吶喊被稱為經典,不在於他是魯迅所寫,而在於他寫的是「我們」

2020-12-03 相逢的孤島sa

吶喊,即是對我們心中的苦悶的發洩,也是我們對於美好生活的一種嚮往每個人的心中總會有煩惱,苦悶,以及孤獨的時候,造成這些的,或是外因,或是自己。由此,便有了吶喊。由於時局的變換,或許我們看不到魯迅先生所經歷過的,聽說過的某些東西,也沒有魯迅的那個文採和筆力,去將這個時代的我們的所見,所聞,所想,去描繪出來。

但單就吶喊而言,可能我們的心裡都住著一個魯迅吧!《吶喊》一書收錄了魯迅早期所寫的十四篇小說,是魯迅早期所寫的一些短篇小說的集合體。要理解吶喊裡面的這些故事,那必須得先讀完吶喊的序言不可,這篇序言也以簡短的篇幅介紹了魯迅心態和行為的一個轉變的過程和原因。從為父親買藥,到立志學醫,再到看了電影中的一個片段後,轉而,內心急迫的,焦急的想要吶喊幾聲,去喚醒,沉睡,愚昧的人們。一個人被綁在了中間,而許許多多的人則站在左右旁邊,都是些體格健壯的人,但卻又神情麻木。根據電影中的解說所言,這是一個給俄軍當間諜臥底的人,即將被日軍殺死砍頭,而周圍的人,則是前來鑑賞這一幕的人們。

這樣的寫在序言裡的一段話讓我記憶猶新,這個電影所展現出來的一種東西,也是激起魯迅心態轉變的一個重要因素之一。而之後,他的朋友《新青年》報紙的編輯錢玄同前來看望他,並向他提出:不如寫點東西吧!於是,便有了吶喊一書,也是吶喊這個名字的由來。這本書裡面,我們最熟悉的莫過於《孔乙己》裡面那個,喜歡吃茴香豆以及會茴香豆的「茴」字好幾種寫法的落魄讀書人孔乙己的故事了,甚至於我們現在常常拿來說笑的幾個段子,也是來源於這裡。比如「讀書人的事情,能叫做偷嘛」以及「你怎麼能這樣憑空汙人清白」之類的句子,可都是孔乙己先生的經典名詞啊!甚或於我們常說的「阿Q精神」,也就是著名的精神勝利法也出自於魯迅的經典名作《阿Q正傳》之中。

在我們略讀起來,或許,還會被文中的這幾句話給莫名的逗笑,但誰知道呢!笑過之後,深讀下來,我們才發現,一個舊式的讀書人多麼貼切形象的出現在了我們的腦海啊!即便在高中時期,會有老師不時的叮囑我們可以去看看魯迅的文章,可去試著去了解一下魯迅,你會有收穫的!但出了課本之外,再讀魯迅已經是在大學的時候。其中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反倒不是有些「笑點」的孔乙己,而是收錄於這本書的第一篇文章——狂人日記。相信大家在看到嚇人的恐怖片或者看到恐怖故事的時候,經常的會有一種毛骨悚然的感覺,這,也是我讀《狂人日記》時的感受。「那趙家的狗,看了我兩眼」「他們的眼睛想要吃人似的」,滿篇的「吃人」的字眼,真真將我下了一大跳,甚至我有種感覺,魯迅先生不會是改行些恐怖小說了吧!

但大多數的文章只讀一遍,是讀不出其中的滋味的,特別是魯迅的文章,通讀幾遍下來,你便又能領會到裡面的一種味道了。文章中所講的「狂人」的故事,其實只不過是當代社會人民的一個縮影,在封建禮制和傳統束縛還在約束著人們的思想的時候,「狂人」代表的,則是一名革命者,一名成功覺醒的知識分子,而他的周圍,則是一群被封建思想侵蝕了靈魂的人,當然在那些人眼中,「狂人」才是異端,就像是現在多流行的穿越一樣,一個現代人穿越到了古代,那必然是格格不入的,特別是在明清時期,說不定,你剛剛穿越過去,便被當成異端,被抓了起來亦不一定,畢竟,那時候的社會,不止有官府,更多的還是家族禮制的約束,還講究宗族為大。

而「狂人」所畏懼害怕,以及反抗的東西,恰恰就是這些封建傳統慣例。大學時期的我們,思想在漸漸成熟,但卻又正值青春年少,熱血沸騰之際,這時候在讀魯迅,便又有一種不同的感受了。讀著讀著,還常常出現一種共鳴感,也不知是什麼因為魯迅先生寫的作品太深刻形象,還是自己太熱血,抑或是兩者皆有吧!但對我們精神上的塑造來說,特別是我們年輕的時候,讀魯迅還是很有用的。

