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粒二象性——物質其實是矛盾體

2021-01-09 科技與生活視野

波動是自然界中常見的現象。例如,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水波,傳遞聲音的聲波,還有傳遞能量和信息的電磁波等。

粒子在日常生活中更為常見。南方人一日三餐碗中的大米飯是粒子形狀,粘在麵包表面的芝麻是粒子形狀,很多水果的種子都是粒子形狀……我們習慣借用宏觀世界的粒子形狀來理解微觀世界的物質。例如,光、電子、原子之類物質,我們喜歡將他們想像成粒子形狀的東西。雖然人類的大腦雖然具有抽象能力,但要描述或理解事物,必須得藉助日常經驗到的物體形象。

在宏觀世界,事物要麼表現為粒子的形態,要麼表現為波的形態,不可能表現出既是粒子又是波的形態。就像一個物體,不可能既是圓形又是方形。

但在微觀世界,兩種看起相互矛盾的東西,卻可以同時呈現在一起。例如,在雙縫幹涉實驗中,光表現為波態;關掉其中的一個縫隙,光則表現為粒子態。雙縫幹涉實驗表明,光具有粒子和波兩種形態,也可以叫做波粒二象性。

波粒二象性,是指所有的微觀粒子或量子系統,不僅可以部分地以粒子的術語來描述,也可以部分地用波的術語來描述。大家也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在微觀世界,粒子具有波的特性,波也具有粒子的特性」。波粒二象性,是微觀粒子的基本屬性之一。在非觀察的情況下,微觀量子系統處於粒子態和波態的疊加態。

經典的「粒子」概念和「波」概念,無法完整描述量子系統的物理行為。

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光量子假說,成功地解釋了光電效應現象,進一步證明了光是一種粒子。愛因斯坦說:「好像有時我們必須用一套理論,有時候又必須用另一套理論來描述(這些粒子的行為),有時候又必須兩者都用。我們遇到了一類新的困難,這種困難迫使我們要藉助兩種互相矛盾的的觀點來描述現實,兩種觀點單獨是無法完全解釋光的現象的,但是合在一起便可以。」

1924年,德布羅意大膽提出「物質波」假說,認為和光一樣,一切物質都具有波粒二象性。這一假說後來被電子衍射試驗所證實。電子衍射試驗說明電子也是一種粒子。

有意思的是:電子是作為一種假想的粒子而被發現的,後來證明了它也是波;光本來被證明是電磁波的,後來發現它也是粒子。

1929年,奧託·施特恩團隊完成的氫、氦粒子束衍射實驗,演示出原子和分子的波動性質。

1999年,維也納大學研究團隊觀察到C60的衍射。C60是一種由60個碳原子構成的分子,形似足球,又名足球烯。

2003年,維也納研究團隊演示出由108 個原子組成的氟化巴基球分子的波動性,在量子—經典界限附近,觀測到大分子的波動現象。

2013年,科學家通過實驗證實,質量超過10000u的巨型分子,也能發生幹涉現象。

2015年,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科學家成功拍攝出光同時表現波粒二象性的照片。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之所以觀測不到物體的波動性,是因為它們的質量太大,可能發生波動性質的尺寸非常微小,現有儀器幾乎無法觀測得到。

需要提醒一下,對於大分子的波動性,大家不要理解為這些「物質顆粒」的運動軌跡,就像蛇一樣,走彎彎曲曲的波浪線。同樣要像理解電子的波動性一樣,這些「物質顆粒」的波動性,是指它們在某一空間內出現的概率。它們同樣像電子一樣,在同一時刻,可以出現在不同的地方。在非觀測的情況下,它們的位置是一種疊加態,具有不確定性。

記得前段時間,我曾經說過,DNA分子在複製的過程中,會受到「不確定性原理」的影響,從而發生翻譯錯誤。很多朋友表示不同意,認為分子作為一種宏觀物質,不適用於量子力學解釋。今天了解了大分子的衍射實驗,應當轉變一下觀念。

