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議論文的論證方法的學習不應該被看成一個孤立的問題,應該是在整個知識能力體系中存在的。
第一,在知識體系裡,這條知識承前啟後,如題主所給的PPT圖片,我把它標註出來,一共六條,「論證方法及其作用」位列第四。
第二,除了應對考試的需要,議論文論證相關知識,對學生個體的發展,也意義深遠:既是此前學習的概括提升,也是將來高中的議論文寫作,乃至步入工作崗位之後依然重要的本事。
「掌握論證方法及其作用」的意義,從以上從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其實是在對上圖第5條「議論文結構分析的展示」進行運用的示範。
現實的教學活動中,知識的展現和傳授相對簡單,能力的培養,卻任重而道遠。比如論證方法及其作用,主幹的知識和答題的技巧,不過五種而已,只需下列圖表就OK:
背圖表確實不難,因為靜態的知識獲取和傳授,畢竟容易。
但形成能力,卻需要正確的思考方向,和有針對性的練習。教學中,必須有示範,向學生怎樣去運用知識。
切記,能力的形成是從模仿開始的,從模仿到創造性運用,自如之後,能力便呼之欲出。
比如說,我們在教學活動中,選取了許多相關的題目,一一給學生分析示範,這就叫做舉例論證法。
在學習的過程中,有的同學勤奮認真,善於思考,接受得非常快,有的同學則相反,你批評了他,這叫正反對比論證。
在學習對比論證的過程中,有的同學有畏難情緒,老師告訴他,掌握了論證方法,就相當於有了應付此類題目的武器,這叫做比喻論證。
另兩種,道理論證和引用論證,也要在教學實踐活動中向學生展示。
能夠被運用的知識,才是有價值的知識;能做到活學活用的老師,才能教出高能力的學生。剛才說的這一段,符合「知識小結」圖片中的第6條:聯繫生活,發表見解。(課堂教學實踐也可以看成廣義的生活。)
語文的教學,其實是把生活的道理,在語文課堂上進行提升和總結;用這種示範意義,激發學生的興趣,提升他們的水平。教學成果反饋在考試中,閱讀是用理論拆解文本,寫作是在理論的指導下組裝文本。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閱讀和寫作,其實一種能力的兩方面運用。剛參加工作,教初中語文的時候,體會的並不深刻,後來陸續教高中語文,編寫了幾本書,又有機會講授本科生的基礎寫作,才有一種豁然的感覺。
語文教學工作已經做了很多年,發現看起來堅守正道,講語文知識就講知識,上語文課不拓展不扯別的,認為語文能力和天賦有關的語文老師依然很多。
做老師,要儘量站得高一點,儘量視野寬廣,不但自身可以進步,學生也因此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