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光是粒子還是波的爭論由來已久,甚至可以追逆到科學最初萌芽的時候。艾薩克 •牛頓提出了光的粒子理論,而詹姆斯•克拉克•麥克斯韋的電磁學理論認為光是一種波。到了1905年,爭論出現了戲劇性的變化,愛因斯坦提出光是由稱為「光子」的粒子組成,藉此解釋了光電效應,他也因些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光電效應的發現對物理學影響深遠,並對後來量子力學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量子力學對微小粒子,如原子和光子的行為預測上,具有驚人的準確性。然而這些預測非常違反直覺。比如量子理論認為類似光子的粒子可以同時在不同的地方出現,甚至是同時在無窮多的地方出現,就像波的行為一樣。這種被稱為「波粒二像性」的概念,也適用於所有亞原子粒子,如電子、夸克甚至希格斯玻色子等。波粒二象性是量子力學理論的基礎,諾貝爾獎獲得者理察•費曼「量子力學中一個真正的奧秘」。
理論物理學家約翰•惠勒於上世紀80年代進行的經典實驗提出:觀察光子時應用方法,將最終決定光子的行為是像粒子還是像波。
尼斯大學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的費洛理安•凱瑟,利用糾纏光子對實現了惠勒的實驗。一個光子通過幹涉儀被探測到,使研究都能夠測定第二個光子的狀態,是像波的形式還是粒子形式,或者是二者之間。他們的實驗也實現了光子從波的形式向粒子狀態的轉變。
一、黑體輻射規律
1、黑體:只吸收外來電磁波而不反射的理想物體
2、黑體輻射的特點
黑體的輻射強度按波長分布只與溫度有關,與物體的材料和表面形狀無關(一般物體的輻射強度按波長分布除與溫度有關外,還與物體的材料、表面形狀有關);
3、黑體輻射規律:
隨著溫度的升高,任意波長的輻射強度都加強‚隨著溫度的升高,輻射強度的極大值向著波長減小的方向進行;
4、普朗克的量子說:
透過黑體輻射規律,普朗克認為:電磁皮的輻射和吸收,是不連續的,而是一份一份地進行的,每份叫一個能量子,能量為。
愛因斯坦受其啟發,提出了光子說:光的傳播和吸收也是一份一份地進行的,每一份叫一個光子,其能量為
二、光電效應:
說明了光具有粒子性,同時說明了光子具有能量
1、光電效應現象
紫外光照射鋅板,鋅板的電子獲得足夠的光子能量,掙脫金屬正離子引力,脫離鋅板成為光電子;鋅板因失去電子而帶上正電,於是與鋅板相連的驗電器也帶上正電,金屬箔張開。
2、實驗原理電路圖
3、規律:
① 存在飽和電流
飽和電流:在光電管兩端加正向電壓時,單位時間到達陽極A的光電子數增多,光電流越大;但當逸出的光電子全部到達陽極後,再增加正向電壓,光電流就達到最大飽和值,稱為飽和電流。
②存在遏止電壓
在光電管兩端加反向電壓時,單位時間內到達陽極A的光電子數減少,光電流減小;當反射電壓達到某一值UC時,光電流減小為零,UC就叫「遏止電壓」。
③存在截止頻率
a、 截止頻率的定義:
任何一種金屬都有一個極限頻率ν0,入射光的頻率低於「極限頻率」ν0時,無論入射光多強,都不能發生光電效應,這個極限頻率稱為截止頻率。
b、「逸出功」定義:
電子從金屬表面脫離金屬所需克服金屬正離子的引力所做的最小功。
要發生光電效應,入射光的能量(hν)要大於 「逸出功(W)」 即:
④光電效應的「瞬時性」——因光電效應發生的時間,即為一個光子與一個電子能量交換
的時間,所以不管光強度如何,發生光電效應的時間極短,不超過10-9s。
4、愛因斯坦的光電效應方程:
光電子的最大初動能等於入射光光子的能量減逸出功即:
可見「光電子的最大初動能」與入射光的強度無關,只與入射光頻率有關,圖象如下圖
5、光電效應現象所用到的公式如下:
6、光電效應方程對光電效應現象的解釋如下
①在入射光頻率一定的情況下,飽和光電流的大小與入射光的強度成正比,也就是
單位時間內被擊出的光電子數與入射光的強度成正比。
②光電子的最大初動能與入射光的強度無關,而只與入射光的頻率有關。頻率越高,光電子的能量就越大。
③入射光的頻率低於的光,無論光的強度如何,照射時間多長,都沒有光電子發射。
④光的照射和光電子的釋放幾乎是同時的
三、康普頓效應:
1、光子與石墨中的電子發生碰撞後,成分中出現波長變長光子的現象。
2、對康普頓效應的解釋:光子與石墨中的電子發生碰撞後,把一部分能量和動量傳遞給了電子。因此,光子的能量和動量都要減小;又所以在散射後光子成分中出現波長變長的光子。
3、意義:說明了光具有粒子性,同時說明了光子具有能量和動量。
四、光的波粒二象性
1、光子數目少時,易表現出粒子性;光子數目多時,易表現出波動性
2、波長越長,越易表現出波動性;波長越短,越易表現出粒子性
3、光子的能量、光子的動量
五、實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實物粒子的波動性
1、德布羅意波(物質波):
任何運動的實物粒子都有一種波長與之對應:
任何粒子都有一種頻率與之對應:
2、實物粒子(電子、質子、中子、分子等)波動性和實驗驗證科學家在實驗室裡,用晶體做了電子束衍射(波的特性)實驗,得到了電子束的衍射圖樣,從而證明了實物粒子也具有波動性。(如圖)
六、概率波:光波和物質波都是概率波
實驗規律:
用光和實物粒子做幹涉實驗,減小入射強度,讓光子或粒子一個一個地通過雙縫,照射時間較短時(入射光子或粒子數較少)得到甲圖的幹涉圖樣(光子或粒子打到屏上的位置沒有規律,充分說明了粒子數少時易表現出粒子性);當照射時間逐漸增加,圖象由乙逐漸變成丙圖(出現了近波動特徵的明暗相間的條紋,充分說明了粒子數多時易表現出波動性)
說明:
1、並非所有光子或粒子只打到亮條紋處,也有打到暗紋處的,只是打到亮紋處的粒子概率較大——光波和實物波都是概率波。
2、光(或實物粒子)的波動性,是光子(或粒子)本身的屬性,不是由光子(或粒子)間的作用引起的
七、不確定性關係
粒子的位置與動量不可同時被確定,位置的不確定性與動量的不確定性遵守不等式,其中h為普朗克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