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文學獎是由中國作家協會主辦,根據茅盾先生遺願,為鼓勵優秀長篇小說創作、推動中國社會主義文學的繁榮而設立的,是中國具有最高榮譽的文學獎項之一。
獎項每四年評選一次,參評作品需為長篇小說,字數在13萬以上的作品。儘管仍有頗多爭議,但茅盾文學獎依然不失為中國最重要的文學獎項。自2011年起,由於李嘉誠先生的贊助,茅盾文學獎的獎金從5萬提升到50萬,成為中國獎金最高的文學獎項。
外界評價
茅盾文學獎是體制內最主流的中國文學的最高獎項。但是從前6屆的獲獎作品和作家情況看,這個崇高的獎項也擺脫不了雞肋的屬性。茅盾文學獎和諾貝爾文學獎有一樣的問題——幾個評委,帶著凝固的評判標準,去給作家和作品量化打分,然後排位。當文學一旦異化為某種裁判的形式,文學立體複雜的審美空間就被忽略,而成為一種讓「作家」成名的工具。
茅盾文學獎一直因為「曲高」而太過「和寡」,縱觀茅盾文學獎所有的獲獎作品,大多都是現實主義的、史詩的、民族性的等,即多為現實主義文學,第八屆茅盾文學獎首次被獲準資格入圍的網絡小說,最後也是全軍覆沒。很多人說,茅盾文學獎的評選從評委到作品,都有脫離「群眾」的嫌疑。因此茅盾文學獎存在著評委看不全,群眾全不看的弊端,茅盾文學獎雖然還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但群眾一直只是看客。而對於文學獎本身,在經歷了多年的歷練,也早已經有了自己的模式,作品來源單一,獲獎作品模式單一,不夠民主等現象都讓茅盾文學獎變得神秘莫測。
茅盾文學獎既想要保證體制內的傳統價值取向不改,又想向新的讀者訴求做出妥協,就難免呈現出一些矛盾性。正如諾貝爾文學獎不會偏愛年輕人、不會向網絡文學折服那樣,茅盾文學獎也不會放棄傳統價值這個根本。因為體制內的文學向來都有一種精英和經典的固執,不願向多流變的文學低頭。不過,在矛盾中行進的茅盾文學獎,還是讓人讀出了希望。
歷屆名單
第一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1977—1981)
周克芹,《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百花文藝出版社
《你在高原》(張煒)
魏巍,《東方》,人民文學出版社
莫應豐,《將軍吟》,人民文學出版社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中國青年出版社
古華,《芙蓉鎮》,人民文學出版社
李國文,《冬天裡的春天》,人民文學出版社
第二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1982—1984)
李準,《黃河東流去》,北京出版社
張潔,《沉重的翅膀》(修訂本),人民文學出版社
劉心武,《鐘鼓樓》,人民文學出版社
第三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1985—1988)
路遙,《平凡的世界》,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平凡的世界
凌力,《少年天子》,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孫力、餘小惠,《都市風流》,浙江文藝出版社
劉白羽,《第二個太陽》,人民文學出版社
霍達,《穆斯林的葬禮》,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榮譽獎
蕭克,《浴血羅霄》,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徐興業,《金甌缺》,海峽文藝出版社
第四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1989—1994)
王火,《戰爭和人》(一、二、三),人民文學出版社
白鹿原
陳忠實,《白鹿原》(修訂本),人民文學出版社
劉斯奮,《白門柳》(一、二),中國青年出版社
劉玉民,《騷動之秋》,人民文學出版社
第五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1995—1998)
張平,《抉擇》
阿來,《塵埃落定》
王安憶,《長恨歌》
王旭烽,《茶人三部曲》(一、二)
第六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1999—2002)
熊召政,《張居正》,長江文藝出版社
秦腔
張潔,《無字》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徐貴祥,《歷史的天空》,人民文學出版社
柳建偉,《英雄時代》,人民文學出版社
宗璞,《東藏記》,人民文學出版社
第七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2003—2006)
賈平凹,《秦腔》,《收穫》雜誌、作家出版社
遲子建,《額爾古納河右岸》,《收穫》雜誌、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周大新,《湖光山色》,《中國作家》雜誌、作家出版社
麥家,《暗算》,《鐘山》雜誌(發表篇名為《暗器》)、世界知識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蛙》
第八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2007—2010)
張煒,《你在高原》
劉醒龍,《天行者》
莫言,《蛙》
畢飛宇,《推拿》
劉震雲,《一句頂一萬句》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2011—2014)
格非,《江南三部曲》
王蒙,《這邊風景》
李佩甫,《生命冊》
金宇澄,《繁花》
蘇童,《黃雀記》
(以得票多少為序) 。
第十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2015—2018)
作品(5張)
《人世間》(梁曉聲)
《牽風記》(徐懷中)
《北上》(徐則臣)
《主角》(陳彥)
《應物兄》(李洱)
獎項之最
編輯
最年輕獲獎者:1982年古華(40歲)
最年老獲獎者:2019年徐懷中(90歲)
獲獎次數最多:張潔(兩次)
篇幅最長獲獎小說:張煒《你在高原》450萬字
篇幅最短獲獎小說:古華《芙蓉鎮》16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