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次於魯迅先生所寫的《吶喊》,《邊城》為何獲得如此高的成就

2020-12-03 雨中體壇路

什麼才是人性美

什麼才是唯美的愛情呢?愛情不論是在什麼時代都是一個非常稀缺的情感,每一個一生相信愛情的時間也是有短短幾年,如果在自己年輕懵懂時,沒有遇到喜歡的人,之後可能再也不會心動,沒有機會體會愛情了。

現代很多作家將愛情描寫為紙醉金迷,非常物質化的愛情,仿佛沒有錢的人就不會擁有愛情。如果你年輕一定要讀一下沈從文先生的《邊城》,體會最純真的愛情是深夜樣子。

首先,從思想內容上看,《邊城》寄託著沈從文先生「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現人性美的一部。《邊城》極力謳歌的傳統文化中保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對於現代社會傳統美德受到破壞,到處充溢著物慾金錢主義的淺薄、庸俗和腐化墮落的現實而言的。

《邊城》描寫的湘西,自然風光秀麗、民風淳樸,人們不講等級,不談功利,人與人之間真誠相待,相互友愛。外公對孫女的愛、翠翠對儺送純真的愛、天保兄弟對翠翠真摯的愛以及兄弟間誠摯的手足之愛,這些都代表著未受汙染的農業文明的傳統美德。

作者極力狀寫湘西自然之明淨,也是為了狀寫湘西人的心靈之明淨。《邊城》寫以歌求婚、兄弟讓婚、外公和翠翠相依之情,這些湘西人生命的形態和人生的方式,都隱含著對現實生活中古老的美德、價值觀失落的痛心,以及對現代文明物慾泛濫的批判。作者推重湘西人的人生方式,也想以此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   

其次,從表現手法上看,《邊城》採用了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特有風土民情。那奔流的小河,那溪邊的白塔,那懷揣美好的少年情歌,那淳樸自然善良的人性……作者通過詩樣的語言,把這些美好的鄉土風情活靈活現地展示給世界。   

最後,憂傷的基調給予了作品深入人靈魂的悲劇美。《邊城》的憂鬱不是作者故意渲染出來的,而是從作品中自然流淌宣洩出來的。作品的憂傷基調沒有削弱作品的可讀性,反而增加了作品的厚度與魅力。通過幾個主人公的種種悲劇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對湘西下層人民不能自主地把握命運,一代又一代繼承悲涼的人生命運的深深慨嘆。

《邊城》的歷史地位有多高

沈從文先生一生寫下很多部小說和散文集,但是在他眾多的著作之中,《邊城》則佔據著最重要的位置。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正是《邊城》奠定了沈從文先生在文學史上的歷史地位。1999年6月,《亞洲周刊》推出了「20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排行榜」,對20世紀全世界範圍內用中文寫作的小說進行了排名,遴選出前100部作品。

參與這一排行榜投票的均是海內外著名的學者、作家,如餘秋雨、王蒙、王曉明等。在這一排行榜中,魯迅的小說集《吶喊》位列第一,沈從文的小說《邊城》名列第二。但如果以單篇小說計,《邊城》則屬第一。《邊城》被譯成日本、美國、英國、前蘇聯等四十多個國家的文字出版,並被美國、日本、韓國、英國等十多個國家或地區選進大學課本。

