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魯迅:以「貓頭鷹」自喻,一位無聲中國的孤獨「吶喊者」

2021-01-15 奇聞趣談史

正所謂「時勢造英雄」,春秋亂世,秦始皇一統七國、安定天下;宋金兩朝對峙,嶽飛一生與金抗戰等等。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有太多太多的英雄豪傑生於亂世卻譽滿天下、流芳百世。民國時期是近代中國史上最不幸的風雨飄搖之際,同樣湧現了一批又一批才華洋溢的人,其中魯迅先生可謂是其中之最。

偉人曾這樣評價魯迅先生:「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同時魯迅也被喻為「中國人的脊梁」,作為那個時代的先行者、時代的清醒之人,魯迅曾說:「我姑且舉起灰黑的手裝作喝乾一杯酒,我將在不知道時候的時候獨自遠行。」而魯迅不僅在筆下道出自己的內心,他也用筆直指人心。魯迅在筆下的一切既是他自己,也是他自己想說的,正如他愛提的「貓頭鷹」。

一、「貓頭鷹」即是「戰士」

1、貓頭鷹與魯迅之緣

魯迅先生的同門錢玄同曾給他起了個綽號—「貓頭鷹」,據書法家沈尹默言,稱魯迅為「貓頭鷹」大體是因其不修邊幅的外貌。魯迅本人其實也是十分喜愛貓頭鷹這種動物,還以其自喻。在魯迅從日本留學回來去杭州師範學校教書的時期,他便曾在自己本子的封面繪製了一副貓頭鷹的圖案。

此外魯迅也在後續發表的文章中多次描寫過貓頭鷹,甚至在他出版的第一本雜文集中親自設計的封面,上面的裝飾圖案便是貓頭鷹的形象。魯迅還寫過一首打油詩,言:「愛人贈我百蝶巾;回她什麼:貓頭鷹。」此非戲謔,而是真言。

無論是其筆下亦或日常,都可見魯迅對於貓頭鷹的青睞。而這青睞不僅是貓頭鷹的外在形象,更多的是魯迅在精神上對貓頭鷹內在的認知。正如他自己所表現的那樣,他的外表就如同貓頭鷹般不甚明亮,內心如貓頭鷹般「桀驁不馴」,甚至是日常生活也如貓頭鷹般晝伏夜出。

在其妻許廣平先生在其回憶錄中有提,魯迅的生活習慣一般是在夜裡寫作,而白天上午才用來睡覺,直到先生去世都未曾改變。也並非是魯迅像貓頭鷹,而是貓頭鷹像他,才令魯迅對貓頭鷹偏愛有加。

2、「真正的惡聲」

何為「貓頭鷹」?有很多人不喜歡貓頭鷹,稱其為「報喪鳥」,不僅是其不雅的外貌,還有其悽厲難聽的叫聲令人驚懼、不寒而慄。這兩點讓世人對於貓頭鷹充滿偏見,認為貓頭鷹是不詳之物,《詩經》中就譴責貓頭鷹的兇惡:「鴟鴞鴟鴞 ,既取我子 ,無毀我室。」在《太平御覽》裡也將貓頭鷹列為「惡鳥」。甚至在西方文化中,貓頭鷹也往往是預示死亡、象徵不詳,這是大多數人眼中的貓頭鷹。

而以「貓頭鷹」自喻的魯迅,在他的眼裡,貓頭鷹的叫聲是「真正的惡聲」,正如他自己的言論,也是「梟鳴」,「報告著不大吉利的事」。這是一個自我諷刺,作為那個時代的清醒之人,在一眾愚昧無知的民眾,是那麼的不顯眼而孤單。「哀其之不幸,怒其之不爭」的魯迅,不用華麗堆砌的辭藻,而是用著如「只要一叫而人們大抵震悚的怪鴟的真正的惡聲」般一針見血的文字直擊人心,深深將其刻在讀者的心中。

在《吶喊》中,魯迅隱喻的「鐵屋子中的吶喊」,不正如那在黑夜裡怪叫的貓頭鷹般,魯迅正是用文字在當時那個黑暗的時代對著一片黑暗「吶喊」。他是一個活在當下的人,魯迅相信有未來,但是他更執著於現在。因而在黑暗中的他不會庸庸碌碌,而是砥礪前行,肩負黑暗卻依舊無畏。

