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花種草愛吃楊桃 魯迅先生也是「博物學家」

2021-01-10 央視網
種花種草愛吃楊桃 魯迅先生也是「博物學家」

原標題:

  魯迅製作的植物標本(資料圖片)

  羊城晚報記者 何晶

  說起魯迅先生,大多數人會第一時間想起他筆下的孔乙己、祥林嫂、阿Q等人物,會在腦海中浮現他「橫眉冷對千夫指」的形象。實際上,在文學家、革命家之餘,魯迅還是一位興趣廣泛的博物學家。近日,上海文藝出版社推出的新書《魯迅與博物學》,就從博物學的角度帶領讀者走近魯迅先生的另一面。

  從小愛種花,且多有研究

  在《魯迅與博物學》中,作者塗昕通過爬梳資料發現,魯迅從小就有種植花草的習慣,並持續一生。

  「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裡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裡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魯迅對植物的興趣,從《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段話就能窺見一二。

  魯迅從小就種過很多花,且多有研究,比如不同種類的月季、石竹、文竹、映山紅、萬年青等,「草花每年收籽,用紙包成方包,寫上名稱,包起來,明年再種,並且分類,定名稱。」魯迅喜歡在花盆上插上一條短竹籤,寫上植物的名字,種的花多了,如果發現參考書上有講得不對或不完全的,便會在書上加注釋。比如《花鏡》一書說「映山紅須以本山上壅始活」,魯迅註解說,這種花「性喜燥,不宜多澆,即不以本山土栽亦活。」

  在南京時,魯迅寫過《蒔花雜誌》兩則,記錄自己種植的晚香玉和石蕊,不僅描述其外形,還要寫明香氣、實用價值等。「晚香玉本名土馝螺斯,出塞外,葉闊似吉祥草,花生穗間,每穗四五球,每球四五朵,色白,至夜尤香,形如喇叭,長寸餘,瓣五六七不等,都中最盛。昔聖祖仁皇帝因其名俗,改賜今名。」

  日本留學期間,魯迅和許壽裳等人住在日本大作家夏目漱石曾住過的一間宅院,取名「伍舍」。許壽裳在回憶魯迅的文章中提到他們一起種牽牛花,「伍舍的庭院既廣,隙地又多,魯迅和我便發動來種花草,尤其是朝顏即牽牛花,因為變種很多,花的顏色和形狀,真是千奇百怪。每當曉風拂拂,晨露湛湛,朝顏的笑口齊開,作拍拍的聲響,大有天國樂園去人不遠之感。傍晚澆水,把已經開過的花蒂一一摘去,那麼以後的花輪便會維持原樣,不會減小。」

  只用舊報紙,也能做出好標本

  如今,北京魯迅博物館陳列室還保存著魯迅親手製作的植物標本。

  1909年夏天,魯迅從日本歸來後,在杭州浙江兩級師範學院擔任初級化學和優級生理學教員,兼任植物學翻譯,課餘時間經常帶學生去採集植物標本。其後,在紹興府中學堂擔任教務長時,魯迅教授博物學和生理學課程。

  許壽裳在《我所認識的魯迅》文章中寫道:「他在杭州時,星期日喜歡和同事出去採集植物標本,徘徊於吳山聖水之間,不是為遊賞而是為科學研究。每次看他滿載而歸,接著做整理、壓平、張貼、標名等工作,樂此不疲,弄得房間裡堆積如丘,琳琅滿目。」

  根據魯迅的弟弟周建人的描述,魯迅製作標本的方法是這樣的:把採來的植物枝條剪成適當的長短,又把一張報紙對裁開後折攏,把植物夾在中間,並放入寫明植物名稱、採集地方和年月的紙條,再襯上幾張四折的報紙。「研究植物的人制標本常用壓榨器,但魯迅先生在家中制標本只用木板制的夾板,夾板用繩扎住,可以曬在太陽下面,使標本快點乾燥。如果講究一點,襯紙是應當用吸墨紙的,但是魯迅先生只用舊報紙,也一樣能夠做成好標本。」

