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魯迅先生《吶喊》的腳步

2020-12-03 百家號

回顧過往,很小的時候就知道我國有一位叫「魯迅」的作家,從上學開始就魯迅先生的足跡就伴隨著我。小學,老師帶著我們讀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偷窺了他的童年片影,還認識了很多難以見到的蟲子;初中,那一句:「『茴』字有四樣寫法,你知道嗎?」細細體會更有一番孤獨感從那十年未洗似的長袍中透出;高中,祥林嫂從起初疑惑轉變到失神地站著,讓我讀到痴痴走神,不知為何世事如此不公。

好像我格外關注的地方都是一些奇奇怪怪的東西,而我絕不懂教科書上、老師口中的中心思想為何能通篇一律地扯到抨擊吃人的封建禮制,諷刺國民思想愚昧。讀歸讀,理解歸理解,顯然很多時候我沒有懂魯迅先生的諷刺,先生的抨擊為何意。然而最近,我突然覺得如果將魯迅先生的文章思想僅僅理解為去吶喊,去抨擊、諷刺社會,那和網絡上不理智的噴子有何區別?帶著疑問,我悄悄地從扉頁起,試著重新體會先生文章的本味,追尋魯迅先生的腳步。

《吶喊》是魯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說集,也應該是魯迅先生第一次正式執起民族思想解放手術刀的地方。於是,在《吶喊》的自序中,我管中窺豹,也的確見到了魯迅先生的初心與憂慮。1907年,魯迅先生認為,他和他的同志們的第一要義是要改變百姓的精神,而改變精神的最佳途徑是推行文藝運動。可是,帶些復古傾向的主因和置身於冷淡空氣的客因,使他們各自為運命所驅策,出版雜誌《新生》也就無疾而終。

從那次起,魯迅先生心中產生了一絲寂寞,那是一種置身毫無邊際的荒原,無可措手的感覺,一種得不到贊同也收不到反對的悲哀感。然而這悲哀的寂寞,一天天的長大,如大毒蛇,纏住了他的靈魂。魯迅先生說這次經驗並沒有令他憤懣,而使他反省的同時認識到自己絕不是一個振臂一呼,應者雲集的英雄。

魯迅先生的孤獨,實質是罕有的清醒。是那個時代,在四面樹敵後的絕地,以一人之筆,對數眾之敵的無懼,是為國為民前途命運的大義。是自嘲過「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春夏與秋冬」後,「橫眉冷對千夫指」「卻向刀叢覓小詩」的凜然正氣。挖掘小人物靈魂的無聊鄙陋,可笑可恨如阿Q;戳破窮酸文人的面子,可笑可悲如孔乙己,暴露出其乏力無助和世人的無情勢力;可憐如祥林嫂,可嘆如成年閏土,病中的狂人,被騙的華老栓,伸長脖頸圍觀的冷漠看客……一張張生動的面孔,裹著灰敗的色彩,從無聲的角落走向吶喊的前臺。他們就是我們的縮影,他們身上,有無數個我們的特徵。

魯迅先生清醒的知道自己是誰,自己的民族是什麼樣,他沒有告訴我們未來在何方,如何改進,只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用冷峻的語言撕裂鐵屋中民族睡夢的假面,露出噩夢的猙獰鬼臉,促其速醒。而驚醒後無路可走的悲哀,讓魯迅懷著莫大的悲痛與無限的勇氣說出,或許,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未曾體會過這種孤獨的人,無論在那個時代,還是在如今,只是享受生活的溫馨愜意,隨波逐流,不知居安思危,一旦危機四伏陷入絕地,或崩潰,或毀滅,或投誠,或者,才能如魯迅般,走向孤獨的深處,決然戰鬥。翻翻魯迅的雜文集,看看過去文人之間的筆伐,交鋒,就知道那個時代的魯迅,真的是個猛士,於狂歌浩熱中寒,於天上看見深淵。沉睡者百年後依舊沉睡,而魯迅孤獨的吶喊,已穿透世紀,在今天仍舊震耳發聵,警醒世人,刺痛一些人的神經,為一些所謂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

