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吶喊》:值得細品的中國現代文學作品之一,細道人生百態

2020-12-03 她在南半球他在北半球

所謂回憶者,雖說可以使人歡欣,有時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絲縷還牽著已逝的寂寞的時光,又有什麼意味呢,而我偏苦於不能全忘卻,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現在變成了《吶喊》的來由。

——魯迅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曾字豫山,後改豫才,曾留學日本仙臺醫科專門學校(肄業)。「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民主戰士,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

魯迅先生的小說,從小學一直到高中,都有被收入語文課本的經典篇目,給我的印象也都頗為深刻。

孔乙己「茴香豆的茴有四種寫法,無賴調戲小尼姑的手段」,人們對於革命的懵懂無知,以及對小人物的肆意嘲笑和捉弄,都集中體現在孔乙己這個人物的身上,最後他悲涼的離開恰也印證這一點。

祥林嫂在一片祝福聲中老去,子君也在人們的輕視中走了,她們都是勤勞樸實的女子,處處遭遇生活的不幸與折磨,但是安於這樣的生活,沒有能力,沒有追求,自然也失去了情懷,所以祥林嫂沒能擺脫最後的厄運,而子君雖有當初勇敢無畏同居的決心,但也難逃被棄的結果,一句「我不愛你了」便可斷送一個女子餘生的希望與幸福,這是怎樣的悲哀呢?也許先生在寫文章時早有感慨吧。

華小栓為治病吃了蘸血的饅頭,夏家孩子為革命在獄中流血犧牲,革命者的血並不能治病,但可以喚醒有覺悟的志士仁人投身於救國存亡的的革命運動當中,所以這血決不是白流,從最後的結果就可以看出:夏家孩子的墳頭有人送來了排列整齊的花圈,而華小栓只有青青點點的小花。

不管當下社會對於先生的小說有怎樣的爭議,但每一個人讀都會有不同的感受吧,所謂民族思想,多少需要一點「冷眼旁觀」。

時局動蕩,人心麻木,遂棄醫從文,然幾千年的封建思想,想改變並非一朝一夕,通過吶喊,喚醒沉睡的人們,希望越來越多的人能夠醒來(言辭銳利刻薄,這聲音也的確稱得上吶喊了)。

