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愛因斯坦,我想沒有人會不知道他。他在我國乃至世界上都具有相當大的名氣,人們稱他為「天才」的代名詞,以至於其死後大腦都被人們偷偷保存下來,目的就是為了研究他到底為何如此聰明?但就是這樣一個無限接近上帝的人,也有不為人知的一面。今天我們就從天才物理學家三個不為人知的側面,為大家解讀一個更真實的愛因斯坦。
1
毫無疑問,愛因斯坦是人類歷史上最傑出的物理學家之一。從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光子假設」,成功解釋「光電效應」以後,年僅26歲的愛因斯坦就已經奠定其在世界物理大師的崇高地位。
在這之後不久,隨著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的提出,讓愛因斯坦直接封神,被當時的物理學界公認為是繼伽利略、牛頓之後最偉大的物理學家。
相對論的提出可以說是人類科學史的巨大飛躍,可以說在其之後的科學發展史上,人們都是在朝著愛因斯坦提出的理論和猜想在逐一驗證。
那麼就是這樣一個天才科學家,也有犯錯的時候嗎?
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即使是公認的天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也犯過不少的錯誤。有心人專門統計過,愛因斯坦在物理理論上曾經犯過大大小小20多個錯誤。不過總的說起來,比較著名的失誤有4次。
愛因斯坦第一個錯誤就是一度被熱炒的「引力波」。「引力波」這個概念,是愛因斯坦率先提出來的。但讓人不解的是,在這一概念被提出來20年之後,他本人又專門寫了論文推翻自己之前的結論,認為引力波根本不存在。
但是2016年2月,美國科學家向外界宣布檢測到了「引力波」的存在,人們不得不感嘆愛因斯坦的前瞻性。它也標誌著相對論最後一塊板圖被填補完整。
第二個錯誤是關於引力透鏡。與前者相比,這算是偉大科學家犯的一個小錯誤。
何為引力鏡?其實我們生活中近視眼所帶的眼鏡,就是一種透鏡,光通過透鏡會發生折射現象,讓光的路徑發生改變,讓原本模糊的實現變得更加清楚。
引力波扭曲時空
根據牛頓提出的萬有引力定律,我們知道任何物體之間都存在引力,當物體的質量十分巨大時,雙方就會產生強大的引力,這種高強度的引力可以使光發生扭曲,給我們的直觀感受就像透鏡可以改變光的路徑一樣,因此我們稱它為引力透鏡現象。
引力透鏡首先預測它的是愛因斯坦,雖然他本人已經預測到了引力透鏡的存在,但他本人並不認為人類可以觀察到這種現象,而且認為這個發現對人類的科學發展也是無關緊要。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不僅檢測到了引力透鏡現象,該項技術還成為科學家們繪製宇宙圖譜最常用的技術之一。
愛因斯坦所犯的第三個錯誤是關於宇宙常數。相比較前兩個錯誤,這個錯誤就比較明顯了,甚至有人認為這是愛因斯坦一生犯過最大的錯誤。
而這個錯誤的本身不是因為他的能力不足,只是因為天愛科學家對自己的不自信。
在相對論剛剛發表之前,物理學界普遍認為宇宙是靜止不動的,然而根據後來愛因斯坦發表的相對論推測出的結果卻與當時的科學認知相悖逆,相對論公式推測出的宇宙是不斷變化運動的。
對於這個與大眾常識相悖逆的結論,愛因斯坦沒等別人反駁,自己首先就否定了自己公式推出的答案。為了能夠與大眾的答案一致,愛因斯坦在自己的公式裡加入了一個可以調節的變量,也就是宇宙常數,用來反向排斥宇宙的膨脹。愛因斯坦怎麼做,無非就是迎合「常識」。