之後,他便一直等待志趣相同與之為謀的機遇。可是逐漸間,魯迅先生發現社會問題之根深,國人劣根之蒂固,一次吶喊效果不可能顯著。大環境之無奈,少部分覺醒的人也很可能產生「看清黑暗卻無力回天」的絕望。「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是的,我雖然自有我的確信,然而說到希望,卻是不能抹殺的,因為希望是在於將來,決不能以我之必無的證明,來折服了他之所謂可有,於是我終於答應他也做文章了,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記》。從此以後,便一發不可收拾,每寫些小說模樣的文章,以敷衍朋友們的囑託,積久了就有了十餘篇。 」

按魯迅自己的話說,自己便是「並非一個切迫而不能已於言的人了,但或者也還未能忘懷於當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所以他有時候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裡奔馳的猛士,使他們不憚於前驅。至於他的喊聲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倒是不暇顧及的。而為了不將自以為苦的寂寞傳染給正做好夢的青年,他不恤用了曲筆,在《藥》的瑜兒的墳上平空添上一個花環,在《明天》裡也不敘單四嫂子竟沒有做到看見兒子的夢。

《吶喊》收錄魯迅於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14篇短篇小說,1923年正式出版。自序中魯迅先生提到的「課間觀看『日俄戰爭教育片』受刺激以致決定棄醫從文」事件卻發生在距離狂人日記截稿時間十二年前的1906年。我想,這次吶喊絕不是一次簡單的吶喊,它不同於1906年的醒悟。它是歷經十餘年的等待,是糾結與無助過後的堅定,是鑽研學習帶來的的理解,是深思熟慮後的發聲。十年磨一劍,效果顯而易見。在危險的時候,抨擊舊社會的黑暗,欲喚醒每一個中國人。深刻而不乏希望,是魯迅先生冷靜的吶喊,也是他的本意。

