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一位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
一.單元學習內容:
科普文章
二.單元學習要求:
1. 要重視科學精神的培養,關注科學探索的過程,感受科學家在探求真理中所表現的人格魅力。
2. 注意審美鑑賞,感受科學思維及其語言表達的特殊美感。
三.本課學習目標:
1.釐清文章思路,探求科學研究的思維過程。
2. 學習作者藉助想像,採用擬人化手法介紹科普知識的方法。
3.了解作者的「教育歷程」,學習他執著奮進的精神。
四.教材課文原貌:
五.作家作品和文體介紹:
加來道雄,日裔美國理論物理學家,超炫理論的奠基人。主要著作有《超越愛因斯坦和超空間》《平行宇宙》《構想未來》《超越時空》。
科普說明文是介紹、普及科學知識的說明性文體,大致分兩類:一是科學說明文,以傳授一般科學知識為目的,有很強的科學性,嚴格遵循科學原理,語言簡潔、平實、淺顯易懂;一是科學小品文,多用文藝筆調介紹科學知識,闡述科學道理,常藉助生動比喻、有趣聯想,在講清科學道理的同時,使讀者得到感情陶冶和藝術享受。
需要著重指出的是,此類文體是過去一段時間高考常考文本,稱之為科技文閱讀(自科文和社科文),2007年以後,此類文本閱讀演變成論述類文本閱讀,取材多為社會科學領域,少有自然科學領域,但命題方式和解題的思路、方法和技巧毫無二致,完全相同,要高度重視!
科普文章,其實就是說明文。說明文閱讀要抓住說明的事物和事物的特徵來進行。說明方式有平實說明(客觀說明)和生動說明(科學小品的文藝性),說明方法主要有:有舉事例、分類別、列數據、作比較、畫圖表、下定義、作詮釋、打比方、摹狀貌、引資料等10種。
需要說明的是:比喻和對比,在記敘類文章和文學作品中,就是兩種修辭手法,在說明文中是兩種說明方法,在議論文中是兩種論證方法。
六.導語設計:
「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這是愛因斯坦的名言。成為一位科學家是無數有志青年的夢想,對物理的探究更是許多年輕的學子孜孜以求的。因為他們明白:有夢想更得有行動。今天,我們一道來學習一位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看看加來道雄的成長之路能給我們怎樣的啟發。
七.基礎知識一覽:
八.問題設計:
1. 本文寫了加來道雄成長過程中的幾段經歷?這些經歷對作者成長有何教育作用?這三件事之間有何內在聯繫?
2.你認為在加來道雄這名物理學家的成長曆程中,最關鍵最重要的因素是什麼?
3. 加來道雄的成長經歷給你怎樣的啟發?
4.你知道著名的「錢學森」之問嗎?你如何認識這個問題?
九.主旨點睛:
作者通過對童年兩件趣事的回憶,用生動、簡明的語言介紹了自己成為一名理論物理學家的心路歷程:對鯉魚世界的遐想和對愛因斯坦未竟事業的嚮往,啟迪作者走上科學探索的道路。這啟示讀者:要想在科學事業上取得成功,必須具有想像力和實驗精神等基本素質。
十.藝術特色:
1.敘事寓理,思想深刻;
2.重點突出,詳略得當;
3.想像奇特,描述形象。
(要求:你能一一舉出實例來嗎?)
十一.板書設計和課後習題答案:
【附】問題設計參考答案:
1. 加來道雄經歷的三件事:①觀魚的遐想;②探索愛因斯坦未竟的事業;③做實驗建立原子對撞機。
作用:觀魚遐想激發了加來道雄的想像力;未竟事業激發了作者成為物理學家的遠大理想;原子對撞機的實驗增強了作者的實踐能力。這三者對物理學家的成長缺一不可!
聯繫:豐富的想像力是成才的基礎,遠大的理想是成才的內驅動力,不懈探索反覆實踐是成才的關鍵。
2. 來自學生的課堂回答:(1)勇於探索,執著追求;(2)充滿想像,勇於探索;(3)愛因斯坦的激勵;(4)好奇心強,敢於動手實踐;(5)對科學感興趣,充滿幻想;(6)求知精神;(7)善想善思,不受約束,勇於實踐;(8)興趣+信念+努力=成功;(9)異想天開;(10)有好奇心,有實際行動;(11)善於觀察,勇於探索;(12)好奇、探索、鑽研;(13)富於幻想,勇於實踐;(14)興趣。
個人觀點:用心做事!
3. (略,結合第2題進行回答。)
4.錢學森之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2005年,溫家寶總理。在看望錢老時,錢老發出這樣的感慨!
李約瑟難題:儘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