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過開礦、熱愛科幻:魯迅的科學功底到底有多牛?

2021-01-16 大地理館

「地質學者,地球之進化史也」

(魯迅《中國地質史略》序言)

|吳冠中,1997年油畫《魯迅的故鄉》|

*本文原標題:《「理工男」魯迅先生》

撰文|鵲華製圖|大東審校|齊煙

魯迅是誰?

語文課本上似乎有一個標準答案:魯迅,浙江紹興人,原名周樟壽,字豫才,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

老師也會跟學生說起,文學並非魯迅一開始的夢想,他在日本留學期間開始「棄醫從文」。然而,魯迅先生的多識、多才、多藝遠不止如此。

他是文學家魯迅,又是設計師魯迅、美術家魯迅.....

|魯迅為小說集《吶喊》設計的封面|

|一張無需多說的圖|

|1912年魯迅繪畫作品|

但是,他最早的科班,也不是醫學,而是地質,而且:貫穿他的一生,他都沒離開科學和科普事業。在人生的晚年,他甚至再三叮囑後世的文學騷年:

「你們不要放開科學,一味鑽在文學裡。」

實際上,「理工男」「科學家」,本就是魯迅人生中的真實一面。

<壹> 「博物少年」魯迅

我們初識魯迅,幾乎是從他筆下的「百草園」開始的。相比其他燒腦的雜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回憶童年生活的散文,通俗而趣味。

所謂百草園,是魯迅對少年求學私塾「三味書屋」後的一片後花園的稱呼。

|水彩畫:魯迅的百草園|

圖源:七年級語文教科書

從11歲時遇到「百草園」到後來46歲時文章出爐,中間相隔三十五年:「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

文章開篇短短的300多字,提到了6種植物:皂莢樹、桑、菜花、何首烏、木蓮、覆盆子;7種動物:蟬、黃蜂、叫天子(雲雀)、油蛉、蟋蟀、蜈蚣、斑蝥。

博物學近年來大有復興之勢,有學者呼籲:博物學應當優先傳播,因為它與「地方性知識」及百姓的「生活世界」關係更密切(語出清華大學吳國盛教授)。

|油畫《百草園》,1979年|

作者:潘世勳

從這個意義上說,魯迅的百草園描寫,具有濃厚的博物學意識。2017年,就有科普界人士將魯迅視為「博物學家」(金濤《魯迅的博物學情懷》)。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插圖|

百草園裡的自然環境和動植物世界,是中亞熱帶寧紹平原上的一個濃縮標本。魯迅腦海的中的地理知識,從百草園開始,慢慢延伸出越來越大的地理空間。

一篇短短的小文,是魯迅的鄉愁,也是屬於他的「鄉土地理」。那個時候,少年魯迅就開始對上古地理著作《山海經》感興趣了。

|《阿長與<山海經>》素描插圖|

<貳> 「地質青年」魯迅

我們都知道魯迅「棄醫從文」,但他從事醫學之前,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學習經歷。成為一名文學青年、醫學青年之前,魯迅最早的身份是「地質青年」——而且,他接受的是正兒八經的科班教育。這段經歷,讓魯迅接觸到了當時最先進的地理知識教育在內的多種領域:

「終於到N去進了K學堂了,在這學堂裡,我才知道世上還有所謂格致,算學,地理,歷史,繪圖和體操。」N指的是,南京水洗學堂。K說的是礦路學堂。(魯迅《吶喊》自序)

|連環畫《魯迅在南京》|

江蘇人民出版社1978年出版

1898年魯迅首次離開家鄉,考入了南京水師學堂,一年後,改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路學堂。這些引入了西方教育方式的新式學堂,是清末洋務運動的成果。

魯迅費盡心思轉入的學校既然叫「礦路學堂」,顧名思義,它是一所培養地質、礦物、道路工程等新式人才的學堂。他當時接受的是剛剛起步的地學新式教育。

礦路學堂的學生,是中國首批正規系統學習地學的人,該學堂實際也就招生了一屆(1898年10月至1902年1月,共24人)。三年時間裡,魯迅學了《礦學》、《地質學》、《測算學》、《測圖學》等課程,考試成績優秀,畢業時獲得金質獎章。

也就是說,作為中國早期新式科學教育培養的首批次人才,魯迅是優秀畢業生。

他的畢業執照中這樣寫道:

