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回憶者,雖說可以使人歡欣,有時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絲縷還牽著已逝的寂寞的時光,又有什麼意味呢,而我偏苦於不能全忘卻,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現在變成了《吶喊》的來由。
——魯迅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曾字豫山,後改豫才,曾留學日本仙臺醫科專門學校(肄業)。「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民主戰士,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
魯迅先生的小說,從小學一直到高中,都有被收入語文課本的經典篇目,給我的印象也都頗為深刻。
孔乙己「茴香豆的茴有四種寫法,無賴調戲小尼姑的手段」,人們對於革命的懵懂無知,以及對小人物的肆意嘲笑和捉弄,都集中體現在孔乙己這個人物的身上,最後他悲涼的離開恰也印證這一點。
祥林嫂在一片祝福聲中老去,子君也在人們的輕視中走了,她們都是勤勞樸實的女子,處處遭遇生活的不幸與折磨,但是安於這樣的生活,沒有能力,沒有追求,自然也失去了情懷,所以祥林嫂沒能擺脫最後的厄運,而子君雖有當初勇敢無畏同居的決心,但也難逃被棄的結果,一句「我不愛你了」便可斷送一個女子餘生的希望與幸福,這是怎樣的悲哀呢?也許先生在寫文章時早有感慨吧。
華小栓為治病吃了蘸血的饅頭,夏家孩子為革命在獄中流血犧牲,革命者的血並不能治病,但可以喚醒有覺悟的志士仁人投身於救國存亡的的革命運動當中,所以這血決不是白流,從最後的結果就可以看出:夏家孩子的墳頭有人送來了排列整齊的花圈,而華小栓只有青青點點的小花。
不管當下社會對於先生的小說有怎樣的爭議,但每一個人讀都會有不同的感受吧,所謂民族思想,多少需要一點「冷眼旁觀」。
時局動蕩,人心麻木,遂棄醫從文,然幾千年的封建思想,想改變並非一朝一夕,通過吶喊,喚醒沉睡的人們,希望越來越多的人能夠醒來(言辭銳利刻薄,這聲音也的確稱得上吶喊了)。
關注小編,遇見有趣的靈魂和甜甜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