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愛因斯坦到未來:光為什麼是橫波?理解了光,就理解了宇宙

2020-12-03 探索貓百家號

1638年法國數學家皮埃爾·伽森荻提出物體是由大量堅硬粒子組成的。牛頓隨後對於伽森荻的這種觀點進行研究,於1675年提出假設,認為光是從光源發出的一種物質微粒。惠更斯認為,光是一種機械波;光波是一種靠物質載體來傳播的縱向波,傳播它的物質載體是「以太」;波面上的各點本身就是引起媒質振動的波源。根據這一理論,惠更斯證明了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也比較好的解釋了光的衍射、雙折射現象和著名的「牛頓環」實驗。1817年,託馬斯·楊放棄了惠更斯的光是一種縱波的說法,提出了光是一種橫波的假說,比較成功的解釋了光的偏振現象。1905年3月,愛因斯坦在德國《物理年報》上發表了題為《關於光的產生和轉化的一個推測性觀點》的論文他認為對於時間的平均值,光表現為波動;對於時間的瞬間值,光表現為粒子性。 1921年,愛因斯坦因為"光的波粒二象性"這一成就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我們扔一顆石子到水裡,水表面的漣漪向四周散開,看到的是橫波。但是在水的內部,則是縱波,如同空氣中聲音的傳播一樣。在液體裡,粒子是隨機分布,所以它們是隨機組織的。當粒子隨機組織時,只有擠壓能改變組織的構型,剪切變形不能對粒子分布起任何作用。因此,隨機組織只有縱波,而沒有橫波。在固體裡,粒子排列成有規律的列陣,是一個不同的組織。不同的組織會導致不同的波。擠壓變形和剪切變形都能改變組織的構型。所以,固體裡又有縱波,又有橫波。

如果把真空理解為超流體(超流體真空論),但是在粒子隨機分布的液體裡,波動只能是粒子密度波,其對應於一個縱波,而不是橫波。可見,光波不是普通的波,它是非常特別的波,由於這些特別的性質,只有縱波的液體和同時擁有縱波和橫波的固體,都不能成為可以承載光波的媒介。

按照弦網密度波來解釋,在弦網隨機分布的弦網液體裡,波動是弦密度波。在弦網液體裡,有些地方會有較多的弦,但有些地方會有較少的弦,這就是弦密度波。不同於粒子,弦是有方向性的。所以弦密度是由一個矢量來描寫的,弦密度的變化方向總是垂直於弦的方向。因為弦密度波的運動方向就是弦密度的變化方向,這表示弦密度波是一個橫波。而且,只有橫波,沒有縱波。目前在數學上已經可以推導出弦網液體裡的波就是電磁波。

按真空渦旋來理解,那就更容易理解了,真空渦旋構成了弦的基本單元,渦旋的自旋方向和弦的移動方向是垂直的,多個光量子相干形成光波,光波的移動方向和光量子的基本單元「真空渦旋」自旋方向是垂直的,所以是橫波。

那麼為什麼不像水面的橫波那樣,向時空四周擴散呢?因為多個光量子相干,形成的是「區塊波」(區塊波我之前在文章《從量子糾纏和量子相干的等效性談雙縫幹涉實驗,可以解釋所有現象》中已經提到,這是一個我自己起的名字),區塊波由多量子相干形成。多量子區塊波而不是像水波那樣,水波是水分子的密度波,光波是光量子相干形成的區塊波,波是因為渦旋之間的相干形成,關鍵在於渦旋的自旋方向和其整體的運動方向垂直,形成的機理不同。我說的區塊波就是弦網密度波,但是區塊波可以更好的理解波的形成機理,即本質是多量子的相干形成。

為什麼說理解了光,就理解了宇宙。因為光是真空能量波,所謂的真空渦旋,並不是一種與周邊真空不同的獨立的實體小球,而是真空本身因為能量的不平均形成的「渦旋」,本身的屬性就是真空的一部分。而光作為連接真空與人的一種「能量」,可以被人和工具感知,是人理解真空的一種很好的「表現性現象」。