本書精裝珍藏版只要28元,一杯咖啡的錢,就能讓你體會到人生的真諦,2包煙的錢,就能讓你找到面對困難的勇氣和希望,戳下方【去看看】就可以將這本珍藏版帶回家。

除了《邊城》之外,《白鹿原》、《活著》也是現代中國文學重要而且非常有名的代表作。

三部珍藏的文學巨作,原價142元,現頭條好物做活動只要89元,就一頓飯錢就可以帶回家好好享受一場真正的文學盛宴。戳下方就可以將這套珍藏版帶回家。

相關焦點

  • 追尋魯迅先生《吶喊》的腳步
    細細體會更有一番孤獨感從那十年未洗似的長袍中透出;高中,祥林嫂從起初疑惑轉變到失神地站著,讓我讀到痴痴走神,不知為何世事如此不公。好像我格外關注的地方都是一些奇奇怪怪的東西,而我絕不懂教科書上、老師口中的中心思想為何能通篇一律地扯到抨擊吃人的封建禮制,諷刺國民思想愚昧。讀歸讀,理解歸理解,顯然很多時候我沒有懂魯迅先生的諷刺,先生的抨擊為何意。
  • 吶喊被稱為經典,不在於他是魯迅所寫,而在於他寫的是「我們」
    由於時局的變換,或許我們看不到魯迅先生所經歷過的,聽說過的某些東西,也沒有魯迅的那個文採和筆力,去將這個時代的我們的所見,所聞,所想,去描繪出來。但單就吶喊而言,可能我們的心裡都住著一個魯迅吧!《吶喊》一書收錄了魯迅早期所寫的十四篇小說,是魯迅早期所寫的一些短篇小說的集合體。
  • 讀魯迅先生《藥》有感,吶喊自敘中控訴的,這是他的經歷
    章太炎先生有過一句話:「夫國學者,國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中國之所以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其文明毅力不倒,就在於中國的國學屹立不倒,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舊社會的中國有無數的仁人義士,也有許多愛國情懷的人寫下了一部部壯美的經典書籍,本片文章將帶大家重溫魯迅先生自《狂人日記》後的第二本小說《吶喊》。
  • 聊一聊魯迅先生和他的小說集《吶喊》
    因為男生從小就被這樣教育:「要做個男子漢」,「男兒有淚不輕彈」,「男人就該像個男人」等等,所以,男人從小就學會欺騙自己、假裝強大,人到中年更是如此。跑題了!嚴重跑偏了!有感於昨天看的一篇關於中年男人的文章,就摘抄引用了一大段,和廣大中年男同胞們共勉感懷一下吧。好了,下面切入我們今天主題,我就先給大家聊一聊魯迅先生和他的小說集《吶喊》。
  • 魯迅的小說吶喊,在歷史上有什麼樣的地位?你喜歡哪一篇文章?
    魯迅先生一生是為人民貢獻,為百姓奔波請命的一生,他以筆為刀,向舊社會的黑暗封建勢力開火,成為中國新文化的指路標。,在沒有人能夠將中國底層民眾的艱辛、麻木、愚昧寫的那麼淋漓盡致。作為吶喊中的第一篇文章,狂人日記可以說是吶喊的開篇之作,更重要的是狂人日記可以說是魯迅先生耗費心血最多,寓意最多的一部作品。
  • 說起魯迅先生,都想起《吶喊》《彷徨》,卻少有人知道這篇小說集
    談起魯迅先生,想必各位眼前都會出現一個又一個經典的形象。悲慘的祥林嫂、月下的閏土、自欺欺人的阿q、可悲可嘆的孔乙己等。這些形象無不是魯迅先生用心塑造,無不是舊社會各類人物的縮影。而除了這幾個角色,諸位更熟悉的就是魯迅先生的小說集《吶喊》與《彷徨》了,這些角色也都是出自這兩本書中。
  • 文化:重溫魯迅《吶喊》、《狂人日記》經典依舊璀璨
    ——題記中國第一部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在上個世紀轟動一時,為什麼在當時魯迅先生的作品十分受歡迎呢?其一,魯迅先生的作品多以批判性,向惡勢力鬥爭的文章為主。在魯迅從日本留學回來棄醫從文之後,他深深的認識到了僅僅是救治人的身體是不夠的,他想讓人民真真正正的明白,從意識中覺醒,軟弱的不僅是軀體,還有靈魂。
  • 不朽的魯迅先生
    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98頁)他在論述國民黨的文化「圍剿」遭到失敗時說:「而共產主義者的魯迅,卻正在這一『圍剿』中成了中國文化革命的偉人。」(同上書,第702頁)在文化戰線,甚至在整個革命營壘,獲得毛澤東如此崇高評價的,唯有魯迅一人。
  • 魯迅先生和餘華,誰筆下的悲劇更揪心?是《活著》還是《吶喊》?
    點擊關注哦魯迅先生和餘華是《活著》還是《吶喊》?,他們就是魯迅先生和餘華。魯迅除了魯迅先生以外,還有一個作家的悲劇,讓無數中國人心碎流淚,那就是近代先鋒作家領袖,餘華。魯迅先生的文章則是在悲劇之外想要抒發更多的社會問題,因此文筆更加艱澀,寓意更加繁複,這就很大程度上的過濾了讀者原本體會到的悲劇情懷。
  • 魯迅《吶喊》:值得細品的中國現代文學作品之一,細道人生百態