關注小編,遇見有趣的靈魂和甜甜的你~

相關焦點

  • 魯迅的小說吶喊,在歷史上有什麼樣的地位?你喜歡哪一篇文章?
    這當中儘是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和影響力巨大的文學珍品,每個中國人都不會對這些文章感到陌生,更是有人不少把研究魯迅先生當成一生的事業和追求,一個過世的前輩,卻在文壇散發著不朽的光芒。魯迅在文學上的造詣以及文筆上的深厚功底,在狂人日記中展現的淋漓盡致,讓每個讀者都大呼過癮,實在是中國文學中不可多得的隗寶。
  • 魯迅先生和餘華,誰筆下的悲劇更揪心?是《活著》還是《吶喊》?
    是《活著》還是《吶喊》?魯迅在中國近代經典文學中,有兩位文學家筆下的悲劇,讓我們心中感受到無比的痛苦和對人生社會無窮的迷茫這些人物的人生經歷也並不是魯迅憑空杜撰的,而是根據魯迅的所見所聞甚至是親身經歷,加上藝術加工為我們呈現的。因此讀者在看的時候往往覺得無比真實,無比貼近中國的現實,尤其是和國人內心黑暗的一面非常契合,這正是魯迅小說的價值所在,也是魯迅悲劇能夠震撼人心的關鍵。
  • 為什麼說魯迅的作品被陸續移出教科書?主要有3個原因,了解一下
    ,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文學標杆和圖騰式人物。 魯迅在文學創作等多個領域貢獻卓著,對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發展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 毛主席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魯迅先生的文學才華、研究翻譯、嬉笑怒罵等,皆是中華民族新文化運動的一道靚麗風景線。
  • 譚好哲:「文學革命」與中國現代「人生論」文藝觀的確立
    比如,文學研究會的代表人物茅盾(沈雁冰)在1921年的《文學和人的關係及中國古來對於文學者身分的誤認》一文中也主張「人是屬於文學的。文學的目的是綜合地表現人生」,「文學到現在也成了一種科學,有他研究的對象,便是人生——現代的人生」。在1922年《文學與人生》的演講裡,他又說:「西洋研究文學者有一句最普通的標語:是『文學是人生的反映』。人們怎樣生活,社會怎樣情形,文學就把那種種反映出來。」
  • 魯迅先生的作品裡,影響力最大的是哪一個?你認同這個評價嗎?
    魯迅先生的作品中,影響力大的簡直多不勝數,無論是作為中國白話文第一傳奇的《狂人日記》還是中國現實改編的桂冠《故事新編》,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佳作,對於這樣的天才作家來說,一部作品實在是沒有辦法囊括他的重要思想和內涵,但是如果硬要來分析一下,小編今天還是可以為大家帶來一部,我們所有人都會認同的偉大作品,這就是《吶喊》。
  • 聊一聊魯迅先生和他的小說集《吶喊》
    好了,下面切入我們今天主題,我就先給大家聊一聊魯迅先生和他的小說集《吶喊》。在此之前,我要先介紹一下魯迅先生的生平:魯迅,1881年八月初三出生於浙江紹興城內東昌坊口的一個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是中國民國時期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字為豫才。
  • 僅次於魯迅先生所寫的《吶喊》,《邊城》為何獲得如此高的成就
    現代很多作家將愛情描寫為紙醉金迷,非常物質化的愛情,仿佛沒有錢的人就不會擁有愛情。如果你年輕一定要讀一下沈從文先生的《邊城》,體會最純真的愛情是深夜樣子。首先,從思想內容上看,《邊城》寄託著沈從文先生「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現人性美的一部。
  • 語文教材裡的魯迅作品,減了多少?
    民國時期,魯迅已有數十篇文章被選入教科書1、出版商所編中學教材,喜歡選用魯迅的散文,作為白話文範文魯迅是20世紀初最重要的白話文作家之一,其作品在生前就已被選入各種教科書中,作為學生學習白話文的範本1949年新華書店出版的 《初中國文》(第1冊),有關於魯迅的簡介,說他「是現代中國最偉大的文學家,五四前後及大革命時代,是小資產階級急進的民主主義者,以他的小說和雜文向舊社會戰鬥。
  • 現代文學名詞解釋匯總
    他們主張「研究介紹世界文學,整理中國舊文學,創造新文學」,認為「文學應當反映社會的現象,表現並且討論人生的一般問題」,強調寫實主義,其創作被稱為「人生派」或「為人生」的文學。重要刊物有《小說月報》《文學旬刊》。文學研究會也注重翻譯,他們還猛烈抨擊作為遊戲和消遣的鴛鴦蝴蝶派文學。
  • 毛澤東三讀《魯迅全集》 稱他是現代中國的聖人
    版畫:《魯迅·1931》  「現代中國的聖人」  魯迅是毛澤東最為心儀的現代中國文學家和思想家,罕見地稱他為「現代中國的聖人」。晚年談到此事,毛澤東還遺憾地說:「五四時期在北京,弄新文學的人我見過李大釗、陳獨秀、胡適、周作人,就是沒有見過魯迅。」  1920年,毛澤東在長沙經營文化書社,親自選進魯迅的《吶喊》等作品來賣。大概從這時起,他對魯迅的作品有了較多的印象。1932年底,馮雪峰從上海到瑞金,魯迅成為他們見面交談的重要話題。
