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材裡的「四大論證方法」邏輯混亂,是有害的

2021-01-10 芥末堆

圖片來源:unsplash

下圖,是2000年重慶市普通高中招生統一考試(中考)語文試卷中的一道閱讀理解題。

四個備選項裡提到的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在語文教科書中,通稱議論文的「四大論證方法」。

圖:2000年重慶中考考卷中關於「四大論證方法」的試題

因為種種緣故,大多數初、高中生,沒有機會接觸到真正的邏輯課程①。這「四大論證方法」,在語文教科書中存在了數十年,極大地塑造了他們的思維模式,塑造了他們寫作和言說的邏輯。

可惜的是,這「四大論證方法」,本身並不是一個有邏輯的東西,有些甚至與邏輯背道而馳。

大有問題的「四大論證方法」

試分別言之。

(1)舉例論證。

所謂「舉例論證」,指的是列舉諸多相似事例,來證明論點的成立。

語文教科書中最典型的「舉例論證」,莫過於孟子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文。教科書節選的部分如下: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中,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裡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這段話裡,孟子舉了六個出身苦難而終成大人物的例子——舜、傅說、膠鬲、管夷吾、孫叔敖、百裡奚——進而得出「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這樣一個結論。

這種「舉例論證」無疑是錯誤的。

孟子舉出一萬個出身底層飽嘗苦難的成功者,他人亦可舉出一萬個出身顯赫未逢苦難的成功者。對多數人而言,苦難只是純粹的苦難,顯赫的家世卻意味著更好的教育、更寬闊的眼界、更多的機會。從苦難裡爬出來的人、還深陷在苦難裡的人,不願自己曾經嘗過、或正在品嘗的苦難時光毫無意義,說一些「感謝苦難的磨練」一類的話,是可以理解的。但如孟子這般,拿著六個例子,就來推銷「天降大任給你之前必先讓你吃苦」這樣的雞湯,就很不負責任了。

多數時候,「天將降大任」之前,先降下來的,或是好體制,或是好爸爸。

圖: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孟子兩章》之「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2)道理論證。

所謂「道理論證」,指的是引用經典著作中的見解、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公認的定理公式等,來證明論點的成立。這種論證方法,利用的是一般人畏懼、崇拜權威的心理。

在邏輯領域,「訴諸權威」是一種相當常見的謬誤——因為權威是有範圍的,「訴諸權威」有合乎範圍和不合乎範圍之別。比如,愛因斯坦在物理學領域的觀點值得重視,但他若在歷史領域發言,就須另當別論。著名電視主持人可以談如何做好節目,他關於「轉基因」如何如何的言論,卻未必值得信賴。

一個人可能會理性地訴諸相關領域的權威,學者、科學家通常會這樣做;也可能訴諸無關權威。比如,「訴諸古代智慧/名人」就是一種典型的「訴諸無關權威」——無論多少古代名人談論過「陰陽五行」,無論多少古代名人談論過「風水命數」,都不能證明其真實性和正確性。當然,在現實生活中,最常見的「訴諸權威」式謬誤,是「有專家表示」、「有外國學者認為」、「西哲曾經說過」……諸如此類。

事實上,即便是「訴諸相關領域的權威」,也須有所節制。比如,在缺乏學術獨立性的環境裡,「相關領域的學術權威」並不一定值得信賴。而且,「相關領域的學術權威」還存在著更新迭代的問題——在筆者所熟悉的歷史領域,因為史料的發掘和研究的深入,一、二十年前「史學權威」的觀點,也很可能已被新的結論取代。

圖:1984出版的《語文輔導 三年級用》(山西人民出版社,張文田/編)中,「革命導師」、「人民領袖」的言論引用,也被歸入為「道理論證」。


(3)對比論證。

所謂對比論證,指的是一種將兩種事物進行對照、比較,然後得出某種結論的論證方法。又稱類比論證。

對比或者類比,是人類最原始的一種理解世界的思維模式。比如,董仲舒為了證成其「天人合一」理論,曾做過這樣的類比:

