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年年在變化,其實更是相對穩定的。比如高考的作文,如果寫議論文的話,論證方式就那麼幾種,舉例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只要方法用得熟練,道理論證的深刻,無論老師怎麼出題,得高分是毫無疑問的。
議論文不但要講究道理,還要把道理說得美。所以建議大家在議論文中儘量多運用類比論證。之前寫過相關的文章,今天再把道理講一講。
《鄒忌諷齊王納諫》是我們初中學過的經典的課文,想必大家一定還記得帝國那個八尺有餘的美男子鄒忌,是如何巧妙的說服齊威王的,
在他和城北徐公比美的過程中,他發現自己的妻妾和客人都給出了相同的回答,認為他比城北徐公美,但實際的情況卻並非如此。城北的徐公比他美多了,可為什麼他的妻妾和客人都要說假話呢?因為「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由自己受到了不切實際的讚美,鄒忌想到齊威王也會受到類似的讚美和蒙蔽。
鄒忌諷齊王,用的就是類比的方法。
所謂的類比推理,就是根據兩個或兩個對象在某些屬性上相同或相似,從而推出,他們在另一些屬性上也存在著相同或相似的推理方法。
作為高中生,我們除了能讀懂故事,還要能夠洞悉故事背後的道理。知識是可以遷移的,類比的推理就是這樣的遷移。
鋸子是魯班發明的,它從葉子邊緣上鋒利的小齒可以劃破手指,想到了,同樣可以把鋒利的小齒用於加工木頭和竹子。提出大陸漂移學說的魏格納,也是因為看到冰山在水上漂移,受到了啟示。盧瑟福發現原子核並提出原子結構的行星模型時,也是聯想到了太陽繫結構。這些成果的取得,都是類比推理作用的結晶。
在寫文章的過程中,想要用好類比推理,就要努力去尋找不同事物的相似點。如果能夠完成這樣的任務,就一定能做到,深入淺出的闡明道理。孟子的《魚我所欲也》: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兩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與我所欲也,兩者不可得兼,捨身而取義者也。
類比推理還可以增強文章的說服力。
荀子的經典名篇《勸學》便如此。這篇文章首先以冰寒於水,青勝於藍,和人們後天學習,可以增長知識有所超越相類比。又以柔直木成輪類比學習,可以使人品性改變,從而得出論點:「君子博學而日參醒乎己,則智明而行無過矣。」
下一段,以終日之所思,不如須臾之所學,踮起腳跟遠望,不如登高之博見,登高而招,見者遠,順風而呼聞者彰,假輿馬者志千裡,假舟楫者絕江河。相類似的是:人通過後天學習可以積累知識,全面提高素質,從而左右逢源。
像荀子《勸學》這一篇,全文用的都是類比論證。由此我們可以發現,類比的事物存在著親緣關係,它們具有一致之處。
再說魯迅的一篇文章,在《拿來主義》中,針對一些人盲目說中國只有給予而不想取得的事,不是太陽,沒有無盡的光和熱,類推到中國也並非太陽,同樣沒有無盡的光和熱,不能一味的給予。
類比說理,落實到具體的作文題目中會是怎樣的呢?
島嶼矗立在海上,當海水退去之後,卻發現自己和大陸相連。這一則材料中,審題的時候要抓住島嶼和大陸關係,一定要找到與之類似的事物。大陸往往指國家,社會,民族,人類,歷史,文化等等,而島嶼則可以指個體自我。寫文章的時候可以論述自我與社會群體的關係。
如我們可以寫出這樣的句子:
但丁的目光是憂鬱而深邃的,他心懷人民卻遭受權貴的迫害,被驅逐出佛羅倫斯,不允許再歸來,他四處漂泊,孤苦無依,就像一座孤島,無依無靠。
專注初高中英語和語文學習,這是我們撰寫的第404篇原創文章,更多閱讀,請加關注。
初中語文,從文字到文化,文言文可以學得更有趣
初中語文,潤色作文語言的兩個基本原則,衝刺高分
高考語文,用好熱點素材,點面結合寫出霸氣高分作文
高中語文,提升作文分數,押題不如切實提升寫作能力牢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