  • 觀點‖適當調整語文課本中魯迅作品的內容更有利於魯迅文學的傳承
    先生的部分文學作品被撤出中學語文課本這件事,已經在網上流傳了很長時間。從魯迅先生在世的時候,他的某些作品已經被當做教材去學習和誦讀了,轉眼間90多年過去了,經歷了時間洗滌的魯迅文學卻被戴上了」老師天天費心,卻總也教不明白;學生日日誦讀,卻總也學不明白」的兩難境地,究竟是為什麼?其根源究竟在哪裡?
  • 文化:重溫魯迅《吶喊》、《狂人日記》經典依舊璀璨
    ——題記中國第一部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在上個世紀轟動一時,為什麼在當時魯迅先生的作品十分受歡迎呢?其一,魯迅先生的作品多以批判性,向惡勢力鬥爭的文章為主。在魯迅從日本留學回來棄醫從文之後,他深深的認識到了僅僅是救治人的身體是不夠的,他想讓人民真真正正的明白,從意識中覺醒,軟弱的不僅是軀體,還有靈魂。
  • 挪威蒙克藝術展將登陸中國 《吶喊》能否到訪成懸念
    原標題:代表作《吶喊》能否到訪成懸念  記者日前獲悉,挪威蒙克藝術展將在2019年夏至2020年春,先後登陸中國國家博物館和上海博物館。目前具體展品未透露,蒙克的代表作《吶喊》能否到訪是一大懸念。  中國國家博物館、上海博物館與挪威蒙克美術館日前籤署蒙克中國展覽合作意向書。
  • 魯迅教師工資400大洋?其實稿費收入更高,換算成人民幣是多少呢
    在中國文學史上,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他以犀利的文筆而深受人們的喜愛,作品的影響力也光布海內外,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正如偉人所評價的那樣:「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 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將成為我國文學的新代表,網友:魯迅呢
    ,在他的文學作品中,處處充滿著人生坎坷的描寫,既是為蒼生代言,也是書寫自我。在世界文學的舞臺上,莫言成了代表中國的文學者,於國內,更是無數的人認為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一舉彌補了中國文學在世界範圍的漏洞。讀者在恭賀的同時,也將莫言搬到了中國文壇的頂尖位置。成為我國文學的新代表,當然網友們也發出了疑問;莫言是中國文學的代表,那麼魯迅先生呢?
  • 魯迅的文學作品跟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技術相比,誰的貢獻比較大?
    我認為,魯迅先生的文學作品和袁隆平院士的雜交水稻技術相比,貢獻同樣巨大。魯迅先生的作品,我基本上都讀過,尤其鍾愛先生的小說和雜文。魯迅先生的巨大貢獻主要有兩點,也就是毛主席所評價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以及「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
  • 陳子善|《中國現代文學文獻學十講》引言
    《中國現代文學文獻學十講》,陳子善著,復旦大學出版社,2020年8月即出,451頁,75.00元中國現代文學文獻學(又可稱「中國現代文學史料學」,關於這兩個概念的關聯和區別、互用和並用等,參見劉增傑:《中國現代文學史料學·前言》,中西書局,2012年)是中國現代文學學科的重要分支,以搜集、整理
  • 「故人」魯迅:聊聊魯迅,這既是歷史、文學,也是人生
    __=4agJatW @QQ音樂我去北京,那天下著小雨,我特地去看了一回魯迅博物館,我不明白為什麼不叫紀念館。還有魯迅與二弟周作人分居後,搬到另一個四合院,魯迅與母親、朱安住的地方,現在成了魯迅在北京的故居。我去魯迅博物館的時候,接待我的是外交學院的一女學生,她是到博物館做志願者的,她先是給我作了一些簡單的介紹,介紹魯迅生平,多是她背下來的資料。
  • 魯迅作品經典名言|惟沉默是最高的輕蔑
    魯迅,原名周樹人,20世紀中國重要作家,新文化運動的領導人、左翼文化運動的支持者。現代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的作品包括雜文、短篇小說、評論、散文、翻譯作品,代表作有《朝花夕拾》《狂人日記》《吶喊》《野草》《傷逝》《阿Q正傳》《彷徨》《記念劉和珍君》《論睜了眼看》《魯迅文集》。惟沉默是最高的輕蔑。
  • 追尋魯迅先生《吶喊》的腳步
    讀歸讀,理解歸理解,顯然很多時候我沒有懂魯迅先生的諷刺,先生的抨擊為何意。然而最近,我突然覺得如果將魯迅先生的文章思想僅僅理解為去吶喊,去抨擊、諷刺社會,那和網絡上不理智的噴子有何區別?帶著疑問,我悄悄地從扉頁起,試著重新體會先生文章的本味,追尋魯迅先生的腳步。《吶喊》是魯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說集,也應該是魯迅先生第一次正式執起民族思想解放手術刀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