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材裡的魯迅作品,減了多少?

2020-12-05 騰訊網

全國中小學今日開學,包括語文教科書在內的統編三科教材正式啟用。每次語文教材改版,都會引發「魯迅作品大撤退」的議論,這次也不例外。

百年來,魯迅作品在教科書中,經歷了怎樣的浮沉?

民國時期,魯迅已有數十篇文章被選入教科書

1、出版商所編中學教材,喜歡選用魯迅的散文,作為白話文範文

魯迅是20世紀初最重要的白話文作家之一,其作品在生前就已被選入各種教科書中,作為學生學習白話文的範本。比如,1923年,由胡適等校訂的《新學制國語教科書》選了魯迅的《故鄉》和《鴨的喜劇》。

據統計,民國時期各版本教科書,共收有魯迅作品《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雪》《一件小事》等19篇。出現次數最多的,依次是《鴨的喜劇》《秋夜》和《風箏》。民國教科書還時常選用一些魯迅的譯作,如《徒然的篤學》(作者鶴見佑輔)、《我的學校生活一斷片》(作者愛羅先珂)等,大多偏向文藝。①

與教材配套的參考書裡,還有「編者」對魯迅相關作品的詳細解讀。如《開明國文讀本教學參考書》中,對《孔乙己》的評論是,「這樣一個平常的墮落的酒徒,給作者這麼一描寫,遂使人深深覺到我國社會的冷酷和長衫幫的日即沒落」。解說《雪》:「這樣一篇小品文,實在是用詩的寫法來寫成的。如果把形式改排一下,便不啻是一首新體詩」。②

2、蘇區、敵後根據地、解放區自編教科書,大量選用魯迅雜文,突出其戰士形象

民國時期,在蘇區、敵後根據地、解放區,魯迅作品也被選入了各種教科書中。所選文章大都是具有政治性的小說和雜文。

比如,上世紀40年代,胡喬木主編的《中等國文》中,收有《孔乙己》《一件小事》《阿Q正傳》(節選》《林克多<蘇聯見聞錄>序》《我們不再受騙了》《大眾並不如讀書人所想像的愚蠢》等11篇,完全見不到《雪》《秋夜》這樣的散文。

1949年新華書店出版的 《初中國文》(第1冊),有關於魯迅的簡介,說他「是現代中國最偉大的文學家,五四前後及大革命時代,是小資產階級急進的民主主義者,以他的小說和雜文向舊社會戰鬥。大革命失敗後,思想上逐漸接近無產階級,反對蔣介石的反動統治及對日的不抵抗政策,領導『左聯』,抵抗國民黨的文化圍剿,成為無產階級的偉大戰士,卓越的共產主義者……」③沒有提及魯迅在文學及白話文上的貢獻。

1949年~1978年,魯迅在教科書中的地位,一度僅次於毛澤東

1949年後,魯迅作品成為中小學教科書的必備內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1950年所出《初級中學語文課本》和《高級中學語文課本》的「編輯大意」中說,「無論哪一門功課,都有完成政治思想教育的任務。這個任務,在語文科更顯得重要。要通過語文科來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不能單靠幾篇說理的論文」。在此指導思想下,大量魯迅作品被選入其中,包括《故鄉》《孔乙己》《祝福》《社戲》《為了忘卻的記念》《論雷峰塔的倒掉》等15篇小說、雜文和散文。這套教材所選魯迅文章涵蓋較廣,沒有特別偏重某一方面。

從1958年開始,教科書中收錄的魯迅雜文數量大增。《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對於左翼作家聯盟的意見》《中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和前驅的血》等出現在教科書中,目的是讓學生學習「魯迅先生的立場和精神」,「痛打、消滅資產階級右派分子」,以及「理解革命作家接觸實際社會鬥爭的重要意義」。這一時期,魯迅共有31篇文章被選入到教科書中。④

