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曾批判國人有十大劣根性,現在回頭再看一遍,依舊說得很準確

2020-12-05 青燈白髮品文史

魯迅,原名周樹人,自他棄醫從文之後,筆名有很多,「魯迅」是1918年發行《狂人日記》所用的筆名,憑藉著此書,魯迅「一夜成名」,因此沿用魯迅。

《狂人日記》中絲毫都不避諱「吃人」二字,封建禮教的「吃人」充斥著整篇文章。開頭便寫:「幾個人便挖出他的心肝來,用油煎炒了吃,可以壯壯膽子」。

自《狂人日記》之後,魯迅就以寫諷刺小說為主,《野草》、《朝花夕拾》、《吶喊》都是家喻戶曉的文集,我們在語文教材當中學過的《故鄉》便是選自《吶喊》。

回到故鄉的魯迅,回憶起的兒時的玩伴閏土,然而再見閏土時,他已經不是記憶當中的模樣了,身體增加了一倍,原先紫色的圓臉,變得灰黃,眼睛也像他父親一樣……更讓魯迅痛心的便是閏土的那句「老爺」。

從外貌描寫到語言神態,閏土都成為了封建禮教的犧牲品,不過魯迅並非放棄衝破黑暗的希望,文中最後說道: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作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魯迅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時至今日,他留下的不少名言都被廣泛引用,而他對清末、民國時期存在的劣根性批判,也是一針見血,那麼魯迅都寫了一些什麼呢?

怯弱,懶惰,而又巧滑

1925年,魯迅發表了一遍名為《論睜了眼看》,原文如下:中國人的不敢正視各方面,用瞞和騙,造出奇妙的逃路來,而自以為正路。在這路上,就證明著國民性的怯弱,懶惰,而又巧滑

眾所周知,魯迅出生於清末,親眼見證了西方列強的進攻,而當時清朝卻只知道去逃避,不管打不得打過,先選擇和談,一和談就是無休止的賠款,慈禧為了過一個大壽,停止發放洋務軍費,卻又心安理得對八國宣戰,最後心安理得的西逃。

愛湊熱鬧

魯迅在《藤野先生》一文當中提及過「棄醫從文」的時,一天,教室裡放映一部日俄戰爭紀錄影片,當時中國人給俄國人當偵探,他們被日本人逮捕後要槍斃,而圍觀的也是中國人。受此刺激,魯迅打算喚醒人民的思想,改造這種「劣根性」。

缺少反抗精神

魯迅有一句名言:勇者憤怒,抽刃向更強者;怯者憤怒,卻抽刃向更弱者。

在魯迅諸多的小說當中,反抗精神永遠都是一個線,不管是祥林嫂,還是孔乙己,魯迅在他們身上都寄託了一種希望,一種向死而生的希望。

在孔乙己的文章中,最後一句寫道: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從現在語句結構來看,魯迅的這句話是明顯錯了,大約和的確不能出現在同一句話中,而魯迅卻認為孔乙己生性善良,所以又不希望他死,而希望他繼續同封建制度去抗爭。

喜歡搶先

魯迅:原是喜歡「搶先」的人民,上落電車,買火車票,寄掛號信,都願意是一到便是第一個。

常言道:「槍打出頭鳥」,但爭第一又成了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誰沒個虛榮心呢?第一總是眾星捧月,受人歡迎,而人性當中最大的惡就是「見不得他人好」,所以大家爭第一也就喜聞樂見了。

迂腐折中

魯迅提到了一個「開窗論」,譬如,這屋子裡面光線太暗,需要開一個窗,但是大家卻不願意,若是你主張拆掉屋頂,那麼他們就會來調和,最終選擇開窗。折中也是一種妥協,看似開窗帶來的影響會更小,但也足以改變一些事實。

每個人總是安於現狀,不想改變,只有等人進行鞭策時,才會前進。

自欺欺人

魯迅說,其實,國人並非沒有「自知之明」的,缺點在於有些人安於「自欺」,由此並想「欺人」,比如病人,患有浮腫,而諱疾忌醫,但願別人糊塗,誤認他為肥胖。

有句話說得好,你永遠都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對於想要「自欺欺人」的人來說,任何的真理擺在他面前都是非常蒼白的,寧願沉醉在糊塗當中,也不願清醒過來,因為「自欺欺人」總能心安理得。

