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重溫魯迅《吶喊》、《狂人日記》經典依舊璀璨

2020-12-03 曉茹看四季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題記

中國第一部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在上個世紀轟動一時,為什麼在當時魯迅先生的作品十分受歡迎呢?

其一,魯迅先生的作品多以批判性,向惡勢力鬥爭的文章為主。在魯迅從日本留學回來棄醫從文之後,他深深的認識到了僅僅是救治人的身體是不夠的,他想讓人民真真正正的明白,從意識中覺醒,軟弱的不僅是軀體,還有靈魂。他在《彷徨》中發出《吶喊》,在中國文壇屆上留下了不可抹去的印記。在魯迅的作品《狂人日記》裡,他用極其誇張的手法來寫社會「人吃人」現象。

魯迅先生所走的偉大道路,所寫的偉大作品,正是舊社會真實的寫照和反應。那麼,生活在幸福時代的我們,為什麼要一直坐享其成?人自省,社會自省,國家自省,民族自省才會有進步,我們不能只顧眼前的美好,而忘卻了舊社會曾經的傷痕。其實,魯迅先生的作品也渴望著新時代,新社會的到來,渴望人民脫離水深火熱的生活,這其中,也不乏人性美。

其二,魯迅的作品雖批判封建社會制度,但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並不是都是「殘暴蠻橫」的,例如作品《阿長與山海經》中作者著重刻畫一個雖然深受封建統治的殘害,但仍不泯人性的長媽媽,這種欲揚先抑的手法,突出作者對長媽媽深深的懷念,這是一部有靈魂的作品,作者用「長媽媽」這個形象與角色賦予其靈魂,這些不泯人性,如果放在當今這個現實的社會還會繼續存在嗎?可能不會了。所以細思魯迅先生的作品,還是很多哲理值得我們去體會,很多人性質的我們去感悟,很多情感值得我們去學習。

生活在如今這個社會的我們,不能忘記過去的歷史,更不是棄之不顧,細味魯迅的作品,時而在微涼的九月也能讓人暖意融融,從那些作品中,我們可以讀出魯迅先生不去的人格和靈魂,即使文在久遠,他也經得起時光的打磨和錘鍊,也會讓人明白更多深刻的道理,所以,那一部作品會被世人所忘呢?魯迅先生的作品更是這樣。