魯迅在給妻子的信中描寫他的「吶喊」不是如別人那般為了希望與光明的反抗,而只是「與黑暗的搗亂」。這是他對貓頭鷹和自己的認知,貓頭鷹不會在黑夜意外鳴叫,而如貓頭鷹的魯迅,不會在黑暗外吶喊。

二、荊棘之路獨自前行

1、「自在暗中看一切暗」

貓頭鷹在黑夜中穿梭、獵食,勇敢如它,在黑夜中也不懼前行。在魯迅的《夜頌》中,魯迅稱讚了「愛夜的人」,同時他也表示「我愛夜」,自喻是一個「愛夜的人」。如貓頭鷹晝伏夜出的魯迅,在黑暗的時代、黑暗的時間獨自一個寫作,像極了黑夜裡獨自捕食的貓頭鷹。

獨自一人在黑暗中吶喊,像一個戰士,無畏不懼。魯迅的字裡行間是沉重的、陰暗的,人說他總是在批判諷刺,這不外乎是他眼裡所見的便是如此,一片黑暗裡都是不願清醒的人。他只能以筆為刀,去叫醒裝睡的人,在黑暗的內裡去破壞黑暗,因而他的文字裡看不見光明。

危機四伏的時代,多的是麻木不仁,多的是自欺欺人。傳統文化中的「中庸」變成了「和稀泥」、得過且過,對於殘酷的現實不願也不敢直視。堂堂炎黃子孫在黑暗畏懼,僅只是「變成婆婆媽媽,歡迎喜鵲,憎惡梟鳴,只撿一點吉祥之兆來陶醉自己。」在黑暗中看到這黑暗現實的魯迅憂心如焚,唯有以吶喊者的姿態,不是吉祥的「喜鵲聲」,而是不詳的「貓頭鷹叫」,在黑暗如一個戰士與黑暗戰鬥,企圖喚醒在沉睡的東方「雄獅」。

事實上魯迅也懂得何為「滑頭主義」,而他卻沒有隨波逐流。同時習慣在黑暗中的魯迅認為「我的思想太黑暗」,他在直指人心的時候也擔心帶來的不是清醒,而是更加的黑暗。只要沉默便可以逃避獨自一人在黑暗中前行的孤獨,也可以躲避開自己的擔憂。

在《野草》中便是如此道:「當我沉默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但是魯迅仍然勇敢地選擇了開口,與那些不願正視現實的懦夫們不同,而是大聲地、真誠地,實打實地表達著自己。

2、「吶喊」中的孤獨

《墳》中曾有這樣一段闡述:「蒼蠅的飛鳴,是不知道人們在憎惡它的;我卻知道,然而只要能飛鳴就偏要飛鳴。」

魯迅之所以以貓頭鷹自喻,正是他自己也知道自己的言論在當時是為人所不喜的,他說:「我的言中,是大家會有不幸的」,正如「報喪鳥」的怪叫般。如此所為是孤獨的,縱使後世看來魯迅的行為是無比正確,然就魯迅的當下,他是時代的先行者。無知人中的知者,走在時代思想前列,無疑是孤獨的。「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聖人也。」

魯迅曾這樣說:「我的確時時刻刻無情地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是無情地解剖自己。」審視著自我的魯迅,清楚地明白自己是在走一條獨木橋。「立意在反抗,指歸在動作,而為世所不甚愉悅。」

他知道自己的身邊沒有人,也不會有人,但仍舊一往無前。貓頭鷹也同樣為世人所不喜,依然翱翔於天空,他就像一隻貓頭鷹無視世人的喜惡,在黑暗中自由且孤獨的「飛翔」。

3、「橫眉冷對千夫指」

「文人不應該隨和,會隨和的只有和事佬。」縱使表達是痛苦的,但是對於魯迅而言,不表達是更痛苦的。在魯迅的認知中,知識分子的命運與國家人民的未來是密不可分的,他所面對的是除了「千夫指」,還有封建政治、官僚主義等等。他的「發聲」是他對人民和這片土地的熱愛,是他對傳統的反抗,桀驁不馴的態度正如那黑夜中翱翔的貓頭鷹,不懼他人的眼光,縱使獨自一人,依舊自由地處於黑暗之中。

