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說「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這就是人性的真相

2021-01-11 國學新導航

歷史的長河不斷向前推進,但人性卻一直留在原地,不曾有絲毫的改變。就如《三國演義》的開場白所寫: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人心也是隨著時代而輪迴的。每當外部條件發生變化的時候,人性也會隨之變化,露出真正的面目。

總有人感嘆說:「人心不古」,其實是他們不懂得人性的真諦:人性如水,在東邊衝開缺口,它就向東流,在西邊衝開缺口,它就向西流。如果水流向乾旱的地區,那麼人性就是善的;如果匯聚成暴雨、洪水,那麼人性就是惡的。

所以說,人性沒有善與不善之分,就好比水沒有流向東西方之分。但是,人性是有其本然規律的,因為人類有一套特殊的思維方式、價值觀等等。

魯迅先生在小說中寫道:樓下一個男人病得要死,那間隔壁的一家唱著留聲機;對面是弄孩子。樓上有兩人狂笑;還有打牌聲。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著她死去的母親。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

可見,人類的本性就是自私自利,沒有絕對的感同身受。

但孟子他老人家不同意了,他強調「人性本善」,他說: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即: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

他還舉了一個例子:如果突然看見一個小孩要掉進井裡面去了,一般人都會有擔憂恐懼,繼而產生惻隱之心,然後施救。可是救人的動機,不是為了跟小孩的父母攀交情,也不是為了在鄰裡朋友間有好名聲,更不是因為厭惡這孩子的哭叫聲才產生這種心理,只是單純的同情心、惻隱之心。

孔子不斷強調「仁愛」,孟子不斷強調「仁義」,他們越是宣傳什麼,反倒越是說明人類的本性當中缺少什麼。就如國學大師南懷瑾所說:試問孔子為什麼老是講仁?不但孔子講仁,老子、莊子也講,可見我們這個民族不仁的太多,不孝的太多,所以他們才講仁、講孝。

我們說人類冷漠也好,說人類自私也好,這都是人性中客觀存在的現象,幾千年都是如此。

可能,有人會說「助人為樂」。你看,當年韓信餓著肚子,一位洗衣服的老大娘看他可憐,於是好心給一碗飯給韓信吃。後來韓信發達顯貴了,用一千兩黃金來報答這位老大娘。

但是,這畢竟是屬於少數的例子,是為了鼓勵大家做好事而大力宣傳出來的。現實情況是,很多人餓著肚子,沒有飯吃,也沒有人會可憐的。

就如孟子筆下所寫:「廚房裡有肥嫩的肉,馬房裡有健壯的馬,可是老百姓面帶飢色,野外還有餓死的人」,又如杜甫詩句中所描寫「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所以說,好心幫人,感同身受,這是人性當中難得的「真善美」,而那些冷漠無情的表現卻是真正的人性常態。

國外有人做過一個街頭實驗,一位明星裝扮成乞丐,苦苦哀求,沿街乞討,很少有人願意幫忙,全當視而不見。其實,這一幕如果出現在中國街頭,願意好心幫助的人也是絕少數。

這說明了什麼?他人的痛苦畢竟是他人的,與我們無關。就如魯迅先生所說: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

如果說人類的悲歡是相通的,那麼歷史上也不會出現那麼多暴君、昏君、以及亂世。就是因為亂世梟雄們不仁不義,不顧老百姓死活,一心只顧著自己搶奪地盤,所以他們對人間的疾苦視而不見。

西晉時期,有一年鬧災荒,老百姓流離失所,到處都有餓死的人。有人把情況報告給皇帝司馬衷,但司馬衷卻對報告人說:「沒有飯吃,他們為什麼不吃肉粥呢?」報告的人聽了,哭笑不得,災民們連飯都吃不上,哪裡來肉粥呢?