相關焦點

  • 讀魯迅先生《藥》有感,吶喊自敘中控訴的,這是他的經歷
    章太炎先生有過一句話:「夫國學者,國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中國之所以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其文明毅力不倒,就在於中國的國學屹立不倒,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舊社會的中國有無數的仁人義士,也有許多愛國情懷的人寫下了一部部壯美的經典書籍,本片文章將帶大家重溫魯迅先生自《狂人日記》後的第二本小說《吶喊》。
  • 聊一聊魯迅先生和他的小說集《吶喊》
    好了,下面切入我們今天主題,我就先給大家聊一聊魯迅先生和他的小說集《吶喊》。在此之前,我要先介紹一下魯迅先生的生平:魯迅,1881年八月初三出生於浙江紹興城內東昌坊口的一個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是中國民國時期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字為豫才。
  • 說起魯迅先生,都想起《吶喊》《彷徨》,卻少有人知道這篇小說集
    談起魯迅先生,想必各位眼前都會出現一個又一個經典的形象。悲慘的祥林嫂、月下的閏土、自欺欺人的阿q、可悲可嘆的孔乙己等。這些形象無不是魯迅先生用心塑造,無不是舊社會各類人物的縮影。而除了這幾個角色,諸位更熟悉的就是魯迅先生的小說集《吶喊》與《彷徨》了,這些角色也都是出自這兩本書中。
  • 魯迅先生和餘華,誰筆下的悲劇更揪心?是《活著》還是《吶喊》?
    點擊關注哦魯迅先生和餘華是《活著》還是《吶喊》?,他們就是魯迅先生和餘華。魯迅除了魯迅先生以外,還有一個作家的悲劇,讓無數中國人心碎流淚,那就是近代先鋒作家領袖,餘華。魯迅先生的文章則是在悲劇之外想要抒發更多的社會問題,因此文筆更加艱澀,寓意更加繁複,這就很大程度上的過濾了讀者原本體會到的悲劇情懷。
  • 魯迅的小說吶喊,在歷史上有什麼樣的地位?你喜歡哪一篇文章?
    魯迅先生一生是為人民貢獻,為百姓奔波請命的一生,他以筆為刀,向舊社會的黑暗封建勢力開火,成為中國新文化的指路標。吶喊插圖吶喊作為魯迅先生本人影響力最大的一部作品集,一共收錄了他在報紙上刊登過的十多篇優秀的中短篇小說。
  • 魯迅先生的作品裡,影響力最大的是哪一個?你認同這個評價嗎?
    《吶喊》插圖《吶喊》是魯迅所有小說中最精華的部分,也是他思想最集中反饋的一部偉大的作品,我們很少會說魯迅先生的作品沒有深層的含義,哪怕是魯迅先生再隨意的一句話,仿佛也有很多的意思等待我們去發掘,這樣的故事簡直不勝枚舉,所以很多小夥伴們都會對魯迅先生的作品深惡痛絕,以為這些太過深灰艱澀的文字,給我們的童年帶來了太多的痛苦。
  • 吶喊被稱為經典,不在於他是魯迅所寫,而在於他寫的是「我們」
    由於時局的變換,或許我們看不到魯迅先生所經歷過的,聽說過的某些東西,也沒有魯迅的那個文採和筆力,去將這個時代的我們的所見,所聞,所想,去描繪出來。但單就吶喊而言,可能我們的心裡都住著一個魯迅吧!《吶喊》一書收錄了魯迅早期所寫的十四篇小說,是魯迅早期所寫的一些短篇小說的集合體。
  • 文化:重溫魯迅《吶喊》、《狂人日記》經典依舊璀璨
    ——題記中國第一部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在上個世紀轟動一時,為什麼在當時魯迅先生的作品十分受歡迎呢?其一,魯迅先生的作品多以批判性,向惡勢力鬥爭的文章為主。在魯迅從日本留學回來棄醫從文之後,他深深的認識到了僅僅是救治人的身體是不夠的,他想讓人民真真正正的明白,從意識中覺醒,軟弱的不僅是軀體,還有靈魂。
  • 魯迅《吶喊》:值得細品的中國現代文學作品之一,細道人生百態
    所謂回憶者,雖說可以使人歡欣,有時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絲縷還牽著已逝的寂寞的時光,又有什麼意味呢,而我偏苦於不能全忘卻,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現在變成了《吶喊》的來由。——魯迅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曾字豫山,後改豫才,曾留學日本仙臺醫科專門學校(肄業)。「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
  • 為紀念魯迅先生改名,景觀和文化相結合,是青島旅行的目的地之一
    公園是城市景觀的門面, 所有城市無論規模、經濟高低,都有幾個那樣環境優美的公園景點, 公園作為最常見的景觀,可能非常普通, 不僅是花草樹木的堆積,也是放鬆的娛樂場所, 但是今天筆者介紹的青島這個公園有著「最有特色的臨海公園」的美稱,是位於市南區萊陽路附近的魯迅公園。