宇宙常數的公式
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人類科技文明的進步,我們發現宇宙確實不是人們之前想像的靜止不變的,而是在不斷膨脹變化著。假如愛因斯坦當年能夠堅持自己的理論,很可能就不會出現改動自己結論的事情發生。
前三個事情我們可以很容易發現,完全不是愛因斯坦能力的問題,實在是因為對自己的不自信。這也從側面告訴我們,「相對論」實在是太過於宏大和超前,以至於提出者本人都到了不相信的地步。
第四個錯誤不是關於相對論的,而是他和另一位物理大神玻爾之間的戰鬥——量子力學的爭論。雖然在1921年愛因斯坦憑藉之前提出的「光電效應」理論獲得了當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為後來的量子力學奠定了發展基礎,但是他本人卻對量子力學持懷疑態度。
為此,兩位物理學界頗負盛名的天才物理學家進行了曠日持久的爭論。愛因斯坦窮盡一生智慧,設計了無數個實驗模型,目的就是為了推翻玻爾的量子理論,然而讓人尷尬的是,愛因斯坦精心設計的實驗不但沒有駁倒玻兒的理論,反而一次次驗證了量子力學的正確性。
其實,拋開愛因斯坦年少成名時的傑出貢獻,進入人生三十歲以後的他其實就沒有什麼顯著的成績了,人生晚年的他將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在了構建「統一場」上,很可惜的是直到他死,也沒有完成這個夙願。
這張著名的照片攝於1927年的第五屆索爾維會議。在這張照片中的29個人中,17人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可以看出,當時愛因斯坦的地位已可以保證他坐到前排正中,而玻爾只能坐到第二排最右。也正是在那屆會議上,愛因斯坦和玻爾兩位物理大神開始圍繞「量子力學」展開一系列辯論
2
今天我們所說的主題不是枯燥的物理理論,而是天才物理學家的私人生活。2014年5月28日,紐約大學斯柯博爾表演藝術中心上演了表現愛因斯坦感情生活的戲劇《親愛的阿爾伯特》,導演艾倫·阿爾達表示:「愛因斯坦終其一生都追求簡單,但他的私人生活卻混亂得不能再混亂了。」
愛因斯坦到底是怎樣一個人,會讓他人對他做出這樣不堪的評價?愛因斯坦的初戀,也是他的第一任妻子,名叫米列娃,是愛因斯坦的同班同學,兩個人早年間一直在一起探討數學和物理方面的問題,後來日久生情,兩個人走到了一起。
米列娃和愛因斯坦
甚至現在還有不少人認為愛因斯坦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豐碩的成績,其中少不了米列娃的幫助。這點愛因斯坦本人也不否定。1901年,愛因斯坦在寫給米列娃的信中說:「如果要把相對運動課題做成功,只有你能幫助我。我是多麼幸福和自豪!」愛因斯坦在自己的博士論文中也寫到過:「我需要我的妻子,她能為我解開數學上的難題。」
1903年,愛因斯坦不顧家人的反對,與米列娃組建了家庭。婚後,米列娃為了丈夫能夠全心全意投入科研,甘願放棄了自己的工作,全身心投入了家庭。那個時候的愛因斯坦還沒有成名,沒有足夠的資金供家庭開支,為了補貼家用,米列娃在操持家務之餘還開了一個大學生旅館。
僅僅兩年之後,也就是1995年,在物理學界還是微不足道的愛因斯坦發表了五篇論文,這5篇論文一經發表就震驚世界。
作為妻子的米列娃在愛因斯坦還沒成名之前,就堅信自己的丈夫將來一定會取得巨大成功。她不止一次告訴身邊的朋友:「我們即將完成了一項重要的工作,它能讓我丈夫一舉成名!」
相對論手稿
