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文人相輕",在文學界中,有一人用"犀利的毒舌"評遍文壇,不管是誰都敢侃:
說中國作家"沒幾個及格的",說郭敬明是"小偷"、餘秋雨"冒頭裝大師"、餘華"無非是高明的模仿和拙劣的抄襲",甚至還出了本書,專門用來挑戰金庸:
初讀金庸是一次很糟糕的體驗:情節重複,行文口囉嗦永遠是見面就打架,一句話能說清楚的偏不說清楚,而且誰也幹不掉誰一到要出人命的時候,就從天上掉下來一個擋橫兒的全部人物都有一些胡亂的深仇大恨,整個故事情節就靠這個推動著。
說到這,已經有人猜出來了,他就是"文壇惡評家"王朔。
有人說,王朔撕破了不少文壇虛浮的泡影,體現在哪?就拿魯迅來說:
今天的作家們看待魯迅,本身是後輩學生展望前輩大師的,隨著後人對魯迅的解讀,曾經叱吒文壇的魯迅,其"毛病"也被多次吐槽。
而隨著"去魯迅化"的推進,加之當代文人大咖的看法,魯迅也慢慢變成了"過去式"。前些年中小學教育推行語文課本應該"去魯迅化",原因就是魯迅太古老了,他的作品深奧難懂,思想陰森森如入古道,與當代社會教育脫節,所以魯迅的文章就紛紛從語文課本裡下架了。
難道魯迅真的沒用了?對此,王朔從另一個角度評論了他:
我堅持認為,一個正經作家,光寫短篇總是可疑,說起來不心虛還要有戳得住的長篇小說,這是煉真本事,憑小聰明雕蟲小技蒙不過去。
不得不承認,王朔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文人,同時也是一個直接的人。在人們眼裡,對於魯迅不寫長篇都有不同的看法,而大多數人還是認為魯迅就擅長寫雜文、散文、短篇小說、以及翻譯外國經典、中國古代小說的鉤沉,因為這些是魯迅文筆工作的全部。
總之,魯迅沒有寫長篇,成了後人百般的詬病和疑惑的對象,就像王朔所說的,魯迅沒有寫長篇,作為作家多少有點"心虛"。
而除了這點之外,王朔實際上還是尊敬魯迅的,他曾說《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都是很好的散文,但是和比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可就不是一個量級了,但這無關才華,這是人生經歷之間的差距或者說不同。
《祝福》、《孔乙己》、《在酒樓上》和《藥》是魯迅小說中最好的,在當時就算是力透紙背的。他認為這些小說塑造的形象至今還驚醒著我們,這些小說不同於那些控訴壓迫者的文章,一味地控訴和指責是沒有太大用的,相反,像魯迅這樣對於弱者、可憐的人進行無情的剖析才是勇敢的。
這些確是極好的文章,但我卻更喜歡那些表現出魯迅先生個人內心世界的文章,都是魯迅內心最深層的東西表達出的產物。
這些文章中能讀出無限的孤獨、絕望以及恰好與這兩者相反的微博希望,你會看到他從未在絕望中停止掙扎。幾篇文章讀下來,展現在你眼前的實在是一個偉大不屈的靈魂。我愛魯迅,也就是因為這樣。
作為一個時代的經典,筆者還是建議多讀讀魯迅的作品
因為讀了魯迅的作品,練的不僅僅是文學功底,更是提高自己的思想高度。
讀讀魯迅的散文吧,阿Q正傳、朝花夕拾、吶喊,孩子看增加作文素材、文學功底,大人看增加文學修養,思想深度。
所以我給大家推薦這套書:《魯迅作品集套裝10冊》,裡面記載了魯迅最經典的故事、小說、散文。
99元錢,就能買到魯迅經典10冊,10塊錢一本書,卻能武裝自己的知識,強大自己的靈魂。不管是閒暇時還是睡前讀一讀,都是極好的。
如果您想購買的話,點擊下面的商品卡,就能直接購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