  • 不朽的魯迅先生
    魯迅先生是很熟悉農民的,他聽到過去那些屈辱的、受壓迫最深重的人們,都伸直腰站起來戰鬥了,他是很興奮的。陳賡記得特別清楚的一件事,當他和魯迅先生談到蘇區某些房子,在四面都開了窗子時,魯迅先生立刻就注意了這件事,他說:這是因為人民生活好了,已經知道注意居住的衛生條件,四面都開窗子,空氣一定很流通了,這是一個進步。
  • 僅次於魯迅先生所寫的《吶喊》,《邊城》為何獲得如此高的成就
    如果你年輕一定要讀一下沈從文先生的《邊城》,體會最純真的愛情是深夜樣子。首先,從思想內容上看,《邊城》寄託著沈從文先生「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現人性美的一部。《邊城》極力謳歌的傳統文化中保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對於現代社會傳統美德受到破壞,到處充溢著物慾金錢主義的淺薄、庸俗和腐化墮落的現實而言的。
  • 魯迅的吶喊:你該看看這個病態社會中的不幸人,才知道什麼是吃人
    魯迅的小說幾乎都是為中國人的民族性格量身定做的,魯迅的大部分都是用當時社會最成功的一面,去諷刺當時最惡劣的社會現象,用平凡的事物展示了土豪們枯燥的生活,最諷刺的是,在魯迅的小說中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中國封建文明的歷史在每一頁上都寫著幾個字:仁、義、德。但是在魯迅的《吶喊》之中,所描繪的社會卻成了一個可怕的地獄,充滿了吃和被吃。
  • 我們都應該讀懂魯迅,他用高聲吶喊,喚醒了那個時代的人們
    大概也是因為這種原因,所以在我二十歲之前,真的特別不喜歡魯迅。我想來之所以在我的心裡有這種不喜歡,更多的原因還是在於我們的教育跟實踐是脫節的,我無法理解他筆下的那個世界,更無法與他所傳達的感情產生共鳴,但另一方面又因為他真的太過於晦澀難懂,於是由這些難以理解所帶來的惡果最後都會體現在我的分數上,因此長久以來,他仿佛就是我試卷上那個鮮紅的數字,所以我對他真的沒有什麼很親近的印象。
  • 讀懂魯迅:以「貓頭鷹」自喻,一位無聲中國的孤獨「吶喊者」
    民國時期是近代中國史上最不幸的風雨飄搖之際,同樣湧現了一批又一批才華洋溢的人,其中魯迅先生可謂是其中之最。偉人曾這樣評價魯迅先生:「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同時魯迅也被喻為「中國人的脊梁」,作為那個時代的先行者、時代的清醒之人,魯迅曾說:「我姑且舉起灰黑的手裝作喝乾一杯酒,我將在不知道時候的時候獨自遠行。」而魯迅不僅在筆下道出自己的內心,他也用筆直指人心。
  • 魯迅先生有多矮?不要在乎身高的多少,只要擁有高貴的靈魂
    他,就是最沒有奴顏和媚骨、永遠屹立思想高峰如黑夜的燈塔一樣給我們以精神指引的魯迅先生。沒有絲毫奴顏和媚骨的魯迅然而,精神強大、影響深遠的魯迅先生,卻是一個身材並不高大、甚至可說是非常矮小的人。那麼,先生到底有多高,或者說究竟有多矮呢?
  • 為什麼說魯迅的作品被陸續移出教科書?主要有3個原因,了解一下
    可以說,魯迅先生及其作品都是世界級的,很多人在青蔥年少就把魯迅先生的文學豐碑形象鐫刻於心了。有人說先生作品被陸續移出了教科書,不太相信哦。 這是真的嗎?如果是真的,原因何在? 小編從求學時代到人至中年,一直熱愛先生作品,可以說是先生「鐵粉」。
  • 種花種草愛吃楊桃 魯迅先生也是「博物學家」
    種花種草愛吃楊桃 魯迅先生也是「博物學家」 原標題:   魯迅製作的植物標本(資料圖片)  羊城晚報記者 何晶  說起魯迅先生,大多數人會第一時間想起他筆下的孔乙己、祥林嫂、阿Q等人物,會在腦海中浮現他「橫眉冷對千夫指」
  • 「學生作品」生命的吶喊——讀《孔乙己》有感
    這萬千的悲悲喜喜當中,不同的人,過著不同的生活;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吶喊;有時連緘默都是不同的。但,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生命需要吶喊。孔乙己,是悲劇,為什麼,因為他僅僅在生存著,沒有為生活而吶喊過,他從生存的狼狽當中來,最終在生存的戲謔當中死去,他是悲哀的。他不知道,生活和生存,千差萬別!生存,是生活的最低要求。
  • 魯迅先生的這幾句經典名言,有些什麼深刻含義?
    魯迅先生生活在清朝末年民國初年,他生活的年代,正是中華民族鳳凰涅槃、久經苦難的烈火歲月,作為留學日本的海歸高級知識分子,他的作品裡面自然是到處都充斥名言警句,一直並且將長久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理念。魯迅先生下面挑選幾句他的比較經典的名言警句,讓我們一起來討論一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