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易懂地理解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一個問題引發物理界劇變

2020-12-05 科博熊

一個好的問題促進人們思考,甚至於一個好的問題往往比答案更重要。

愛因斯坦就曾受益於一個好的問題,當時落魄的愛因斯坦經朋友介紹在專利局做一名小職員。

在此期間,他讀了一本亞倫·伯恩斯坦的書《關於自然科學名人的書》,該書讓讀者想像,當電流跑過電報線時,你在電流的旁邊和它一起跑。

光速公路

現在我們可以和當時的愛因斯坦一樣共同想像這樣的場景。

並且給自己提問,如果我和電流一起跑會是什麼樣子?

在量子場論中,光子被認為是電磁相互作用的媒介子。

所以我們可以換個說法,如果我和光線一起跑會是什麼樣子?

光速奔跑

愛因斯坦當時就曾這樣想:「如果我以光速c追趕一束光線,我應當看到這束光線作為空間震蕩的電磁場是靜止的。

然而,不管是根據經驗還是根據麥克斯韋方程,似乎不會有這樣的事發生。

如果你能和光線一起跑,它看起來應該是凍結的,像一個不運動的波。以前沒有人看到過凍結的光線,因此一定是有什麼事情大錯特錯了。

愛因斯坦

在愛因斯坦的時代,牛頓力學(包括萬有引力)與麥克斯韋的電磁理論是物理學的兩大支柱。

牛頓力學:以光速觀察光,光應該是靜止的。電磁理論:光是由不斷改變的電場和磁場構成的。愛因斯坦發現這兩個之中是互相矛盾的,二者之一必須否定一個。那麼誰錯了呢?

麥克斯韋

實際上,在這方面牛頓錯了,而麥克斯韋對了

麥克斯韋方程指出,無論你試圖以多快的速度追趕光線,光線都以固定的速度傳播。光速c在所有慣性(勻速運動)坐標系中都是相同的。

不管你是站著不動,或是坐在火車上、或在飛速掠過的彗星上,你都會看到光線以同樣的速度向你駛來。不管你跑得有多快,你絕不會超過光線的速度。

麥克斯韋方程雖然早就揭示了光速不變的道理,卻被他本人忽視了,隨後才被愛因斯坦所指出來。

彗星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這樣的場景:

一個未來時代的太空人駕駛光速飛船追趕飛速行進的光線。飛船從點火起飛,到與這束光線並肩前進。

對於在地面的旁觀者來說,他會說飛船和光線是肩並肩移動的。

然而,飛船的駕駛員觀察的可不是這樣,他會說光線飛速地離他而去,就好像他的飛船靜止不動一樣。

宇宙飛船

我們可以和愛因斯坦共同面對這樣的問題——為什麼兩個人的說法完全不同呢?如果兩個人說的都是對的。是什麼導致了這個現象呢?

愛因斯坦靈感一閃就輕易得出了答案:時間跳動的速率是不同的。

事實上,你運動得越快,時間過得越慢,也就是所謂的鍾慢效應

原子鐘

度量兩個時刻之間的間隔長短的物理量叫做「時間」,它表徵物質運動過程的持續性和順序性。任何一種周期運動的周期都可作為時間標準,我們這裡用「節拍」表示。

根據牛頓所想,在整個宇宙中時間的節拍是均勻的,因此在地球上過了一秒,在土星和火星上也會過一秒,在整個宇宙其他星系的節拍是絕對同步的。

然而,對愛因斯坦來說,整個宇宙中時間的節拍是不同的。

顯然,太空人和地面觀測者感受到兩種不同現象,是因為兩者感受的節拍變了。

各處時鐘

如果時間的節拍可以依賴物體的速度而改變,那麼我們也可以聯想到,其他物理量——長度質量能量也會隨之改變。

運動得越快,物體的距離收縮得越多,重量變得越重。當接近光速時,時間減慢到停止距離收縮到零質量變得無限大。這就是為什麼光速是宇宙中的極限速度,不能突破光速的原因。

火箭加速

如果一個物體運動得越快,他變得越重,這意味著運動的能量轉換成了物質。

反過來也是對的,物質也可以轉換成能量。

愛因斯坦計算出物質能轉換成多少能量,他得出計算公式是E=mc^2,即一小點質量當它轉換成能量時要乘以一個巨大的數字(光速的平方)。

質能方程

前面提到,光速c在所有慣性(勻速運動)坐標系中都是相同的。那麼在非勻速運動的坐標系中光是怎樣的呢?

