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開光的奧秘
揭開能量波操控下的宇宙真相
系列解密之
第三節:光的波粒四像性
上節內容:一個新的發現!能否徹底解開『雙縫幹涉』的百年謎題?
1.0光的波粒二像性
在前兩節的內容中,我們對光的『波粒二像性』進行了初步的探討。『光』之所以具有『波粒二像性』,是因為,『光』是由宇宙基本粒子(以下簡稱『暗物質粒子』)受激後,以『波』的型態,進行能量傳遞的一種形式。如果形象的理解這一過程,可以將這個『暗物質粒子』看成『水分子』,將『暗物質粒子』受激後形成的『波』看成『水波』。依照這一思路,『波粒二像性』中的『粒子』就是『暗物質粒子』,而『波』就是指所有粒子形成的『粒子波』。在這種情況下,這時的『波』就應該是一種『橫波』。如果這時的波確實是一種『橫波』,雖然能解釋衍射與幹涉條紋的形成,但是仍然與大量的觀測和科學試驗不符。比如:
1、橫波具有明顯的擴散性特徵,而隨著擴散的發生,必然會存在能量的快速衰減問題,這種快速衰減會導致光不會傳的太遠。而光能跨越數萬光年進行遠距離傳播,就說明了『光』不可能是一種橫波,或者說並非單純的僅是一種橫波。
2、光僅為橫波的結論無法解釋『光電效應』的產生。
3、光僅為橫波的結論無法解釋光的折射、反射、散射以及光的直線傳播等現象。
這麼說來,光難道是一種『縱波嗎?然而如果光為『縱波』則又無法解釋光的『衍射』和『幹涉』現象。
這是怎麼回事?光即具有『粒子』的特性,但又不完全是粒子,具有波的特性,又無法判定是『橫波』還是『縱波』。光為什麼會表現出如此怪異的特徵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從光的生成那一刻起,一步步揭開光的神秘面紗!
圖(3-1)
先看一下上面這張圖(3-1)中的左側部分,這張圖表示的是宇宙基本粒子受到激發後生成的能量波,這種情形與一滴水滴入水池中生成的『水波』基本相同。這時的波完全具備『波粒二像性』特徵,是能量在宇宙間進行遷移轉化的一種方式和途徑(隨著解析的逐步展開,大家會明白:在宇宙間,只要存在能量的遷移和轉化,就必然會伴隨能量波的出現,而且正是這種能量的遷移與轉化機,才衍生出了我們看到的『宇宙萬象』)。這時的能量波具有明確的『橫波』特徵。這時的波是『光』嗎?嚴格意義上來講,這不是光,僅僅是一種能量的波動。因為:第一,它還不具備直線傳播的特性;第二,作為『橫波』,其能量的衰減會很快,所以傳播距離會比較有限;第三,這時的能量波與我們平時認為的『可見光』與『不可見光』(比如:紫外線、X射線、γ射線、遠紅外線)等均有所不同。所以處於這種狀態下的『能量波』,我稱之為光的『基態』。這種能量波未能生成『光』的部分,會傳入宇宙深空,成為『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那麼,光又是如何生成的呢?
2.0能量波的出現
前兩節在解析雙縫幹涉條紋(如上圖3-1右側部分)時我們看到:在幹涉條紋的『暗紋』區,由于波峰與波谷相遇後,造成了粒子振動的減弱或消失,所以在這個區域我們很難觀測到有光子(電子)的存在;而在『亮紋』區,由于波峰與波峰相遇或波谷與波谷相遇後,造成了粒子振動的增強,所以在這個區域就能觀測到有光子(電子)的存在。因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
『光』,是『能量波』相遇並發生幹涉後造成『暗物質粒子』產生『聚合』的結果。所以要想生成光,就必須要有兩條或兩條以上的能量波在空間相遇相交,並且在局部空間形成『聚合』。
接下來我們先看看,『暗物質粒子』被激發以後,能量波是如何生成的。
圖(3-2)
上圖(3-2)左側部分,表示的是一顆具有超高動能的粒子脫離原子『內空間』,與原子『外空間』的『暗物質粒子』撞擊後,能量傳遞的過程及路徑。在撞擊發生之前,原子『外空間』中的『暗物質粒子』,可以視為『相對靜止』的狀態。
上圖(3-2)右側部分,表示的是能量經過一段時間的傳遞後,『暗物質粒子』呈現的狀態和空間分布。對於最後生成的這副扇形圖,要做出如下兩點解釋:
第一,粒子的排列為什麼會呈『圓弧形』?這是由能量傳遞的『各向同性』所決定的。那又為什麼為出現各向同性,因為,在同一種介質中,能量在各個方向上的傳遞速度是一致的,這就決定了在某一特定時刻,振動中的粒子與『振心』的距離是相等的,也就是說振動中的粒子必然處於以『振心』為圓心的圓弧上。
第二,能量的傳遞為什麼會導致粒子間密度的減小?