不出所料,這些論文的發表,一下子讓愛因斯坦站在了物理大師的位置,金錢名利蜂擁而至,而米列娃卻沒有等來她所期盼的幸福。從1909年開始,生性風流的愛因斯坦開始桃色新聞滿天飛。
1911年,愛因斯坦前往布拉格,違背公俗的與表姐埃爾莎交往。雖然期間米列娃苦心挽留過丈夫,但他卻不為所動,兩個人的婚姻名存實亡。
在愛因斯坦看來,曾經的妻子已經變成了一個毫無感情的保姆。
愛因斯坦曾經書面告知妻子,如果她還想繼續保持婚姻,就必須做到:
你應當保證我的衣物和被褥整潔,保證我的一日三餐,保證我的工作間整潔,特別要提醒的是,我的辦公桌別人不得使用;
放棄我們之間的一切關係,除非出席社交活動,特別不要讓我在家裡跟你坐在一起,跟你一道外出或旅行;
跟我交往要注意以下事項:別希望我對你好、不發火,如果需要,必須立即終止與我的談話,只要我要求,必須無條件地離開臥室或工作間;
你有義務在孩子面前不以語言或動作蔑視我。
愛因斯坦與米列娃
愛因斯坦與埃爾莎
1919年2月14日,兩人在分居五年之後,米列娃知道已經不可能挽回丈夫,於是同意結束這段荒唐的婚姻關係。僅僅四個月以後,愛因斯坦就與自己的表姐埃爾莎結婚了。
但叫人吃驚的是,在後來埃爾莎公開的信件中曝光了一件事,說當年愛因斯坦與自己結婚時,其實一直在糾結是娶自己的母親還是自己。而埃爾莎本人也是極其大度的表示,他可以兩者任選其一。
很明顯愛因斯坦當年是流連於母女兩人之間,後來顯然愛因斯坦選擇了年輕漂亮的女兒。
但是埃爾莎婚後的生活卻並不幸福,對於花心男人愛因斯坦,他能如此狠心的對待妻子米列娃,從情人變成妻子的埃爾莎,丟失了新鮮感的愛因斯坦,也很快就對埃爾莎厭倦了。
兩人婚後不久,愛因斯坦就喜歡上了一個朋友的侄女,而這個女子已經結婚。兩個人不道德的混亂關係,竟沒有讓妻子埃爾莎生氣,反而同意自己的丈夫每周同對方幽會兩次。
愛因斯坦與瑪加麗達·科涅庫娃
情史頗豐的愛因斯坦愛因斯坦不光在感情上是個十足的花心男,在為人父上也是十足的冷血無情。根據現有資料表明,愛因斯坦至少有兩名私生女。第一個是與第一任妻子米列娃未婚先孕生下的孩子,這個孩子有精神障礙,在她出生以後愛因斯坦也沒有見過他一面。
第二個女兒是在1933年愛因斯坦移民美國以後,與一名紐約舞女所生的孩子,和第一個孩子一樣,在這個孩子出生以後愛因斯坦也從未過問過。後來據說還是愛因斯坦的兒子心理上過不去,在背後偷偷接濟這個同父異母的妹妹。
除了提到前面的幾個情人以外,愛因斯坦還曾經和一名叫做瑪加麗達·科涅庫娃的美女如膠似漆,兩個人寫過很多封火辣勁爆的情書。但後來證據表明,這個叫做瑪加麗達的美女並不是仰慕天才科學家的才華,她只是蘇聯方面派來的間諜專家,目的就是刺探美國研製原子彈的一些情報。
只不過蘇聯方面的目的沒有達到,因為愛因斯坦後來一直無緣參與原子彈的研製計劃。這點後面我們會做詳細講解。
瑪加麗達
隨著愛因斯坦兩次婚姻的失敗,後來直到他去世之後的1955年以前,愛因斯坦的生活起居都是由養女和他的女秘書照料。
說完愛因斯坦堪稱混亂的情史以後,我們再來聊聊這位偉大物理學家晚年的境遇。我們知道,美國之所以決定研製原子彈,還是源自於以愛因斯坦為首的科學家,寫了一封建議書給當時的美國總統羅斯福,告之德國現在正在研究原子彈,美國必須在其之前研製成功,否則後果將不堪設想。正是在愛因斯坦等人的建議下,才促成了美國第一時間開展了製造原子彈的「曼哈頓工程」。
但叫人頗感意外的是,作為世界的頂尖物理學家,是原子彈應用理論的創始人,同樣又是該工程的牽頭人,然而愛因斯坦卻從頭到尾都被排除在「曼哈頓工程」之外。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聯邦調查局局長胡佛
