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中,魯迅作品是否應該撤出小學課本?

2021-01-09 克裡斯的李

魯迅,一個耳熟能詳和家喻戶曉的名字,街上任意拉一個人來問,他也能搖晃著腦袋嫻熟地背出「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大家對魯迅可謂是「愛恨交織」了,在單純懵懂的年紀時讀他如此晦澀難懂的文字,不可不說是精神上的一種「凌遲」。從解放前到現在曾經出現的中小學語文課本中的魯迅的文章有40多篇,從這龐大的數量中也可看出魯迅在文學和教育中的地位了。

語文教學上一直都存在對魯迅的文章過度解讀的問題,魯迅的作品對小學生來說是否太過深奧?它們是否應撤出小學課本?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小學生要理解魯迅,理解他的文章,自然是有難度的,然而其實很多大人也不十分懂。學魯迅的時候,小學老師敲著黑板要學生記住魯迅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至於文學造詣好在哪,思想深度深在何處,革命性又體現在什麼地方,老師自己也很難講,這是一種經歷和體悟之後才能說的問題,非常個人,讓講臺下面幾十個小學生都懂,很難做到。能做到的就只是把這些文章放在書裡,讓中小學生去讀,讀完後有什麼感想不論,起碼留在課本裡就能讓更多的孩子讀到,這就是播種的過程。魯迅的文字,一是有濃厚的情感,讓孩子們開個頭慢慢學,以後對於他們的心智多少是好的;二是魯迅的文法,確實透著其獨有的文學美感,在文白交替的時代出現的他的文章也確實很有價值;三是思想上,孩子對魯迅有過一個印象,今後再讀魯迅,也會有更多的感觸和發現,就如你我及大多數已經走過少年的青年人一般,循序漸進,但引子也是埋在幼時的。

魯迅的作品並不是只有雜文,更不是所有作品都是以思想性為其目的。魯迅之所以以文學家的身份受到廣泛讚譽,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對新白話文文學的探索,以及作品的文學水平。他的散文和小說,結構緊湊,文筆直白,環境渲染適度,人物塑造精準。除《阿Q正傳》外,大部分小說和散文都是容易閱讀的。如果不過度強調思想性,那麼這些作品細節豐富,結構簡潔,很多還饒有趣味,很適合於初級到中級階段的語文教育。事實上小學教材的選文,也多是突出其「文學性」。