人全身有366個關節,對應天一年有366天;人有12個大關節,對應天一年有12個月;人有五臟,對應天有五行;人有四肢,對應天有四季;人眼有開合,對應天有晝夜……

(原文見《春秋繁露》:天以終歲之數,成人之身,故小節三百六十六,副日數也;大節十二,分副月數也;內有五藏,副五行數也;外有四肢,副四時數也;乍視乍瞑,副晝夜也;乍剛乍柔,副冬夏也。)

略通邏輯者都明白,這種類比其實毫無道理,無任何科學依據可言(僅就實事實而論,人體也並無366個關節)。

可惜的是,這種無邏輯的類比,在理性未昌的舊時代,曾深入到民眾日常生活的各個角落。比如,《漢書》裡說「天無二日,國無二主」,其實,天有沒有兩個太陽,和國家可不可以有兩個最高領導人,並無任何邏輯關係,從前者無法推導出後者。今天,天上仍然沒有兩個太陽,國家卻不妨「三權分立」。②

今天的人在討論社會問題時,也仍然很喜歡使用對比推論。比如,有人覺得「禁槍問題」不值得討論,因為:

「當醉酒的司機碾壓了一個孩子時,我們追究的是這個醉駕的司機,而不是他所駕駛的汽車。當有人用槍射殺了一個孩子,我們追究的則是這把槍。我們難道不應該去追究用槍殺人的人,而不是槍本身嗎?」

這種類比,看似很有道理,其實不然。

被車撞死、被槍打死,固然有很大的相似性,但私人汽車是現代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私人槍枝卻不是。禁車帶來的害處,與不禁車帶來的好處,孰大孰小,顯而易見,這是公共輿論從來不曾將「禁車」納入討論主題的核心原因。禁槍的好處與害處、不禁槍的好處與害處,孰大孰小,則仍是一個眾說紛紜的話題。

現實生活中,很難找到兩個相似性100%(或接近100%)的事物來進行類比。所以,類比推理,往往只能提供某種「或然性」。這種「或然性」,在人類認知世界的歷史進程中,有著很重要的地位。但它在邏輯上,畢竟只是一種「或然性」。

圖: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是一部大量濫用類比論證的著作

(4)比喻論證。

所謂比喻論證,指的是拿日常熟悉的某些事物來作比喻,以證明某些論點。

比喻可以用來輔助敘述,將事物描繪得更形象,將問題表達得更清晰。但無論何種比喻,都不具備邏輯上的「論證」功能。

在先秦知識分子當中,孟子是相當喜歡用「比喻」來說道理的。他和告子討論人性的善惡,告子說:

「人性啊,就像那激流,東邊挖個口子就往東邊流,西邊挖個口子就往西邊流。人性不分什麼善或者不善,就好比水的流向不分什麼東或者西。」(「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

孟子的回應是:

「水的流向,確實不分東和西,但它難道也不分上和下嗎?人性本善,就好比水一定是往下流。人的本性沒有不善的,水的流向沒有不往下的。」(「水信無分於東西,無分於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告子也好,孟子也罷,都犯了拿比喻來論證某一觀點的錯誤。水往下流,與人性善或不善,可以說毫無邏輯關係。③

比喻,只能用來輔助表述,不能拿來構建邏輯;它是修辭手段,不是論證方法。

圖:1960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寫作基礎知識》一書,如此描述「比喻論證」。「四大論證方法」的由來

「四大論證方法」是如何進入語文教科書的?