光是真空能量波,所以光速中時間靜止,因為真空中沒有時間,也沒有空間。原理很簡單。理解了光,就理解了真空。理解了真空,就理解了宇宙。

本文由探索貓原創,版權所有。如轉載請私信 @探索貓微博。歡迎直接轉發。

相關焦點

  • 光的波粒四像性
    這時的波完全具備『波粒二像性』特徵,是能量在宇宙間進行遷移轉化的一種方式和途徑(隨著解析的逐步展開,大家會明白:在宇宙間,只要存在能量的遷移和轉化,就必然會伴隨能量波的出現,而且正是這種能量的遷移與轉化機,才衍生出了我們看到的『宇宙萬象』)。這時的能量波具有明確的『橫波』特徵。這時的波是『光』嗎?嚴格意義上來講,這不是光,僅僅是一種能量的波動。
  • 光究竟是什麼?波粒二象性真的難以理解
    光究竟是什麼?波粒二象性真的難以理解文/袁玉剛 圖/來自網際網路眾所周知,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也就是說,光既是粒子又是波。但在歷史上,光的粒子說和波動說曾經長期爭執不休。1637年,笛卡爾在他的《方法論》的附錄《折光學》中提出了兩個假說:一是光是類似於微粒的一種物質;二是光是一種以以太為媒質的壓力。這兩個假說實際上就是粒子說和波動說。
  • 用光錐的模型來理解時空
    光錐外的事件(他處)點無法與原點事件發生物理學意義上的因果關係。將一塊石頭扔進水塘,水表面的漣漪向四周散開,並且漣漪以圓周的形式越變越大,這個二維的池塘水面加上一維的時間,擴大的水圈與時間就能畫出一個圓錐,頂點是石頭擊中到水面的地方和時間。
  • 通俗易懂地理解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一個問題引發物理界劇變
    根據牛頓所想,在整個宇宙中時間的節拍是均勻的,因此在地球上過了一秒,在土星和火星上也會過一秒,在整個宇宙其他星系的節拍是絕對同步的。然而,對愛因斯坦來說,整個宇宙中時間的節拍是不同的。當接近光速時,時間減慢到停止,距離收縮到零,質量變得無限大。這就是為什麼光速是宇宙中的極限速度,不能突破光速的原因。
  • 愛因斯坦提出宇宙不止是三維,你能理解到幾維?
    愛因斯坦提出宇宙不止是三維,你能理解到幾維? 一百年前,世界著名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就曾經提出宇宙不止是三維世界。四維空間是一個時空的概念。愛因斯坦在他的《廣義相對論》和《狹義相對論》中提及的「四維時空」概念。根據愛因斯坦的概念,我們的宇宙是由時間和空間構成。
  • 光為什麼會折射?這可能是你能找到的最好懂的答案
    光會折射這是常識,可能有人沒吃過豬肉也沒有見過豬跑,但是絕對見過光的折射。那為什麼光會折射呢?初中物理沒說,高中物理也沒說,大學都沒人學物理了,自然就更不會知道了。只留下一句迷迷糊糊的話:光總是會沿著耗時最少的路徑傳播。什麼鬼?光為什麼一定要沿著最短的路徑傳播呀?難道光每次進入物質分界面的時候都要計算一下?當然不是啦。
  • 那次日食證明了愛因斯坦是對的,並改變了我們對宇宙的理解
    一百年前的這個星期,一次日全食短暫地遮住了太陽,使人類對宇宙有了新的認識。1919年5月29日,英國科學家準備利用日食來檢驗一種革命性的引力新理論——廣義相對論——這一理論是尚未出名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構想。
  • 光的頻率代表了什麼?光強的本質是什麼?如何理解光電效應?
    這樣一個簡單的實驗是如何顛覆經典電磁學對於光的認知的呢?對於光,存在著兩個主要的參數,一個是頻率,另一個則是光強,所謂光強,我們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光的亮度,亮度越高的光則光強就越大。在經典電磁學之中,認為光的能量是由光強所決定的,也就是越亮的光,它的能量也就越大,其實很多人現在也是這樣認為的。
  • 光速無法超越,為什麼光出現就能達到光速?什麼力量推動光前進?
    更快的速度,一直都是人類追求的目標,從馬車到汽車再到動車飛機火箭,人類不斷在追求速度的極限,也正是因為追求速度,某種程度上也加快了人類技術的進步
  • 為什麼光沒有質量,卻會被黑洞吸引?愛因斯坦:它是自願的
    光並非被信息進去的,而是自己大搖大擺走進去的。物體的被黑洞吸引的理論,來源於蘋果落地的故事,這個理論在1900年以前的確可以很好的解釋物體為什麼會落地。牛頓對於這個現象的解釋是力,即F=ma,力的大小與物體的質量和加速度有關,因此大家認為如果光子的質量為0,引力mg=0,光子壓根不受力,那麼為什麼會被黑洞「吸走」?
