越大,彎曲程度越厲害。
當我們在平直的路面上行走時,我們的行動軌跡也是平直的;當我們在彎曲的路面上行走時,我們的行走軌跡就是彎曲的。同理可解釋出,如果星體在平坦空間中運行,那麼該星體運行軌跡就是平坦的;當星體在彎曲空間中運行時,將會沿著彎曲的軌跡前進。如果星體的質量過重,那麼原本平坦的空間也許就會彎曲,而原本就彎曲的空間將會更加彎曲。
通過了解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我們就更容易理解空間彎曲:物體的質量越大,那麼距離物體位置越近,那麼空間彎曲的曲率就會越大。最靠近地球的大引力場是太陽引力場,根據廣義相對論,愛因斯坦通過計算如果星光經過太陽表面,那麼它就會發生1.7秒的偏轉。
1919年,為了驗證愛因斯坦的計算,在天文學家愛丁頓的提議下,英國派遣遠徵隊觀測日全食,觀測的結果顯示:星光經過太陽表面時確實發生了1.7秒的偏轉。這是證明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正確性的有力證據。由此可知,彎曲空間並不難以理解。
然而,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能夠觀測到的範圍更廣,也更加精準,這時,人們卻發現愛因斯坦的引力理論並不是萬能的,發生了許多用相對論無法解釋的問題。但是我們相信,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人們對宇宙認識的加深,這些問題最終都會被解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