    ——魯迅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曾字豫山,後改豫才,曾留學日本仙臺醫科專門學校(肄業)。「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
  • 魯迅寫不出長篇小說的原因是什麼?
    魯迅作為中國近代最有影響的雜文家和小說家,其作品深深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但翻完《魯迅全集》發現其主要作品是散文、隨筆、雜文和短篇小說,究其一生竟然沒有一部長篇小說,這不得不說是一個遺憾。魯迅為何寫不出長篇小說?主要原因在此。
  • 魯迅為何要拒絕諾獎提名?魯迅的意思是:這樣會使中國人驕傲起來
    可惜的是我國自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到現在還沒有第二人能夠在獲此殊榮。 可魯迅的回信是直接拒絕了諾獎的提名,當然這也很魯迅,按照魯迅的行事作風,此件事魯迅覺得自己不配,為何不配
  • 魯迅先生的作品裡,影響力最大的是哪一個?你認同這個評價嗎?
    《吶喊》插圖《吶喊》是魯迅所有小說中最精華的部分,也是他思想最集中反饋的一部偉大的作品,我們很少會說魯迅先生的作品沒有深層的含義,哪怕是魯迅先生再隨意的一句話,仿佛也有很多的意思等待我們去發掘,這樣的故事簡直不勝枚舉,所以很多小夥伴們都會對魯迅先生的作品深惡痛絕,以為這些太過深灰艱澀的文字,給我們的童年帶來了太多的痛苦。
  • 為紀念魯迅先生改名,景觀和文化相結合,是青島旅行的目的地之一
    公園是城市景觀的門面, 所有城市無論規模、經濟高低,都有幾個那樣環境優美的公園景點, 公園作為最常見的景觀,可能非常普通, 不僅是花草樹木的堆積,也是放鬆的娛樂場所, 但是今天筆者介紹的青島這個公園有著「最有特色的臨海公園」的美稱,是位於市南區萊陽路附近的魯迅公園。
  • 讀懂魯迅:以「貓頭鷹」自喻,一位無聲中國的孤獨「吶喊者」
    民國時期是近代中國史上最不幸的風雨飄搖之際,同樣湧現了一批又一批才華洋溢的人,其中魯迅先生可謂是其中之最。偉人曾這樣評價魯迅先生:「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同時魯迅也被喻為「中國人的脊梁」,作為那個時代的先行者、時代的清醒之人,魯迅曾說:「我姑且舉起灰黑的手裝作喝乾一杯酒,我將在不知道時候的時候獨自遠行。」而魯迅不僅在筆下道出自己的內心,他也用筆直指人心。
  • 同為回憶百草園的文章,魯迅只寫2000字,周作人竟寫了7萬字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收錄在魯迅《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回憶性散文。大多數人並不陌生,是因為它曾作為課文,長期出現在我們的語文教科書裡。然而鮮為人知的是,魯迅的胞弟周作人先生,寫了更多關於百草園的文字。
  • 余光中:沈從文《邊城》整體上大致可讀,但主題和前言寫得很雜亂
    那個寫《鄉愁》的著名詩人余光中,除了以詩歌聞名,也以文學批評著稱,現代文壇,少有被其肯定的作家。朱自清散文批評得尤其厲害,專門有長文。這個說過了。光芒顯赫如魯迅,余光中也沒有放過對其翻譯文學的點評。都是寫詩的,徐志摩、聞一多、戴望舒、艾青一個也看不上。
  • 魯迅的吶喊:你該看看這個病態社會中的不幸人,才知道什麼是吃人
    魯迅的小說幾乎都是為中國人的民族性格量身定做的,魯迅的大部分都是用當時社會最成功的一面,去諷刺當時最惡劣的社會現象,用平凡的事物展示了土豪們枯燥的生活,最諷刺的是,在魯迅的小說中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中國封建文明的歷史在每一頁上都寫著幾個字:仁、義、德。但是在魯迅的《吶喊》之中,所描繪的社會卻成了一個可怕的地獄,充滿了吃和被吃。
  • 魯迅先生有多矮?不要在乎身高的多少,只要擁有高貴的靈魂
    他,就是最沒有奴顏和媚骨、永遠屹立思想高峰如黑夜的燈塔一樣給我們以精神指引的魯迅先生。沒有絲毫奴顏和媚骨的魯迅然而,精神強大、影響深遠的魯迅先生,卻是一個身材並不高大、甚至可說是非常矮小的人。那麼,先生到底有多高,或者說究竟有多矮呢?
  • 解密被提名諾獎的中國作家:胡適、林語堂、魯迅、老舍和沈從文
    馬悅然所說的「謠言」,根據他自己在《瑞典學院和諾貝爾文學獎》(《明報月刊》2001年2月號)一文中的說法,是上世紀三十年代末期的一個「傳聞」,實際情形是:同時探險家的斯文赫定曾經就推薦中國作家一事徵求了瑞典漢學家高本漢先生的意見。高本漢於1924年寫信給當時的北大青年教授劉半農,問他能不能推薦一位中國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