「學生周樹人,現年廿一歲,身中面白無須,浙江省紹興府會稽人,今考得一等第三名。」

|魯迅礦路學堂畢業執照|

期間,魯迅不僅學到了紮實的地學知識,還有深切的實踐經歷:

「到第三年我們下礦井去的時候,情況實在頗悽涼,抽水機當然還在轉動,礦洞裡積水卻有半尺深,上面也有點漏水下,幾個礦工便在這裡鬼一般工作著。」

此段文字出自魯迅散文《朝花夕拾》。

<叄> 「地質學者」魯迅

不過,魯迅並沒有跟地學的說再見,反而有許多出色的建樹。多年以後(1927年),他在廣州的演講中曾說:「我首先學的是開礦,叫我講掘煤,也許比講文學要好一些」。

|文章寫得好,挖礦還專業|

包括魯迅在內的一批晚清洋務人才,多數成了腐朽王朝的掘墓人。江浙人總是敢為天下先,魯迅與眾多浙江留日人士創辦了宣傳先進思想的刊物《浙江潮》。《浙江潮》其實就是一本近代百科全書式的雜誌,有點像今天的《博物》。魯迅最早的關於地質、地理的作品就發表於在這裡。

最具代表性的是「一論一志」——《中國地質略論》《中國礦產志》。他1903年發表的《中國地質略論》,以筆名「索子」發表,聽起來還是有點萌萌噠。《中國礦產志》則是在前者基礎上形成的著作,與礦路學堂同學顧琅合著完成。

魯迅的這兩部作品,曾一度被認為是中國人寫的最早地質專業論文。(此說法最早出自著名地質學家黃汲清,他曾評價魯迅是「第一位撰寫講解中國地質文章的學者,《中國地質略論》和《中國礦產志》是中國地質工作史中開天闢地的第一章」。)

|《中國地質略論》中的《中國煤田全圖》|

作者:周樹人

隨著更多史料文獻發現,在此之前,還有更早的地質文章——儘管如此,魯迅對近現代中國地質科學所做的貢獻,依然光芒閃耀。

按照現代地質學的標準,《中國地質略論》這篇論文,算不上深入的學術文章,但絕對堪稱近代地質學的啟蒙之作。這篇近萬字的文章,凝練而全面,分為緒言、外人之地質調查者、地質之分布、地質上之發育、世界第一石炭(石炭,即煤炭)國五個部分,並介紹了康德—拉普拉斯星雲說,論述地球與宇宙的起源。

|《中國礦產志》,魯迅與礦路學堂同學顧琅合著|

據周建人先生回憶介紹,此書主要由魯迅完成。本書的另一作者顧琅後來一直做地礦工作,著有《中國十大礦廠調查記》等

《中國礦產志》是晚清時期首部用當時先進的科學知識介紹、分析中國礦產資源狀況的專著,展示了中國18個省份的礦產資源及地理分布,且附錄、翻譯了日本人調查的《中國礦產全圖》,並羅列《中國各省礦產一覽表》。

此書被晚清、民國初期的教育部門指定推薦為「國民必讀書」和「中學堂參考書」。

發表於1903年《中國地質略論》中,魯迅作為先驅,較早使用了地質、地層、地殼、猿人等今天地學領域常用、通用的中文詞彙;幾乎最早使用了石墨、石灰、花崗、石炭(即煤炭)等巖石類術語;大量使用太古代、古生代,侏羅紀、白堊紀、泥盆紀、石炭紀、二疊紀、三疊紀、第四紀等中文地質年代名稱。

魯迅明確提出了「地質學」一詞,並為它下了一個簡約的定義:

「地質學者,地球之進化史也,凡巖石之成因,地殼之構造,皆所深究。」

《中國礦產志》中有一張《中國礦產全圖》,是是魯迅手繪完成的。早在礦路學堂時期,魯迅就專修過繪圖學。當時的課本《地質淺說》刻譯本比較難得,魯迅學習時自己手寫了一部,並加入了自己的見解、心得。

當時手抄筆記中,他就精確、工整地重繪了書中的地質構造圖。在《中國地質略論》中,魯迅提出:帝國主義魚肉、瓜分中國資源的重要原因就是,國內沒有精確科學的地質地圖(原文為「無一幅自製之精密地質圖」)。

|魯迅繪製的《中國礦產全圖》|

繪圖:周樹人

留日期間,魯迅在地圖書館接觸到日本農商省地質礦山調查局的秘本《中國礦產全圖》,發現後趕緊借閱出來進行描摹、複製:「放大十二倍。付之寫真鋼版以供祖國。圖中並附世界各國構造圖二張,尤便於學者之參考。」

