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文學獎與諾貝爾文學獎,哪一個含金量比較高?看莫言就明白了
長期以來,我國本土作家都是有諾貝爾文學獎情節的。據說,原諾貝爾文學獎評委馬躍然曾表示有中國籍作家「賄賂」他,目的只有一個就要諾貝爾文學獎,獎金都可以不要。這一說法很有市場,也是人們爭論的焦點。其實,歸根到底還是一個問題,茅盾文學獎與諾貝爾文學獎,哪一個含金量高?
茅盾文學獎不用多說了,這是我國文學界最高獎項,四年才評選一次。文藝青年津津樂道的《平凡的世界》、《白鹿原》、《張居正》等作品,無一例外都是獲得了茅盾文學獎。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茅盾文學獎對我國本土作家得到認可,起著標杆作用。
諾貝爾文學獎基本上都是一年一評選,授予對象是世界範圍內的作家。能夠得到諾貝爾文學獎的認可,必然會奠定在世界文壇的地位。莫言、泰戈爾、羅曼羅蘭等都是舉世聞名的作家,在文學創作上必然有其過人之處。由於諾貝爾文學獎的權威性,也就成了世界各國作家趨之若鶩的最高榮譽。
茅盾文學獎與諾貝爾文學獎,究竟哪一個含金量高,這是一個很有爭議性的話題。筆者以莫言為切入點,看莫言就能明白了,或許能夠給大家一個滿意的答案。眾所周知,莫言在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品是《蛙》。其實,在2011年《蛙》已經獲得了茅盾文學獎。
這不是簡單的先後問題,而是諾貝爾文學獎對茅盾文學獎的肯定。文學界有一種說法,茅盾文學獎頒獎對象是作品,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對象則是作家。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側重點,也更能看得出誰的含金量更高。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對象主體是作家,作家又是靠什麼支撐起來的呢?毫無疑問是作品,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
其實,我們不妨再往深層次說,含金量高低的問題核心,就是哪一個能夠更好地推動中國文學的發展。諾貝爾文學獎的評選機制背後,站著的是西方傳統文化。站在國外的月亮上看國內的月亮,能夠看到真相嗎?能夠真正的推動嗎?能夠發現自我嗎?很顯然不能。換言之,不管是哪一個獎項,只要能夠發現真正體現中國文學水平的,無疑含金量最高。
諾貝爾文學獎畢竟是西方產物,用諾貝爾文學獎評選機制來要求中國文學發展,從而達到所謂的含金量高度,這樣未免也太得不償失。因而,從文學發展的角度來看,茅盾文學獎更能代表中國文學發展的高度,含金量無疑是最高的。另,莫言獲得茅盾文學獎,無疑回答了二者含金量高低問題。茅盾文學獎頒發給了莫言作品《蛙》,而不是莫言。我輩不可妄自菲薄,應該堅信茅盾文學獎的含金量,在這一獎項的感召下,中國文學必然能夠取得長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