根據牛頓定律,力是物體改變運動狀態的原因,也是產生加速度的原因。所以在非勻速運動中,我們給光子施加一個力,用來等效成慣性(勻速運動)坐標系。

而光本身作為電磁波,受到一個引力是再正常不過了。所以,接下來我們看看引力。

太陽系

在萬有引力方面,如果按照牛頓的理論,引力在一瞬間傳遍整個宇宙,這體現了力的即時性和超距作用。

愛因斯坦就對這種「幽靈般的作用」,非常不認可。

對此,我們可以考慮一個甚至連小孩子都可能會問的問題,比如:「如果太陽突然消失會發生什麼?

在牛頓的宇宙中,整個宇宙會同時在瞬間看到太陽消失。

但是在愛因斯坦的宇宙中,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太陽的消失受到光速的限制。

太陽消失於海平面

牛頓所說的太陽消失現象我們好理解,而在愛因斯坦的論述中,太陽消失的現象是這樣的——太陽消失會發出球面引力衝擊波,以光的速度向外傳播。

在衝擊波外面,觀察者會說太陽還在發光,因為引力還來不及到達他們。

但是在衝擊波內,觀察者會說太陽消失了。

為了描述這個問題,愛因斯坦引進了空間和時間的描繪

太陽扭曲周圍時空

愛因斯坦向我們解釋,想像一個放在床上的保齡球在床墊上慢慢沉下去

現在沿著床墊的扭曲面彈一個玻璃球。玻璃球將沿著圍繞保齡球的曲線路徑前進。

相信牛頓力學的觀測者會回答說,保齡球對玻璃球施加了一個瞬間的「拉力」,迫使玻璃球向心運動。

然而,相信相對論的觀測者,在近距離觀察床上玻璃球的運動,顯然認為根本沒有力的作用,只有床的彎曲迫使玻璃球沿著曲線運動。

用地球代表玻璃球,太陽代替保齡球,真空的空間-時間代替床,我們看到地球繞太陽運動不是因為引力的拉力,而是因為太陽使地球周圍的空間彎曲,產生推力迫使地球繞太陽運動

保齡球

如果引力是時空結構彎曲所產生的副產品,那麼太陽的消失可以和從床上突然拿起保齡球相比。

當床彈回到原來的形狀時,在床單形成以有限速度傳播的波。

這樣,通過將引力化簡為空間和時間的彎曲,愛因斯坦將引力和相對論統一起來。

1915年,愛因斯坦最終完成他所謂的廣義相對論,從此廣義相對論成為所有宇宙論的基石。

在這個令人吃驚的新的描述中,引力不是充滿宇宙的獨立的力,而是空間-時間彎曲的表現效果。

地球扭曲周圍時空

如今我們也可以這樣換種思維考慮,我們受到地球的引力,是因為地球對周圍產生了空間彎曲推動我們靠近地球。

如果接受了愛因斯坦的時空觀,現在我們可以輕易理解諸如以下問題:

什麼是引力波?引力波就像我們拿起和放下床上的保齡球,而引起的床上的漣漪。

為什麼科學家說黑洞周圍時空扭曲得厲害?這可以理解為床上放了一個極重的保齡球,床上的褶皺程度很大。

為什麼說光線逃不過黑洞?這是因為保齡球讓床劇烈變形成一個深坑,光線類似一個玻璃球掉入深坑就出不來了,而光只能在這種極度扭曲的空間中運動。

問號

好的問題能促進人類思考,愛因斯坦此前也就像我們常說的民科、空想家,受到人們鄙視,如同一個失敗者,而一個好的問題改變了他的人生。

而我們的人生也常常有不如意的地方,經常對自己提問,我想我們會收穫到很多,人生的軌跡也會得到改變。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相關焦點