人民教育出版社被解散後,不再有全國統一的教科書,各地開始自編教材。1966後,因為魯迅作品不符合當時的政治形勢,一度從中學教材中消失。北京市編印的中學語文教材,一直到1969年才恢復了魯迅的《答北鬥雜誌社問》和《「友邦驚詫」論》。隨後,《論」打落水狗「》《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答託洛茨基的信》《孔乙己》《藤野先生》等15篇文章,先後出現在北京的中學教科書裡。在這一時期,魯迅的文章是馬恩列斯毛著作之外,學生們唯一能讀到的文學作品。以至於有人稱其在特殊時期「拯救了中國文化」。

還有一些魯迅文章,由於特殊的政治需要,陸續被選入課本。如「批林批孔」時期,《現代中國的孔夫子》進入教材;批判《水滸》及宋江時,《流氓的變遷》被選中。此類魯迅作品,在教材中被寄予的作用,如1973年吉林《語文教學參考書》之「教學要求」所言:「學習魯迅批判反動勢力的徹底戰鬥精神,不斷批判劉少奇一類騙子散布的『剝削有功論』等反動謬論,不斷提高階級鬥爭、路線鬥爭覺悟」。⑤

圖: 1949~1966年收入語文教科書的魯迅作品。引用自袁博雯《中學語文中的魯迅——從教材選編及教學角度再探討》

1978年至今,教科書中的魯迅文章,經歷了由多變少的過程

1、八、九十年代,教科書淘汰了一批政治性雜文,魯迅作品尚保留有20多篇

1978年秋所出的過渡教材,將教學目標恢復到1966年前。一些出於政治原因被過分解讀的魯迅文章,被剔除出教材。魯迅研究專家李何林就此曾論及,「聽說《對於左翼作家聯盟的意見》《答託洛斯基派》《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風波》等都被換掉了,不知是什麼理由……難道說是因為『四人幫』曾經歪曲利用過其中的意思或詞句當棍子打了人嗎?那不能由魯迅作品本身負責。」⑥這些文章政治意味過重,被認為不宜出現在中學教材中。

中學教科書選取的魯迅文章篇目,此後幾經變化。1981年修訂的初高中教材中選有魯迅文章23篇,其中小說8篇,散文4篇,雜文10篇,序言1篇。在這一版教材中,雜文數量依舊較多,《「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文學與汗》《我們不再受騙了》等都被保留。1990年修訂後,中學教科書中魯迅作品變為22篇,有著顯著階級色彩的《「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我們不再受騙了》等被拿下,民國時期即已入選教科書的《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等,重新回到課本中。

2、2004年後,高中語文教科書中的魯迅文章,通常只剩下兩三篇

進入21世紀,魯迅作品在教科書中的地位真正受到了撼動。

初中教科書變化較小,通常保留了8~10篇魯迅文章。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藤野先生》等。原先的《「友邦驚詫」論》《論雷鋒塔倒》被《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代替,《阿長和<山海經>》《風箏》等被選入到教材中。

魯迅作品在教科書中的變化,主要體現在高中課本裡。人教版2004年的教材,刪去《阿Q正傳》《藥》《為了忘卻的記念》等,僅保留《記念劉和珍君》《祝福》《拿來主義》。北師大版、廣東人民出版社版、江蘇教育出版社版的教材中同樣只有3篇,除共有《祝福》外,還涉及《吶喊》《論睜了眼看》《拿來主義》《阿Q正傳》《紀念劉和珍君》。收入魯迅文章最少的語文出版社版教材,僅選了一篇神話題材的小說《鑄劍》。⑧

2013年,初中語文教材刪除了《風箏》,保留《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老師表示,「對於初一學生而言,要理解魯迅在《風箏》當中想要表達的內涵和深度,確實有一定局限性」「《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閱讀起來還容易理解,而且相對有趣些。」

2017年新版義務教育語文教材,據溫儒敏在接受媒體訪談時披露,該版教材,「小學選入2篇魯迅作品,包括《少年閏土》等,初中選入6篇,包括《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等」,較以往又略有減少。

圖2:2013年之前各版高中教材收入魯迅文章情況,可以看到,《阿Q正傳》、《吶喊》等名篇已幾乎消失。引自袁博雯《中學語文中的魯迅——從教材選編及教學角度再探討》。

