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語文小學四年級下學期第三單元,了解大自然的啟示
本組教材的學習是對觀察大自然、保護環境等專題的延伸與發展,並有新的內涵。了解一些新的科學知識,引導學生進一步關注自然、了解自然,在對自然的觀察、了解、發現中受到有益的啟示,同時發展觀察、想像等思維品質;另一方面要進一步提高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的能力,繼續培養默讀與自學能力和語文綜合素養。
一、《自然之道》
課文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講述了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作者和同伴及一個生物學家嚮導,結隊來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島旅遊,觀察幼龜是怎樣離巢進入大海的。他們看到一隻探頭出穴的幼龜被嘲鶇咬啄時,不顧嚮導勸阻,要嚮導把幼龜抱向大海。接著,成群的幼龜得到錯誤的信息,以為外面很安全,就從巢中魚貫而出,結果許多幼龜成為食肉鳥的口中之食。雖然「我們」拯救了一些幼龜,但仍然感到十分震驚和悔恨。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如果不按自然規律辦事,往往會產生與我們的願望相反的結果。
二、《黃河是怎樣變化的》
介紹了黃河變化的過程、變化的原因及其治理的方案,告訴人們要保護大自然,保護環境,否則就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課文先寫了黃河給兩岸人民帶來的苦難,是一條多災多難的禍河,但它又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接著,從黃河含沙量的現狀分析黃河變化的原因;最後寫科學家設計了治理黃河的方案。這是一篇說明文,文章條理清楚,材料確鑿,數據詳實,字裡行間包含著強烈的憂患意識和環保意識。
三、《蝙蝠和雷達》
主要講科學家通過反覆試驗,揭開了蝙蝠能在夜間飛行的原因,並從中受到啟發,給飛機裝上雷達,解決了飛機在夜間安全飛行的問題。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識短文,敘述思路清晰,邏輯性強。這項研究告訴人們,研究生物可以對人類的創造發明有所啟示。
四、《大自然的啟示》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語言通俗易懂,表達方式獨特,是由兩篇科普小短文組成的。《「打掃」森林》講述了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從前德國有個林務官,一上任就命令護林工人把森林裡的灌木、雜草、枯枝爛葉砍光除盡,結果此舉破壞了大自然的生態平衡,好心辦了壞事,把森林漸漸給毀滅了。《人類的老師》短小而又充滿趣味,通過生動的實例,介紹了科學家從蜻蜓、鯨等動物身上得到啟示,有所發明、有所創造。這篇課文告訴我們,研究大自然的特點和規律,研究生物的特性,可以從中受到啟發,從而更好地指導人類的發明創造活動,更好地指導我們利用大自然的規律,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大自然,為人類服務。
五、語文園地三
口語交際·習作 ,本次「口語交際·習作」的訓練內容是圍繞「大自然的啟示」這一專題編寫的。目的是指導學生運用口頭語言與書面語言,交流綜合性學習的收穫,提高傾聽、應對、表達等方面的能力。
我的發現,安排有三組語句,每組兩個句子的基本意思是相同的,但第二個句子加上副詞後,表達的情感更濃重一些。
日積月累,諺語,是流傳很廣的民間口頭語言的精華。培根說:「一個民族的天才、機智和精神,都可以在它的諺語中找到。」「日積月累」選取的是六句農業諺語。「清明前後,種瓜點豆」是與農時有關的,其餘幾句是與氣象有關的。農業氣象諺語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總結歸納出來的能夠預示未來天氣變化的經驗性短語,多以簡練通俗的歌謠或韻文形式流傳於民間,往往具有地區和季節的局限性。
大自然是人類的朋友,可以給人們很多啟發。學習語文也是需要大語文觀,明白生活處處皆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