相關焦點

  • 讀魯迅先生《藥》有感,吶喊自敘中控訴的,這是他的經歷
    章太炎先生有過一句話:「夫國學者,國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中國之所以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其文明毅力不倒,就在於中國的國學屹立不倒,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舊社會的中國有無數的仁人義士,也有許多愛國情懷的人寫下了一部部壯美的經典書籍,本片文章將帶大家重溫魯迅先生自《狂人日記》後的第二本小說《吶喊》。
  • 我們都應該讀懂魯迅,他用高聲吶喊,喚醒了那個時代的人們
    反正在小編上學那段時期,如果不幸從試卷上遇到了他,那我知道我的閱讀題肯定就兇多吉少了。大概也是因為這種原因,所以在我二十歲之前,真的特別不喜歡魯迅。我想來之所以在我的心裡有這種不喜歡,更多的原因還是在於我們的教育跟實踐是脫節的,我無法理解他筆下的那個世界,更無法與他所傳達的感情產生共鳴,但另一方面又因為他真的太過於晦澀難懂,於是由這些難以理解所帶來的惡果最後都會體現在我的分數上,因此長久以來,他仿佛就是我試卷上那個鮮紅的數字,所以我對他真的沒有什麼很親近的印象。
  • 魯迅寫不出長篇小說的原因是什麼?
    魯迅生前被稱之為「中國的高爾基」,但高爾基寫了多部影響世界的長篇,魯迅卻一部都沒有。是魯迅寫不了長篇嗎?答案是否定的。魯迅一生曾有過三次寫長篇小說的打算,而且已經構思成熟,有的甚至已經動了筆。但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就是沒能寫出來。
  • 王朔:魯迅光寫短篇是可疑的,被認為是雕蟲小技?
    前些年中小學教育推行語文課本應該"去魯迅化",原因就是魯迅太古老了,他的作品深奧難懂,思想陰森森如入古道,與當代社會教育脫節,所以魯迅的文章就紛紛從語文課本裡下架了。難道魯迅真的沒用了?對此,王朔從另一個角度評論了他:我堅持認為,一個正經作家,光寫短篇總是可疑,說起來不心虛還要有戳得住的長篇小說,這是煉真本事,憑小聰明雕蟲小技蒙不過去。
  • 魯迅的吶喊:你該看看這個病態社會中的不幸人,才知道什麼是吃人
    魯迅的小說幾乎都是為中國人的民族性格量身定做的,魯迅的大部分都是用當時社會最成功的一面,去諷刺當時最惡劣的社會現象,用平凡的事物展示了土豪們枯燥的生活,最諷刺的是,在魯迅的小說中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中國封建文明的歷史在每一頁上都寫著幾個字:仁、義、德。但是在魯迅的《吶喊》之中,所描繪的社會卻成了一個可怕的地獄,充滿了吃和被吃。
  • 聊一聊魯迅先生和他的小說集《吶喊》
    好了,下面切入我們今天主題,我就先給大家聊一聊魯迅先生和他的小說集《吶喊》。在此之前,我要先介紹一下魯迅先生的生平:魯迅,1881年八月初三出生於浙江紹興城內東昌坊口的一個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是中國民國時期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字為豫才。
  • 文化:重溫魯迅《吶喊》、《狂人日記》經典依舊璀璨
    其一,魯迅先生的作品多以批判性,向惡勢力鬥爭的文章為主。在魯迅從日本留學回來棄醫從文之後,他深深的認識到了僅僅是救治人的身體是不夠的,他想讓人民真真正正的明白,從意識中覺醒,軟弱的不僅是軀體,還有靈魂。他在《彷徨》中發出《吶喊》,在中國文壇屆上留下了不可抹去的印記。在魯迅的作品《狂人日記》裡,他用極其誇張的手法來寫社會「人吃人」現象。
  • 追尋魯迅先生《吶喊》的腳步
    於是,在《吶喊》的自序中,我管中窺豹,也的確見到了魯迅先生的初心與憂慮。1907年,魯迅先生認為,他和他的同志們的第一要義是要改變百姓的精神,而改變精神的最佳途徑是推行文藝運動。可是,帶些復古傾向的主因和置身於冷淡空氣的客因,使他們各自為運命所驅策,出版雜誌《新生》也就無疾而終。
  • 僅次於魯迅先生所寫的《吶喊》,《邊城》為何獲得如此高的成就
    首先,從思想內容上看,《邊城》寄託著沈從文先生「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現人性美的一部。《邊城》極力謳歌的傳統文化中保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對於現代社會傳統美德受到破壞,到處充溢著物慾金錢主義的淺薄、庸俗和腐化墮落的現實而言的。
  • 魯迅《吶喊》:值得細品的中國現代文學作品之一,細道人生百態
    ——魯迅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曾字豫山,後改豫才,曾留學日本仙臺醫科專門學校(肄業)。「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
