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批判過的人性劣根性在現實生活中的幾種表現

2020-12-05 筆名千嶺之松

(作者:千嶺之松)

魯迅將他的雜文和小說當作匕首和投槍,對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國民人性中的劣根性進行過無情的揭露,辛辣的嘲諷,直擊要害的批判。

我認為,魯迅對國民人性中存在的劣根性的批判,包括但不限於對奴性、狂妄自大、麻木不仁、冷漠無情、等級觀念、倚仗權勢、狹隘猜忌、人云亦云等人性中慣有的劣根性的批判。

時代不同了,魯迅當年生活的社會基礎已經消失,他在小說中塑造的很多人物形象在現實生活中已找不到影子,他當年所鞭笞的社會醜惡現象已不復存在。但是,人性中的劣根性卻多多少少遺留了下來。而且在某些時候殘渣泛起,形成時隱時現的濁流。

劣根性表現之一狂妄自大不可一世

所謂人一闊就變臉。有的人但凡有了錢,隨即就有了勢,整個人的精神和面貌就跟著堆積的錢和擴張了的勢膨脹起來,膨脹到對公德和法律失去了敬畏之心,膨脹到忘了老祖宗傳下來的禮儀人倫和羞恥之心。

這種劣根性最突出的表現是老子天下第一,其餘人等皆為螻蟻。走路虎虎生威,連衣角都會揚起來打人似的;開會或在街上,喜歡用眼角的餘光時不時掃一下被他視為螻蟻的人們,眼神裡堆滿了秒殺一切的傲氣。

有這種劣根性的人信奉有錢能使鬼推磨的處世哲學,用金錢和物質收買那些對他有用的人,對其當面點頭哈腰,極盡卑微順從之意,背地裡又視其為聽他使喚的一條犬。

劣根性表現之二:倚仗權勢搖尾乞憐

有的人將「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朝內有人好辦事」的劣根性繼承下來並發揚光大,將畢生的聰明才智都用於投機鑽營,為編織關係網耗盡畢生精力。

一旦有了權勢,一眾家人瞬間豪氣沖天,七大姑八大姨身價跟著嗖嗖上漲。「我爸是某某」成了過橋走路、吃香喝辣的口頭禪。公眾場所和辦事場所就像他家開的一樣,想什麼時候進就什麼時候進,想將車開進去就開進去。自己沒多少本事,對社會沒什麼貢獻,卻總喜歡拉大旗作虎皮,目無法紀,目空無人。

這些人一旦觸犯了法律,牽連到背靠的大樹一併倒塌,在失去了權利的庇護後,又會四處託人走後門找關係,搖尾乞憐,企圖逃脫罪責,裝出一副可憐相,以換取別人的同情。

他們不明白父輩的功勞是父輩的功勞,自己的努力和貢獻才是自身價值的體現這個簡單的道理;不明白可以享用父輩留下的金錢,但不可以打著父輩的旗號招搖過市獲取特權牟取私利,更不可以倚仗權勢踐踏法律欺壓別人。

劣根性表現之三,狹隘猜忌嫌貧仇富。

有的人生活得並不如意,但自己苦中作樂把生活過得有滋有味,他們用一種風輕雲淡的心態溫柔地對待這世上的一切,包括對別人的窮,給予同情;對別人的富,毫不嫉妒。

但也有人,總是抱著狹隘猜忌的劣根性不放。別人日子過得窮一些,他嗤之以鼻,滿臉的瞧不起,嫌棄別人沒本事。別人日子過得富裕了,又充滿了嫉妒,懷疑人家的錢來路不明,懷疑人家用了什麼歪點子,懷疑人家的錢不乾淨。種種猜忌,充斥在他們的內心,成天牢騷滿腹,怨天尤人,對一些八竿子也打不著的有名氣有錢的人指名道姓地進行人格攻擊。