在《狂人日記》中,魯迅描述了一個吃人的社會,他在裡面是那麼的格格不入,但他不是置身事外,而是直接言明了自己也有「罪惡」。這也是為何他如此鍾愛貓頭鷹的怪叫,魯迅在黑暗中對自己所意識的是罪惡,他身上的「罪惡」把他更往黑暗中推,沒有別人只有他自己。

如此處境下的「吶喊」在他心中是「不好聽」的。帶著絕望、泣血的文字,悽厲得令人毛骨悚然,才能更深刻地打進人心。驚世駭俗下是不被世人所理解,他的「吶喊」不僅是在拯救自己,也在撕破世人那副天下太平的虛偽嘴臉。

三、總結

魯迅所選擇的如「梟鳴」般的文學道路無疑是條荊棘之路。這條路上只有他一個人,孤獨地前行,然再多的不理解、千夫所指正如他自己所言的「讓他們怨恨去,我一個也都不寬恕」。他就是「貓頭鷹」,在黑暗中依然能洞悉一切,因為見慣了黑暗,才能看見一切黑暗。

尼採有一個觀點,即:「重估一切價值」,既可「以善為惡」,自是也可「以惡為善」,魯迅的「貓頭鷹」思想便是如此。以兇惡的「梟鳴」來表達著他那極其前瞻的新銳思想,正是所謂「以惡為善」,只為更加直擊人心,警醒世人,脫離流於表面的「華美」,直視內裡的腐朽不堪。

參考文獻:

