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好的問題促進人們思考,甚至於一個好的問題往往比答案更重要。
愛因斯坦就曾受益於一個好的問題,當時落魄的愛因斯坦經朋友介紹在專利局做一名小職員。
在此期間,他讀了一本亞倫·伯恩斯坦的書《關於自然科學名人的書》,該書讓讀者想像,當電流跑過電報線時,你在電流的旁邊和它一起跑。
現在我們可以和當時的愛因斯坦一樣共同想像這樣的場景。
並且給自己提問,如果我和電流一起跑會是什麼樣子?
在量子場論中,光子被認為是電磁相互作用的媒介子。
所以我們可以換個說法,如果我和光線一起跑會是什麼樣子?
愛因斯坦當時就曾這樣想:「如果我以光速c追趕一束光線,我應當看到這束光線作為空間震蕩的電磁場是靜止的。」
然而,不管是根據經驗還是根據麥克斯韋方程,似乎不會有這樣的事發生。
「如果你能和光線一起跑,它看起來應該是凍結的,像一個不運動的波。以前沒有人看到過凍結的光線,因此一定是有什麼事情大錯特錯了。」
在愛因斯坦的時代,牛頓力學(包括萬有引力)與麥克斯韋的電磁理論是物理學的兩大支柱。
牛頓力學:以光速觀察光,光應該是靜止的。電磁理論:光是由不斷改變的電場和磁場構成的。愛因斯坦發現這兩個之中是互相矛盾的,二者之一必須否定一個。那麼誰錯了呢?
實際上,在這方面牛頓錯了,而麥克斯韋對了。
麥克斯韋方程指出,無論你試圖以多快的速度追趕光線,光線都以固定的速度傳播。光速c在所有慣性(勻速運動)坐標系中都是相同的。
不管你是站著不動,或是坐在火車上、或在飛速掠過的彗星上,你都會看到光線以同樣的速度向你駛來。不管你跑得有多快,你絕不會超過光線的速度。
麥克斯韋方程雖然早就揭示了光速不變的道理,卻被他本人忽視了,隨後才被愛因斯坦所指出來。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這樣的場景:
一個未來時代的太空人駕駛光速飛船追趕飛速行進的光線。飛船從點火起飛,到與這束光線並肩前進。
對於在地面的旁觀者來說,他會說飛船和光線是肩並肩移動的。
然而,飛船的駕駛員觀察的可不是這樣,他會說光線飛速地離他而去,就好像他的飛船靜止不動一樣。
我們可以和愛因斯坦共同面對這樣的問題——為什麼兩個人的說法完全不同呢?如果兩個人說的都是對的。是什麼導致了這個現象呢?
愛因斯坦靈感一閃就輕易得出了答案:時間跳動的速率是不同的。
事實上,你運動得越快,時間過得越慢,也就是所謂的鍾慢效應。
度量兩個時刻之間的間隔長短的物理量叫做「時間」,它表徵物質運動過程的持續性和順序性。任何一種周期運動的周期都可作為時間標準,我們這裡用「節拍」表示。
根據牛頓所想,在整個宇宙中時間的節拍是均勻的,因此在地球上過了一秒,在土星和火星上也會過一秒,在整個宇宙其他星系的節拍是絕對同步的。
然而,對愛因斯坦來說,整個宇宙中時間的節拍是不同的。
顯然,太空人和地面觀測者感受到兩種不同現象,是因為兩者感受的節拍變了。
如果時間的節拍可以依賴物體的速度而改變,那麼我們也可以聯想到,其他物理量——長度、質量和能量也會隨之改變。
運動得越快,物體的距離收縮得越多,重量變得越重。當接近光速時,時間減慢到停止,距離收縮到零,質量變得無限大。這就是為什麼光速是宇宙中的極限速度,不能突破光速的原因。
如果一個物體運動得越快,他變得越重,這意味著運動的能量轉換成了物質。
反過來也是對的,物質也可以轉換成能量。
愛因斯坦計算出物質能轉換成多少能量,他得出計算公式是E=mc^2,即一小點質量當它轉換成能量時要乘以一個巨大的數字(光速的平方)。
前面提到,光速c在所有慣性(勻速運動)坐標系中都是相同的。那麼在非勻速運動的坐標系中光是怎樣的呢?