還有一種狹隘猜忌的劣根性,就是心眼過於狹小,過度自卑,過度敏感。別人批評一些社會現象,不過是泛指,並不針對某些特定的人。但這些人由於極度的自卑心理作祟,疑神疑鬼,對號入座,生拉硬扯地把一些文章裡的語言往自己身上拽,然後給作者貼上標籤,扣上帽子,最後以為自己獲得了報復的勝利,得意洋洋滿足而去。

劣根性表現之四,造謠沒底線,聽風就是雨。

在沒有網絡的時代,造謠和擴散都是市井裡閒得無聊的八婆的副業。但在網絡時代,在網上造謠生事,謠言滿網飛成了網上的一大奇觀。

尤其是針對文藝圈的謠言鋪天蓋地。人家不紅,說人家這麼多年不溫不火,估計沒多大本事;很正面的演員有些紅了,流言蜚語也跟著來了,毫不沾邊的事也被人挖出來牽強附會地扯到一起說事;喜歡的人少了,說人家沒名氣;喜歡的人多了,又說人家是在賣各種人設。

總之,由於在網上造謠不負責任,沒有成本,所以,橫豎一張嘴,說東又說西,白的說成黑的,方的說成圓的,恨不得生生地將人說死還踏上一隻腳才解氣。有些人造謠沒底線,在網上傳播一些莫須有的謠言,擴散負能量,充滿了動不動就造謠攻擊的戾氣。

在網上,還有一種非常奇怪的現象,一是有人利用造謠生事、聽風就是雨的劣根性,專門捕捉一些藝人的隱私在網上散布,然後獲取一些利益。二是一些人為了炒作某些影視劇,引起吃瓜群眾大量圍觀,居然主動給主演編造謠言四處散布,以提高影視劇的收視率。

這些行為,就不是人性中劣根性自然表現出來那麼簡單了,而是故意人為地利用劣根性推波助瀾,汙染網絡環境,汙染文化環境,誤導人們去關心一些不健康的負面信息,帶偏人們的關注點,達到獲取私利的目的。

劣根性表現之五,冷漠無情,麻木不仁。

無論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還是粗糙的利己主義者,都具有冷漠無情、麻木不仁的劣根性。他們只關心自己的利益,漠視別人的痛苦,漠視別人的困境,甚至對別人遭受痛苦,還有一種幸災樂禍的快意。

一根樹枝擋在了路上,他們不會把它拿起來放在路旁,而是罵罵咧咧地一腳踢開。

一個人在他面前跌倒了痛得說不出話,他不會伸出手拉人家一把,而是照常和同伴有說有笑繞著走開。

當一個人有利用價值時,對其百般誇獎和籠絡,當一條牛使用,恨不得將其骨髓榨乾;一旦這個人利用價值低了,毫不念及人家辛辛苦苦兢兢業業的貢獻,採用卸磨殺驢的手段,乾脆利落,毫不留情。

為了防止病毒擴散,工作人員天天加班加點,他還嫌這也沒做好那也沒做好;情況緊急,物資匱乏,他還嫌這也條件差,那也條件差。

地球上病了一大堆,死了一大堆,他沒有絲毫的同理心,麻木不仁,甚至冷嘲熱諷,甚至歡呼雀躍。

在他們的眼裡,自己的命是無價之寶,別人的命一文不值;自己的利益才是中心,別人的利益統統都要讓位。

冷漠無情、麻木不仁的劣根性,讓人們在烈日炎炎的夏季也會感受到一股寒意。

劣根性表現之六,等級觀念,門當戶對。

由於中國數千年封建等級觀念影響,等級觀念、門當戶對的劣根性至今還殘留在一些人的腦子裡。

這裡的等級觀念、門當戶對的劣根性,主要是指有些人無論是在日常交往中,還是在婚姻關係上,在地位和物質上要講究門當戶對。除了一些靠自己艱苦奮鬥獲得成功後仍然不忘初心和來路的人外,有一些暴發戶在獲得一定的社會地位和金錢後,通常是不屑於與地位低錢少的平頭百姓人交往的。