這是因為相對表止的粒子受到衝擊後,對其周圍的粒子產生了斥力並擠壓的結果。
通過圖(3-2)的右圖部分,我們還能解讀到以下內容。
第一,弧形波,是『暗物質粒子』受到『單粒子』激發形成的;直線形波,是『暗物質粒子』受到同一相線上的『多粒子』激發形成的。而自然界的光,基本來自『球型星體』所以,自然界生成的能量波(光的基態波)基本為『弧型波』。
第二,只要能量的遷移是以粒子為介質的,必然伴隨『波』的出現,反過來,只要在能量遷移的過程中有『波』的型態出現,則必然有粒子態的介質參與。因此,以『波』的型態存在的『光、電磁波、無線電波、輻射波』等等能量遷移現象不需要介質參與的結論是荒謬的!沒有介質的存在,無形的能量就無法進行遷移和轉化,我們今天看到的宇宙萬象都是能量不斷遷移的結果,是能量『聚散、離合』的表現。而能量的遷移必然會伴隨『能量波』的出現,所以追隨『能量波』的足跡就能揭開整個宇宙產生與演化的神秘面紗。
第三,能量的遷移必然會造成『暗物質粒子』在空間分布上的不均衡,而這種不均衡的存在,以及『暗物質粒子』的流動是宇宙間所有『力』的存在根源(後期在宇宙的產生與演化中會詳細解讀)。比如:強核力、弱核力、電磁力、引力等,無不是暗物質在運動的過程中對『顯性物質』施加的『衝擊力』。
3.0光子的生成
圖(3-3)
上圖(3-3)的左圖部分,表示的是兩列波在運行過程中相遇(即發生幹涉)前的位置關係;圖中『箭頭』代表能量在粒子間的傳遞方向和粒子的振動方向;圖中位於兩列波中間的『黑色粒子』代表宇宙暗物質海洋中處於相對靜止狀態的『暗物質粒子』。接下來我們來分析一下,當兩列波相遇並將部分能量傳遞給黑色粒子後,黑色粒子會呈現出怎樣的運動狀態。如圖(3-3)右圖所示。
這時,黑色粒子從藍色粒子那裡接收到一個向左和向前的撞擊力,從紫色粒子那裡接收到一個向右和向前的撞擊力,向左和向右的力相互抵消後,黑色粒子獲得了一個向前的力和向前方運動的趨勢。同時紫色和藍色的粒子本身攜帶的上下振動的能量也同時會傳遞給黑色粒子(這裡假設兩個粒子的振動方向相同),黑色粒子所獲得的上下振動的能量就是兩個粒子振動能量的總和,振幅是兩列波振幅的兩倍。這樣一來,在這幾個力的共同作用下,黑色粒子就會呈『縱向波動』狀態向前運行,『光子』生成。這時,以『橫波』為特徵的『能量波』,就轉化成了以『縱波』為特徵的『光波』。這種轉化機制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比較常見。如下圖(3-4)所示
圖(3-4)
上圖(3-4)是我們常見『浪花』。浪花就是由兩列『橫波』相遇轉化為『縱波』後躍出水面的部分,不過它與我們前面談到的光波有所不同:我們常見的浪花是由兩列橫波『相向』運動後形成的,所以一般會沿『勢強』的那列向前翻滾;而光波是運動方向相同的兩列能量波相遇後形成的,所以其傳播方向與波動方向相同。如果非要找出一個與時的波動狀態完全相同的縱波,那麼這個縱波與兩艘快艇在水面上高速疾馳時,兩船中間的波浪所激起的浪花完全相同。
光子的生成過程雖然已經解釋清楚了,但是,我們還需要對光子的一些特性做進一步的探討,才能徹底解開光的奧秘。
第一, 光為什麼具有偏振現象?
