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題記
中國第一部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在上個世紀轟動一時,為什麼在當時魯迅先生的作品十分受歡迎呢?
其一,魯迅先生的作品多以批判性,向惡勢力鬥爭的文章為主。在魯迅從日本留學回來棄醫從文之後,他深深的認識到了僅僅是救治人的身體是不夠的,他想讓人民真真正正的明白,從意識中覺醒,軟弱的不僅是軀體,還有靈魂。他在《彷徨》中發出《吶喊》,在中國文壇屆上留下了不可抹去的印記。在魯迅的作品《狂人日記》裡,他用極其誇張的手法來寫社會「人吃人」現象。
魯迅先生所走的偉大道路,所寫的偉大作品,正是舊社會真實的寫照和反應。那麼,生活在幸福時代的我們,為什麼要一直坐享其成?人自省,社會自省,國家自省,民族自省才會有進步,我們不能只顧眼前的美好,而忘卻了舊社會曾經的傷痕。其實,魯迅先生的作品也渴望著新時代,新社會的到來,渴望人民脫離水深火熱的生活,這其中,也不乏人性美。
其二,魯迅的作品雖批判封建社會制度,但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並不是都是「殘暴蠻橫」的,例如作品《阿長與山海經》中作者著重刻畫一個雖然深受封建統治的殘害,但仍不泯人性的長媽媽,這種欲揚先抑的手法,突出作者對長媽媽深深的懷念,這是一部有靈魂的作品,作者用「長媽媽」這個形象與角色賦予其靈魂,這些不泯人性,如果放在當今這個現實的社會還會繼續存在嗎?可能不會了。所以細思魯迅先生的作品,還是很多哲理值得我們去體會,很多人性質的我們去感悟,很多情感值得我們去學習。
生活在如今這個社會的我們,不能忘記過去的歷史,更不是棄之不顧,細味魯迅的作品,時而在微涼的九月也能讓人暖意融融,從那些作品中,我們可以讀出魯迅先生不去的人格和靈魂,即使文在久遠,他也經得起時光的打磨和錘鍊,也會讓人明白更多深刻的道理,所以,那一部作品會被世人所忘呢?魯迅先生的作品更是這樣。
時間在久遠,在我的眼中,周樹人的作品依舊奪目,依舊璀璨,正如那句「他還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