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今天是2月28日,由於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影響,我們暫時還開不了學!在結束了必修三第一、二、三單元古詩文的學習之後,網上直播課程還要進行一段時間。從今天起,轉入必修三第四單元現代文的學習。由於現代文特別是小說課文篇幅較長,大家手頭又沒有課本,教師上課又不能將文本完全呈現,所以從今天起,原創文章公眾號「劍鳴濤聲」在原來推送課標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教材課文學習輔導文章時,又有了兩大改進:一是提供電子課本本課學習內容截圖,按順序插入指導文章中;二是提供所有課後「思考與練習」的答案截圖。在閱讀文章時,一定不要認為插圖只是陪襯!同時提醒各位:現代文教學更要重視課前的及時預習和課後的複習鞏固!因為教師上課時不能完全呈現文本,只能抓住單元教學重點,簡明扼要進行點撥;學生聽課時師生互動受限,不能像課堂授課那樣充分交流。只要您加關注,每天都可以按時收到相關課程的學習指導文章!和二、三單元一樣,一天一課,同學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時間安排,靈活機動的適時適地學習!——只要您想學,打開手機就能學!課餘還可以讀一讀本號每天都會準時推出的一篇原創文章!
今天推出第四單元第13課:
13宇宙的邊疆
一.單元學習內容:
科普文章
二.單元學習要求:
1. 要重視科學精神的培養,關注科學探索的過程,感受科學家在探求真理中所表現的人格魅力。
2. 注意審美鑑賞,感受科學思維及其語言表達的特殊美感。
三.本課學習目標:
1.了解解說詞的特點,了解有關宇宙的基本知識,培養篩選並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2. 釐清本文的說明順序,歸納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
3.梳理文章結構,分析文章的說明方法和語言特色。
4.理解人類探索宇宙的重要意義,培養熱愛科學的精神。
四.教材課文原貌:
五.作家作品和文體介紹:
卡爾薩根,美國科學家,科普作家。被稱為「大眾天文學家」和「公眾科學家」
科普說明文是介紹、普及科學知識的說明性文體,大致分兩類:一是科學說明文,以傳授一般科學知識為目的,有很強的科學性,嚴格遵循科學原理,語言簡潔、平實、淺顯易懂;一是科學小品文,多用文藝筆調介紹科學知識,闡述科學道理,常藉助生動比喻、有趣聯想,在講清科學道理的同時,使讀者得到感情陶冶和藝術享受。
需要著重指出的是,此類文體是過去一段時間高考常考文本,稱之為科技文閱讀(自科文和社科文),2007年以後,此類文本閱讀演變成論述類文本閱讀,取材多為社會科學領域,少有自然科學領域,但命題方式和解題的思路、方法和技巧毫無二致,完全相同,要高度重視!
科普文章,其實就是說明文。說明文閱讀要抓住說明的事物和事物的特徵來進行。說明方式有平實說明(客觀說明)和生動說明(科學小品的文藝性),說明方法主要有:有舉事例、分類別、列數據、作比較、畫圖表、下定義、作詮釋、打比方、摹狀貌、引資料等10種。
需要說明的是:比喻和對比,在記敘類文章和文學作品中,就是兩種修辭手法,在說明文中是兩種說明方法,在議論文中是兩種論證方法。
具體到本文,這是一篇講述關於宇宙的探索問題的科普說明文,是一部電視片的解說詞。宇宙是無邊無際的,題目意思是要說明宇宙的範圍、構成等問題。
解說詞,是對展覽、實物、、影視、圖片、名勝古蹟或歷史文物等進行解釋說明的一種文體。根據被解釋的對象,解說詞分文學性解說詞和平實性解說詞兩類,對應說明文的生動說明和平實說明兩種方式。景區導遊的解說和電影電視風光片的解說,多用散文手法,既有抒情,又有解釋說明,語言絢麗多彩,情感真摯濃鬱;用於科普影片、新聞紀念片的解說詞,多用樸實真摯的語言。解說詞具有以下特點:
1. 語言通俗、平易,讀起來順口,聽起來順耳。
2. 緊扣實物和形象進行解說。
3. 注重文藝性。
六.導語設計:
一說到人類生存的空間有限,我們常說的一句話是:「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或是「地球是人類共同的家園」,甚至用「地球村」三個字來概括。實際上,地球處在宇宙之中,浩瀚的宇宙無邊無際。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篇電視片解說詞——《宇宙的邊疆》。此處的「邊疆」就是「邊界」「疆界」的意思。
七.基礎知識一覽:
八.問題設計:
1. 本文是一部大型電視片的解說詞,說說作者是按照什麼順序來介紹宇宙的,歸納各部分的主要內容。
2.人類認識宇宙是從地球開始的,為什麼作者的解說,不沿人類認識發展的軌跡進行?
3. 作者對宇宙有怎樣的認識?
4.作者對人類有何認識?
5.文中大段的議論和抒情,是否幹擾了對宇宙的說明?
九.主旨點睛:
本文既是一篇解說詞,也是一篇科普作品,更是一篇優秀的科學小品文。作者以形象、精美的語言向人們介紹有關宇宙的知識,展示宇宙的浩瀚無邊和神秘莫測,激起人們探索宇宙的強烈欲望。
十.藝術特色:
1.思路清晰,結構嚴謹;
2.語言準確,邏輯性強,科學規範;
3.說明、議論、抒情相結合,使文章內涵豐富,具有人文色彩。
(要求:你能一一舉出實例來嗎?)
十一.板書設計和課後習題答案:
【附】問題設計參考答案:
1. 按由遠及近的空間順序,從整體到局部(從大到小)來說明,可分四部分:
①探索宇宙奧秘及意義(1-6段:宇宙)→②宇宙中的星系(星系群、子星系)(7-11段:星系)→③星系中的恆星(銀河系)(12-15:恆星 )→④星系中的行星(太陽系)(16-18段:行星—地球)。
2.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作為電視解說詞,從攝影角度來看,從整體到局部便於把握;再者,課文的介紹順序符合宇宙演化規律:先有宇宙,次有星系,再有恆星和行星。換言之:宇宙由星系組成,星系由銀河系、太陽系等等組成,銀河系由恆星組成,太陽系由行星組成,地球是行星中的一個。
3. 宇宙遼闊無垠,神秘莫測。人類生活的地球,只是宇宙中的滄海一粟,其存在可能僅對人類有意義,宇宙不因地球和人類而存在(換種說法就是:地球和人類相對於宇宙而言,無足輕重,太渺小了!)人類未來取決於對宇宙的了解程度(就像了解自然才能利用自然一樣!)
4.相對於遼闊宇宙,人類是渺小的;人類關心的大多數問題於宇宙而言微不足道,毫無意義;但人類是勇敢、光榮的,因以其渺小探索廣闊,在渺小中迸發偉大。
5.生動說明更能感染、打動觀眾,激發起對宇宙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