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很多文化界的人士表示了歡迎和恭喜,首先作為另一個當代大牌作家的餘華,幾乎也是第一時間發簡訊恭賀了莫言。暮年的陳忠實老先生也頗為讚嘆,他認為莫言是傑出的作家,獲獎是名至實歸。畢飛宇、蘇童、臺灣作家龍應臺等等都送來賀電。
當然這要歸功於莫言的文學成就和低調的為人處世,文學也是眾學術門類之一,業精於勤荒於嬉,莫言幾十年如一日的創作生涯可謂起起落落都曾嘗遍,在他的文學作品中,處處充滿著人生坎坷的描寫,既是為蒼生代言,也是書寫自我。所以在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的領獎臺上,莫言顫顫巍巍地講出了隱在心中的故事。
他的母親如何的不被重視,含辛茹苦仍成為苦命人,被舊社會的人欺凌見怪不怪,同時也講了人生起落和種種命運的寓言。真故事打動萬千佛。諾貝爾文學獎評委們對他做出了如此評價,也是他的頒獎詞;莫言是一個詩人,他撕破程式化的宣傳畫,從云云大眾中走出來。
默默無聞,勤能補拙的耕耘者莫言很快就成為中外文壇的佼佼者。在世界文學的舞臺上,莫言成了代表中國的文學者,於國內,更是無數的人認為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一舉彌補了中國文學在世界範圍的漏洞。讀者在恭賀的同時,也將莫言搬到了中國文壇的頂尖位置。成為我國文學的新代表,當然網友們也發出了疑問;莫言是中國文學的代表,那麼魯迅先生呢?
其實很多人認為魯迅先生不過是一個擅長寫雜文的作家而已,小說很少涉及,特別是長篇小說,一篇都沒有寫過,真真說不過去。就連當代文壇最為活躍的作家王朔都說,魯迅沒有寫過長篇小說,連文學家都算不得。再介於魯迅的文風苦澀、陳舊、血淋淋,魯迅一度被當代教育所拋棄-「去魯迅化」就順勢產生。
所以魯迅也慢慢從新文學的橋頭堡地位退化下來,成為當代人不甚提及的老輩作家。再加之一部分高贊張愛玲的學者,魯迅曾經的文壇魁首之位也常常遭到質疑和否定。當代文壇男女代表賈平凹、王安憶也是深受張愛玲的影響,這二人無意中自然忽略了魯迅。現代權威文學評論家夏志清一直在頂張愛玲上去,對魯迅更是置之不理。
在這種亂象叢生的文壇之上,幾乎沒有既定的標準,說魯迅就是現當代中國文壇的扛把子。不像國外,十九世紀與二十世紀之交的俄羅斯文學,當屬託爾斯泰、在夏目漱石年度,日本人都讀《我是貓》、現代土耳其文學王國,中東人超級崇拜帕慕克、歐洲文學他們依然熱衷博爾赫斯和馬爾克斯。
回首我國,這種公認第一的現象很難發生,沒有人成為最具代表的作家,魯迅在世時,郭沫若、胡適、梁實秋、林語堂乃至胞弟周作人都對魯迅極力反駁抑或是詆毀。這樣一來似乎是張愛玲或者沈從文能代替魯迅,然而文壇一對愛人錢鍾書、楊絳卻對張嗤之以鼻。面對老實巴交的沈,當代大師範曾便毀之不迭。
中國文學背景
沒有真正的代表,就沒有統一的標準,也就沒有真正的文學,故而德國漢學家顧彬認為「當代中國無文學」。文學發展到今天這個結果,自然不是一朝一夕所致。有學者認為文學及其背後的文化多數與國家命脈,實力發達有一定關係。面對1840年以來的混亂,文學的發展也在崎嶇和夾縫中進行,難怪近現代中國文學在世界上總是找不到北。
當一個代表全世界文學最高榮譽的獎項-諾貝爾文學獎誕生以來,世人對文學的判斷幾乎都壓在了它的身上。如果一個國家的文人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那不僅是個人的光榮,更是國家的集體榮譽,在國際競爭關係中,這些就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見證。
彼時,鄰國日本常常譏笑,泱泱大國竟連一個諾貝爾文學獎都拿不下。反看對方,日本在二十世紀就已經有了兩名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除了印度泰戈爾,整個亞洲都要看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更不用提歐洲和美國,那地方的獲獎者更是鱗次櫛比。亞洲版圖地大物博,無數人都在翹首以盼,果真,時間來到新千年,中國作家終於迎來了第一枚諾獎。
莫言獲得諾獎
2012年,中國本土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出乎意料,就連莫言本人也不敢相信。早在2008年,西班牙《國家報》採訪莫言時問他,中國作家何時也能榮獲一個諾貝爾文學獎?莫言思考再三,神情端莊,似乎在腦中急速地搜羅可能的獲獎者。其實那時期莫言在我國的文學地位已經很高,和賈平凹一道被認為最早走向國際的中國作家。