1、《魯迅全集》

2、《最後一天》

3、《魯迅回憶錄》

相關焦點

  • 解決飛機噪音的靈感提供者:貓頭鷹的無聲俯衝
    我們都知道,貓頭鷹在夜裡之所以能夠精準地捕捉獵物,除了一雙能夠擁有夜視的大眼睛之外,還有一種能夠無聲捕捉到獵物的能力。它們多以田鼠,老鼠為食,但是這些老鼠,又有敏銳的聽覺,但是貓頭鷹卻能以非常快且無聲的速度進行俯衝。它們是如何做到呢?貓頭鷹翅膀曲線很特別,他們的飛羽前緣和後緣有可以減小噪音的緣纓,而且上面布滿了柔軟的絨毛,羽毛輕柔的表面可以緩衝空氣振動,減小振蕩,將聲音最小化。
  • 魯迅先生很像「貓頭鷹」,直到今天,他還在黑暗中睜著眼看著我們
    談到魯迅先生,我想大家都不陌生,他是20世紀舊中國為數不多的「睜著眼」看世界的人。魯迅先生的存在對中國社會的意義魯迅先生這類「人」歷朝歷代都是統治階級不喜歡的一類人。魯迅先生把他自己這一類人稱為「烏鴉」,也就是總會發出不同的聲音來攪黃有些人的好事。事實確實如此,魯迅先生在他的筆下抨擊過的所謂英雄豪傑朕不在少數。
  • 追尋魯迅先生《吶喊》的腳步
    回顧過往,很小的時候就知道我國有一位叫「魯迅」的作家,從上學開始就魯迅先生的足跡就伴隨著我。小學,老師帶著我們讀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偷窺了他的童年片影,還認識了很多難以見到的蟲子;初中,那一句:「『茴』字有四樣寫法,你知道嗎?」
  • 阿雷西博望遠鏡:聆聽與吶喊者終逝去
    在中國FAST建成之前,它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射電望遠鏡。2017年9月21日,颶風瑪麗亞帶來的強風使儀器掉在主鏡上,損壞了38000塊鋁板中的30塊;2020年8月10日,輔助鋼纜斷裂;2020年11月6日,一根主承重鋼纜斷裂。一連串的「傷病」,似乎已經預示了這一天的到來。
  • 我們都應該讀懂魯迅,他用高聲吶喊,喚醒了那個時代的人們
    大概也是因為這種原因,所以在我二十歲之前,真的特別不喜歡魯迅。我想來之所以在我的心裡有這種不喜歡,更多的原因還是在於我們的教育跟實踐是脫節的,我無法理解他筆下的那個世界,更無法與他所傳達的感情產生共鳴,但另一方面又因為他真的太過於晦澀難懂,於是由這些難以理解所帶來的惡果最後都會體現在我的分數上,因此長久以來,他仿佛就是我試卷上那個鮮紅的數字,所以我對他真的沒有什麼很親近的印象。
  • 貓頭鷹真的很聰明嗎?
    人的感光細胞是每平方毫米20萬個,而貓頭鷹是每平方毫米1百萬個;再加上柱狀的眼球,貓頭鷹的眼睛簡直就是部大口徑、長焦距、高感光度的望遠鏡頭。然而又有誰可以把那些高大上的鏡頭做得和貓頭鷹的眼睛一樣輕巧?下面是貓頭鷹眼睛的側切面圖:
  • 魯迅《好的故事》教案(2課時)
    從表面看,「昏沉的夜」是指作者寫作的夜晚時分,其實另有深意,暗指當時中國的黑暗社會。魯迅後來回憶當年在北京生活時的感受,說「實在黑暗的可以」,其時正值北洋軍閥統治,政治混亂,民生凋敝,身處其中的正直知識分子倍感壓抑。因此,文中「昏沉的夜」具有深刻的象徵意義。而文中夢境裡的美好幻想則象徵著遙不可及的願景。課後「閱讀連結」中的材料,很好地闡釋了文中事物的象徵意義。
  • 1961年,郭沫若因何翻譯魯迅的這首詩?與毛澤東的指示有關
    郭沫若、魯迅都是同一種語言寫作的高手,何用翻譯?也許,是翻譯成另一種語言吧?這兩位又都是通數國語言的翻譯家。不,不僅是翻譯成另一種語言,的的確確是同一種語言——漢語的翻譯。而且,這次翻譯還與另一位詩人、政治家的毛澤東的指示相關。
  • 為什麼貓頭鷹叫會死人 為什麼不能對貓頭鷹笑
    再加上老一輩的人總是說貓頭鷹發出叫聲是非常不吉利的,可能會帶來不好的事情。所以很多人便將這種動物認為是「兇物」。為什麼貓頭鷹叫會死人很多人認為貓頭鷹叫會死人,但實際上,這兩者之間並沒有什麼聯繫。最近科學研究好象發現,貓頭鷹對將死之人身上的氣息有特別的嗅覺,似乎就可以解釋為什麼聽到貓頭鷹叫的區域總要死人了。
  • 毛澤東:一位朋友遍布五大洲的「孤獨」英雄,只為人民疾苦流淚
    就是這樣一位有著犧牲小我、一心為國的偉人撐起了中國的半邊天。無論是對待國內的人民群眾,還是對待國外的那些來賓,無論是他們的職位大與小,主席心中從未有過階級之分,都會熱情地交談,正是這樣真誠待人的主席,他的朋友可謂是遍布五洲,但其實主席也有著屬於他自己的一份孤獨。處在高位的他,將人民和國家一切事務的擔子都壓在自己的身上,很多事情他必須要一個人做決策,對國家的發展充滿考慮。
  • 觀點‖適當調整語文課本中魯迅作品的內容更有利於魯迅文學的傳承