相關焦點

  • 不朽的魯迅先生
    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98頁)他在論述國民黨的文化「圍剿」遭到失敗時說:「而共產主義者的魯迅,卻正在這一『圍剿』中成了中國文化革命的偉人。」(同上書,第702頁)在文化戰線,甚至在整個革命營壘,獲得毛澤東如此崇高評價的,唯有魯迅一人。
  • 走近魯迅:擺脫冷氣 拒做看客
    在一次次的碰壁後,魯迅開始將這種隔膜和冷漠納入到對國民性的思考當中,他開始從一個個再普通不過的中國人身上,逐漸認識了整個中國。樓下一個男人病得要死,那間壁的一家唱著留聲機;對面是弄孩子。樓上有兩人狂笑;還有打牌聲。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著她死去的母親。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
  • 重讀魯迅《祝福》:祥林嫂的死亡軌跡
    卡爾維諾說,經典作品是每一次重讀都能像初讀一樣帶來發現。魯迅先生文筆以犀利、深刻見長,我們在中小學時期就學過他的很多名篇,《祝福》、《風箏》《三味書屋》《故鄉》《社戲》等作品讓人印象深刻。初讀時並沒多少社會閱歷,充其量對如《祝福》祥林嫂一般的人,能在厭惡其「絮叨」之餘,抱有幾分同情。
  • 讀魯迅先生《藥》有感,吶喊自敘中控訴的,這是他的經歷
    想必大家對魯迅先生的《吶喊》並不陌生,魯迅先生的文章集小說充斥著小編的小學乃至初中生活,大家應該也是一樣的。魯迅先生的《吶喊》應該是小編第一本接觸的小說集,同時也發現了語文課本裡別樣的精彩,也是在無聊的課堂生活中畫上一一筆濃烈的色彩。所以這幾天小編又從地下室翻出了《吶喊》整部,又細細品味了一下,竟然有一種從未看過的感覺。
  • 大禹治水的真相讓人吃驚,怪不得魯迅說:禹是一條蟲!
    曾有人說「禹是一條蟲」,那麼大禹治水是怎麼一回事呢?真相驚人在《說文》一書中「禹,蟲也」,後來魯迅先生在《故事新編》中將蟲成「蠕蟲」。之後便有不少學者,都用這個觀點來攻擊古史辨學派,讓我們來看看歷史上到底是怎麼回事吧!
  • 魯迅30句精彩語錄,直指人心,發人深省!
    在學生時代,總覺得魯迅先生的文章晦澀難懂,從而提不起精神。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回頭再看先生的文字,就會發現,先生所說的好多話都是如此深刻。現選取魯迅精彩語錄30句,供大家品讀。1.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 為什麼說魯迅的作品被陸續移出教科書?主要有3個原因,了解一下
    魯迅在文學創作等多個領域貢獻卓著,對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發展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 毛主席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魯迅先生的文學才華、研究翻譯、嬉笑怒罵等,皆是中華民族新文化運動的一道靚麗風景線。
  • 追尋魯迅先生《吶喊》的腳步
    讀歸讀,理解歸理解,顯然很多時候我沒有懂魯迅先生的諷刺,先生的抨擊為何意。然而最近,我突然覺得如果將魯迅先生的文章思想僅僅理解為去吶喊,去抨擊、諷刺社會,那和網絡上不理智的噴子有何區別?帶著疑問,我悄悄地從扉頁起,試著重新體會先生文章的本味,追尋魯迅先生的腳步。《吶喊》是魯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說集,也應該是魯迅先生第一次正式執起民族思想解放手術刀的地方。
  • 魯迅最經典的一句話,只有24個字,大師思想深度就是不同
    魯迅先生一生說過無數經典言論,但大多都是用來教育人的,即便這些言論看上去是在批評人。他曾在自己的評論集裡,專門對他最擅長的批評文學手法進行過解釋,他說這些批評的文字,不管聽上去有多麼刺耳,最根本的動機和目的,從來都不是為了批評而批評,而是為了改變而批評的。
  • 魯迅先生的名言警句,句句精闢,值得一生回味的名言名句
    (時常做些零碎事,時常準備著)人世間真是難處的地方,說一個人「不通世故」,固然不是好話,但說他「深於世故」,也不是好話。——魯迅若與此輩理論,可以被牽連到白費唇舌,一事無成,也就是白活一世,於己於人,都無益處。
  • 魯迅先生的這幾句經典名言,有些什麼深刻含義?
