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一個耳熟能詳和家喻戶曉的名字,街上任意拉一個人來問,他也能搖晃著腦袋嫻熟地背出「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大家對魯迅可謂是「愛恨交織」了,在單純懵懂的年紀時讀他如此晦澀難懂的文字,不可不說是精神上的一種「凌遲」。從解放前到現在曾經出現的中小學語文課本中的魯迅的文章有40多篇,從這龐大的數量中也可看出魯迅在文學和教育中的地位了。
語文教學上一直都存在對魯迅的文章過度解讀的問題,魯迅的作品對小學生來說是否太過深奧?它們是否應撤出小學課本?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小學生要理解魯迅,理解他的文章,自然是有難度的,然而其實很多大人也不十分懂。學魯迅的時候,小學老師敲著黑板要學生記住魯迅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至於文學造詣好在哪,思想深度深在何處,革命性又體現在什麼地方,老師自己也很難講,這是一種經歷和體悟之後才能說的問題,非常個人,讓講臺下面幾十個小學生都懂,很難做到。能做到的就只是把這些文章放在書裡,讓中小學生去讀,讀完後有什麼感想不論,起碼留在課本裡就能讓更多的孩子讀到,這就是播種的過程。魯迅的文字,一是有濃厚的情感,讓孩子們開個頭慢慢學,以後對於他們的心智多少是好的;二是魯迅的文法,確實透著其獨有的文學美感,在文白交替的時代出現的他的文章也確實很有價值;三是思想上,孩子對魯迅有過一個印象,今後再讀魯迅,也會有更多的感觸和發現,就如你我及大多數已經走過少年的青年人一般,循序漸進,但引子也是埋在幼時的。
魯迅的作品並不是只有雜文,更不是所有作品都是以思想性為其目的。魯迅之所以以文學家的身份受到廣泛讚譽,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對新白話文文學的探索,以及作品的文學水平。他的散文和小說,結構緊湊,文筆直白,環境渲染適度,人物塑造精準。除《阿Q正傳》外,大部分小說和散文都是容易閱讀的。如果不過度強調思想性,那麼這些作品細節豐富,結構簡潔,很多還饒有趣味,很適合於初級到中級階段的語文教育。事實上小學教材的選文,也多是突出其「文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