幸災樂禍,站幹岸,不關己事,便隨意指手畫腳

芸芸眾生,形形色色,總有一些人喜歡當看客,更喜歡幸災樂禍,魯迅曾寫道:頸項伸的老長,仿佛許多鴨,被無形的手捏住,向上提著。

作為一個看客,每個人都不關心事情的因果,看到一面之後,就不分青紅皂白的點評他人,反正這件事跟自己毫無關係,隨意指手畫腳也沒問題,比如一些「跳樓」,本來救援人員快要成功了,然而圍觀總是慫恿,最終釀成悲劇。

缺少個性

提到這點就不得不提一個《狂人日記》,狂人父親的形象是缺失的,在沒有父愛的前提下,狂人也失去了一些「自我」,這跟魯迅的童年的很相似,雖說魯迅思想得到了解放,但是童年的父愛依舊是他心中過不去的坎。

原生家庭對塑造一個人形象、心理、個性起著決定性作用,人也不當一直跟隨大流,真正成功的人,往往是那些充滿個性,引領大流的人,雖然可能無法成為那樣的人,但人的稜角也不該就這樣被磨平。

極度的愛面子

人要臉,樹要皮,面子人人都放不下,魯迅在《說「面子」》當中並沒有給出「面子」的具體定義,但每個人都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紅樓夢》中,賈府早就破敗虧空,但偌大的賈府要是傳出去落魄了,就失了面子,為了維護這種體面,賈府全員上下都要保持著奢華,面子工程總是人們改不掉一個壞毛病。

欺軟怕硬

《阿Q正傳》裡面的阿Q就是典型的欺軟怕硬,他怕流氓地痞,怕賭場裡面的人,但卻喜歡欺負小尼姑,因為小尼姑是一個弱勢群體,可以肆無忌憚的欺負,哪怕是現在「阿Q精神」依舊存在。

在眾多的文人當中,魯迅確實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批評家,時至今日,回過頭看魯迅的這些經典名言,依舊說得非常準確,社會雖然在進步,但有一些東西卻難以改變。

《魯迅經典全集》一共10本,每一本都揭露了黑暗的社會現象,其中《朝花夕拾》更是魯迅的回憶錄,這套書原價158元,現在小店打折只需要86.9元,以前看不懂魯迅,稍微經歷了一些事情後,才懂得魯迅意思。