    ,這句話是魯迅先生在《故鄉》一文中的一句經典名言,創作的年代是1921年,正是中華民國早期,當時的社會狀況是中國革命現實層面上已經成功,推翻了清王朝,但是當時的農村人口很多,而且深受封建社會思想控制的流毒,魯迅先生此時創作了這篇作品深深地揭露了封建思想的危害,鼓勵人們丟棄舊思想接受新思維,其中「其實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 說起魯迅先生,都想起《吶喊》《彷徨》,卻少有人知道這篇小說集
    談起魯迅先生,想必各位眼前都會出現一個又一個經典的形象。悲慘的祥林嫂、月下的閏土、自欺欺人的阿q、可悲可嘆的孔乙己等。這些形象無不是魯迅先生用心塑造,無不是舊社會各類人物的縮影。而除了這幾個角色,諸位更熟悉的就是魯迅先生的小說集《吶喊》與《彷徨》了,這些角色也都是出自這兩本書中。
  • 魯迅先生有多矮?不要在乎身高的多少,只要擁有高貴的靈魂
    他,就是最沒有奴顏和媚骨、永遠屹立思想高峰如黑夜的燈塔一樣給我們以精神指引的魯迅先生。沒有絲毫奴顏和媚骨的魯迅然而,精神強大、影響深遠的魯迅先生,卻是一個身材並不高大、甚至可說是非常矮小的人。那麼,先生到底有多高,或者說究竟有多矮呢?
  • 聊一聊魯迅先生和他的小說集《吶喊》
    有人說中年男人開車回家,到了樓下還要在車裡坐上好久。在這個時候中年男人往往都不想下車,因為那是一個分界點。推開車門你就是柴米油鹽、是父親、是兒子、是老公,唯獨不是你自己;而只有在車上的這幾分鐘,你才能感受到世界的寧靜,才能放空自己。
  • 魯迅說大禹是條蟲?魯迅:這個真不是我說的
    最近偶然刷到一篇文章,寫的是魯迅曾經說過,大禹是一條蟲子。眾所周知,大禹乃上古治水的大英雄,於中華民族有大功德,怎麼就是一條蟲了呢?很多人看了可能會覺得,魯迅竟然黑大禹,從此要對魯迅粉轉黑。那麼事實的真相是怎麼樣的呢?魯迅真的說過這種話黑大禹嗎?
  • 魯迅先生一句話道出真諦
    「批判性思維」是一種思維方式,如今社會缺少這種思維方式,或者說懂得這種思維方式的人不多,有許多人更是對這種思維方式趨之若鶩,買了很多關於「批判性思維」的書籍,看完以後也沒什麼用處,對「批判性思維」還是一頭霧水,有些人覺得「批判性思維」就是批評人,於是變成了一個尖酸刻薄的人。其實「批判性思維」並沒有那麼難以解讀,魯迅一句話就道出了真諦。
  • 猛獸總是獨行,牛羊才成群結隊,這是魯迅說的?迅哥表示這鍋不背
    導語:猛獸總是獨行,牛羊才成群結隊,這是魯迅說的?迅哥表示這鍋不背猛獸總是獨行,牛羊才成群結隊,這句話常常被人們來形容越優秀的人越不合群,特立獨行的人生其實更值得稱讚。說實話這樣解讀這句話一點問題都沒有,甚至我都想給你鼓鼓掌,但是你非要說這不是不是你自己的意思,而是魯迅先生教導你,那我就要和你說道說道了。 很多人認為這是出自1925年魯迅先生所寫的《春末閒談》一文,而事實卻是如此,這句話卻是從這篇文章中演化而來的。 先生的原話其實是:猛獸是單獨的,牛羊則結隊。後來經過傳播,慢慢變成了:猛獸總是獨行,牛羊才成群結隊。
  • 種花種草愛吃楊桃 魯迅先生也是「博物學家」
    種花種草愛吃楊桃 魯迅先生也是「博物學家」 原標題: 實際上,在文學家、革命家之餘,魯迅還是一位興趣廣泛的博物學家。近日,上海文藝出版社推出的新書《魯迅與博物學》,就從博物學的角度帶領讀者走近魯迅先生的另一面。  從小愛種花,且多有研究  在《魯迅與博物學》中,作者塗昕通過爬梳資料發現,魯迅從小就有種植花草的習慣,並持續一生。
  • 陳寅恪:與魯迅同窗兩年,為何對魯迅隻字不提?晚年他說出了真相
    魯迅對俞明震和陳氏兄弟的印象不錯,他在《朝花夕拾·瑣記》曾提起對「俞明震」的印象:「但第二年的總辦是一個新黨,他坐在馬車上的時候大抵看著《時務報》,考漢文也自己出題目,和教員出的很不同。有一次是『華盛頓論』,漢文教員反而惴惴地來問我:『華盛頓是什麼東西呀?』」魯迅在日記也多次稱俞明震為「俞師」或「恪士先生」以示尊崇。
  • 一顆「魯迅送給蕭紅的紅豆」拍出二十多萬?真相是……
    其中一張紙片上寫著:「魯迅先生送給廣平先生的紅豆,端木誌」;另一張紙片寫著:「這是魯迅先生送給肖(蕭)紅的紅豆」。拍賣行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證實,廣東崇正與委託方取得聯繫,確認字條上為端木親筆題記,紅豆即端木親自保存的蕭紅遺物。同時,拍賣行也列舉《蕭紅研究》《蕭紅全集》等文獻資料對此進行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