魯迅作品數量在教科書中日趨減少,是一個毋庸置疑的事實

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1978年全部152篇文章中,有9篇來自魯迅,佔總數的5.9%;2009年這一佔比減少至3.9%;2013年回復到5.3%。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1978年全部96篇課文中,有8篇是魯迅作品,佔到8.3%;2004年後剩下3篇魯迅文章,在65篇課文中,佔到4.6%。⑨可見,魯迅作品數量在教科書中日趨減少,是一個毋庸置疑的事實。

雖然如此,魯迅文章在教科書中的數量,仍遠多於其他作家。

一般認為,魯迅文章在教科書中被刪,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很多政治性過強的文章,如雜文《對於左翼作家聯盟的意見》《答託洛斯基派》《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在內容和主題上都早已不合時宜。二是一些魯迅作品過於艱深難懂。如溫儒敏曾對媒體解釋:「新語文課本對名家作品的增減主要考慮其是否適合現在中學生,考慮語文性。魯迅先生的一些作品對於現在的中學生來說,可能太深了,他們讀起來不容易懂」。⑩

不過,《阿Q正傳》、《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這類通俗易讀而涵義深遠的小說、寓言,從教科書中消失或幾乎消失(見圖2),似游離於上述原因之外。

綜而言之,近百年來,教科書中魯迅文章的數量,經歷了一個由少變多,又由多變少的過程。被選用的文章體裁,從以政治性雜文為主,逐漸轉移為為以小說和散文為主。魯迅作品曾在中學教科書中佔有很大比重,這是特殊政治環境所致。語文學習的目的,在於有效提升學生的語言水平及鑑賞能力,需要兼容並蓄更多的名家作品。僅就這一意義而言,魯迅文章減少至當前的比例,是一件好事(事實上仍遠多於任何其他作家);惟具體文章的保留與刪減,仍當具體評價。

圖:《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是一篇兼具文學性和思想性的優秀幽默寓言

注釋

①何雅琴:《探究中學語文教材中魯迅作品選篇歷史及閱讀教學》,上海師範大學2014年;③李景林:《教人為人抑或教人為奴——關於魯迅作品從教科書中大撤退的思考》,《文化學刊》2015年第1期;②④⑤薄景昕:《中學魯迅作品的接受歷程》,東北師範大學2007年;⑥薄景昕:《試論中學魯迅作品選編與政治文化的關係》,《魯迅研究月刊》2008年第7期;⑦袁博雯:《中學語文中的魯迅——從教材選編及教學角度再探討》,遼寧師範大學2013年;⑧黃茜、徐靜:《六個版本高中語文教材魯迅名篇未被大量刪除》,《廣州日報》2010年9月18日;⑨孫樂:《魯迅作品在中學語文教材中的增減研究》,閩南師範大學2015年;⑩李江濤:《專家詳解高中語文新教材為何調整魯迅作品》,新華網2010年9月10日