  鍾情於梅花,也喜花鳥箋譜

  1927年1月18日,魯迅到達廣州。在《朝花夕拾·小引》中,魯迅寫到了每天陪伴他的植物:「廣州的天氣熱得真早,夕陽從西窗射入,逼得人只能勉強穿一件單衣。書桌上的一盆『水橫枝』,是我先前沒有見過的:就是一段樹,只要浸在水中,枝葉便青蔥得可愛。看看綠葉,編編舊稿,總算也在做一點事。」熱帶水果楊桃也給魯迅留下了深刻美妙的印象,他給許廣平寫信時提及,「汁多可取,最好是那香氣,出於各種水果之上」。

  除了植物研究,魯迅對礦物學、動物學以及中國傳統的花鳥畫和博物圖譜都有濃烈的興趣。1927年定居上海後,魯迅的日記就有不少購買花鳥畫冊和箋紙的記錄。他特別喜歡梅花,收藏了很多關於梅花的詩文、畫冊和圖譜。

  在北京居住的十幾年間,魯迅一直是琉璃廠的常客,除了買書和畫冊,還搜集各種箋紙。鄭振鐸曾寄贈魯迅一套《百花詩箋譜》,收入清代畫家張兆祥花卉圖100幅。這套箋譜深得魯迅喜愛,並促使他決定自己也要編一套箋譜集。他和鄭振鐸分工策劃,最終選了322幅箋紙付印,定名為《北平箋譜》。這些箋譜中,花草蔬果鳥獸禽蟲多達211幅。

  魯迅特別喜歡梅花,叔祖周芹侯曾為他專門篆刻過一枚印章「只有梅花是知己」。魯迅收藏了很多關於梅花的詩文、畫冊和圖譜,曾託弟弟周建人購買明清兩代各家各派畫師所繪梅花編印而成的《百梅集》,還有我國第一部專門描繪梅花的木刻畫譜《梅花喜神譜》等。