圖(3-5)
上圖(3-5)的左圖部分,代表的是兩列波呈對稱狀態相遇時的情形,右圖代表的是兩列波呈非對稱狀態相遇時的情形。當兩列波與被激發粒子呈非對稱狀態時,被激發的粒子和形成的波,就會呈現出『偏振』現象(所謂偏振是針對光源而言的)。 偏振是光存在『發散』特性的根本原因。那麼,非偏振狀態下被激發粒子還會形成『光』嗎?答案是:僅有一部分形成光,還有一部分生成了『氫』。同時這些新生成的『氫』,大部分又返回到恆星表面並參與到『核聚變』的過程中去。正是這種能量回饋(或稱之為『能量回收』)機制的存在,一顆恆星才能夠在近百億年的時間裡經久不衰。這就是『氫』在恆星和星系中心大量出現的原因(後期在宇宙的演化中再詳細解讀)。下圖(3-6)是最新觀測到的『氫元素』在銀河系的分布圖
圖(3-6)
圖中高亮部分代表『氫元素』在銀河系中的分布。從圖中可以明顯看到,氫元素主要出現在恆星周圍及銀河系中心。
第二,光子是單粒子還是複合粒子。
在圖(3-3)中,我們分析的是『兩列波』發生幹涉後生成的『單粒子』縱向振動波,但是,一顆恆星(或一個光源)發出的能量波呈10n級,這個數量極其龐大,所以在一顆粒子的周圍會有數萬,甚至是數萬億條這樣的能量波出現。當大量的『振幅、頻率、波長』相近的能量波從四面八方在此匯聚後,被激發的所有粒子就會共同對外表現出『行進方向相同、振幅、頻率、波長相近』的『粒子』特徵。但是,光子所表現出的這種『粒子』態,與我們傳統意義上的粒子不同,光子是『空心』的,也就是說光子沒有內核,這是它區別於『氫原子』等實體粒子的最大特徵。所以,光子這種粒子型態只能被稱為『疊加態或凝聚態』,但是,它又不是暗物質的簡單疊加,所以稱之為『凝聚態』更為準確。光子是暗物質粒子在能量波的推動下形成的一種『複合粒子』。
第三,光子有沒有質量,如何理解光的靜質量為零的現象。
質量本質。目前的科學解釋是:質量主要由質子和中子組成。但是,卻解釋不了,在原子核的聚變與裂變的過程中,質子數與中子數總量都未發生變化,那麼反應過程中釋放出的能量來自哪裡?這是因為,原子中看似空無一物的空間內還包含大量高速運動的『暗物質粒子』,正是這些高速運動的暗物質粒子的束縛,才使『原子核』得以存在。核反應過程中釋放出的能量,正是這些具有極高動能的暗物質粒子,脫離原子內部空間之後對原子外空間的暗物質粒子施加的『衝擊力』;而原子失去的質量,正是從原子內空間溢出的『暗物質粒子』的數量。所以質量的來源是『暗物質粒子』,依據人類目前對『質量』的理解,質量應該代表是『暗物質粒子』聚集數量的多寡,當暗物質粒子處於離散狀態時,物質型態也就不存在,所以我們認為沒有質量存在,當暗物質粒子兩個或兩以上聚集在一起後,我們就可以認定這個物質出現了質量。因此,從這理念去理解,『光子』是有質量的!
那又該如何理解光子的靜止質量為零這種現象呢?前面已經提到:光子,是暗物質粒子在能量波的推動下形成的一個粒子的『凝聚態』,所以當『光子』處於靜止狀態時,處於凝聚態的『暗物質粒子』就會四散而去,凝聚態消失,光子也就不存在了,連光子都不存在了,自然也就不存在光子的質量一說了。
第四,既然光的最終形態呈『縱波態』為什麼實際觀測不一致。
因為光在跨越不同密度的介質時會在『橫波與縱波狀態』之間不停轉化,比如光的反射、折射、散射、透射等光學現象無不是這種轉化機制的體現。以反射現象為例:『光』就經歷了縱波轉化為橫波,橫波相互幹涉又轉化為縱波的過程。所以觀測行為(含光學觀測和電子儀器觀測)本身就是在改變光的傳播方式和傳播路徑。正是由於:『光不僅具有波粒四像性特徵而且隨介質密度不斷轉化』這一詭異現象的存在,以及人類科學界對暗物質的盲目排斥。才導致人類一直沒能揭開『光』的神秘面紗!