微觀事物的波動性,歸根到底,屬於量子的不確定性。也正是這種不確定性,才導致了基因複製無法做到百分之百準確,於是基因變異造就了五彩繽紛的生命世界。

相關焦點

  • 凝聚態物質中準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凝聚態物質包括固體和液體,它包括了我們日常生活環境中的絕大部分物質。凝聚態物質也是由原子構成的,原子由原子核與核外電子構成,其構成原子的原子核與電子的量子性質和它們之間的電磁相互作用在原則上決定了凝聚態物質的性質;但是,凝聚態物質是由大量的原子組成,大量具有基本量子性質的原子通過簡單的電磁相互作用卻構成了複雜的聚集體,具有豐富多彩的物理性質——我們並不能夠通過簡單地外推少數粒子的性質來理解凝聚態物質的行為。
  • 波粒二象性
    能量ε和動量p是描述物質的粒子性的重要物理量;波長λ和頻率ν是描述物質的波動性的典型物理量。因此ε=hν和p=h/λ揭示了光的波動性和粒子性之間的密切關係。二、粒子的波動性德布羅意假說:實物粒子也具有波動性性。任何一個現實中的物體,都有一種波與它相對應,這種波叫做物質波,也稱為德布羅意波。物質波的波長
  • 《自然數波粒二象性與世界泛波粒二象性存在》論文4泛存
    二、世界泛波粒二象性存在(一)、非生命世界泛波粒二象性存在物理上很長時間一直對光的存在狀態,是粒子還是波的形態,發生著爭論。持粒子態證據是光的反射,符合彈性小球碰撞規律;持波的形態證據是,光能夠發生幹涉。
  • 不僅光具有波粒二象性,所有物質都具有波粒二象性,這就是物質波
    他想到了愛因斯坦所提出的光的波粒二象性,愛因斯坦關於光的波粒二象性,簡言之就是說光既具有波的特性,又具有粒子的特性。它既是波也是粒子。而要證明光的粒子性,那麼就要依靠光電效應實驗了,讓光照射到一塊金屬板上,金屬板上的電子會被光子撞擊而出,這就體現出了光明顯的粒子性,而且實驗效果與光的動量和能量呈現正相關,也就是說光的動量越大,那麼粒子性就越明顯。愛因斯坦的光子理論為人類對光的認知掃清了迷霧,而且憑藉這一理論,愛因斯坦斬獲了他科學生涯之中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 什麼是波粒二象性?
    本次內容來自系列視頻課程「一說萬物:現代物理學百年漫談」第二講:現代物理學之光2.4 什麼是波粒二象性?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一定程度上是波,一定程度上是粒子。你可能對這個答案非常不滿意,但其實這就是答案!波粒二象性不是波粒「雙標」,可不是我想什麼時候把它當作波(粒子)就什麼時候把它當作波(粒子)。有一套確定的物理規則,告訴我們在什麼時候光看起來像經典的波,什麼時候看起來像經典的粒子。
  • 《自然數的波粒二象性與世界泛波粒二象性存在》論文5精神
    (三)、人類精神領域的泛波粒二象性人類文明兩大領域,物質與精神,精神領域包括神學、文學藝術、科學技術三大部分。正是唐詩將語言文字的波粒二象性發揮到極致,唐詩才成為漢語的一個文學頂峰,眾人景仰的文學範式。
  • 《黃帝內經》中關于波粒二象性的描述
    首先,我們要大概知道物理學上關于波粒二象性的概念是什麼樣子的,波粒二象性(wave-particle duality)指的是所有的粒子或量子不僅可以部分地以粒子的術語來描述,也可以部分地用波的術語來描述。
  • 物質是由原子構成的,並且具有波粒二象性
    光是具有波粒二象性的。然而,如果有人告訴你,不僅光具有波粒二象性,電子、原子、和它們組成我們的物質也都具有波粒二象性,你會不會感到背脊發涼?我們的身體難道也是一種波?真是鄙夷所思!物質具有波粒二象性,這不是科學家們的憑空臆想,而是通過無數次的科學推理和實驗去證明得出的結論。這是一個跌宕起伏的過程......
  • 生命的波粒二象性——生與死
    1924年,法國理論物理學家,波動力學的創始人,物質波理論的創立者,量子力學的奠基人之一的德布羅意提出了「物質波」假說,認為和光一樣,一切物質都具有波粒二象性。人是物質構成的,那麼人是否也具有波粒二象性呢?
  • 用陰陽的概念來理解波粒二象性
    波粒二象性是微觀粒子的基本屬性之一。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了光電效應的光量子解釋,人們開始意識到光波同時具有波和粒子的雙重性質。1924年,德布羅意提出「物質波」假說,認為和光一樣,一切物質都具有波粒二象性。根據這一假說,電子也會具有幹涉和衍射等波動現象,這被後來的電子衍射試驗所證實。