筆者沒有見到確鑿的材料。大致可以肯定的是:它們進入語文教科書的時間,是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

在此之前,語文教材關於「論證方法」的介紹,雖無統一口徑,但多側重介紹歸納法與演繹法。

比如:1973年,山東夏津師範學院編寫的《語文教學改革資料選輯》中,關於「論說文的論證方法」,只提到了兩種:(1)歸納法;(2)演繹法。

1975年,湖南第一師範學校革委會編寫的《常用問題及其教學》一書,談及「論證方法」時,作為重點討論的仍只有:(1)歸納法;(2)演繹法。附帶還介紹了類比法、引申法、對比法、反證法和分層論證法。

圖:1975年出版的《常用問題及其教學》封面

1978年出版的《談語文教學》(山西人民出版社)中,出現了因果論證法、例證法、喻證法、剖析法。

人教版1984年3月第一版的高中語文第三冊裡,總結論證方法,共計八種:例證法、引證法、因果論證、正反對比論證、比喻論證、分層論證、引申論證、類比論證等八種。1987年第二版的高中語文第三冊,仍將論證方法總結為八種,但具體名目卻有很大變化,重新收入了歸納法和演繹法。

到了1994年前後,初中畢業生才被正式要求掌握四大論證方法:例證法、引證法(即道理論證)、對比論證法、比喻論證法。

圖:1994年,北京學苑出版社出版的教輔讀物《初中語文常用閱讀法指南》

此後長達約20年的時間裡,「四大論證方法」成了全國初中生必須掌握的語文常識。

這些所謂的「論證方法」,遮蔽了真正的邏輯教育。

早在1991年,「四大論證方法」尚未完全成型之際,已有一線語文教師指出,所謂舉例論證、道理論證之類,都不能算作「論證方法」:

「典型事例也好,科學原理也好,……並不是一種推理形式……都只是一種論據的存在形式,事例或原理,並不能稱為方法,更不能稱為論證方法。」④

在這根本稱不上「論證方法」的「四大論證方法」進入語文教科書之前,約在1988年左右,以「讓學生真正紮實地把基礎知識學好」為由,中學語文教材刪除了有關邏輯學的教學內容。

邏輯學者俞瑾,曾在當年撰文悲嘆:

「中學語文課本刪去原有的邏輯知識短文,許多語文教師對此表示不解,認為這是一個錯誤的決定。這件事也促使我想了許多許多。我想起著名語言學家王力教授生前說過:『語文水平的提高,有賴於邏輯思維的提高。』『要緊的是教學生怎樣運用思維。』……中學生正處在智力發展的關鍵時期,學一點邏輯知識有助於思維能力的提高,這方面我們不是做得太多,而是做得很不夠。幾篇邏輯知識短文,是文革以後才編人中學語文課本的,然而剛用了幾年,就給刪掉了。據說,這是為了『降低難度』,『突出最基本最主要的內容,讓學生真正地扎紮實實地把基礎知識學好。』邏輯難嗎?幾篇短文,講的是一些最基本的邏輯知識,並不比中學數、理、化教材中一些內容更艱深;恐怕主要不是因為它『難』,而是因為人們對它不重視。

「……西方人是深深懂得邏輯對於科學發展的重要作用的,故《大英百科全書》把它列在五大學科的首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編制的學科分類,將它列在七大基礎學科的第二位。對比之下,邏輯學在我們中國的地位卻是十分可憐。……甚至連兩千多年前亞里斯多德形式邏輯中那一點最基本的知識,要在群眾中普及還十分困難。在這種情況下,削弱中學的邏輯知識教學和邏輯思維訓練,恐怕只會貽誤我們的下一代。

「誠然,我們有引以驕傲的『四大發明』,還有『一百個世界第一』,但仔細想想,這些『發明』、『第一』基本上都屬於工藝技術,不需要也沒有什麼理論,火藥的發明人不會想到研究它的化學成份,火箭的首創者也無須解釋火箭上天的動力學原理;自然,也有人關心日蝕、月蝕、洪水、地震,但也僅限於客觀的記載;翻翻我們歷代思想家、理論家、改革家的浩卷繁帙、雄文巨著,有的是引經據典、託譬設喻之類,就是缺乏科學的論證、嚴密的推理,一句話,沒有嚴格意義上的理論思維。……今天我們有些中學生感到邏輯難學,也許正是由於邏輯思維能力薄弱;有些教師感到邏輯難教,可能也是由於自身邏輯知識欠缺。但是我們不能因此就迴避邏輯知識的教學以及推廣工作,乾脆來個『取消主義』,而是應當大力加強才對。」⑤