時間在久遠,在我的眼中,周樹人的作品依舊奪目,依舊璀璨,正如那句「他還活著」。

相關焦點

  • 吶喊被稱為經典,不在於他是魯迅所寫,而在於他寫的是「我們」
    由於時局的變換,或許我們看不到魯迅先生所經歷過的,聽說過的某些東西,也沒有魯迅的那個文採和筆力,去將這個時代的我們的所見,所聞,所想,去描繪出來。但單就吶喊而言,可能我們的心裡都住著一個魯迅吧!《吶喊》一書收錄了魯迅早期所寫的十四篇小說,是魯迅早期所寫的一些短篇小說的集合體。
  • 追尋魯迅先生《吶喊》的腳步
    讀歸讀,理解歸理解,顯然很多時候我沒有懂魯迅先生的諷刺,先生的抨擊為何意。然而最近,我突然覺得如果將魯迅先生的文章思想僅僅理解為去吶喊,去抨擊、諷刺社會,那和網絡上不理智的噴子有何區別?帶著疑問,我悄悄地從扉頁起,試著重新體會先生文章的本味,追尋魯迅先生的腳步。《吶喊》是魯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說集,也應該是魯迅先生第一次正式執起民族思想解放手術刀的地方。
  • 魯迅的小說吶喊,在歷史上有什麼樣的地位?你喜歡哪一篇文章?
    吶喊插圖小編個人最喜歡的,還是吶喊中的狂人日記,不管是狂人日記歷史上第一篇白話文小說的歷史地位,還是魯迅先生首次在這個領域進行的嘗試,亦或是狂人日記本身散發的光彩,都讓小編對這本書傾心不已。魯迅在文學上的造詣以及文筆上的深厚功底,在狂人日記中展現的淋漓盡致,讓每個讀者都大呼過癮,實在是中國文學中不可多得的隗寶。
  • 讀魯迅先生《藥》有感,吶喊自敘中控訴的,這是他的經歷
    章太炎先生有過一句話:「夫國學者,國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中國之所以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其文明毅力不倒,就在於中國的國學屹立不倒,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舊社會的中國有無數的仁人義士,也有許多愛國情懷的人寫下了一部部壯美的經典書籍,本片文章將帶大家重溫魯迅先生自《狂人日記》後的第二本小說《吶喊》。
  • 魯迅曾批判國人有十大劣根性,現在回頭再看一遍,依舊說得很準確
    魯迅,原名周樹人,自他棄醫從文之後,筆名有很多,「魯迅」是1918年發行《狂人日記》所用的筆名,憑藉著此書,魯迅「一夜成名」,因此沿用魯迅。《狂人日記》中絲毫都不避諱「吃人」二字,封建禮教的「吃人」充斥著整篇文章。
  • 魯迅《吶喊》:值得細品的中國現代文學作品之一,細道人生百態
    所謂回憶者,雖說可以使人歡欣,有時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絲縷還牽著已逝的寂寞的時光,又有什麼意味呢,而我偏苦於不能全忘卻,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現在變成了《吶喊》的來由。——魯迅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曾字豫山,後改豫才,曾留學日本仙臺醫科專門學校(肄業)。「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
  • 聊一聊魯迅先生和他的小說集《吶喊》
    1918年5月,他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隨即他在創作上勢如破竹,一發不可收,針砭時弊,揭露封建文化墮落腐朽的本質,挖掘國民靈魂的劣根性,呈現被扭曲被壓抑的個性與心靈。
  • 六年級學生的疑惑:《狂人日記》中的「吃人」,到底是什麼意思?
    晚上,已成為六年級學生的女兒早早做完了作業,作業做完之餘她拿出《狂人日記》來看。這本書她看了一段時間,晚上她向我提出疑惑:「魯迅為何不在他的書中好好說話,盡說一些我看不太懂的話?《狂人日記》中的『吃人』、『 救救孩子』到底是什麼意思呢?」魯迅為何不「好好說話」?
  • 魯迅先生的作品裡,影響力最大的是哪一個?你認同這個評價嗎?
    魯迅先生的作品中,影響力大的簡直多不勝數,無論是作為中國白話文第一傳奇的《狂人日記》還是中國現實改編的桂冠《故事新編》,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佳作,對於這樣的天才作家來說,一部作品實在是沒有辦法囊括他的重要思想和內涵,但是如果硬要來分析一下,小編今天還是可以為大家帶來一部,我們所有人都會認同的偉大作品,這就是《吶喊》。
  • 魯迅說是「吃人」文化,戴震說他「以理殺人」,朱熹錯了嗎?