相關焦點

  • 觀點‖適當調整語文課本中魯迅作品的內容更有利於魯迅文學的傳承
    先生的部分文學作品被撤出中學語文課本這件事,已經在網上流傳了很長時間。由於手頭沒有現行發行的人教版中學語文課本,故無法驗證其真偽。但是不管消息是真是假,有一點必須承認:時代變了,用發展的眼光看世界,我們應該根據現在青年人的讀書習慣和所處的社會環境去調整之前中學語文課本中很多年我們一直選取的某些魯迅先生的作品。
  • 語文教材裡的魯迅作品,減了多少?
    《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對於左翼作家聯盟的意見》《中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和前驅的血》等出現在教科書中,目的是讓學生學習「魯迅先生的立場和精神」,「痛打、消滅資產階級右派分子」,以及「理解革命作家接觸實際社會鬥爭的重要意義」。這一時期,魯迅共有31篇文章被選入到教科書中。
  • 魯迅《吶喊》:值得細品的中國現代文學作品之一,細道人生百態
    ——魯迅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曾字豫山,後改豫才,曾留學日本仙臺醫科專門學校(肄業)。「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
  • 為什麼在語文課本裡,魯迅的文章越來越少
    魯迅,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是當之無愧的偉大文學家和思想家。他以卓越的才華和犀利的文筆,寫下了無數驚世名篇,諸如:《朝花夕拾》、《孔乙己》、《紀念劉和珍君》、《祝福》等等。魯迅的文章適合中小學生看嗎?對於中小學生來說,學語文除了識字認字、造句作文以外,最根本的是學習如何思考。
  •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我所有小說加起來,不如魯迅一個中篇小說
    2003年,高中階段的語文課本,魯迅作品僅剩兩三篇,刪去了《阿Q正傳》《藥》等;2013年,初中的語文教材刪除了《風箏》,保留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2017年,新版義務教育語文課本,小學階段僅有2篇魯迅作品,初中有6篇。
  • 我們都應該讀懂魯迅,他用高聲吶喊,喚醒了那個時代的人們
    我猜這個人曾經一定是你在上學時期最不想在書本上看到的人名,不僅僅是因為屬於他的課本後面一定會有著「閱讀並背誦全文」的標記,更是因為屬於他的文章每一篇都是考試的重點,比起害怕見到他的名字出現在課本上,小編覺得你應該更害怕他的名字出現在試卷上,尤其是翻開閱讀題,發現正巧就是一篇他寫的你從來都沒有看過的文章的時候
  • 抗戰時期的小學課本,你見過嗎?
    她就是後來因作品《繁星》《春水》《寄小讀者》出名的作家冰心。1906年張之洞興辦兩湖師範學堂附屬小學。1912年此冊初版於辛亥革命後八個月,半年後民國成立,現代教育隨之奠基。1912年1月19日中國有了第一個學校課程標準,確立男女同校、小學廢除讀經和廢止獎勵出身等十四條。
  • 一組90年代的小學課本插圖:除了《將相和》,你還能認出哪些?
    相信大家對這個應該很熟悉吧?這篇文章是《少年閏土》,這是魯迅眼中"聰明、機智勇敢、見多識廣"的少年。不知道大家還記得多少這樣的故事情情節呢?這個是《賣火柴的小女孩》,算是很經典的一篇文章了,作者是丹麥著名童話故事作家安徒生,故事挺悲慘的,看著讓人很心酸,大家是否還記得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呢?這個不用多說都知道,這是《將相和》,畫面中是廉頗向藺相如負荊請罪的情景,這個故事也讓很多人覺得挺有教育意義的,不知道大家對這篇文章有些什麼感想呢?
  • 毛澤東三讀《魯迅全集》 稱他是現代中國的聖人
    版畫:《魯迅·1931》  「現代中國的聖人」  魯迅是毛澤東最為心儀的現代中國文學家和思想家,罕見地稱他為「現代中國的聖人」。魯迅1936年10月逝世前,曾託馮雪峰將自己編校的瞿秋白文學譯文集《海上述林》上卷,轉送在陝北的毛澤東和周恩來。毛澤東同時收到的,還有魯迅開列書目讓人去選購的一批書,其中就有《吶喊》、《彷徨》這些作品。初到延安,毛澤東在一所中學圖書館發現有不少魯迅的書,不斷派人去借來閱讀。  從1937年10月發表《論魯迅》演講開始,毛澤東就頻繁在自己的著述中引用魯迅作品了。
  • 為什麼說魯迅的作品被陸續移出教科書?主要有3個原因,了解一下
    我們也應該看到,魯迅先生的一些散文、小說等依然還在教材裡,比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與山海經》《藤野先生》《故鄉》《社戲》《朝花夕拾》,等等。 這些反映的是魯迅先生唯美有趣的兒童時代,以及孜孜不倦的求學時代,這些就比較匹配孩子們的現實狀況,所以相對來說,現代教材選材更為科學合理些。