相關焦點

  • 不朽的魯迅先生
    今年是魯迅誕辰135周年,也是先生離開人世80周年。在人世間,有的人活著,卻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卻依然活著。誠哉斯言!魯迅就是一位永遠活在中國人民心中的偉大的歷史人物。 在20世紀中國,天將降大任於斯人,艱難困苦、不懈奮鬥磨鍊出無數傑出人物,毛澤東和魯迅就是其中兩位空前的民族英雄。
  • 追尋魯迅先生《吶喊》的腳步
    回顧過往,很小的時候就知道我國有一位叫「魯迅」的作家,從上學開始就魯迅先生的足跡就伴隨著我。小學,老師帶著我們讀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偷窺了他的童年片影,還認識了很多難以見到的蟲子;初中,那一句:「『茴』字有四樣寫法,你知道嗎?」
  • 讀魯迅先生《藥》有感,吶喊自敘中控訴的,這是他的經歷
    想必大家對魯迅先生的《吶喊》並不陌生,魯迅先生的文章集小說充斥著小編的小學乃至初中生活,大家應該也是一樣的。魯迅先生的《吶喊》應該是小編第一本接觸的小說集,同時也發現了語文課本裡別樣的精彩,也是在無聊的課堂生活中畫上一一筆濃烈的色彩。所以這幾天小編又從地下室翻出了《吶喊》整部,又細細品味了一下,竟然有一種從未看過的感覺。
  • 未來的人類可以在月球上種樹種草種花,把月球變成第二個地球嗎
    我們都知道在地球上,萬物成長靠太陽,但可以利用的水源也是必不可少的。雖然現代的科技發展迅猛,但到目前為止相關部門和國家,還沒有確定月球上就有可以被直接利用的水源存在。在月球上種花種草種樹,首先要找到水源,只要月球上有了水源,萬物才可以生長,也就是說:月球上只要有了花草樹木,月球會變得慢慢會適應人類居住的。
  • 學過開礦、熱愛科幻:魯迅的科學功底到底有多牛?
    老師也會跟學生說起,文學並非魯迅一開始的夢想,他在日本留學期間開始「棄醫從文」。然而,魯迅先生的多識、多才、多藝遠不止如此。他是文學家魯迅,又是設計師魯迅、美術家魯迅.....博物學近年來大有復興之勢,有學者呼籲:博物學應當優先傳播,因為它與「地方性知識」及百姓的「生活世界」關係更密切(語出清華大學吳國盛教授)。|油畫《百草園》,1979年|作者:潘世勳從這個意義上說,魯迅的百草園描寫,具有濃厚的博物學意識。2017年,就有科普界人士將魯迅視為「博物學家」(金濤《魯迅的博物學情懷》)。
  • 《星露谷物語》楊桃種植方法 怎樣種植楊桃
    導 讀 很家還不清楚星露谷物語遊戲中楊桃種植方法,如何種植能收穫最多,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分享星露谷物語楊桃種植方法
  • 了解楊桃的功效與作用,楊桃有哪些吃法?
    楊桃學名「陽桃」,主要有馬來西亞的甜楊桃,美國的紅楊桃,臺灣的蜜絲楊桃。來自不同產地的楊桃,雖然對人體的作用和大致口感基本相同。楊桃的外觀很好看,從某一個菱角切開,看就像是一個五角星。楊桃的外殼很堅硬,但是果肉卻十分多汁,味道跟葡萄很像。那麼,楊桃有哪些營養價值和功效呢?怎麼吃呢?
  • 聊一聊魯迅先生和他的小說集《吶喊》
    好了,下面切入我們今天主題,我就先給大家聊一聊魯迅先生和他的小說集《吶喊》。在此之前,我要先介紹一下魯迅先生的生平:魯迅,1881年八月初三出生於浙江紹興城內東昌坊口的一個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是中國民國時期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字為豫才。
  • 魯迅先生一句話道出真諦
    這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缺少的一種思想和覺悟,幾百上千年的封建思想統治下的人民,喪失了這樣的思考方式,覺得這件事是從以前流傳下來的,就按照這樣的方式去做,就是對的,就不該懷疑。而魯迅先生這一句話就戳破了中華民族的思維固化的方式,敢於懷疑是「批判性思維」的第一步,如果沒有這樣的懷疑精神,無論如何也不會學會「批判性思維」的。我來講述我身邊的兩件事,為這句話做個例證。
  • 吳夜雨︱雜談魯迅先生與宋版書影箋及永樂大典箋
    然而,偏偏有人對此不以為意,這並非旁人,正是《北平箋譜》的編輯者魯迅先生。他雖然在《北平箋譜》中遍選北平十家箋肆的代表作品,卻偏偏將宋版書影箋和永樂大典箋排除在外。1933年9月,在與鄭振鐸商討箋譜的第二通信中,他便明言,「宋元書影箋可不加入,因其與《留真譜》無大差別也。大典箋亦可不要。」
  • 「故人」魯迅:聊聊魯迅,這既是歷史、文學,也是人生