    讀懂魯迅,理解其文學作品的深刻內涵,並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時間戰線拉的越長,其難度也就越大,這也是為什麼全國上下之所以有那麼多的魯迅研究機構存在著的根本原因。正因為大多數人讀不明白,所以很多人花費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去做一項工作——魯迅作品研究。這樣看來,有些大人都讀不明白的文學作品,讓十幾歲的年輕人在短時間內消化讀懂,確實有點勉為其難。
  • 村民路上撿到一隻貓頭鷹 500塊不賣先報警
    領角鴞是鴟鴞科角鴞屬的貓頭鷹,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紅網雙峰6月8日訊(通訊員 李建新 陳棟祥)6月6日,湖南省雙峰縣森林公安分局收到村民毛昭華送來的一隻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貓頭鷹。   6月5日晚上,井字鎮增峰村村民毛昭華在山路上發現一隻貓頭鷹,見其沒什麼反應,於是將它帶回了家。
  • 英國貓頭鷹孤兒與玩具貓頭鷹成好朋友(附圖)
    中國網2月26日訊,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一隻僅有數周大的穀倉貓頭鷹孤兒與一個貓頭鷹填充玩具成了好朋友名為奧爾比特的這隻貓頭鷹孤兒並沒有見到太多的貓頭鷹同類,所以它不擔心它的好朋友未對它的叫聲作出回應。它看起來對有這個貓頭鷹玩具作伴感到心滿意足,它從未遠離那隻貓頭鷹玩具。奧爾比特的飼養者、英國西威爾斯納波什弗利農場的林賽-伍德稱,她給奧爾比特這隻玩具貓頭鷹是為了不讓它感到孤獨。她說:「我的一個朋友稱,我應給奧爾比特一個貓頭玩具,以不讓它感到孤獨。
  • 敢於孤獨並享受孤獨
    很多人也害怕孤獨、厭惡孤獨,如果只是自己一個人,他們不會選擇出門,更不會獨自一人走走最熟悉的城市街道。獨自一人意味著只能宅在家、打遊戲、點外賣。討厭孤獨的人往往忘記了:孤獨,才是人生常態。孤獨,是通往成功的階梯。被魯迅先生稱讚「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不正是誕生在正值孤獨的司馬遷之手嗎?
  • 只有讀懂了孤獨與存在 你才能讀懂你的用戶
    (原標題:學點產品心理學(三):只有讀懂了孤獨與存在,你才能讀懂你的用戶)  文/秦漢青  人會因為有人讀懂他的孤獨,而願意把他當作終身朋友,這種朋友便是知己,東方自古有高山流水的友誼,這種友誼在普通人中間不是曲高和寡,而是個體之間的共性。
  • 被誤解的貓頭鷹,貓頭鷹是全世界分布最廣的鳥類之一
    我國民間常把貓頭鷹當作「不祥之鳥」,古書中還把它稱之為怪鴟(chī)、鬼車、魑(chī)魂,當作厄運和死亡的象徵。貓頭鷹因形似鷹,頭部像貓故而得名,在秦嶺地區分布著11種貓頭鷹。在莎士比亞的《尤利烏斯·凱撒》和《麥克白斯》中貓頭鷹的叫聲預示著死亡;而在《愛的徒勞》中,貓頭鷹卻是歡樂的象徵。貓頭鷹更是長野冬奧會的吉祥物,貓頭鷹到底是怎麼樣的鳥呢?
  • 讀懂村上春樹的那種孤獨!且聽風吟,靜待花開……
    不管這本書如何的有深度,我們總能吸收到屬於自己的養料,來慰藉青春的孤獨。也許你讀了這篇文章,感覺我不知所云,就像我讀這部《且聽風吟》,一開始也不知所云一樣。原因可能在於我還未真正讀懂這本書,亦或是你還未真正讀懂我,可能終極的困頓還是人與人之間無法真正做到完全理解,這可能就是孤獨的本質。整部小說讀下來總是在品位那種青春孤獨的滋味。不理解,孤獨!
  • 為什麼在語文課本裡,魯迅的文章越來越少
    魯迅,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是當之無愧的偉大文學家和思想家。他以卓越的才華和犀利的文筆,寫下了無數驚世名篇,諸如:《朝花夕拾》、《孔乙己》、《紀念劉和珍君》、《祝福》等等。魯迅的文章適合中小學生看嗎?對於中小學生來說,學語文除了識字認字、造句作文以外,最根本的是學習如何思考。
  • 魯迅為什麼那麼喜歡咀嚼黑暗,並直視著黑暗呢?丨孫鬱
    ——孫鬱 夜梟聲 文/孫鬱 1 我第一次看到貓頭鷹頗為驚奇,怪怪的目光射過來,像要穿透人心似的。於是也想起魯迅畫的那幅貓頭鷹畫,真是傳神得很。
  • 夜讀經典 | 魯迅授課
    今天的夜讀經典,我們與您分享魯迅授課的故事。魯迅「作事常從遠處著眼,可是也以認真的態度從小處下手」。如在兩級師範學堂任教時,「他提倡種樹,別人都笑他傻;因為樹要十年才長成,那些人卻主張『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魯迅先生提起這件事時,卻說,只要給我當一天和尚,鍾我總要撞,而且用力地撞,認真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