可見,這張圖不僅表達著魯迅對科學知識的渴求,也傾注了他對祖國地質事業的熱愛。

《中國地質略論》第四章「中生代之中國」一節,魯迅指出了地理環境對文明孕育的作用:「厥後南京與漢江之北,生分走北東之兩斷層,陷落而成中原,即為歷代梟雄逐鹿地,以造成我中國舊史之骨子者也。」翻譯成白話是,地質陷落形成的中原,是中國古代歷史的重要基礎。

|魯迅科普文章《人與歷史》中的自繪插圖|

1907年發表的《人與歷史》科普了達爾文進化論

作家葉兆言曾在《陳年舊事》中這樣說:「真正老資格學過礦物的,是魯迅,還有後來的北京大學老校長馬寅初。」

將魯迅視為優秀的「地質工作者」,並非只是文學家,而且還有地學界的科學家。地質學家黃汲清評價魯迅:

魯迅是第一位撰寫講解中國地質文章的學者,《中國地質略論》和《中國礦產志》是中國地質工作史中開天闢地的第一章,是中國地質學史上的開拓性創舉。

|1902年秋,留日浙江同鄉會攝於東京|

四排左起第十四人為魯迅,這是魯迅存世的第一張照片

圖源:黃喬木主編《魯迅影集》

地質學者殷維翰甚至這樣贊道:「如果魯迅不改行,他一定能像他現在取得的文學成就一樣成為地質界泰鬥。」

甚至,魯迅還是許多地質學奠基人的前輩。

從科班學習到著作問世,魯迅的地質生涯不過七八年時光,年輕的魯迅憑「一志一論」足以名垂地學發展史——儘管當時他稱不上科學家,但考慮到中國地質事業尚未起步,魯迅的這些地學啟蒙著述顯得尤其寶貴。

比魯迅入行更晚的幾位先生如章鴻釗、丁文江、翁文灝、李四光等沿著魯迅的足跡留洋,他們最終沒改行,成為了這一領域的頂級學者,並成為中國地質科學的奠基人。

|北洋政府時期地質研究所教員|

<肆 > 「科普作家」魯迅

專業的地質成果之外,魯迅在有限的歲月裡,還拿出寶貴的時間用於科普事業。留日期間,他有了文學理想,並將文學與科學進行了跨界,翻譯了《北極探險記》、《月界旅行》、《地底旅行》等科幻小說。光從名字可以看出來,它們是探險、科幻大片的題材。

|電影《地心歷險記》畫面|

「地底旅行」,用今天的話術來說,就是「地心歷險記」嘛。《北極探險記》內容已經散佚,但透露出非常有趣的信息——魯迅翻譯的中文版於1904年問世,在此之前的19世紀末,歐美人剛剛進行過第一次北極探險熱潮;《月界旅行》是法國科幻作家家凡爾納的名作,魯迅是從日文譯本翻譯成漢語的。

|1647年月面圖|

繪圖:約翰·赫維留

|1969年7月20日,人類第一次登月|

攝影:尼爾·阿姆斯特朗

以文學為主業後的魯迅,心中依然並沒有放下自己留日期間那段熱衷自然科學的歲月。1934年,距離魯迅先生去世只有兩年。他給友人信中寫道:「我因為向學科學,所以喜歡科學小說,但年輕時自作聰明,不肯直譯,回想起來真是悔之已晚。」

在這裡,他對當年翻譯《北極探險記》表達了遺憾之情,覺得當時自己「自作聰明」,採用了文言文,後悔沒有直接翻譯為白話。

|北極地區衛星合成畫面|

圖源:NASA

魯迅頗有遠見地指出科幻小說與科普工作的關係:「蓋臚陳科學,常人厭之,閱不終篇,輒欲睡去。強人所難,勢必然矣。惟假小說之能力。披優孟之衣冠,則雖析理譚玄,亦能侵淫腦筋。不生厭倦。」

翻成白話就是:專業的科學文章,群眾讀不進去,昏昏欲睡,這是強人所難。不過,科幻小說是科普的捷徑——它披著藝術外衣,包含科學知識,不燒腦,然後可以引發讀者主動對科學知識的探索。

