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昆明市民黃先生陪孩子背古詩時,發現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中《山行》一詩,寫的是「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白雲生處有人家。」
他覺得很奇怪,這裡的「斜」不是應該讀作xiá嗎?不是「白雲深處有人家」嗎?怎麼和當年自己學的不一樣了?
無獨有偶,市民於女士也發現,孩子的一年級上冊語文課本中,有一個拼音:chua。「這是什麼字?」於女士很疑惑:是教材寫錯了嗎?
最近,針對學生在使用部編教材中出現的疑惑,人民教育出版社也進行了解答,來看看有沒有你遇到的問題吧~
01
chuā和né是什麼字?(一年級語文上冊2單元)
答:這兩課是學音節,會拼就行,不必一一對應字詞。學生此時認字還少,也不能要求一一對應。
但是chuā和né還是有對應的字詞的。chuā的對應有「欻」,擬聲詞,形容動作迅捷。如「欻一下就把那張紙撕了」「那輛車在他身邊欻就過去了」;né則對應「哪吒」的「哪」。
有些方言地區的口語沒有chua這個音,讀起來會有些拗口,可能因此誤認為沒有對應的字詞,斷定是教科書錯了。
教材的音節教學採用的是「窮盡式」,拼出的讀音比較全,也比較多,修訂時可以考慮精簡一些,更適合學生學習。
02
一會兒的「兒」為什麼沒有注音?(一年級語文上冊《秋天》)
答:「一會兒」的「兒」在這裡讀兒化音。本套教材對兒化音注音的規則,就是「兒」字不注音,前一個字的音節後增加「r」。如,「一會兒」中注音就是「yí huìr」。教學中要提示學生在讀的時候自然兒化,避免讀成兩個音節。
注音方式的這種改變,是為了幫助學生讀好兒化音,與兒歌中的「話兒」(第43 頁)「船兒」(第56 頁)等加以區分。教學的時候要引導學生按照課文的注音進行朗讀,不必講規則,而是讓學生在大量積累的過程中逐漸體會到兒化的使用範圍。
03
為什麼課文裡的「一」字有3個讀音?(一年級語文上冊《秋天》)
答:為了幫助學生學習普通話,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教材在注音的時候做了變通的處理,直接注「一」變調後的讀音,如「一片片」「一會兒」(二聲)、「一群」(四聲),是為了避免講授規則,而是讓學生直接在大量的語言現象中體會「一」的不同讀音。
在教學的時候,不需要講變調規則,也不要過度拓展,只需要讓學生了解有這個現象,並且藉助注音在課文中讀準這幾個詞語就可以了。
04
刺蝟的「蝟」應該讀輕聲,為什麼教材中注音是wèi ?(三年級語文上冊《開滿鮮花的小路》)
答:從二年級下冊開始,教材不再全文注音,而是隨文給難字注音。難字隨文注音,所注讀音為漢字的單字音即本音,不是實際語流中的讀音。
輕聲是語言層面的語流音,按照教材注音體例,在語流中讀輕聲的字,教材標註漢字本音,如《開滿鮮花的小路》中「刺蝟」的「蝟」,《筍芽兒》中「嘮叨」的「叨」。這兩個字在語流中讀輕聲,學生在朗讀的時候自然語流音變。
如果學生無法藉助口語經驗讀好這類詞語,教師可以用示範朗讀等方式幫助學生掌握。部編教材後續冊次,也是按照此注音體例給難字注音的。
05
「白雲生處」還是「白雲深處」?(三年級語文上冊)
答:三年級上冊古詩《山行》中的「白雲生處有人家」一句,另有一個版本寫作「白雲深處有人家」。
在杜牧的《樊川集》中,用「生處」的較多,目前較為通行、權威的點校本《杜牧集系年校注》(中華書局2008年版)和《樊川文集校注》(巴蜀書社2007年版)也都作「生處」;「深處」則常見於他人著作對杜牧詩句的轉引,文獻價值遜於前者。
另外,從詩意上看,「生處」可以理解為「白雲形成的地方」,而「深處」則可理解為「雲霧繚繞的深處」,兩個意思都能講通。但明朝何良俊在《四友齋叢說》卷三十六「考文」中評述道:「杜牧之詩『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亦有親筆刻在甲秀堂帖中。今刻本作『深』,不逮『生』字遠甚。」直言用「生」字意境更佳。綜合考慮上述條件,教材便選用了「白雲生處有人家」這一版本。
06
「遠上寒山石徑斜」的「斜」怎麼讀?(三年級語文上冊)
答:「斜」在詩中讀「xié」。古詩讀音遵循現代漢語語音規範,提倡讀今音。
在這首詩中,有人認為韻腳字「斜」應該讀「xiá」,以與「家、花」押韻。其實,這三個韻腳字在當時屬於同一韻部,本是押韻的,只是由於歷史發展,語音不斷演變,現在讀起來變得不再押韻了,這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
不能說「xiá」是「斜」的古音,這一觀點缺少充分依據。不提倡為求押韻而隨意改讀字音的所謂「叶韻」的做法。
07
是《惠崇春江晚景》還是《惠崇春江曉景》?(三年級語文下冊)
答:古詩在不同版本中可能呈現出不同的文字面貌。
教材依據《施注蘇詩》(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東坡詩集注》(四部叢刊影宋本)《蘇軾詩集》(中華書局1982年版)等目前較為通行的版本,選用了「晚景」。
08
為什麼省略號後面還要加句號?(六年級語文上冊《好的故事》)
答:在某些情況下,省略號前後有其他標點符號,是符合標點符號用法規範的。如:「對政治的敏感,對生活的敏感,對性格的敏感,……這都是作家必須要有的素質。」「你這樣幹,未免太……!」(參見2011年12月30日發布的GB/T 15834-2011《標點符號用法》,4.11省略號4.11.3基本用法)
教材中選入的魯迅作品,其中的用字、標點等,尊重原貌不作改動。
你在學習語文教材的過程中,
還遇到過哪些疑問?
來說說吧~
來源:人民教育出版社官微
編輯:餘蘇晏
製圖:李春濤
責編:餘蘇晏
原標題:《熱點丨語文教材拼音出錯?古詩出錯?官方這樣回答……》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