相關焦點

  • 人教版語文教材大調整:送走魯迅 迎來史鐵生
    不過,拿到人教版初一語文教材的老師們發現,課本出現了不小的變化:30篇課文中,9篇被更換,單元順序也做了較大調整。  在一線教學者看來,新教材更接地氣,有不少可圈可點的地方。  課文  更換9篇,改動1篇  今年新使用的人教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七年級語文教材中,30篇課文,有9篇被更換,一篇文章有改動。
  • 為什麼在語文課本裡,魯迅的文章越來越少
    而魯迅的思考方式獨立而深刻,寫作手法爐火純青,沒有一個字或標點是多餘的。多讀魯迅的作品,有助於孩子們學習如何將作文寫得內容豐富而形式簡潔。性格孤僻的魯迅,字裡行間蘊含著不露聲色的愛,從《閏土》到《孔乙己》,對學生而言,都是一種愛和美的教育。
  • 觀點‖適當調整語文課本中魯迅作品的內容更有利於魯迅文學的傳承
    先生的部分文學作品被撤出中學語文課本這件事,已經在網上流傳了很長時間。由於手頭沒有現行發行的人教版中學語文課本,故無法驗證其真偽。但是不管消息是真是假,有一點必須承認:時代變了,用發展的眼光看世界,我們應該根據現在青年人的讀書習慣和所處的社會環境去調整之前中學語文課本中很多年我們一直選取的某些魯迅先生的作品。
  • 現代社會中,魯迅作品是否應該撤出小學課本?
    魯迅,一個耳熟能詳和家喻戶曉的名字,街上任意拉一個人來問,他也能搖晃著腦袋嫻熟地背出「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大家對魯迅可謂是「愛恨交織」了,在單純懵懂的年紀時讀他如此晦澀難懂的文字,不可不說是精神上的一種「凌遲」。
  • 科幻作品入編語文教材 激發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想像力
    受教育部委託,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組織研製並發布了《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中小學生閱讀指導目錄(2020年版)》,《指導目錄》分為小學、初中、高中三個學段,其中小學110種、初中100種、高中90種。
  • 統編高中語文教材怎麼教?教材編寫組解讀思路
    普通高中《語文》全套教材共5冊,其中必修教材分上、下2冊,選擇性必修教材分上、中、下3冊。二是創新教材體例設計,以人文主題和學習任務群雙線組織單元。教材以培養學生的「理想信念」「文化自信」「責任擔當」為核心,細化出「偉大的復興」「使命與抱負」「青春激揚」等若干人文主題,作為單元組合和內容選擇的一條重要線索,發揮語文教材的鑄魂培元作用。以課程標準規定的12個學習任務群作為另一條線索,將其分解為若干學習專題,構成28個學習單元,落實語文素養的各項培養要求。
  • 魯迅文章孩子不能感知?網友:低估了孩子智商吧!
    今年新使用的人教版七年級語文教材中,9篇課文被更換,其中包括魯迅的文章《風箏》,一同消失的還有郭沫若、周國平等的作品,取而代之的是賈平凹(9月4日《河南商報》)  回應  「魯迅徹底退出」  之說不實  由於很多網站和微博在轉載《河南商報》的報導時更換了標題,並演繹出「人教版語文教材刪除魯迅文章」、「魯迅文章徹底退出義務教育教材」等說法。
  • 為什麼說魯迅的作品被陸續移出教科書?主要有3個原因,了解一下
    出於對大師的熱愛以及對事情的求證,我把孩子初中三年的語文教材逐一細查了兩遍。 得出結論:先生作品確有減少,我們那時好像每冊有幾篇,現在初中每冊1至2篇,但也並沒有完全移除教材,甚至先生作品都放在單元第一篇,這意味著什麼? 為什麼魯迅先生的作品在教材裡逐漸減少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3方面的原因。
  •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我所有小說加起來,不如魯迅一個中篇小說
    這句話出自魯迅先生《故鄉》,相信不少80、90後,對當時語文課本裡「月光下的閏土和猹」,對魯迅先生的文筆一定印象深刻。但對於00後來說,魯迅先生的文章,他們讀過、理解過的儼然減少了。這並不怪學生和老師,而是在源頭上——教材編撰時,教育工作者有意地「去魯迅化」。
  • 高中語文教材包括哪些重點學習內容?總主編告訴你
    三科統編教材樣本 冷昊陽 攝中新網8月27日電 普通高中語文教材總主編、北京大學教授溫儒敏今日透露,高中語文教材的重點學習內容包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國外優秀文化等。根據高中生的特點,教材聚焦培養「理想信念」「文化自信」「責任擔當」,使這三方面突出起來。而且把這三個方面細化為若干個人文主題作為線索,發揮語文教材鑄魂培元作用。另外,以學習任務群作為另外一條線索,落實語文素養的各項培養要求。
  • 周杰倫《蝸牛》或入選小學語文 出版社稱新教材脫胎換骨
    「新版教材更貼近兒童」  目前,語文版教材在廣東、湖南、福建、廣西、雲南、河南、寧夏等部分地區使用,共面向2000多萬名學生。  語文出版社社長王旭明昨日表示,周杰倫的《蝸牛》進不進入三年級的延伸閱讀部分尚未最後確定。
  • 新版高中語文教材設「勞動光榮」單元,古詩文佔全部選文近半