1903年,魯迅在《月界旅行》的序言中發表了科普文章《說鉬》,刊於《浙江潮》上。鉬就是鐳,波蘭科學家居裡夫人於1898年發現的著名元素。魯迅這篇科普文章發表,距居裡夫人獲諾貝爾只隔了半年多,魯迅的科普文章,對科學界熱點跟蹤之快,反應之敏銳,令人嘆為觀止。

|魯迅生平活動地圖|

更讓人驚訝的是,魯迅當時已意識到當時的新媒體——電影的科普功能:

我不知道你們看不看電影;我是看的,但不看什麼『獲美』『得寶』之類,是看關於非洲和南北極之類的片子,因為我想自己將來未必到非洲或南北極去,只好在影片上得到一點見識了。(1936年4月15日魯迅給友人顏黎民的回信)

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我討厭那些選美、尋寶之類的片子,喜歡看非洲、南北極探險,哪些地方我沒機會去,看這種紀錄片有利於長知識。

|1936年2月11日,魯迅與內山完造(右)、山本實彥(中)|

1936年4月15日給朋友的書信中,魯迅這段叮囑至今仍不過時:

先前的文學青年,往往厭惡數學、理化、史地、生物學,以為這些都無足重輕,後來變成連常識也沒有,研究文學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來也胡塗,所以我希望你們不要放開科學,一味鑽在文學裡。