  • 曾經的小學語文課文你還記得多少呢?這些小學課本你還有印象嗎?
    70年代的小學語文課本在全國還沒有採用統一的編制,但是很多學校都會使用人教版的教材,那個時候的中小學教材還是十年制的,語文課本非常具有時代特徵,但是因為處在70年代,所以並沒有收錄很多豐富的內容,不過,那個年代的課本內容雖然有限,卻依舊擋不住祖輩們對於知識的需求。不知道,你們看到這個圖片,是否能回憶起來小學時無憂無慮的時光呢?
  • 中小學語文課本被刪除課文大盤點,有你們的童年嗎?小心哭著看完
    小時候,新學期學校發課本的時候,我們的第一反應就是翻看語文教材,看看裡面有沒有好玩、有趣的文章,這種習慣就算是上了高中、大學也沒有更改。但是,伴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小時候許多耳熟能詳的文章都消失在語文教材中,留給我們的只剩下腦海中一片片殘缺的回憶。
  • 小學課本中的虛構故事,用了15年才刪除,輕鬆騙許多人
    假酒、假藥、假文憑,我們聽過不少,但好像很少聽說假課文,而事實上,為了增強說服力,教科書上經常會出現一些虛假名人事件,這些虛構的情節卻被當成了真事編進了小學課本裡。這個故事有兩個不符合邏輯的地方,第一:愛迪生出生於1847年,他7歲那年是1854年,而根據路直美在《闌尾外科百年來的變遷》的論文中提到,現代醫學公認的世界第一例闌尾炎手術為1886年,那是時的愛迪生已經39了,他又怎麼利用鏡子去幫醫生救媽媽呢?
  • 語文課本中的這些插圖,能認出8個以上的,當年一定是學霸!
    上中小學的時候,語文課本中經常會出現一些插圖,出版者會根據文章內容,為書本繪製相關的圖片,增加畫面感。語文老師們在上課的時候,有時會根據圖片內容為大家講解,對於學生來說,圖片比純文字更容易讓人理解。今天就帶大家重溫一下語文課本中的這些插圖,能認出8個以上的,當年一定是學霸!
  • 上世紀50到80年代小學課本的封面是這樣的,看完讓人懷念學生時代
    【註:本文作者原創作品,未經允許禁止抄襲。侵權必究!全網追蹤】   。   上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已經離我們遠去了,但是以前的課本仍留在這裡,今天我帶大家一起看一下上世紀5080年代小學課本和教材的封面,感受一下時間的魅力,懷念一下這已經逝去了的時光。
  • 從小學課本看芬蘭「小國」視野
    或許就是因為有自知之明,所以芬蘭能在整個國家的基本發展歷程與規劃上,不論經濟、社會、教育、法治,都儘量務實、踏實,也儘量與國際社會接軌,讓一代接一代的子民在基本教育下不斷提升,同時具備了國際化最重要的語言能力和外國歷史、地理等多元知識。國際化視野的形成、養成,除了能說流利英語或其他外語之外,如果對國際事物或周邊國家的認識不夠深刻,那流利的外語應該也只是停留在「應用工具」的層次吧!
  • 作家林清玄去世 終年65歲 林清玄入選小學課本作品有哪些
    文章《和時間賽跑》、《桃花心木》選入人教版、北師大版小學語文課本。1953年生於中國臺灣高雄旗山。畢業於中國臺灣世界新聞專科學校。曾任臺灣《中國時報》海外版記者、《工商時報》經濟記者、《時報雜誌》主編等職。他是臺灣地區作家中最高產的一位,也是獲得各類文學獎最多的一位,也被譽為"當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  2019年1月,所著《秋聲一片》榮獲首屆「東方文藝獎」散文獎二等獎。
  • 小學英語課本點讀
    小學英語課本點讀 烤魷魚英語:小學英語課本點讀!「小學英語課本點讀」與全國各套小學教材配套單詞表完全同步,直接取代點讀機,哪裡不會點哪裡!!! 本應用通過動畫視頻,圖解單詞、單詞帶讀,遊戲過關,單詞聽寫,交互練習等多維度記憶方式,幫助小朋友輕鬆快樂高效背單詞! 本應用使用先進的語音識別和智能學習技術,基於國外主流的少兒英語學習理論,由經驗豐富的重點小學英語老師設計而成。
  • 讀魯迅先生《藥》有感,吶喊自敘中控訴的,這是他的經歷
    想必大家對魯迅先生的《吶喊》並不陌生,魯迅先生的文章集小說充斥著小編的小學乃至初中生活,大家應該也是一樣的。魯迅先生的《吶喊》應該是小編第一本接觸的小說集,同時也發現了語文課本裡別樣的精彩,也是在無聊的課堂生活中畫上一一筆濃烈的色彩。所以這幾天小編又從地下室翻出了《吶喊》整部,又細細品味了一下,竟然有一種從未看過的感覺。
  • 魯迅的吶喊:你該看看這個病態社會中的不幸人,才知道什麼是吃人
    魯迅的小說幾乎都是為中國人的民族性格量身定做的,魯迅的大部分都是用當時社會最成功的一面,去諷刺當時最惡劣的社會現象,用平凡的事物展示了土豪們枯燥的生活,最諷刺的是,在魯迅的小說中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中國封建文明的歷史在每一頁上都寫著幾個字:仁、義、德。但是在魯迅的《吶喊》之中,所描繪的社會卻成了一個可怕的地獄,充滿了吃和被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