1988年,曾有媒體痛心疾首,斥責「中學語文教材刪去邏輯短文是十足的歷史性大倒退」,但邏輯學的相關內容,終究未能重回語文教材。稍後進入教材的,是由演繹法和歸納法退化而成的、邏輯混亂的「四大論證方法」。

圖:《思維與智慧》1988年第3期評論員文章

注釋

①短史記:久違了,邏輯常識:表揚一下2018年全國Ⅱ卷作文題

②殷海光,《邏輯新引:怎樣判別是非》,上海三聯書店,2004。

③鮑鵬山,《孟子的邏輯》,《隨筆》2002年第2期。

④陳友明,《關於論證方法的辨正》,《語文教學通訊》1991年第11期。

⑤俞瑾,《理論素養的提高需要邏輯——對中學語文課本刪去邏輯知識短文的一點異議》,《江蘇教育》1989年第3期。轉引自:俞瑾,《邏輯與語言論稿》,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10,第277~281頁。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短史記」,作者諶旭彬。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

1、本文是

芥末堆網

轉載文章,原文:

短史記;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布失實文章,只呈現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並希望被芥末堆報導,請您

填寫信息

告訴我們。

來源: 短史記

推廣: 芥末堆商務合作:010-5726 9867

相關焦點

  • 語文教材裡的魯迅作品,減了多少?
    全國中小學今日開學,包括語文教科書在內的統編三科教材正式啟用。每次語文教材改版,都會引發「魯迅作品大撤退」的議論,這次也不例外。百年來,魯迅作品在教科書中,經歷了怎樣的浮沉?①與教材配套的參考書裡,還有「編者」對魯迅相關作品的詳細解讀。如《開明國文讀本教學參考書》中,對《孔乙己》的評論是,「這樣一個平常的墮落的酒徒,給作者這麼一描寫,遂使人深深覺到我國社會的冷酷和長衫幫的日即沒落」。解說《雪》:「這樣一篇小品文,實在是用詩的寫法來寫成的。如果把形式改排一下,便不啻是一首新體詩」。
  • 初中語文議論文學習:如何快速判斷論證方法並分析作用
    初中語文議論文的論證方法的學習不應該被看成一個孤立的問題,應該是在整個知識能力體系中存在的。第一,在知識體系裡,這條知識承前啟後,如題主所給的PPT圖片,我把它標註出來,一共六條,「論證方法及其作用」位列第四。
  • 邏輯論證 vs 政治論證
    論證從類型上可以分為兩大類:邏輯論證和政治論證政治論證昨天那篇說了,是關於說服力的表現,說服力的表現分為叄個相對獨立的方面:人物魅力 character/credibility 情感影響力 emotion 和邏輯理性 reason and logic今天說邏輯論證。
  • 統編高中選擇性必修教材語文目錄
    選擇性必修上冊教材目錄第一單元1 中國人民站起來了/毛澤東2 長徵勝利萬歲/楊成武*大戰中的插曲/聶榮臻3 別了,「不列顛尼亞」/周婷、楊興*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穆青、馮健、周原第二單元大學之道/《禮記》*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5 《老子》四章*五石之瓠/《莊子》6 兼愛/《墨子》第三單元7 大衛·科波菲爾(節選)/狄更斯8 復活(節選)/列夫·託爾斯泰9 *老人與海(節選)/海明威10 *百年孤獨(節選)/加西亞馬爾克斯第四單元邏輯的力量
  • 小學語文教材被指失實:愛迪生救母親純屬虛構
    [提要] 民間研究團體會診小學語文教材,把幾個重要版本中涉及母親與母愛的文章為研究對象,研究發現存在「四大缺失」,分別是經典的缺失、兒童視角的缺失、快樂的缺失甚至事實的缺失,比如《愛迪生救媽媽》一故事就純屬虛構。
  • 教育部答覆全民普及邏輯知識建議:將加強邏輯學相關專業建設