尤其是在婚姻關係上,很多拜金的人,看不起錢少地位低的人,認為和地位及金錢不如自己的人戀愛或結婚是屈尊,是下嫁。即便這個人有才華有潛能很優秀,也抵不住他們腦子的門當戶對的陳舊觀念。

很多年輕人儘管彼此相愛,但最後還是被等級觀念,門當戶對的劣根性棒打鴛鴦

人性中的劣根性很頑固,遇到合適的時候就會死灰復燃,形成一股妖風。我們需要營造一個風清氣正的社會環境,需要有良好的精神文明,就不得不和人性中存在的劣根性切割,時不時清洗自己的心靈,不受這些劣根性的影響,做一個心存善良,胸懷寬廣,頭腦清醒,隨時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的人。

2020年6月28日

相關焦點

  • 魯迅曾批判國人有十大劣根性,現在回頭再看一遍,依舊說得很準確
    作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魯迅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時至今日,他留下的不少名言都被廣泛引用,而他對清末、民國時期存在的劣根性批判,也是一針見血,那麼魯迅都寫了一些什麼呢?眾所周知,魯迅出生於清末,親眼見證了西方列強的進攻,而當時清朝卻只知道去逃避,不管打不得打過,先選擇和談,一和談就是無休止的賠款,慈禧為了過一個大壽,停止發放洋務軍費,卻又心安理得對八國宣戰,最後心安理得的西逃。
  • 關於所謂的中國人的劣根性,我想說幾句
    其實從前經常看到這三個字「劣根性」,但是後來才知道「劣根性」是什麼意思。魯迅先生說的中國人的劣根性包括: 精神勝利法、卑怯的奴隸根性狹隘、保守、因循守舊、膽小怕事。從前可能覺得有幾分道理,但現在覺得卻有些荒誕。為什麼呢?
  • 覺醒、人性五大劣根性
    【人性之劣】人性之劣性一、鄙視人們面對不及自己者《蔑視》。人性之劣性二、輕視人們面對境遇相同於自己者、又自動開啟了《輕視》所謂輕視、就是覺得別人和自己屬於相同比重。不值得過多重視、例如跟朋友、情侶,即便是夫妻之間、和生活了半輩子的人依然彼此看不起對方。
  • 鄧曉芒:中國文人的劣根性就是自作多情和自以為純潔
    他就像當代的魯迅一樣,用一桿筆死死對著中華文化裡的病灶,以極大的穿透力去穿擊社會深層的現實,揭開一塊一塊的遮羞布。他或許言辭有些許激烈,但他批判思維的深度和廣度,是一種極大的力量。在《做一個有反省精神的中國人》這一文章中,鄧曉芒先生說,他痛心的是劉小楓身上那種中國文人的劣根性。
  • 其實劣根性這種說法,是日本人先跪著發明的,並帶壞了整個東亞
    魯迅先生也曾為此痛批國民,「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但是實際上劣根性這樣的說法,是日本人先跪下來發明的,並把整個東亞都帶壞了。高質量的日本國民也曾經受過現實的考驗,也曾有過低質量的表現。曾有一段時間,國內流行這樣一種說法:「中國人有劣根性」。
  • 重溫電影《寄生蟲》,深度剖析窮人階層固有的劣根性及啟示
    一如電影裡,金司機隨口說出的一句話,所道出的嚴峻社會現實:一個警衛的職位,可能有500個大學生應徵。所以,並不能脫離開社會當下的大環境大背景,而一味地、單純地批判窮人不努力,不上進。把窮人所面臨的所有問題和困境,都歸結於窮人自身的劣根性,是非常淺薄且不負責任的。
  • 為什麼在語文課本裡,魯迅的文章越來越少
    而魯迅的思考方式獨立而深刻,寫作手法爐火純青,沒有一個字或標點是多餘的。多讀魯迅的作品,有助於孩子們學習如何將作文寫得內容豐富而形式簡潔。性格孤僻的魯迅,字裡行間蘊含著不露聲色的愛,從《閏土》到《孔乙己》,對學生而言,都是一種愛和美的教育。
