吶喊,即是對我們心中的苦悶的發洩,也是我們對於美好生活的一種嚮往每個人的心中總會有煩惱,苦悶,以及孤獨的時候,造成這些的,或是外因,或是自己。由此,便有了吶喊。由於時局的變換,或許我們看不到魯迅先生所經歷過的,聽說過的某些東西,也沒有魯迅的那個文採和筆力,去將這個時代的我們的所見,所聞,所想,去描繪出來。
但單就吶喊而言,可能我們的心裡都住著一個魯迅吧!《吶喊》一書收錄了魯迅早期所寫的十四篇小說,是魯迅早期所寫的一些短篇小說的集合體。要理解吶喊裡面的這些故事,那必須得先讀完吶喊的序言不可,這篇序言也以簡短的篇幅介紹了魯迅心態和行為的一個轉變的過程和原因。從為父親買藥,到立志學醫,再到看了電影中的一個片段後,轉而,內心急迫的,焦急的想要吶喊幾聲,去喚醒,沉睡,愚昧的人們。一個人被綁在了中間,而許許多多的人則站在左右旁邊,都是些體格健壯的人,但卻又神情麻木。根據電影中的解說所言,這是一個給俄軍當間諜臥底的人,即將被日軍殺死砍頭,而周圍的人,則是前來鑑賞這一幕的人們。
這樣的寫在序言裡的一段話讓我記憶猶新,這個電影所展現出來的一種東西,也是激起魯迅心態轉變的一個重要因素之一。而之後,他的朋友《新青年》報紙的編輯錢玄同前來看望他,並向他提出:不如寫點東西吧!於是,便有了吶喊一書,也是吶喊這個名字的由來。這本書裡面,我們最熟悉的莫過於《孔乙己》裡面那個,喜歡吃茴香豆以及會茴香豆的「茴」字好幾種寫法的落魄讀書人孔乙己的故事了,甚至於我們現在常常拿來說笑的幾個段子,也是來源於這裡。比如「讀書人的事情,能叫做偷嘛」以及「你怎麼能這樣憑空汙人清白」之類的句子,可都是孔乙己先生的經典名詞啊!甚或於我們常說的「阿Q精神」,也就是著名的精神勝利法也出自於魯迅的經典名作《阿Q正傳》之中。
在我們略讀起來,或許,還會被文中的這幾句話給莫名的逗笑,但誰知道呢!笑過之後,深讀下來,我們才發現,一個舊式的讀書人多麼貼切形象的出現在了我們的腦海啊!即便在高中時期,會有老師不時的叮囑我們可以去看看魯迅的文章,可去試著去了解一下魯迅,你會有收穫的!但出了課本之外,再讀魯迅已經是在大學的時候。其中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反倒不是有些「笑點」的孔乙己,而是收錄於這本書的第一篇文章——狂人日記。相信大家在看到嚇人的恐怖片或者看到恐怖故事的時候,經常的會有一種毛骨悚然的感覺,這,也是我讀《狂人日記》時的感受。「那趙家的狗,看了我兩眼」「他們的眼睛想要吃人似的」,滿篇的「吃人」的字眼,真真將我下了一大跳,甚至我有種感覺,魯迅先生不會是改行些恐怖小說了吧!
但大多數的文章只讀一遍,是讀不出其中的滋味的,特別是魯迅的文章,通讀幾遍下來,你便又能領會到裡面的一種味道了。文章中所講的「狂人」的故事,其實只不過是當代社會人民的一個縮影,在封建禮制和傳統束縛還在約束著人們的思想的時候,「狂人」代表的,則是一名革命者,一名成功覺醒的知識分子,而他的周圍,則是一群被封建思想侵蝕了靈魂的人,當然在那些人眼中,「狂人」才是異端,就像是現在多流行的穿越一樣,一個現代人穿越到了古代,那必然是格格不入的,特別是在明清時期,說不定,你剛剛穿越過去,便被當成異端,被抓了起來亦不一定,畢竟,那時候的社會,不止有官府,更多的還是家族禮制的約束,還講究宗族為大。
而「狂人」所畏懼害怕,以及反抗的東西,恰恰就是這些封建傳統慣例。大學時期的我們,思想在漸漸成熟,但卻又正值青春年少,熱血沸騰之際,這時候在讀魯迅,便又有一種不同的感受了。讀著讀著,還常常出現一種共鳴感,也不知是什麼因為魯迅先生寫的作品太深刻形象,還是自己太熱血,抑或是兩者皆有吧!但對我們精神上的塑造來說,特別是我們年輕的時候,讀魯迅還是很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