相關焦點

  • 魯迅批判過的人性劣根性在現實生活中的幾種表現
    (作者:千嶺之松)魯迅將他的雜文和小說當作匕首和投槍,對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國民人性中的劣根性進行過無情的揭露,辛辣的嘲諷,直擊要害的批判。我認為,魯迅對國民人性中存在的劣根性的批判,包括但不限於對奴性、狂妄自大、麻木不仁、冷漠無情、等級觀念、倚仗權勢、狹隘猜忌、人云亦云等人性中慣有的劣根性的批判。時代不同了,魯迅當年生活的社會基礎已經消失,他在小說中塑造的很多人物形象在現實生活中已找不到影子,他當年所鞭笞的社會醜惡現象已不復存在。
  • 一場突發的全球災難讓日本人曾總結國人的十大劣根性不攻自破
    外國人一直以來對中國有偏見,因為他們根本就沒有仔細的看過我們。近鄰日本曾經吹牛說對中國人如何如何了解,所以在對國人的觀察和總結後列出所謂的十種劣根心理狀態。這裡要說的是:或許曾經有,那也是很早很早以前的事了!
  • 關於所謂的中國人的劣根性,我想說幾句
    其實從前經常看到這三個字「劣根性」,但是後來才知道「劣根性」是什麼意思。魯迅先生說的中國人的劣根性包括: 精神勝利法、卑怯的奴隸根性狹隘、保守、因循守舊、膽小怕事。從前可能覺得有幾分道理,但現在覺得卻有些荒誕。為什麼呢?
  • 大衣哥家門被人踹開後,很多人說劣根性也會傳承!
    劣根性最早見於魯迅的筆下,是說國人的,也沒有局限於農民。然而,近日,大衣哥朱之文被村民踹家門的視頻流出,引起網友憤怒。讓大家重新探討起國人的劣根性。朱之文回應:說一下:今天出門了在臨沂,一個村的人喝了酒喊門,睡覺了沒聽見,就踹門了,都是老朱家的人,都是鄉裡鄉親的,低頭不見抬頭見,不跟他們一般見識!在魯迅的早期著作中,研究所謂國民劣根性的相當多,他棄醫從文也是為了改造中國的國民性。
  • 為什麼在語文課本裡,魯迅的文章越來越少
    而魯迅的思考方式獨立而深刻,寫作手法爐火純青,沒有一個字或標點是多餘的。多讀魯迅的作品,有助於孩子們學習如何將作文寫得內容豐富而形式簡潔。性格孤僻的魯迅,字裡行間蘊含著不露聲色的愛,從《閏土》到《孔乙己》,對學生而言,都是一種愛和美的教育。
  • 鄧曉芒:中國文人的劣根性就是自作多情和自以為純潔
    他就像當代的魯迅一樣,用一桿筆死死對著中華文化裡的病灶,以極大的穿透力去穿擊社會深層的現實,揭開一塊一塊的遮羞布。他或許言辭有些許激烈,但他批判思維的深度和廣度,是一種極大的力量。在《做一個有反省精神的中國人》這一文章中,鄧曉芒先生說,他痛心的是劉小楓身上那種中國文人的劣根性。
  • 現在回頭再看摩根弗裡曼拍的電影,全都變了味
    這些指控包括弗裡曼當面發表有性意味的言論以及對女性騷擾的舉止。而弗裡曼最新的發布聲明回應:「認識我或和我工作過的人都知道,我不是一個會刻意冒犯或明知故犯地讓別人感到不安的人。如果有任何人覺得不適或沒被尊重,我道歉--我絕對不是有意的。」弗裡曼的這則聲明令人聽了很是憤怒。很多網友表示,這比聽到他去世的消息更讓人難受。是啊,畢竟弗裡曼曾刻畫了很多經典的角色。
  • 「遠看一條狗,近看是郭沫若」,魯迅到底說沒說過這句話?
    很多人說魯迅先生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遠看一條狗,近看是郭沫若。這句話無疑是罵人的話,在大家心中魯迅先生是耿直又嚴肅的人,為何他會說出這樣的話呢?或者說他到底有沒有說過這樣的話?魯迅先生和郭沫若之間的恩怨主要是因為兩人的觀點不同,魯迅先生的文章大多都在批判現實社會。
  • 「中國人缺乏良心」,魯迅臨終推薦此書,來證明怎樣的是中國人
    明恩溥在華生活幾十年, 特別熟悉下層農民的生活, 對中國也較有感情, 是最早建議美國政府退還庚子賠款的人, 並獲得美國國會通過,被譽為「在美國的中國代言人」。明恩溥在書中著重描寫了中國人的26個特性,以獨特的視角對近代中國鄉村社會以及國人氣質進行了尖銳的批判和細緻的描述,作者有意突出國民的性格弱點和社會的陰暗面,自然有醜化扭曲國人之嫌,流露出西方人的傲慢和偏見。
  • 為什麼說魯迅的作品被陸續移出教科書?主要有3個原因,了解一下
    魯迅在文學創作等多個領域貢獻卓著,對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發展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 毛主席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魯迅先生的文學才華、研究翻譯、嬉笑怒罵等,皆是中華民族新文化運動的一道靚麗風景線。