    教育部在成文於10月23日的《答覆》中指出,加強邏輯知識教育,對於提升思維綜合素養和創新能力,推進我國基礎研究水平提升和創新型國家建設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教育部、中國科協採取一系列舉措,加強邏輯知識教育,推動提升全民邏輯知識素養。1.加強相關課程與教材建設。一是持續加強高校邏輯知識教育相關課程建設。
  • 高考語文,寫好議論文不難,五種論證方法,助你呈現精彩!
    高考語文,議論文寫作,五種論證方法,助你呈現精彩。初學議論文寫作的同學,覺得自己已經掌握了論點論據論證的三要素,但動起筆來寫文章的時候,有時會在文體上出問題。所謂在文體上出問題,也是一個由質變到量變的事兒。
  • 統編高中語文教材怎麼教?教材編寫組解讀思路
    普通高中《語文》全套教材共5冊,其中必修教材分上、下2冊,選擇性必修教材分上、中、下3冊。一、編寫思路教材編寫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突出正確政治方向和價值導向,注重發揮語文課程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功能,強化綜合性、實踐性,著力提升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一是統籌安排教材內容,有機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按照「整體設計,自然滲透」的思路,精心選擇課文,設計學習任務。
  • 中考語文乾貨:議論文中論證方法的識別及作用
    這一節,我們談談中考語文是體重,論證方法的識別及作用。上述四種論證方法是最常見的,也是考試中常見到的。論證是藝術,也是學問接下來,我們聊一聊論證方法的作用。我相信這是大家最關心的話題,在回答這一類題目的時候,我們建議大家首先要有一個整體的思路,即你的答案構成應該包括三個方面:①這裡使用了某某論證的方法;②這種方法的使用,更好地論證作者的什麼觀點;③這種方法有什麼樣的作用,起到了什麼樣的效果。
  • 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爭議與回應
    實行三科統編的原因,教育部給南方周末記者的答覆是,「中小學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三科教材意識形態屬性強,具有特殊重要的育人作用。三科教材由國家統一組織編寫和使用,這是中央做出的重大決策部署。」一直以來,語文教材都是公眾關注的熱點。早在2009年,郭初陽和蔡朝陽、呂棟等幾位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進行了一項課題研究,後出版成《救救孩子——小學語文教材批判》一書。
  • 一年級小學生語文教材裡有個東西,可能你都沒學過!
    這兩天發現小孩在學一個東西,是一年級部編版語文教材裡的一部分內容。這個東西上海小囡大概都沒學過,群裡的爸媽議論紛紛,有的媽媽疑惑這是啥東西,拼音非拼音,英語非英語,有媽媽認為這是鍛鍊小朋友記憶力的東西,還有猜是德語、俄語的。那這究竟是個啥玩意呢?
  • 高中語文統編教材「選擇性必修」新在哪裡?總主編溫儒敏詳解十大...
    一起來聽中小學語文統編教材總主編、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北大語文教育研究所榮譽所長溫儒敏先生的講解。教材編寫所要考慮的語文核心素養,就大體參照了這些分級描述。其實高考命題也會參照這些質量描述。我這裡提醒大家備課時關注一下梯度問題,是必要的,讓你的教學設計和教學行為也有個「度」。現在網上各種教案都有現成的,備課太容易了,拿來就用,撿到籃子裡都是菜,這恐怕不行。語文教學長期以來被詬病,就是缺少標準,隨意性很大。現在新教材力圖體現學業水平不同層級的梯度,大家要體會這方面的用心。