  • 為什麼說魯迅的作品被陸續移出教科書?主要有3個原因,了解一下
    魯迅作品體現的人性也適於現代,但其時代背景仍處於舊社會,其現實意義非常強,現實又過於沉重、慘痛和悲憫等,青少年接受起來有些難度,舉例如下。 2、《阿Q正傳》中小人物阿Q的悲劇 阿Q作為一個社會底層的小人物,如螻蟻般辛酸掙扎著生活,卻有著妄自尊大、自欺欺人和自輕自賤等劣根性,其愚昧與麻木終導致了他的覆滅。作品諷刺意義極強,我們從中看到了自己,誰心裡還沒有住著一個阿Q?現實太過沉痛。
  • 人的劣根性,逃不掉甩不脫
    人的劣根性 一:缺乏目標。世上沒有懶惰的人,只有沒有目標的人。世界上最貧窮的人就是沒有目標的人,因為連"夢想"都沒有,還會擁有什麼? 二:害怕失敗。當人們在作出一個新的決定時,心態消極的人往往想到曾經遭受過的失敗景象,於是憂慮畏縮,裹足不前。三:害怕被拒絕。害怕遭到恥笑和打擊,害怕失去我信心的恐懼,妨礙了人們開口求助,妨礙了他們的前進。 四:埋怨和責怪。這些人不能正視困難、面對自我,就自然而然選擇了一種逃避行為,即把責任歸咎給別人。
  • 文化:重溫魯迅《吶喊》、《狂人日記》經典依舊璀璨
    ——題記中國第一部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在上個世紀轟動一時,為什麼在當時魯迅先生的作品十分受歡迎呢?其一,魯迅先生的作品多以批判性,向惡勢力鬥爭的文章為主。在魯迅從日本留學回來棄醫從文之後,他深深的認識到了僅僅是救治人的身體是不夠的,他想讓人民真真正正的明白,從意識中覺醒,軟弱的不僅是軀體,還有靈魂。
  • 重溫魯迅的《故鄉》,讀來催人淚下,道出了生活的真相與人生真理
    小說以「我」回故鄉的活動為線索,按照「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的情節安排,依據魯迅的所見所聞所憶所感,著重描寫了閏土和楊二嫂的人物形象,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後農村破產、農民痛苦生活的現實;同時深刻指出了由於受封建社會傳統觀念的影響,勞苦大眾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縛,造成純真的人性的扭曲,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隔膜,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的強烈不滿和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
  • 東野圭吾經典語錄:句句發人深思,批判社會現實,揭露人性面紗
    作品主題多數反應對社會現狀的批判以及人性的揭露,每部作品都值得讀者反思血淋淋的現實問題。讀他的作品總會讓人內心猛一緊,即使是這樣,卻總給讀者希望。黑暗裡卻有陽光,這就是東野圭吾的獨特之處。讀者的心情像坐過山車,跟著他的寫作之弦,聆聽每一個故事的曼妙。他的作品圍繞青春、家庭、學校、友情、親情……總之每一個主題都與現實貼切。
  • 「中國人缺乏良心」,魯迅臨終推薦此書,來證明怎樣的是中國人
    明恩溥1872年來華傳教,他出版過9本有關中國的書,《中國人的性格》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本,被公認為世界上研究中國民族性最早、最詳盡的著作。明恩溥在華生活幾十年, 特別熟悉下層農民的生活, 對中國也較有感情, 是最早建議美國政府退還庚子賠款的人, 並獲得美國國會通過,被譽為「在美國的中國代言人」。