  • 同為回憶百草園的文章,魯迅只寫2000字,周作人竟寫了7萬字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收錄在魯迅《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回憶性散文。大多數人並不陌生,是因為它曾作為課文,長期出現在我們的語文教科書裡。然而鮮為人知的是,魯迅的胞弟周作人先生,寫了更多關於百草園的文字。
  • 說起魯迅先生,都想起《吶喊》《彷徨》,卻少有人知道這篇小說集
    談起魯迅先生,想必各位眼前都會出現一個又一個經典的形象。悲慘的祥林嫂、月下的閏土、自欺欺人的阿q、可悲可嘆的孔乙己等。這些形象無不是魯迅先生用心塑造,無不是舊社會各類人物的縮影。而除了這幾個角色,諸位更熟悉的就是魯迅先生的小說集《吶喊》與《彷徨》了,這些角色也都是出自這兩本書中。
  • 天才隱秘的苦悶與叛逆:魯迅為什麼熱愛寫"雜感"?
    總體而言,文章的格局限定在一 定的範圍裡,這個狀態,到了章太炎那裡開始變化,自從他的文化觀形成之後, 漢語表述的另一空間開始滲透到文人的世界。章太炎的精神是復古主義,要恢復周秦漢唐的氣象。在太炎先生看來,先秦之外,六朝的文章是好的。六朝的好在於「絕無依傍,隨筆寫去」,老莊和佛學互為映襯,思想是洞開的。所以魯迅翻譯域外的作品,用的就是章太炎欣賞的 語言。
  • 魯迅的小說吶喊,在歷史上有什麼樣的地位?你喜歡哪一篇文章?
    魯迅先生一生是為人民貢獻,為百姓奔波請命的一生,他以筆為刀,向舊社會的黑暗封建勢力開火,成為中國新文化的指路標。吶喊插圖吶喊作為魯迅先生本人影響力最大的一部作品集,一共收錄了他在報紙上刊登過的十多篇優秀的中短篇小說。
  • 魯迅不滿泰戈爾,嫉妒他拿諾貝爾獎?寫了一篇妙文得罪了大多數人
    魯迅不滿泰戈爾,嫉妒他拿諾貝爾獎?寫了一篇妙文得罪了大多數人亞洲有兩大文豪,一個在中國,一個在印度,泰戈爾與魯迅。當然魯迅在中國的文壇也不遜色於泰戈爾。因為泰戈爾盛名在外,所以梁啓超有幸能夠邀請泰戈爾來中國講學,這對於當時的中國文壇而言絕對是一件盛事,所以為了彰顯對泰戈爾的熱情,當時的中國文壇代表排出了超級豪華的陣容去迎接泰戈爾,其中就有徐志摩、林微因以及梁啓超,梁思成等人,不過可惜的是魯迅卻沒有來。至於為何沒有來,也不得人知,但這一行為就被有些人記在了心裡。
  • 夜讀經典 | 魯迅授課
    原標題:夜讀經典 | 魯迅授課民小編說1909年8、9月至次年7月,魯迅由許壽裳推薦,至浙江兩級師範學堂任初級師範部的化學課程與優級師範部的生理學課程教員。在這一年多的教學生涯中,有人勸他「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他卻說「當一天和尚,鍾要認真地撞。」
  • 魯迅19歲寫的一首七律,通篇句句有水平,沒有深厚的功底寫不出來
    900多年前,北宋理學家周敦頤用一篇《愛蓮說》,寫火了蓮花。「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將蓮花的高潔之美寫得淋漓盡致。自此文後,蓮花就成了很多文人墨客筆下的常客。楊萬裡的「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吳師道的「生生無限意,只在苦心中」等都是詠蓮的經典之作。
  • 毛澤東三讀《魯迅全集》 稱他是現代中國的聖人
    1949年底訪問蘇聯,他帶去不少魯迅作品,閱讀時連飯都顧不上吃,工作人員多次催促,他回答說:「我在延安,夜晚讀魯迅的書,常常忘記了睡覺。」一直到晚年,他依然心系魯迅作品。1971年11月20日同武漢軍區和湖北省黨政負責人談話時強調:「魯迅的書不大好懂,要讀四五次,今年讀一遍,明年讀一遍,讀幾年懂得了。……我們黨內不提倡讀魯迅的書不好。」1975年底又講:「我建議一二年內讀點哲學,讀點魯迅。」
  • 諾貝爾獎得主中國人莫言,為何許多讀者和學者卻對他進行諷刺?
    讀者也好,學者也罷,為什麼不尊重莫言,好多人還對其諷刺挖苦呢?你得看看莫寫的是什麼東西?在大多數人看來,他的文字都不代表當代中國的文學藝術水準。魯迅的文學作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前進的方向,魯迅先生的文學作品都是衝破黎明前的黑暗的驚濤駭浪。
  • 魯迅學李商隱寫無題,一開篇就令人驚豔,整首詩還充滿了諷刺意味
    魯迅是近現代著名的文學家和思想家,也是白話文第一人,他的文章寫得很深刻,還充滿了諷刺意味,尤其是他的雜文,那就像是一把匕首深深地扎進了敵人的身體裡;不過他除了雜文之外,成就最高的是散文和小說;一部《吶喊》和《彷徨》,讓我們見識到了他過人的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