  • 《阿Q正傳》裡魯迅明明說清楚了它的讀法,可是莫言還是念錯了
    提起魯迅先生,總有這樣一種質疑聲:「魯迅是否被高估了?」曾有30多篇文章被收錄進中小課本,網絡上風靡著各種真真假假如的魯迅名言,從沒有一個文人像他這麼風光過,哪怕是早就被神化了的李白、杜甫。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普通人說得不算,他的同行們說的才算。
  • 不朽的魯迅先生
    直到中日甲午戰爭,經營了30年的所謂洋務自強運動,慘敗於東方小國日本,驚醒了國人,於是有了改造國民性的呼聲,有了思想啟蒙運動。青年魯迅對救國的探索,大體上也經歷了這樣的一個歷程。開始,他希望通過醫學強壯國人的體魄,使我們的民族能夠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但當他看到侵略者屠殺我們同胞時,許多國人竟然成了麻木的「看客」,這使他認識到醫學雖然能醫治人的疾病,卻挽救不了人的靈魂。
  • 人最大的劣根性!
    作者簡介: 東方贏,真業心學創始人,企業跨越式發展理論之父,曾擔任大型實業公司總裁,出版著作《企業超速成長》《跨越式戰略》,第四屆中國經濟十大新聞人物。01我以前有兩個大學剛畢業的下屬。姑且叫他們一人為A,一人為B。
  • 魯迅說是「吃人」文化,戴震說他「以理殺人」,朱熹錯了嗎?
    要說他被批評得厲害的理論,當屬於「存天理,滅人慾」。 與其說他們在批判朱熹,還不如說,他們在批判朱熹那被有心人「利用」了的學說。 為什麼這麼說?請繼續往下看。
  • 文化:重溫魯迅《吶喊》、《狂人日記》經典依舊璀璨
    ——題記中國第一部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在上個世紀轟動一時,為什麼在當時魯迅先生的作品十分受歡迎呢?其一,魯迅先生的作品多以批判性,向惡勢力鬥爭的文章為主。在魯迅從日本留學回來棄醫從文之後,他深深的認識到了僅僅是救治人的身體是不夠的,他想讓人民真真正正的明白,從意識中覺醒,軟弱的不僅是軀體,還有靈魂。
  • 後來時過境遷,你應當回頭仔細再看我一眼,我又有幾分像從前
    好了,回到正題,今天我想說的是人真的都在變。十年、二十年,變化太大了,連朋友、親人都認不得這個人了。說不上是心酸還是遺憾,年少到現在真的有太多可惜了。前幾天,在朋友圈偶然看到了一句話,令我瞬間淚目。這句話,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後來,南山的風,吹散了谷堆。北海的霧,淹沒了墓碑。
  • 魯迅每月工資350塊大洋,換成現在的人民幣值多少錢?
    有筆如刀是魯迅,魯迅其人,在近代文學史上是無論如何都繞不開的一座裡程碑式的人物:他的文章嬉笑怒罵、他的內涵豐富深刻,就連一代偉人毛澤東主席都對魯迅讚賞有加。
  • 自詡「中國白話第一人」,臺灣著名評論家李敖,竟說魯迅都比不上他
    臺灣有這樣一位社會時事評論家,他和眾多評論家一樣,文筆犀利,文章多充滿批判情感,文章風格十分的隨意,自己的嬉戲謾罵,憤怒玩笑都能成為作為自己對某一件事情的評論。直抒己見,敢於評判讓他十分的火熱。他甚至自詡自己為"中國白話文第一人",直言魯迅先生都不如他,不得不說他有些誇誇其談了。
  • 魯迅為什麼說大禹是條蟲?周樹人說的,跟我魯迅有什麼關係?
    最近偶然刷到一篇文章,寫的是魯迅曾經說過,大禹是一條蟲子。眾所周知,大禹乃上古治水的大英雄,於中華民族有大功德,怎麼就是一條蟲了呢?很多人看了可能會覺得,魯迅竟然黑大禹,從此要對魯迅粉轉黑。 那麼事實的真相是怎麼樣的呢?魯迅真的說過這種話黑大禹嗎?
  • 毛澤東三讀《魯迅全集》 稱他是現代中國的聖人
    一個側重於武器的批判,一個側重於批判的武器,戰鬥精神和理想目標頗為相似,而且都收穫了「於無聲處聽驚雷」的奇效,從而使他們在心靈上互相感應,視為同志。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層,最早提出毛澤東和魯迅有思想默契的,是周恩來。他在1945年說,「魯迅的許多思想和毛主席的思想一致」。毛澤東自己的表達,則更為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