  • 魯迅的吶喊:你該看看這個病態社會中的不幸人,才知道什麼是吃人
    魯迅的吶喊:你該看看這個病態社會中的不幸人,才知道什麼是吃人對於吃人的封建統治者,我們並不特別驚訝。對於被壓迫的社會底層的人民,他們雖然處於被吃掉的地位,但卻在不知不覺中幫助統治者吃掉了人民,這才使我們不寒而慄。因此,這一思想的深刻本質不僅體現在對封建統治者罪惡的諷刺和批判上,更體現在它在封建倫理的掩護下勇敢地揭露了食人的社會現實。
  • 魯迅先生說「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這就是人性的真相
    總有人感嘆說:「人心不古」,其實是他們不懂得人性的真諦:人性如水,在東邊衝開缺口,它就向東流,在西邊衝開缺口,它就向西流。如果水流向乾旱的地區,那麼人性就是善的;如果匯聚成暴雨、洪水,那麼人性就是惡的。所以說,人性沒有善與不善之分,就好比水沒有流向東西方之分。但是,人性是有其本然規律的,因為人類有一套特殊的思維方式、價值觀等等。
  • 中國人的劣根性真的存在嗎?
    因此也有人就斷言中國人多麼的劣根性。其實,劣根性在任何民族、國家、個人中都是存在的,為什麼此刻的我們似乎顯得這麼突出。其中一點就是因為我們拋棄了傳統人文精神的護佑,一味的追求物質利益,導致打開了內心惡的一面。人是天使與魔鬼的結合體,內心中有惡與善兩種狀態。孟子說性本善,荀子說性本惡。其實善惡共存於一體。
  • 不朽的魯迅先生
    這是毛澤東對魯迅堅韌不拔的戰鬥精神、文化反「圍剿」中的主將作用及其著作的思想價值的高度認同和讚揚。他們兩人從未謀面,但他們的心是相通的。毛澤東愛讀魯迅的書,1938年1月,他在給艾思奇的信中寫道:「我沒有《魯迅全集》,有幾本零的,《朝花夕拾》也在內,遍尋都不見了。」上海地下黨為他買來了一套20卷本的《魯迅全集》,他一直把它放在自己的辦公室,忙中找閒,認真閱讀。
  • 魯迅是被捲入政治的嗎?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魯迅與「左聯」的糾葛,一方面說明了他的選擇是具有目的理性色彩的社會行動,其中承載了他試圖尋求組織化力量以革新社會的願望;同時也呈現了其深刻甚至超前的主觀理性與通過建構強大現代國家以制定良善制度的客觀理性之間的分歧。從此種分歧中,我們不但能發現魯迅進入到內部去展開批判和抵抗的、「橫站」的左翼立場,也能夠意識到中國的現代國家構建的必要性和複雜性。
  • 一場突發的全球災難讓日本人曾總結國人的十大劣根性不攻自破
    這次影響全球的疫情就像試金石一樣,用事實把所謂的十條劣根性批駁的一文不值。承認存在是勇氣,努力去改變才是王道!第一種是旁觀心理。曾經魯迅先生的《藥》一文中寫得極其詳細。那是舊社會的中國,是一個誰都無法改變的歷史。誰還沒過去呢!現在再看,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所謂的旁觀者群起才能戰勝該死的病毒。
  • 方方小說《落日》:還原人性最真實的面目
    方方小說《落日》:還原人性最真實的面目 以城市小市民「家常裡短」式的小敘事為主題,有效表達了特定社會群體的特定物質條件下的親情困惑,深刻剖析了人性劣根性原因之所在,還原人性最為真實的面目。  作家莫言指出,「在善與惡之間,美與醜之間,愛與恨之間,應該有一個模糊地帶。」「站在高一點的角度往下看,好人和壞人,都是可憐的人。小悲憫只同情好人,大悲憫不但同情好人,而且也同情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