  • 光的波粒二象性
    這種被稱為「波粒二像性」的概念,也適用於所有亞原子粒子,如電子、夸克甚至希格斯玻色子等。波粒二象性是量子力學理論的基礎,諾貝爾獎獲得者理察•費曼「量子力學中一個真正的奧秘」。高中物理選修3-5:光的波粒二象性知識點一、黑體輻射規律
  • 遲到的科普:光的波粒二象性
    在之前講光速的測量的時候冷言曾經講到過光的波動性與光的粒子性,也就是光的波粒二象性這個概念。那個時候主要講的是光速的測量關於光的波粒二象性沒有具體講,所以今天具體講一下光的波粒二象性是怎麼一回事?光的波粒二象性簡單的講就是:光具有波的特性又有粒子的特性。光的波特性主要是從光的幹涉和衍射上反映的。
  • 最新研究發現:所有物質在量子水平上都具有波粒二象性
    在19世紀初,英國科學家榮格(Thomas Jung)證明了光子-最小的光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隨後,榮格的著名實驗中使光的粒子穿過具有兩個狹縫的障礙物,然後在障礙物後面的牆上形成了幹涉圖像-這種圖像是有波的特點,當它們大量地穿過相同的兩個狹縫時。
  • 清華大學在實驗中證明了宏觀物體的波粒二象性
    清華大學研究人員在實驗中首次觀察到了液態金屬流體宏觀體系中的波粒二象性,為藉助金屬流體行為認識量子世界乃至更多物理體系開啟了一條全新的途徑。波粒二象性是指物質在具有粒子特性的同時又會表現出波動特性2005年法國科學家伊夫·庫代(Yves Couder)的團隊用矽油實現了波粒二象性的實體化,這一發現引發了人們對導航波理論以及量子世界本質的重新思考。
  • 2021年中考物理知識點:光的波粒二象性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中考物理知識點:光的波粒二象性,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1)光的波粒二象性:幹涉、衍射和偏振表明光是一種波;光電效應和康普頓效應又用無可辯駁的事實表明光是一種粒子;因此現代物理學認為: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 探求宇宙奧秘,了解微觀粒子波粒二象性的本質
    光能源在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啟發下,1924 年法國物理學家德布羅意提出一個假說,指出波粒二象性不只是光子才有,一切微觀粒子之後, 科學家為驗證波粒二象性, 通過光的幹涉、 衍射、光電效應、康普頓效應以及湯姆孫的電子通過金的多晶薄膜的衍射和約恩遜的電子通過夾縫的衍射等實驗,證實光和電子存在波粒二象性。
  • 雙縫式實驗證明:反物質擁有波粒二象性
    IT之家5月6日消息 據英國《科學新聞》雙周刊網站報導,研究人員首次使用電子的反物質正電子進行了雙縫實驗,實驗結果表明,反物質符合量子理論,它既是粒子也是波。該實驗的標準版文如下:粒子穿過固體屏障中的一對狹縫,在另一側的屏幕上,會出現典型的波的幹涉圖案。
  • 光子的波粒二象性
    光子其實是光粒子的簡稱,它是傳遞電子相互作用的基本粒子,是一種規範玻色子。愛因斯坦於1905年首次提出,直到1926年美國物理學家吉爾伯特路易斯正式命名。光子是電磁輻射的載體,而在量子場論中光子被認為是電子相互作用的媒介子,它的靜止質量為零,卻具有能量、動量、質量,並且光子在真空中以光速運動,另外光子具有波粒二象性,即光子具有一粒一粒的粒子特性,又有像聲波一樣的波動性。當時間為瞬時值時光子以粒子的形式傳播,當時間為平均時值時,光子以波的形式傳播。
  • 作為量子力學的基石,光的波粒二象性簡單又神秘
    量子力學的gong'che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分享光的波粒二象性,歷史上科學家一直在爭論光到底是一種波還是一種粒子,他提出了一個新穎的觀點,就是所謂的物質波,簡單來說,德布羅意這個傢伙認為著世上沒有絕對的波也沒有絕對的粒子,粒子具有波動性,波也具有粒子性,任何物質都同時具有波動性和粒子性,當一個物體波動性強的時候,它的粒子性就弱,當一個物體波動性弱的時候,它的粒子性就強。
  • 靈、氣、勢,參悟生命的「波粒二象性」
    量子力學中有個有名的「波粒二象性」,是說一切物質到了量子這種微觀級別,便同時具備「波」和「粒子」兩種屬性,同時是兩種狀態的混合,而不是經典物理裡的要麼是波要麼是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