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比喻的重要性,以及比喻如何用。
為什麼有的人說話活靈活現,有人語言乾癟無味?為什麼有人講道理生動貼切,有人卻給人囉裡囉嗦婆婆媽媽的感覺?
其中自然有很多原因,但是很大的原因,是差在會不會運用比喻上。
比喻是重要的
有了比喻就有了對比,所講的內容就有了依託,那種懸在半空不著邊際的感覺,就變得可以把握了。
人都是對具體可感的事物,才有感覺的。比喻的作用就是強化了事物的具體和感性。
比喻真的有這麼重要嗎?
赤裸裸的真理,雖然人們相信,卻不願意接受,但是如果運用比喻的方法給真理穿上衣服,真理將會大受歡迎,到處展現不同的風採,發揮更好的作用。
古典詩歌中比喻運用的例子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這麼好的句子,形象又生動,妙在何處?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形象而又具體,效果因何而達到?
從傳播的角度來說,比喻可以降低與受眾溝通的成本,提高溝通的效率,它能用人們所熟知的事物,來展現或描繪人們所陌生的事物和概念。
就看一看上面的例子,無形無影的離愁別恨,是非常抽象的,但是用一江春水來比喻它,則化無形為有形,有誰沒有見過浩浩殤殤的春水呢?愁如此之多,立刻變得具體可感。
站得高才能看得遠,任誰都知道的道理,但泛泛說來卻不過如此。而「浮雲遮望眼」,這樣的詞大家讀了,還會僅僅指眼前的煙雲嗎?
蘇東坡,也是非常善用比喻的,他的《百步洪》中:
「如有兔走鷹隼落,駿馬下注千丈坡。斷弦離柱箭脫手,飛電過隙珠翻荷。」
就這樣的四句詩裡,竟然包含了七個比喻。以此來寫懸流湍急,亂石激濤,也是夠形象的。
七個連用的妙喻:有如狡兔疾走,有如鷹隼的猛落,有如駿馬奔下千丈險坡,這前兩句,乃是寫出了水波的猛勢;
有如斷弦離柱,有如飛箭脫手,有如飛電之過隙,有如荷葉上跳躍的水珠,光怪離奇,勢難控制。這後兩句呢,是寫乘船船于波濤之上動蕩的情景,傳神的渲染出了聲勢。
現當代文學作品中比喻運用的例子
但是比喻又不僅僅在古典詩詞中,現當代優秀的文學作品,也大多因妙用比喻而增色。
於是想到錢鍾書的《圍城》,比如裡面關於方鴻漸船上偶遇的鮑小姐的描寫:
有人叫她「熟食鋪子」,因為只有熟食店會把那許多顏色暖熱的肉公開陳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為據說「真理是赤裸裸的」。鮑小姐並未一絲不掛,所以他們修正為「局部的真理」。
之前我們講過比喻是是抽象為具體,那麼這一句子中,則是反其意而用之,把人體比喻為真理,人體是具體的,而真理是抽象的。反其意而新鮮的用法,則足以給人一些啟示。
還有關於文憑的:
這一張文憑,仿佛有夏當、亞娃下身那片樹葉的功用,可以遮羞包醜;小小一方紙能把一個人的空虛、寡陋、愚笨都掩蓋起來。自己沒有文憑,好像精神上是赤條條的,沒有包裹。
假的文憑,不過是一張紙,但是錢鍾書卻引用了《聖經》的典故,極具反諷的意味。
同樣出自錢鍾書的比喻:
忠厚老實人的惡毒,像飯裡的沙礫或者出骨魚片裡未淨的刺,給人一種不期待的傷痛。
這個,就是正常運用的。把「惡毒」比喻成砂礫和魚刺,且說了後果。
外國文學作品中的比喻
說完了中國,我們略微看看外國的文學作品。
英國作家毛姆有一本書,書的名字叫做《閱讀是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發現沒有,書名就是比喻;
海明威論創作:永遠不要倒空我的創作之井,但當創作之井還有一些水的時候應該停止,然後讓夜晚補給它的泉水自行將其注滿。
如果僅僅說創作來源於生活,就沒有這樣效果。
(提升寫作能力,內含寫作素材,粉絲福利優惠15元)
史蒂芬妮·梅爾的《暮光之城》:
「清晨透過窗戶,濃厚的大霧是我唯一所見,我感到幽閉恐懼正向我襲來。這兒就像個籠子似的,根本看不到天空。」
主人公生活環境如同籠子,本體和喻體之間的相似點,是無法看到天空,也無法逃離,壓抑、陰霾的感覺,由此得以傳達。
另外有一些我們熟悉作品的題目,如《套中人》《變色龍》,其本身就能讀出比喻的意味。
生動的傳達形象,營造氣氛,感染讀者,在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中比喻功不可沒。
比喻讓議論文增色
同學們寫作議論文,也同樣不要忽略比喻的作用。
有許多題目本身就可以是比喻,如《理想的階梯》,《讓思維插上翅膀》,如果想把作文寫出新意,大家可以從作文題目上來入手,比喻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
在行文當中,也有許多寫作的素材,我們司空見慣,只是他們也是比喻,如長徵路中國夢園丁,他們的好處同樣是化抽象為具體。
讓語言穿上漂亮的衣服,讓思維身著華服,讓你的文章亭亭玉立,楚楚動人,自然會打動閱卷老師,得到較高分數。
(作文包含知識點,粉絲福利優惠5元)
語文不只是知識,活學活用不讀死書方可高能又高分
語文不只是套路更是思想:能了解人生世相,語文也就簡單了
高中語文,提升能力的有效方法,要讀就讀整本書
初中語文,作文沒素材?不可能!用好回憶體,不盡素材滾滾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