  • 通俗易懂講解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看完對世界的理解提升N個檔次
    相比起艱澀難懂的廣義相對論,愛因斯坦在 1905 年提出的狹義相對論其實並沒有像我們想像的艱深,那麼狹義相對論究竟講的是什麼呢?今天我就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帶大家了解一下!洛倫茲變換一定程度上調和了經典力學和電動力學之間的矛盾,給了伽利略變換一個適用的領域,那麼就可以解釋為什麼伽利略變換下麥克斯韋方程組或電磁現象規律不滿足相對性原理。然而洛倫茲變換畢竟是為了拯救錯誤的以太假說而提出的,在調和經典力學與電動力學之間的矛盾上還存在許多的問題。
  • 早一點這麼理解,愛因斯坦相對論也許沒這麼難懂了!
    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1905年發表《論運動物體的電動力學》)剛提出那會,據法國科學家朗之萬說,全世界只有12個人知道什麼是相對論,何以至此?關於哲學認識論,他說過這樣的話:「認識論要是不同科學接觸,就會成為一個空架子。科學要是沒有認識論——只要這真是可以設想的——就是原始的混亂的東西。」還認為,物理學家必須掌握哲學推理,「物理學的當前困難,迫使物理學家比其前輩更深入地去掌握哲學問題。」
  • 物理界有牛愛麥楊的說法,楊振寧和愛因斯坦是同一級別的人物嗎?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曾經說過:20世紀物理學三大發現就是相對論、量子力學和規範場理論。如此看來,百年後楊振寧和愛因斯坦極有可能會是一個級別的,其實在物理學界向來有牛愛麥楊的說法:牛是牛頓爵爺,愛是愛因斯坦大神,麥是麥克斯韋妖精,楊就是楊振寧老先生。
  • 愛因斯坦未經驗證就推出了相對論,而且都正確,他是怎麼做到的?
    曾經有這樣幾句話形容理論和實驗物理界的科學家:「理論物理廢紙,實驗物理費錢,理論和實驗物理費米」,當然這是褒獎費米同志是二十世紀最後一位理論與實驗物理兼備的罕見人才,費米這樣的科學家實在難得。但我們今天要說的卻是一位連費米都仰望、二十世紀物理界的超級大佬:愛因斯坦,他是理論物理界的地位首屈一指,他創立的理論,整個二十世紀甚至二十一世紀都在驗證!
  • 簡簡單單理解「相對論」,原來愛因斯坦也「失業」過?
    而愛因斯坦就是其中最耀眼的星星。1879年3月14日,愛因斯坦出生於一個德國的小醫院,剛出生的愛因斯坦就和其他的嬰兒有區別,因為他的腦袋實在太大了,年幼的愛因斯坦對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17歲時就考入了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
  •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或許他自己都不是很理解!
    很多人用著網絡懷疑相對論。首先狹義相對論是物理學成熟應用,光速恆定原理是實驗證實的,也被廣泛應用在雷射測距,光信號傳輸等領域,是一直在用的東西。廣義相對論雖然還是假設狀態,但LIGO實驗拿到了三次引力波探測數據。此外,廣義相對論跟黎曼猜想一樣,雖然沒被證實,但是已經開始應用了!
  • 愛因斯坦與廣義相對論
    但是,洛倫茲對上述公式的理解是不正確的,而且洛倫茲認為存在以太和絕對空間,放棄了相對性原理。龐加萊在相對論發表之前,曾經猜測真空中的光速是一個常數,而且可能是極限速度。他還建議通過「約定」光速各向同性來校準兩地的時鐘。愛因斯坦看過龐加萊的有關文章,從他創建相對論的文章中不難看出龐加萊對他的影響。不過,龐加萊沒有認識到「光速不變原理」。
  • 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
    狹義相對論包含了兩個基本原理:狹義相對性原理和光速不變原理。所謂狹義相對性原理就是說所有物理定律在所有慣性參考系中都是有效的;光速不變原理就是說光總是以一個確定的速度傳播,傳播速度的大小與光源的運動狀態沒有關係。在經典力學中,物體的運動速度跟觀察者所處的慣性參考系統有關,而光速不變原理卻與之不相容。有了這兩條基本原理,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狹義相對論。
  • 什麼是廣義相對論?通俗易懂,了解牛頓到底錯在哪裡了
    100年來,廣義相對論仍然是科學家對引力的最佳理解,也是我們理解宇宙最宏大尺度的關鍵。它用數學精確地解釋了質量和能量的分布是如何扭曲了時空,基本思想是十分簡潔,不需要特別專業的知識就能理解。廣義相對論和萬有引力廣義相對論主要論點是質量本身會導致時空彎曲。一個物體的質量越大,它周圍的空間就越扭曲。它的場方程描述了質量與空間曲率和時間膨脹之間的關係。
  • 愛因斯坦最偉大的勝利:一個廣義相對論的世紀!
    愛因斯坦最偉大的勝利:一個廣義相對論的世紀!斯隆數字巡天中星系分布的部分地圖,距離70億光年。狹義相對論可能需要做一些工作才能理解 - 但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被扭曲了。新理論顯示了一個與宇宙的能量和質量密度相關的變化和動態的時空。空間本身可能因物質的存在而彎曲和扭曲。宇宙的這一新視野並未立即被接受。直到1919年科學界才接受了這個想法,當時亞瑟·愛丁頓爵士對當時的葡萄牙人普林西比島的海軍遠徵顯示,太陽彎曲了遠處的恆星發出的光線。
  • 對於引力的理解,牛頓理論和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區別在哪裡?