  • 橫波與縱波的區別,你知道在哪嗎?
    一種是橫波,如光,它到底是怎樣運動的?現在沒有一個人能夠回答上來!你說它是波吧!可現代物理學卻否定了空間中連續的媒介——以太,沒有連續媒介,它還可能是波嗎?你說它是粒子吧!可它具有波動性,讓科學家們不勝煩惱,當年愛因斯坦就說過,物理學的下一步,就是把光的波動性和粒子性有機統一起來!
  • 愛因斯坦相對論是錯的,光並不是宇宙中最快的物質
    但現在告訴你光不是最快的物質了,你會相信嗎?1915年愛因斯坦建立了廣義相對論這一引力理論,當時對於速度定義並不是很清晰。相對論裡的基本假設有一個是光速是最快的,根據宇宙中速度最快的速度是光速,可以得出現代物理學的支柱理論相對論的一切結論。如果用牛頓的力學來理解,假設在光速不變的情況下,就很難用牛頓經典力學去解釋了。
  • 光到底是什麼?這個問題讓愛因斯坦對量子力學都產生質疑
    1801年英國科學家託馬斯·楊又做了一個簡單的雙縫實驗,為波粒鬥爭暫時定了一個休止符,他的結論是光既是粒子又是波,光一個具有波粒二象性的東西或者說一種以波形運動的粒子,這也是我們現在課本中學到的關於光的最終結論。但是這並不是科學的最終結論,為什麼光是一種波?這一點似乎無法理解,因為過去科學家所發現的波是需要介質來傳播的,比如聲波必須依靠空氣、水等介質來傳播,在真空中就無法傳播。
  • 光速無法超越,為什麼光出現就能達到光速?
    更快的速度,一直都是人類追求的目標,從馬車到汽車再到動車飛機火箭,人類不斷在追求速度的極限,也正是因為追求速度,某種程度上也加快了人類技術的進步,當人類接觸到宇宙的時候,發現宇宙之大,按照目前人類的技術根本無法實現星際航行。
  • 我所理解的宇宙
    牛頓的引力方程涉及到雙方的質量和引力係數,還有距離,但忽略了引力傳播的速度,也就是說,牛頓認為相距遙遠的兩個大物質物體,一個物體質量的變化會立刻傳導到另一個物體,但若是這樣,那光速不變原理就不成立了,因為如果兩個物體的距離超過光的短暫傳播距離,比如說5光秒以上,那一個物體質量的改變會立刻(小於5s)改變引力從而影響另一個物體嗎?這不是違反光速不變原理嗎?
  • 你以為,光是橫波還是縱波?
    光會彎曲而繞過小的障礙物以及對摺射的解釋就是支持它的有力論證。如果以機械觀作為指導思想,那麼還需個問題,就是怎樣來決定以太的力學性質。要解答這個問題,必須先知道以太中的光波是縱波還是橫波。換句話說,光是象聲一樣傳播的嗎?光波是由於介質密度的變化,而使得粒子向波傳播的方向作振動的嗎?
  • 元子場場物理、光物理、核物理簡述
    關鍵詞:元子 超越現象學正電子演化為正物質 電子演化為電磁橫波 電磁橫波方式電子流系統唯物論被認識為是想像,做夢的想像!元子說明明是宇宙基本粒子正負電子以電荷力結合,成為充斥全宇宙的實在的場物質,是宇宙中最小的符合粒子,名其為元子,名實相符。
  • 物理學的革命,愛因斯坦的光量子論的產生,以及光的波粒二象性
    大家好,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的是關於愛因斯坦的光量子論的知識。下面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第一個把量子概念認真貫徹下去,並努力加以發展,使物理學家們認識到它的重要性的是愛因斯坦。他意識到,量子概念帶來的,將是整個物理學的根本變革,需要建立新的理論基礎,而不是某些定律的局部修改。
  • 宇宙的大小怎麼理解,它到底有多大?
    所以人類觀測到的世界就到此為止,現在觀測到最早的宇宙就是微波背景輻射。宇宙大爆炸38萬年內,經歷了膨脹和暴漲,當時的膨脹速度和暴脹速度有一個估計,但並不一定準確,所以不知道這個過去視界有多大。未來視界是距離我們最遠的宇宙高速離我們而去的部分。
  • 人連四維都理解不了,為什麼就說宇宙是十一維的呢?
    其實……關於四維,人類已經想明白了……至於為什麼說宇宙是十一維的,這個故事比較長篇。要解釋為什麼說宇宙是十一維之前,可能需要先解釋一下宇宙為什麼是四維的。直到1905年,一個奇蹟般的年份,一個任職專利局的物理學博士生愛因斯坦接連發表了包括博士論文在內的5篇物理學論文,其中一篇《論運動物體的電動力學》針對光的各向同速提出一種革命性的假說:四維時空下的時間膨脹和空間收縮。只要把時間和空間統一成一個稱為時空的整體,真空下光速各向同速的疑難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