  • 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識字教學原則與策略
    統編語文教材(以下簡稱教材)在課文中對生字詞的數量並沒有明確的限制,字詞的梯度比較大,主要強調教學識字方法和學生自主識字。本文希望通過梳理統編語文教材識字的編排,為「三區三州」語文教師有效進行識字教學提供支撐。統編語文教材強調漢字的根本地位和重要性,重視識字方法的訓練,強調學生自主識字以及在生活中的積累與應用。識字教學不是閱讀教學的附庸,但也不能同閱讀教學脫離開來。
  • 在綜合實踐中學習語文——統編教材中的語文綜合性學習簡說
    原標題:在綜合實踐中學習語文——統編教材中的語文綜合性學習簡說語文綜合性學習及其基本特點綜合性學習是新中國成立後第八輪課程改革的亮點之一,在2001年開始的這輪課程改革中,各學科都設置了綜合性學習的內容。
  • 教材頻被糾錯:語文、數學、英語均未能倖免(圖)
    鄭州教師彭幫懷近年來多次對教材進行糾錯。2006年,他為蘇州教育出版社出版(以下簡稱蘇教版)語文教材挑出60多處標點符號錯誤。之後,又為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語文教材糾錯。9年糾錯,有的有判決,有的法院不予受理,僅僅是投訴。
  • 人民日報:一位語文老師的思考
    不是說不在語文這個圈子,就沒有評論的資格,而是因為關於語文的爭論,往往摻雜著太多情緒,或者囿於個人經驗。表面的喧囂無助於解決真問題,真問題的解決一定要緊緊依靠語文學科的專業化研究,專業化研究的缺失恰是癥結所在。   以教材編寫為例,教材編寫不是簡單的選文章,其實質是語文課程的科學構建。如果教學目標不具體,教學功能未定,一篇課文「教什麼」,放在「哪兒教」,就存在無限的可能性。
  • 初高中語文銜接,議論文寫作高手,從掌握常用論證方法走起
    先前我們講過議論文的結構,本文再講一講一些論證的方法。統共七種論證方法如下:例證法、引證法、比較法、歸謬法、喻證法、歸納法和演繹法。下面重點講解高考寫作常用的四種論證方法。能用好這四種方法,便算是夯實了議論文寫作的基礎。1.舉例論證法此法也叫事例論證法,作為常見,就是用典型的令人信服的事例來證明自己論點正確的一種方法。為啥要舉出一些名人的例子呢?
  • 部編語文一年級上冊教材解讀——教學建議
    語文園地裡關於拼音有哪些安排呢?一個是在具體的音節中去辨析形近字母,放在音節中辨析。也是小學語文教材,尤其是低年級教材特別重視和努力,不斷推進的方面。這次從兩個方面來做。一個就是科學選擇字種,因為識字寫字首先面臨的一個問題就是識什麼,寫什麼。
  • 語文答題技巧最新匯總 2020高考語文答題模板公式 小說詩歌答題方法
    在高考語文複習固然是一個逐漸積累的過程,但掌握一定的語文答題公式和模板將在考試中事半功倍,學會一定的語文答題技巧才能快速提高語文分數,可以說語文萬能答題公式模板是考高分的捷徑。下面是 小編總結的語文高分模板,希望可以給考生一些參考。
  • 高中語文教材包括哪些重點學習內容?總主編告訴你
    三科統編教材樣本 冷昊陽 攝中新網8月27日電 普通高中語文教材總主編、北京大學教授溫儒敏今日透露,高中語文教材的重點學習內容包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國外優秀文化等。教育部今日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高中三科統編教材投入使用及義務教育三科統編教材全覆蓋工作情況。溫儒敏介紹,高中語文此次一共編了5冊,分為必修教材上、下2冊,選擇性必修上、中、下3冊。在內容上統籌安排,有機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按照「整體設計,自然滲透」的思路選擇內容,設計學習任務。選文強調導向要正面,要文質兼美,深淺也比較適合,具有經典性和時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