    __=4agJatW @QQ音樂我去北京,那天下著小雨,我特地去看了一回魯迅博物館,我不明白為什麼不叫紀念館。還有魯迅與二弟周作人分居後,搬到另一個四合院,魯迅與母親、朱安住的地方,現在成了魯迅在北京的故居。我去魯迅博物館的時候,接待我的是外交學院的一女學生,她是到博物館做志願者的,她先是給我作了一些簡單的介紹,介紹魯迅生平,多是她背下來的資料。
  • 魯迅先生的作品裡,影響力最大的是哪一個?你認同這個評價嗎?
    《吶喊》插圖《吶喊》是魯迅所有小說中最精華的部分,也是他思想最集中反饋的一部偉大的作品,我們很少會說魯迅先生的作品沒有深層的含義,哪怕是魯迅先生再隨意的一句話,仿佛也有很多的意思等待我們去發掘,這樣的故事簡直不勝枚舉,所以很多小夥伴們都會對魯迅先生的作品深惡痛絕,以為這些太過深灰艱澀的文字,給我們的童年帶來了太多的痛苦。
  • 魯迅先生和餘華,誰筆下的悲劇更揪心?是《活著》還是《吶喊》?
    ,他們就是魯迅先生和餘華。這些人物的人生經歷也並不是魯迅憑空杜撰的,而是根據魯迅的所見所聞甚至是親身經歷,加上藝術加工為我們呈現的。因此讀者在看的時候往往覺得無比真實,無比貼近中國的現實,尤其是和國人內心黑暗的一面非常契合,這正是魯迅小說的價值所在,也是魯迅悲劇能夠震撼人心的關鍵。
  • 原來豐子愷是中國「漫畫之父」,也是與魯迅「撞車」的翻譯家
    與魯迅「撞車」的翻譯豐子愷是鼎鼎有名的漫畫家,也是一位難得的翻譯家,精通日、英、俄三門外語。其中,英文、日文都是在日遊學的10個月中學習的。「有趣的是,他學日文報的不是日語班,而是英語班。」宋雪君笑言,「授課時,他就琢磨老師怎麼用英語把日文的意思說出來,就這樣去學日語。」
  • 魯迅先生有多矮?不要在乎身高的多少,只要擁有高貴的靈魂
    另一張是魯迅、蔡元培與蕭伯納照的三人合影,如下:魯迅、蕭伯納、蔡元培從三人的合影仔細看,你會發現,魯迅先生的身高僅夠蕭伯納的肩膀,只夠蔡元培先生的眼睛,眼睛以上,多少也有個七八釐米吧。聽說有個記者,曾經專門就魯迅先生的身高問題,去魯迅博物館查閱資料,採訪魯迅研究專家們諮詢此事,專家們表示,文獻上所謂魯迅身高1米65是不準確的。魯迅研究會會長、北京魯迅博物館館長孫鬱先生說,魯迅先生身高1米5多一點。
  • 魯迅先生的這幾句經典名言,有些什麼深刻含義?
    魯迅先生生活在清朝末年民國初年,他生活的年代,正是中華民族鳳凰涅槃、久經苦難的烈火歲月,作為留學日本的海歸高級知識分子,他的作品裡面自然是到處都充斥名言警句,一直並且將長久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理念。魯迅先生下面挑選幾句他的比較經典的名言警句,讓我們一起來討論一番吧。
  • 青桐、楊柳、烏桕樹……原來,魯迅為他的小說都設計了氣質相配的樹木
    現代快報訊(記者 鄭文靜)魯迅一生熱愛博物學,更鍾愛樹木花草,其筆下的樹木營造了特殊的意境,透露了魯迅的內心密碼。學者薛林榮關於魯迅微觀研究的隨筆集《魯迅草木譜》近日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就是選擇以花草樹木為切入點洞悉魯迅的內心世界。
  • 劉華傑:「無用」的博物學,如何破解現代性的悖論?
    梭羅是《瓦爾登湖》的作者,利奧波德寫過《沙鄉年鑑》,卡森寫過《寂靜的春天》,但除了作家的身份,他們還是什麼家?有什麼背景?歸哪個專業?剛剛出版了《西方博物學文化》的劉華傑表示,事實上,他們還有一個共同的身份,那就是博物學家。劉華傑是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近年來致力於復興博物學文化,他認為,人這個物種本來來自大自然,但現在卻變得越來越不自然。
  • 為紀念魯迅先生改名,景觀和文化相結合,是青島旅行的目的地之一
    公園是城市景觀的門面, 所有城市無論規模、經濟高低,都有幾個那樣環境優美的公園景點, 公園作為最常見的景觀,可能非常普通, 不僅是花草樹木的堆積,也是放鬆的娛樂場所, 但是今天筆者介紹的青島這個公園有著「最有特色的臨海公園」的美稱,是位於市南區萊陽路附近的魯迅公園。
  • 魯迅先生很像「貓頭鷹」,直到今天,他還在黑暗中睜著眼看著我們
    談到魯迅先生,我想大家都不陌生,他是20世紀舊中國為數不多的「睜著眼」看世界的人。魯迅先生的存在對中國社會的意義魯迅先生這類「人」歷朝歷代都是統治階級不喜歡的一類人。魯迅先生把他自己這一類人稱為「烏鴉」,也就是總會發出不同的聲音來攪黃有些人的好事。事實確實如此,魯迅先生在他的筆下抨擊過的所謂英雄豪傑朕不在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