    《對於引力的理解,牛頓理論和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區別在哪裡?》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一切物理問題都是測量問題,就如一切生物問題都是進化問題一樣。萬有引力定律與廣義相對論的區別,就要從測量的角度去講述。
  • 上世紀最大的謊言:愛因斯坦並非死亡而是驗證相對論中的平行世界
    在大家的認知世界裡,公認的近代西方物理大牛就是愛因斯坦,他所提出的物理學理論打開了物理界的另一扇大門,引導物理學進入新的篇章,也給近現代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科學基礎,然而就這樣一個舉世聞名的人物,在去世之前做出的事令人費解,實屬匪夷所思。
  • 什麼是相對論?愛因斯坦到底破解了什麼秘密?
    在愛因斯坦生前,他就因創造了相對論而家喻戶曉。他所到之處,全世界都颳起了「愛因斯坦旋風」。但是當時的民眾對什麼是相對論並不了解。甚至是一些學術人員也是霧裡看花。有一次,愛因斯坦被邀請到加州大學演講,下面坐了一圈他的粉絲,都是大學生。大學生們就問愛因斯坦,據說相對論非常的晦澀難懂,您能不能簡單地描述一下它到底是什麼意思?
  • 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出色地通過了有史以來最嚴格的考驗
    1915 年,愛因斯坦提出了廣義相對論,用來描述物質間引力相互作用。廣義相對論首次把引力場解釋成時空的彎曲——大質量物體將宇宙結構扭曲,創造出一口彎曲的「井」,其他物體則會圍繞其運行。一百多年後,這一理論出色地通過了有史以來最嚴格的考驗,等效原理對三星系統的預測與觀測到的脈衝星周期吻合。
  •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是什麼?
    它基於空間的「彎曲」能力來解釋引力,或者更準確地說,它將引力與時空的幾何變化聯繫起來了。1915年,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創立了廣義相對論(GRT),即這個「特殊」理論誕生十年之後,應用光速,並假設物理定律在任何給定的參照系中保持不變。但是,乍一看,GRT是不是真的很複雜?如何理解廣義相對論?
  • 後來對愛因斯坦的大腦進行切割真的做得對嗎?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能量守恆可謂撐起了物理界的半壁江山,我們都認為他是天才,天賦異稟,以至於後來有人對他的大腦進行了解剖。大腦的解剖,並不是愛因斯坦的主觀意願,他本想安靜地離去。卻被人理解錯了,以至於大腦被切成了240片。愛因斯坦的經歷愛迪生曾說「天才是99%的汗水加上1%的天賦」,愛因斯坦也是如此。
  • 愛因斯坦的光環,除了相對論,究竟怎樣才能成為天才?
    如果你問十幾個人他們對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了解,答案可能會是關於他的天才傳說和相對論理論。2017年4月25日,國家地理頻道將首次推出系列劇集《天才》,以一種你可能從未見過的方式來審視愛因斯坦的生活。《天才》一部10集的系列劇,不是關於科學的故事,而是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在36歲時引入廣義相對論,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現代名人的旅程。在愛因斯坦的一生中,科學家備受尊敬。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歐洲在現代科學的復興中,對文學、政治、文化和社會劇變進行了回溯。從1918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世界見證了哈布斯堡王朝的崩潰,現代共產主義的誕生,地域戰爭和全球戰爭。
  • 黑洞、諾貝爾獎與相對論、愛因斯坦
    科學家們以量子理論和相對論為大梁,重新構建了新的大廈,定義了新的範式。100多年來,以數百位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者為代表的科學家們,在新的大廈裡精耕細作,有人仰望星空,有人探微窮細。最近幾年天體物理學領域的研究成果獲獎,非專業人士可能理解不了那麼多的名詞術語,甚至記不住科學家的名字。但是大家會發現一個熟悉的名字,愛因斯坦,在各個獲獎解讀的文章中熠熠生輝,正可謂:「愛翁大名垂宇宙,高山仰止仰彌高。
  • 相對論誕生:愛因斯坦是如何創立狹義相對論的?(下)
    上篇:《相對論誕生:愛因斯坦是如何創立狹義相對論的?(上)》16不存在絕對運動馬赫對愛因斯坦創立狹義相對論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愛因斯坦在學生時代就讀過馬赫的《力學史評》,奧林匹亞科學院(大學剛畢業的愛因斯坦和幾位朋友創建的一個以科學和哲學的交界問題為主題的學習小組。
  • 愛因斯坦告訴你:不懂數學,別想理解相對論
    沒錯兒,非專業出身誰會知道拓撲、泛函、群、環、域、同調、同倫、纖維叢、流行等概念,更不會理解這些亂七八糟的抽象概念有什麼現實意義?其實不止是普通人,就算是數學史上的一些大師級的人物,同樣有過一些數學無用的觀點。數學的發展和其他的學科是聯繫緊密的。數學的研究內容要麼來自數學本身,要麼來自其他的實際問題和應用、或者其他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