    戴震的這一議論相當經典,也相對深刻。法本是用來保護百姓,但是到了「有心人」手裡,成了維護自己利益的「武器」,甚至本末倒置,為了「殺伐」和「懲罰」而存在。 於是,他寫出了一篇篇看似荒唐,卻一語中的的文章,其中,引起較大轟動的當屬《狂人日記》。
  • 夜讀經典 | 魯迅授課
    原標題:夜讀經典 | 魯迅授課民小編說1909年8、9月至次年7月,魯迅由許壽裳推薦,至浙江兩級師範學堂任初級師範部的化學課程與優級師範部的生理學課程教員。在這一年多的教學生涯中,有人勸他「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他卻說「當一天和尚,鍾要認真地撞。」
  • 魯迅筆名含義:他有180多個筆名,為何只有「魯迅」二字能不朽?
    (魯迅)周先生的筆名雖多,但後世最熟知的還是「魯迅」,甚至比他的真名「周樹人」還廣為人知。那麼,這個「魯迅」筆名到底怎麼來的?有什麼特殊含義?何以在他的180多個筆名中脫穎而出?要弄清這個問題,我們還要從頭講起。
  • 魯迅作品經典名言|惟沉默是最高的輕蔑
    魯迅,原名周樹人,20世紀中國重要作家,新文化運動的領導人、左翼文化運動的支持者。現代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的作品包括雜文、短篇小說、評論、散文、翻譯作品,代表作有《朝花夕拾》《狂人日記》《吶喊》《野草》《傷逝》《阿Q正傳》《彷徨》《記念劉和珍君》《論睜了眼看》《魯迅文集》。惟沉默是最高的輕蔑。
  • 讀懂魯迅:以「貓頭鷹」自喻,一位無聲中國的孤獨「吶喊者」
    甚至在西方文化中,貓頭鷹也往往是預示死亡、象徵不詳,這是大多數人眼中的貓頭鷹。而以「貓頭鷹」自喻的魯迅,在他的眼裡,貓頭鷹的叫聲是「真正的惡聲」,正如他自己的言論,也是「梟鳴」,「報告著不大吉利的事」。這是一個自我諷刺,作為那個時代的清醒之人,在一眾愚昧無知的民眾,是那麼的不顯眼而孤單。
  • 魯迅教師工資400大洋?其實稿費收入更高,換算成人民幣是多少呢
    在中國文學史上,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他以犀利的文筆而深受人們的喜愛,作品的影響力也光布海內外,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正如偉人所評價的那樣:「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 說起魯迅先生,都想起《吶喊》《彷徨》,卻少有人知道這篇小說集
    談起魯迅先生,想必各位眼前都會出現一個又一個經典的形象。悲慘的祥林嫂、月下的閏土、自欺欺人的阿q、可悲可嘆的孔乙己等。這些形象無不是魯迅先生用心塑造,無不是舊社會各類人物的縮影。而除了這幾個角色,諸位更熟悉的就是魯迅先生的小說集《吶喊》與《彷徨》了,這些角色也都是出自這兩本書中。
  • 這些箋紙木刻畫片與手跡,見證了魯迅的藝術眼光
    由上海魯迅紀念館集體編寫的《華痕碎影——上海魯迅紀念館藏魯迅先生手跡、藏品擷珍》近日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輯錄、該書精選魯迅收藏的版畫、明信片、藏書、箋紙,以及魯迅先生的手稿、題詩等墨跡,分門別類,各取其式,萃於一函,共分五函。
  •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我所有小說加起來,不如魯迅一個中篇小說
    這句話出自魯迅先生《故鄉》,相信不少80、90後,對當時語文課本裡「月光下的閏土和猹」,對魯迅先生的文筆一定印象深刻。但對於00後來說,魯迅先生的文章,他們讀過、理解過的儼然減少了。這並不怪學生和老師,而是在源頭上——教材編撰時,教育工作者有意地「去魯迅化」。
  • 回憶日本留學往事,魯迅與恩師藤野說法很不一致,到底誰在撒謊?
    他在讀小學的時候曾經學過漢學,感慨於漢文化的博大精深,對中國以及中國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901年,藤野從東京到日本仙臺應聘仙臺醫專解剖學講師職位,同時兼以年級的班主任。在此期間結識魯迅並產生了師生的情誼。1915年仙臺醫專被改為東北帝國大學醫科大學,藤野由於學歷低於講師要求,被解除講師職務。
  • 為什麼在語文課本裡,魯迅的文章越來越少
    而魯迅的思考方式獨立而深刻,寫作手法爐火純青,沒有一個字或標點是多餘的。多讀魯迅的作品,有助於孩子們學習如何將作文寫得內容豐富而形式簡潔。性格孤僻的魯迅,字裡行間蘊含著不露聲色的愛,從《閏土》到《孔乙己》,對學生而言,都是一種愛和美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