第五,光的傳播速度為什麼能達到30萬千米/秒,光的傳播距離為什麼能高達幾十萬光年之遠?
按照現行理論,光的傳播不需要介質,我們看到的太陽光,是光子以30萬千米/秒的速度,用時8分鐘直接飛到地球的。接下來,我們以電子的質量為參照來計算一下,一個光子以30萬千米/秒的速度飛行是個什麼樣的概念。
首先根據動能方程:Ek=1/2xmc^2估算出此時光子自身擁有的動能約為:
Ek=1/2x [9x10^-31 kg](電子質量)x[9x10^16] (光速平方)≈4x10^-14焦耳
然後根據功能轉化公式:w=fs計算一下,讓一顆光子在一秒鐘內停下需要多大的力:
F=w/s=4x10^-14(光子動能)/3x10^8(1秒鐘運動的距離)=1.2x10^-22牛頓
然後再根據壓強公式計算出光子與物體碰撞時產生的壓強
P=F/S(假設光子呈球型,與物體的接觸面積按球體最大切面計算)
=1.2x10^-22(壓力F)/[(2.8x10^-15)^2(電子半徑)x3.14]≈1.0x10^9帕斯卡
1個標準大氣壓≈1.0X10^5帕斯卡,地球上最深的海——馬裡亞納海溝的壓強約為1300個標準大氣壓,而一粒光子產生的壓強約為:10000個標準大氣壓!先不談30萬千米/秒的速度飛行的光子與物體接觸的瞬間能產生多大的摧毀力,僅產生的壓強都是生命所無法承受的。更何況在這個計算中電子半徑的取值並非理論最大值(2.8x10^-22),如果按這一最大值計算,一顆光子產生的壓強可以達到:1.0x10^11個標準大氣壓。也許有的朋友會說,用相對論與電磁場論計算出的光壓遠沒有這麼大呀?!那是把『光』當成『波』來計算的!
接著我們再以一個青色光子為例來計算一下它在1秒鐘內的振動頻率:
f= v/λ=3x10^8/5x10^-7(青色光的波長)=6x10^14赫茲。
這顆光子的振動頻率約為:6x10^14赫茲。當你看到這個數字是什麼感受?非專業人士沒啥感受。因為非專業人士不清楚這個『赫茲』是個啥單位。如果知道這個『赫茲』等同於『次/秒』會不會被嚇到?一粒光子在1秒鐘之內不但要振動『6x10^14次』,還要保持30萬千米/秒的飛行速度。這樣的光子還能『飛』的動嗎?!如果我們的宇宙中真的存在這樣的『光子』,僅需一顆,我們的宇宙就會被攪得『天翻地覆』,不復存在!
為什麼不同的計算方法得出的結論相去甚遠?為什麼專業人士沒有被一個『每秒鐘飛行30萬千米,還要振動6x10^14次』的光子嚇到。因為,科技界一直在秉承著:『一個理論解釋不通,就套用另一個理論來解釋』這種自欺欺人的『科學』方法。即便這兩個理論計算出的結果風馬牛不相及。
那為什麼光的傳播速度能達到30萬千米/秒這樣的高速?
因為光僅僅是一種能量的傳導!我們看到的光,並非是光子歷經8分鐘的時間從太陽飛過來的,而是8分鐘前從太陽溢出的那股能量,經過暗物質粒子這種介質的傳遞,8 分鐘後使我們眼前的暗物質粒子產生了波動。
接下來回答第二個問題:光的傳播距離為什麼能高達幾十萬光年之遠?