這一年的10月19日,偉大的學家,當然也是偉大的科普工作者、科幻文學翻譯先驅的魯迅先生,溘然長逝。

|空中俯瞰魯迅故居|

—END—

相關焦點

  • 魯迅19歲寫的一首七律,通篇句句有水平,沒有深厚的功底寫不出來
    世人皆詠蓮,卻很少有人注意到蓮花開盡後煢煢獨立於荷塘中的蓮蓬,直到100多年前19歲的魯迅寫了一首名為《蓮蓬人》的詩向《愛蓮說》致敬,讓世人見識了不起眼的蓮蓬之美,本期就和大家一起說一說這首詩。這是一首七言律詩,1900年還在學堂念書的魯迅,目睹了當時清王朝的無能,也見證了一群有識之士的赤膽,便寫下了這首詩來詠志。
  • 解讀魯迅的人生:棄醫從文都只是後話 他對地質學才是「真愛」?
    提到魯迅,我們想起的身份有許多:首先當然是文學家,魯迅一生創作了包括短篇小說、散文、雜文、散文詩、詩詞在內的大量文學作品;其次是翻譯家,魯迅生前就出版過十幾種翻譯著作;再其次是中學教師、中專校長、教育部公務員、大學教授、國民政府大學院特約撰述員、業餘編輯、版畫愛好者,最後幾年則是自由撰稿人。
  • 索恩:唯有對科學的熱愛才能改變科學
    對索恩而言,科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手段、方法和工具,用以啟迪大眾的科學觀。「這也是我投身《星際穿越》等科幻電影的主要原因之一,事實證明,通過電影這種方式,能以更快速度點燃更多人對科學的興趣。其實,這部電影正是建立在索恩的黑洞理論上,對此,他不無得意地表示,「有忠實粉絲把電影足足看了十遍。」不僅親自參與製作電影,索恩也創作了不少科幻小說,其中有的也被改編成了電影。這位「斜槓」科學家非但天馬行空地涉足多個領域,更在宇宙探索上取得了獨創性突破。
  • 牛頓到底有多牛?牛頓成名的歷史由原到底有多深?
    自此,甭管牛頓多偉大,我們對他都是敬而遠之,因為在青春時代,他為難過我們。同樣的,甭管我們對他多敬而遠之,其歷史地位依然不可撼動。有人說過這麼一段話:「如果牛頓活著的時候就已經有諾貝爾獎,那他至少應該獨攬四屆物理學獎、一屆學獎,因為他晚年痴迷於鍊金術。還應該有一屆菲爾茲獎,菲爾茲獎堪稱數學界的諾貝爾獎,因為牛頓發明了微積分。」牛頓有多重要?為什麼牛頓很重要呢?
  • 天才隱秘的苦悶與叛逆:魯迅為什麼熱愛寫"雜感"?
    即以散文而論,我們的古文家至多比得上英國的培根(Bacon)和法國的蒙泰恩(Montaigne),至於像柏拉圖(Plato)的『主客體』,赫胥黎 (Huxley)等的科學文字,包士威爾(Boswell)和莫烈(Morley)等的長篇傳記, 彌兒(Mill)、弗林克令(Franklin)、吉朋(Gibbon)等的自傳,太恩(Taine)和白克兒(Buckle)等的史論;……都是中國從不曾夢見過的體裁。
  • 量子計算機到底有多牛
    一臺300量子比特的計算機就可以容納人類有文明以來到現在的所有東西,而且在量子領域有多東目前已經超出了人類的認知範圍,你就說這玩意兒厲不厲害吧?所以愛因斯坦那句話形容的非常貼切,說這玩意老厲害了啊!咱說這個量子計算機為什麼這麼牛,正是因為量子的兩個特性:一個是量子的疊加、一個是量子的糾纏態,你咋一聽這兩個字好像挺過癮,但是世界上所有的科學家一提這兩個字沒有腦瓜子不疼的!
  • 牛頓到底有多牛?
    原標題:牛頓到底有多牛?因為,據我看來,至少有十來位科學家可以看作是第二偉大的科學家。例如,愛因斯坦,盧瑟福,玻爾,巴斯德,達爾文,伽利略,麥克斯韋,阿基米得等,都可以算得上。 事實上,世界上很可能根本沒有第二偉大的科學家。既然有那麼多科學家都能如此合適地看作第二偉大的科學家,既然在上面列舉的科學家中很難區別出到底誰更偉大,我們只好停止進行這項評選,乾脆說他們都是名列前茅的選手。
  • 《山海經》到底有多神奇?上古時代的百科全書,連魯迅先生都欣賞
    《山海經》到底有多神奇?讓美國博士推崇的上古時代百科全書「女媧補天、夸父追日、大禹治水、精衛填海、后羿射日……」幾乎我們每個人在幼年時期耳熟能詳的神話啟蒙,都是由這些故事開啟的,而它們的共同出處就是——《山海經》。
  • 今天說說牛頓,牛爵爺到底有多牛
    今天說說牛頓,牛爵爺到底有多牛!牛頓大器早成!他的科學貢獻,都是在26歲前完成的!牛頓是個敗家子,上帝給了他無與倫比的頭腦,讓他在那個時代孤獨求敗,未嘗一敗!因此,從30歲開始他決定揭開上帝的神秘面紗,當然他失敗了!不過他的戰鬥精神卻給未來人樹立了典範!牛頓的科學成就,至今無人敢與之爭鋒!一個人在一個領域成為大師很難,牛頓在很多領域成為了宗師!
  • 2017年的信息學競賽牛孩去了哪?清華、北大、MIT
    2017年信息學奧賽中國又取得了可喜的成績。讓我們來一起看一看這一年的信息學牛孩們都去了哪裡,為我們未來的信息學小選手們樹立一些努力的目標。畢竟,榜樣的力量還是很強的嘛。這次比賽體現了徐明寬紮實的計算機科學功底和良好的心理素質,我為他的表現感到驕傲!」楊家齊:曾就讀於中山紀念中學。現就讀於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實驗班(姚班)。高二獲得NOI金牌和清華大學的免試保送資格。在指導教練宋新波眼中,他是一個聰明且勤奮的學生,高中期間已經學完高等數學,計算機和編程能力比很多大學本科或碩士研究生還強。