原來,自從1933年因為遭受到德國納粹黨的迫害愛因斯坦被迫難道美國避難開始,到1955年愛因斯坦去世的22年時間裡,美國當局就一直將其視為重點監察對象,「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這個名字也一直在聯邦調查局局長胡佛列的「首要黑名單」之上。雖然貴為世界頂級物理學家,但是美國人從來沒有信任過他。
其實,最初愛因斯坦的名字曾經被第一批圈定在31名「曼哈頓工程」的科研人員名單中,但是後來美國當局又以愛因斯坦可能具有共產主義傾向的嫌疑為由,將他的名字劃掉了。
後來的時間裡,美國聯邦調查局不斷加大對愛因斯坦的監視力度。隨著1983年聯邦調查局的秘密檔案顯示,對於愛因斯坦的監控力度從二戰結束以後就提高了很多,從接聽電話被監聽,私人信件也被任意拆封,甚至連家庭傾倒的垃圾也被特工們翻倒過,甚至還有過被調查人員強行闖入私宅搜查的情況發生。
曼哈頓計劃參與人員
聯邦調查局對愛因斯坦懷疑最深的時候,甚至認為在其住宅下藏有一條秘密電纜,便於自己向蘇聯當局傳遞情報。1950年,美國「麥卡錫主義」在美國爆發,在那時有人建議直接取消愛因斯坦美國公民的資格。
在1948年7月1日的一次晚宴中,愛因斯坦對波蘭駐美國大使說了這樣一番話:「我想你現在應該意識到,美國再也不是一個自由國家了。我們這段談話一定有人正在錄音。這個大廳裝了竊聽器,我的住所也受到嚴密監視。」
到了1955年,一代物理大師愛因斯坦在美病逝。當時的美國總統艾森豪在悼詞中表示:「他在追求知識和真理的過程中,於此地找到了自由的氣息,為此美國人民深以為傲。」
而在聯邦調查局的秘密檔案中,愛因斯坦在1947年12月卻做過如下聲明:我來到美國是因為我聽說在這個國家裡有很大很大的自由,我犯了一個錯誤,把美國選作自由國家,這是我一生中無法挽回的錯誤。
麥卡錫主義
標註:
麥卡錫主義是指1950年至1954年間肇因於美國參議員麥卡錫的美國國內反共、極右的典型代表,它惡意誹謗、肆意迫害疑似共產黨和民主進步人士,乃至一切有不同政見的人。
從1950年初麥卡錫主義開始泛濫,到1954年底徹底破產的前後五年裡,它的影響波及美國政治、外交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麥卡錫主義作為一個專有名詞,也成為政治迫害的同義詞。從20世紀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掀起了以「麥卡錫主義」為代表的反共、排外運動,涉及美國政治、教育和文化等領域的各個層面,其影響至今仍然可見。
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會陷入一種奇怪的期待:一個人在某一方面登峰造極,於是我們就幻想他在各方面都無可挑剔。但事實上呢?愛因斯坦是不是一個偉大的物理學家?毫無疑問,是的。愛因斯坦是不是一個偉大的完人?毫無疑問,沒有必要。
愛因斯坦在去世前,把他在普林斯頓默謝雨街112號的房子留給跟他工作了幾十年的秘書杜卡斯小姐,只有一個條件:「不許把這房子變成博物館。」
他不希望把默謝雨街變成一個朝聖地。愛因斯坦去世後,遵照他的遺囑,不發報告,不舉行葬禮。他的遺體火化時,只有12個最親近的人見證。他的骨灰被撒進不知名的河裡,沒有墳墓,也沒有立碑。人們至今不知道他葬在哪裡。
愛因斯坦一生都反對人格化的神。他無疑堪稱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偉人,但只局限於他的專業領域,跳出那個領域,他其實也只是一個普通的凡人。於你,於我,於Ta,世間又哪有什麼完美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