根據牛頓定律,力是物體改變運動狀態的原因,也是產生加速度的原因。所以在非勻速運動中,我們給光子施加一個力,用來等效成慣性(勻速運動)坐標系。
而光本身作為電磁波,受到一個引力是再正常不過了。所以,接下來我們看看引力。
在萬有引力方面,如果按照牛頓的理論,引力在一瞬間傳遍整個宇宙,這體現了力的即時性和超距作用。
愛因斯坦就對這種「幽靈般的作用」,非常不認可。
對此,我們可以考慮一個甚至連小孩子都可能會問的問題,比如:「如果太陽突然消失會發生什麼?」
在牛頓的宇宙中,整個宇宙會同時在瞬間看到太陽消失。
但是在愛因斯坦的宇宙中,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太陽的消失受到光速的限制。
牛頓所說的太陽消失現象我們好理解,而在愛因斯坦的論述中,太陽消失的現象是這樣的——太陽消失會發出球面引力衝擊波,以光的速度向外傳播。
在衝擊波外面,觀察者會說太陽還在發光,因為引力還來不及到達他們。
但是在衝擊波內,觀察者會說太陽消失了。
為了描述這個問題,愛因斯坦引進了空間和時間的描繪。
愛因斯坦向我們解釋,想像一個放在床上的保齡球在床墊上慢慢沉下去。
現在沿著床墊的扭曲面彈一個玻璃球。玻璃球將沿著圍繞保齡球的曲線路徑前進。
相信牛頓力學的觀測者會回答說,保齡球對玻璃球施加了一個瞬間的「拉力」,迫使玻璃球向心運動。
然而,相信相對論的觀測者,在近距離觀察床上玻璃球的運動,顯然認為根本沒有力的作用,只有床的彎曲迫使玻璃球沿著曲線運動。
用地球代表玻璃球,太陽代替保齡球,真空的空間-時間代替床,我們看到地球繞太陽運動不是因為引力的拉力,而是因為太陽使地球周圍的空間彎曲,產生推力迫使地球繞太陽運動。
如果引力是時空結構彎曲所產生的副產品,那麼太陽的消失可以和從床上突然拿起保齡球相比。
當床彈回到原來的形狀時,在床單形成以有限速度傳播的波。
這樣,通過將引力化簡為空間和時間的彎曲,愛因斯坦將引力和相對論統一起來。
1915年,愛因斯坦最終完成他所謂的廣義相對論,從此廣義相對論成為所有宇宙論的基石。
在這個令人吃驚的新的描述中,引力不是充滿宇宙的獨立的力,而是空間-時間彎曲的表現效果。
如今我們也可以這樣換種思維考慮,我們受到地球的引力,是因為地球對周圍產生了空間彎曲推動我們靠近地球。
如果接受了愛因斯坦的時空觀,現在我們可以輕易理解諸如以下問題:
什麼是引力波?引力波就像我們拿起和放下床上的保齡球,而引起的床上的漣漪。
為什麼科學家說黑洞周圍時空扭曲得厲害?這可以理解為床上放了一個極重的保齡球,床上的褶皺程度很大。
為什麼說光線逃不過黑洞?這是因為保齡球讓床劇烈變形成一個深坑,光線類似一個玻璃球掉入深坑就出不來了,而光只能在這種極度扭曲的空間中運動。
好的問題能促進人類思考,愛因斯坦此前也就像我們常說的民科、空想家,受到人們鄙視,如同一個失敗者,而一個好的問題改變了他的人生。
而我們的人生也常常有不如意的地方,經常對自己提問,我想我們會收穫到很多,人生的軌跡也會得到改變。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