  • 【學物理 到樂學】一起來看看樂學的物理有多牛
    12樂學物理優勢(掃二維碼查看詳情)12本地化講義數十年沉澱成果2019年初二物理期末大題全部壓中樂學培優物理教材全部由樂學老師編寫,負責教材編寫的老師教齡全部都在五年以上,物理功底紮實,對山西的物理教學有深入研究。
  • 《信條》《星際穿越》科學顧問基普·索恩:愛可以改變科學,那就是人們對科學的熱愛
    拍電影、寫小說,最「不務正業」的諾貝爾獎得主基普·索恩,既是「硬科幻」經典代表作、電影《星際穿越》的製片人,也是今年最熱科幻大片《信條》的幕後科學顧問。正在舉行的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基普·索恩於北京時間10月31日凌晨1點接受了在線專訪。這位「斜槓」科學家選擇用科幻啟迪大眾今年,全球大熱的科幻電影《信條》邀請了索恩擔任科學顧問。
  • 魯迅筆名含義:他有180多個筆名,為何只有「魯迅」二字能不朽?
    魯迅,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字豫才,至於我們最熟悉的「魯迅」二字,其實是他的筆名。實際上,魯迅曾用過很多筆名,僅已探知的就有180多個,從一字筆名到六字筆名均有,比如L、翁隼、華約瑟、宴之教者、朝花社同人 、上海三閒書屋,等等。魯迅為什麼有這麼多筆名?究其原因,有個很形象的比喻:經常被封號,為了能繼續發帖,只能反覆重新註冊帳號。
  • 陳寅恪:與魯迅同窗兩年,為何對魯迅隻字不提?晚年他說出了真相
    從左到右:陳寅恪、王國維、趙元任、梁啓超 陳寅恪埋首書齋多年,自甘寂寞,但學問功底卻為民國學術界推重。 鮮為人知的是,陳寅恪與魯迅在日本曾有兩年「同窗」之誼,還曾一度住在同一個公寓,其兄陳衡恪與魯迅又是留日和教育部同事時期的密友,因此,陳寅恪是魯迅相識多年的熟人,但陳寅恪平生從沒有公開提及魯迅,倒是魯迅在日記和文章裡多次記下與陳寅恪的交往。
  • 回憶日本留學往事,魯迅與恩師藤野說法很不一致,到底誰在撒謊?
    藤野先生在給魯迅補習功課我們中學的時候都學過一篇課文——《藤野先生》。他在讀小學的時候曾經學過漢學,感慨於漢文化的博大精深,對中國以及中國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901年,藤野從東京到日本仙臺應聘仙臺醫專解剖學講師職位,同時兼以年級的班主任。在此期間結識魯迅並產生了師生的情誼。1915年仙臺醫專被改為東北帝國大學醫科大學,藤野由於學歷低於講師要求,被解除講師職務。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信條》《星際穿越》科學顧問基普·索恩:愛可以改變科學,那就是人們對科學的熱愛
    這位「斜槓」科學家選擇用科幻啟迪大眾今年,全球大熱的科幻電影《信條》邀請了索恩擔任科學顧問。在這部「一遍看不懂」的燒腦大片中,設計了未來的人類,通過旋轉門創造出的「順時」「逆時」兩個時空,它們各自成立且同時存在。影片在全球上映後,引發了大眾對時空、宇宙等科學概念的空前討論。
  • 劉慈欣作品漫畫版出版,如何理解「中國科幻新浪潮」?
    然後到了2012年左右,我收到英文學術界Science Fiction Studies期刊的約稿,寫了第一篇關於科幻作品的英文論文。所以在過去的十年中,我根據自己對於多部作品的思考,在不同類型、中英文的雜誌上有一些零零散散的發表。到了最近幾年,逐漸開始有越來越多的年輕學人加入到科幻研究的領域中,有一些新的很優秀的著作出版。
  • 關於魯迅的手抄報:「魯迅」筆名的來歷
    (《亡友魯迅印象記·筆名魯迅》)這就是對「魯迅」這個筆名最權威的解釋。曾用筆名  曾用過的筆名  共計179個:  一字筆名有15個:卂 飛 樹 俟 獨 洛 幹 豫 E L 敖 隼 旁 迅 直 庚;
  • 魯迅先生有多矮?不要在乎身高的多少,只要擁有高貴的靈魂
    他,就是最沒有奴顏和媚骨、永遠屹立思想高峰如黑夜的燈塔一樣給我們以精神指引的魯迅先生。沒有絲毫奴顏和媚骨的魯迅然而,精神強大、影響深遠的魯迅先生,卻是一個身材並不高大、甚至可說是非常矮小的人。那麼,先生到底有多高,或者說究竟有多矮呢?
  • 王朔:魯迅光寫短篇是可疑的,被認為是雕蟲小技?
    都說"文人相輕",在文學界中,有一人用"犀利的毒舌"評遍文壇,不管是誰都敢侃:說中國作家"沒幾個及格的",說郭敬明是"小偷"、餘秋雨"冒頭裝大師"、餘華"無非是高明的模仿和拙劣的抄襲",甚至還出了本書,專門用來挑戰金庸:初讀金庸是一次很糟糕的體驗:情節重複,行文口囉嗦永遠是見面就打架,一句話能說清楚的偏不說清楚,而且誰也幹不掉誰一到要出人命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