    8月27日上午,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普通高中三科統編教材有關工作情況。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在發布會上了解到,普通高中《語文》全套教材共5冊,其中必修教材分上、下2冊,選擇性必修教材分上、中、下3冊。
  • 部編版語文教材9月啟用:一年級生先識漢字再學拼音
    通知指出,教育部組織編寫了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語文和歷史教材(以下簡稱統編教材),義務教育一、二年級品德與生活和七、八年級思想品德教材名稱統一更改為道德與法治。 其中,義務教育六·三學制的地區,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七年級和八年級下(法治教育專冊)統一使用統編教材,語文一年級、七年級統一使用統編教材,歷史七年級統一使用統編教材。   此次部編版教材可謂是「大有來頭」。
  • 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統編教材古詩文數佔比近半 必修冊以「勞動...
    【新民晚報 新民網】今天上午教育部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即將於今年9月投入使用的普通高中三科統編教材有關情況,普通高中語文教材總主編、北京大學教授溫儒敏介紹,語文教材精選反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經典名篇,注重題材的多樣性和體裁的覆蓋面,從古風、民歌、絕句、律詩到詞曲,從諸子散文到歷史散文,從兩漢論文
  • 熱點丨語文教材拼音出錯?古詩出錯?官方這樣回答……
    >最近,昆明市民黃先生陪孩子背古詩時,發現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中《山行》一詩,寫的是「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白雲生處有人家。」無獨有偶,市民於女士也發現,孩子的一年級上冊語文課本中,有一個拼音:chua。「這是什麼字?」於女士很疑惑:是教材寫錯了嗎?最近,針對學生在使用部編教材中出現的疑惑,人民教育出版社也進行了解答,來看看有沒有你遇到的問題吧~01chuā和né是什麼字?
  • 統編高中選擇性必修教材語文目錄
    選擇性必修上冊教材目錄第一單元1 中國人民站起來了/毛澤東2 長徵勝利萬歲/楊成武*大戰中的插曲/聶榮臻3 別了,「不列顛尼亞」/周婷、楊興*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穆青、馮健、周原第二單元>10 *百年孤獨(節選)/加西亞馬爾克斯第四單元邏輯的力量一 發現潛藏的邏輯謬誤二 運用有效的推理形式三 採用合理的論證方法古詩詞誦讀無衣/《詩經·秦風》春江花月夜/張若虛將進酒/李白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蘇軾選擇性必修中冊教材目錄
  • 語文教材裡的「四大論證方法」邏輯混亂,是有害的
    四個備選項裡提到的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在語文教科書中,通稱議論文的「四大論證方法」。比如,「訴諸古代智慧/名人」就是一種典型的「訴諸無關權威」——無論多少古代名人談論過「陰陽五行」,無論多少古代名人談論過「風水命數」,都不能證明其真實性和正確性。當然,在現實生活中,最常見的「訴諸權威」式謬誤,是「有專家表示」、「有外國學者認為」、「西哲曾經說過」……諸如此類。事實上,即便是「訴諸相關領域的權威」,也須有所節制。
  • 部編版語文教材9月開學啟用:一年級小學生先識漢字再學拼音
    初中教材則減少課文篇目,增加了增加了課外閱讀、名著導讀和寫作的「份量」。教育部組織編寫的「部編版」語文教材。歷時5年編寫完成 新教材9月開學啟用 今年6月,教育部下發《關於2017年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和小學科學教學用書有關事項的通知》。
  • 王富仁:在我的感覺裡,魯迅是一個醒著的人
    《百年巨匠·文學篇》第一季共拍攝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 老舍、曹禺6位巨匠。《百年巨匠·文學篇》研討會暨開機儀式於2014年12月14日在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行,新華網、人民網、中國藝術報等報導了開機儀式。在我的感覺裡,魯迅是一個醒著的人。感到中國還有一個醒著的人,我心裡多少感到踏實些,即使對現實的世界仍然是迷濛的,但到底少了一些恐怖感。
  • 中小學語文課本被刪除課文大盤點,有你們的童年嗎?小心哭著看完
    老教授指出,某版本的語文教材上刪掉了太多優秀作品,除了《誰是最可愛的人》,還有《黃繼光》、《劉胡蘭》,這些都是好文章啊!老教授的觀點很明確,入選《愛迪生救媽媽》等國外文章沒有問題,文章主旨本身值得孩子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