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寫作文,是有次第的。
牙牙學語的時候,口語的句子還不成系統,小學階段,就已經會寫幾百字的記敘文;初中階段要求敘議結合,而高中階段,則要學會寫有點深度的議論文。
議論文寫作,門道很多,今天便只講一講用好比喻論證的3條原則。
不講概念,只舉例子看效果。
例子的次第,是從自然,到日常,再到文學作品。
1、從自然事物看見真理
按照這個原則,人們想把道理說明白,必須藉助身邊的實在事物,這樣的事往往首先是自然的事物。學過的課文,荀子的《勸學》,還有「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典故,都是這樣的。
宋朝人喜歡在詩裡面講道理,如: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像這首詩,也是從自然現象出發,很自然的引出生活哲理。枯燥的理論,因為穿上感性的外衣,變得讓人願意接受,成為了千古名篇。
再如臺灣作家龍應臺的一次演講:
這裡面先告訴大家,湖岸上有白楊樹,並且肯定它客觀的實體的存在。
這一段,由生活現象開始引而伸之,先肯定白楊樹倒影的存在,再講述倒影的特點。
此段把白楊樹和倒影進行對比,指出人們重視現實,忽略心靈。
這一段,點題。
綜合來看,以上四段文字,作者通過對白楊和白楊在湖中的倒影這一自然現象的描述告訴讀者:除了岸上的白楊樹之外,我們的生活和文學之間的關係其實就像白楊和它在湖中的倒影一樣,岸上的白楊是一個實體的、理性的世界,湖中的倒影則是一個藝術的、心靈的世界。
像這樣的從自然事物出發的比喻,是不是深入淺出,把看不見摸不著的抽象的理論,給說透了呢?
2. 從生活現象見真理
初中課文《鄒忌諷齊王納諫》,就是如此。鄒忌和徐公比美。妻、妾、客的讚美各有其因。他從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以他自己的切身經歷設喻,諷諫齊王除蔽納諫。
再如高中課本中魯迅的《拿來主義》:
「一所大宅子」,比喻祖先留下的文化遺產,「魚翅」「鴉片」「煙槍和煙燈」「姨太太」,分別比喻文化遺產中的各種精華與糟粕, 「吃掉」「送到藥房」「毀掉」「請她們各自走散」,各自比喻我們對待傳統文化中精品與糟粕應持的不同態度。這篇經典的文章,運用精妙的比喻,避免枯燥的說教,將「如何對待文化遺產」這個抽象的議題闡述得形象透徹,饒有趣味。非常值得大家玩味學習,學習比喻論證的時候,一定要琢磨學習。
3.從經典名著中提取比喻論證
名著的提供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比喻,這裡只能說比喻。
比如說《西遊記》,「取經」一詞,可以是師徒四人的克服艱難險阻修成正果的經歷,也更有許多比喻義。
依照這個辦法,還可以按照小說情節,提煉挖掘其他詞語的比喻意義:
悟空頭上的「金箍兒」,可以比喻社會規範;「西天取經」除了故事,還可以比喻人的修心斂性的過程。一個人要想「成人」,就必須自覺接受社會規範的制約,也就是給自己戴上「金箍兒」,有了這個前提,才可以開始走向成功的漫漫旅途。
學習,上乘的是心法,但也不能無視具體的技巧。
最後略微提一下比喻論證的技巧,喻體要新穎獨特,貼切自然。行文既要有比喻,又要有感悟,只有通過闡釋才能揭示本質。
要注意和例證法,引證法,類比法,對比法之間的關係,要會綜合的使用多種論證方法。
要注意句式的美,如長短句,整散句,排比句,設問句反問句等。
立足文化文學,專注初高中語文學習。獲取更多學習支持,關注:人生底色看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