圖(3-7)
前面我們已經提到:『橫波』具有發散的特性,所以能量的分解會很快。這一點從圖(3-7)的左側圖示就能看的很清楚:假設『紅色粒子』的能量為E,那麼當能量傳遞到P列時,P列上單個粒子所攜帶的能量就只有1 E /15。但是,當兩列橫波相遇並發生幹涉後(如圖3-7右側部分所示),兩列波的能量無論怎麼分解,整列波的總能量不會發生變化,而且最終都會和新生成的光子『漸次同步』相遇,並將總能量漸次傳遞給這粒光子。這樣一來,光子在運動過程中損失掉的能量就會得到不斷的補充。所以光才能傳播幾十萬光年的距離。
其實對光的疑問還遠不止上面提到的這些內容。比如:光產生頻閃的原因?光的能量為什麼是斷續的(一份一份)的?如何人工生成?光子是否具有自旋特徵?為什麼太陽能電池的光電轉化效率不高?球形閃電是怎麼生成的?閃電和球形閃電的發生機制與人工製造(光電同理)、光的反射、折射等等。這裡的每一個原理的解析都與目前的『科學』解釋不同。但是,為了避免章節太長,本章節就先到此為止。接下來就對光的本質做一個簡短的總結:
『光』是暗物質粒子在『能量』的推動下形成的『橫波』(基態波)相互幹涉後,形成的『集束縱波』。光具有『波粒四像性』特徵。光是『能量遷移』的一種表現。『光子』是暗物質粒子形成的一種『凝聚態粒子』,具有與原子相同的『內稟性』自旋特徵。
近期本人的這部新書——『解開光的奧秘,揭開能量波操控下的宇宙真相』通過多個自媒體平臺相繼發表以來,得到了不少朋友的支持和認同,但也收到了很多的質疑和嘲笑,甚至不乏有人特意發來私信進行攻擊和辱罵。因此為了證明:這套『能量=>粒子波動論』對宇宙和世界萬物運行規律的解讀並非毫無道理。本人決定後面的兩個章節,先對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兩個『科學謎題』進行解讀。
第四節:『雪花』的生成原理與過程。主要解讀雪花在冷凝過程中為什麼形成『片狀』而非球狀,為什麼會呈現那麼美麗的『分形結構』。
第五節:『球型閃電』的生成原理與生成方法。主要是解讀其生成環境、生成原理,以及如何在實驗室環境下製造出『球型閃電』。
全書約數十個章節,數百萬字。文章將以全新的『能量=>粒子波動論』為依據,對宇宙的產生、演化過程以及宇宙萬象的生成原因進行一個全面系統的解讀。最主要的是:本書的解讀結果與目前的科學解釋完全不同!通過持續的解讀,你會發現:宇宙大爆炸不再起源於一個『奇點』,『黑洞』不再是一個深不見底的洞,『太極圖』不再是用來算命的,光速不再是恆定的,人類在宇宙中不再是孤獨的,所謂的『強核力、弱核力、電磁力、引力』都只是『暗物質』在空間『定向流動』的結果等等。更主要的是:宇宙空間中到處充滿著『取之不盡用之竭』的無限能源(能量)』。所以,感興趣的朋友請添加關注以便了解最新內容。
同時,通過本節內容我也對那些接受不了這些內容的朋友說一聲:如接受不了本書的內容,請即可停止閱讀自行退出即可,沒有必要留下任何攻擊性言辭,因為嘲笑別人為『民科』,發個侮辱性的言辭,並不能體現出您的高貴和學識。須知,人類科技雖然取得了較快的發展,但是,目前的科學理論還存在太多的不足和矛盾;須知,面對龐大的宇宙,人類連太陽系都尚未跨出,這猶如一個尚未爬出過自家大門的嬰兒,有什麼資格認為自己已經洞悉天下。我不知道那些噴子們是否真有學識,如果真有學識,那麼請您也拿出一套理論,解釋一下宇宙萬物的演化過程,解釋一下眾多的世界未解之謎!如果拿不出,那麼就請您閉嘴吧!因為有一句話我一直不想說,但又不得不說:根據我的理論和推理結果,我發現目前人類對自然、宇宙方面的『科學識知』大部分是錯誤或片面的!包括被您們奉為科學聖杯的『愛因斯坦相對論』,更是人類探索宇宙以來扯得最離譜的一個『蛋』!也請您不要拿自己學過『貝爾不等式和高深的數學知識』作為炫耀和攻擊他人的資本,本人也崇敬數學之美,數學對解析『已知世界』的運行規律起到無比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對事物本質的認識都是錯誤的,你引以為傲的『貝爾不等式』算出來的又是個啥?!如果您沒有學識,那麼也請你閉嘴!因為,你都看不懂!亂噴只會暴露你的無知和狹隘!
所以,放棄對個別科學家的個人崇拜、鼓勵創新、百家爭鳴才會更有利於科學的快速發展、才會更有利於人類儘快實現邁入深空的偉大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