然而,想了一會,莫言依然搖頭嘆道;大約還需一百年吧。一百年,誰知道一個世紀後會發生什麼。看來我們的作家幾乎是永遠不可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了,這自然是莫言的保守估計,當然也是出於文學的實際。現代作家群體中,在莫言眼中尚無可以比肩西方的文人。故而莫言低調地甚至搪塞地回復了記者。
有心栽花花不活,無心插柳柳成蔭。正是出於無意獲取,保持積極昂揚的奮鬥姿勢,奇蹟出現。就像我國的經濟發展,悶頭大幹掙大錢。我們的文學在2012年這個時間拐點遇到了所謂的奇蹟。這是上帝垂憐,也是自我的努力。不僅契合著我國整體國力走向世界,也照應了中華文化持續向外輸出的強大脈搏。
莫言文學特點
莫言獲獎,除了文學的盛世,在中華文學的實力方面,也再一次驚醒了世界。從上古《詩經》、《楚辭》到《紅樓夢》以及新文學到當代先鋒文學。中國文學也再一次備受關注,起碼來說當代文學得到了發展的契機。當然這一切都要歸功於以作家莫言為首的中國作家群體,是他們的傷害文學感化和先鋒文學衝擊致使中國文學在襁褓中化繭成蝶,加之莫言獨有的魔幻現實意識領銜著中國文學的新風尚。
莫言被推舉為中國文學的新代表,新時代自然要有新的文化象徵。然而作為同時活動在二十世紀的文壇之上,除了莫言,還有一大幫文學工作者。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等等都曾經為中國文學做出過巨大貢獻,都曾站立過屬於他們的文化巔峰,他們才是中國文壇的代表。而另外作為領銜者、開闢者魯迅,更有資格成為中國文壇的代表。而莫言又算什麼?
今天看來,魯迅的文學影響依然沒有過時,我們今天讀的文章都是大約一百年前先生的手跡幻化而成,如今文壇據說有大半的作家都在模仿和受魯迅的影響。作為活動在二十世紀前半頁的魯迅,與活動在二十世紀後半頁的莫言儘管不是同齡人,但思想影響和面臨的社會問題也是有接洽的地方。一個在封建末期,一個在新時代初期。
魯、莫彼此過渡
從各自作品看,關於「吃人」的尖刻問題時,魯迅《阿Q正傳》被認為是寫出了劊子手,而莫言《檀香刑》則被認為是寫活了劊子手。是先後承接的關係,也可以用牛頓的那句話形容;今天所取代的成就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得來的。而魯迅並沒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可是莫言卻一舉拿下了它。
因而有人認為莫言才具備充當中國文壇新代表的能力,魯迅陰森森如入古道,被當代學者及教師認為是落後的,不符合當代價值觀的。所以魯迅不能代表現代文學,莫言才能代表。其實這個命題本身就是偽命題,沒有誰可以代表,又沒有誰不可以代表,那都是讀者心中的認識。為何這麼說?
筆者認為,中國文學,乃至世界文學(嚴肅文學),無非都是一門進入人心的主觀學科。西方用莎士比亞的話說叫做;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中國人直接叫做蘿蔔白菜各有所愛。魯迅先生是我國官方認可的文學泰鬥,他的作品和精神能給國人帶來生機,他的居安思危的哲學思想更是腐朽和敗落人心的吹哨人,是人類社會的永久警醒者。
而莫言則是當代書寫社會問題的主流作家。用中國前人乃至西方藝術特色融合貫通,加之個人獨到的天馬行空思想,為現代人譜寫了洋洋灑灑,秀色可餐、波濤洶湧又泥沙俱下的文學「聖餐」。莫言所在的年代正好是文學普遍走下坡路的時候,在西方依然如此,人們無法再現文藝復興之後的經典和高峰,只能在稀疏的文學交感中捧出不甚完美甚至差強人意之作。
莫言成功
莫言的成功除了上述「瘸子裡面挑將軍」的碰巧,也會有一些主觀因素。美國漢學家葛浩文尤其喜愛莫言作品,他在翻譯過程中十分上心,甚至不惜更改原著,從而獲得了西方人更多的青睞,使得莫言走向國際更為順利。
總之,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為我國文學及文化事業做出了卓越和巨大的貢獻,是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文化現象。2012年在莫言走進大眾心中時,很多腐朽的文化體制,包括老舊的文化組織開始為其讓路。當年趙本山退出,莫言走進去。他不僅成為優秀可傳承的文化符合,還成為文學高產者都盡力攀登的成功對象。
莫言成為文壇代表,魯迅更是老一輩文學的泰山,代表在泰山上活躍。
本文結束。最後,因材料有限,審核有礙,全篇言語粗鄙,難言細謹,有意的讀者可以發散想像,在下方評論區展開真知灼見,暢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