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人」魯迅:聊聊魯迅,這既是歷史、文學,也是人生

2021-01-13 孔夫子舊書網

作者 | 羊城書叟

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動態

【島上 書人書事】「故人」魯迅題記:文字和所選的音樂,都託付給似水年華的曰子…會遇見你嗎?【背景音樂】梅林的魔法《Qi Gong Mediation, Pt. 2 (Tao)》 https://c.y.qq.com/base/fcgi-bin/u?__=4agJatW @QQ音樂我去北京,那天下著小雨,我特地去看了一回魯迅博物館,我不明白為什麼不叫紀念館。還有魯迅與二弟周作人分居後,搬到另一個四合院,魯迅與母親、朱安住的地方,現在成了魯迅在北京的故居。我去魯迅博物館的時候,接待我的是外交學院的一女學生,她是到博物館做志願者的,她先是給我作了一些簡單的介紹,介紹魯迅生平,多是她背下來的資料。我問她別的一些關於魯迅的問題,她不好意思顯得尷尬地說:我對魯迅知道真的不多,剛才給你講的東西,都是把館裡給的資料背下來的。我對於「講解員」的講解,真有點不習慣。我對她說:我要當講解員我不那麼講,因為你是一對一給我講解魯迅;而我會像對來北京的熟人、朋友一樣地給你說說魯迅,是陪你參觀,你知道的,不用我說;你問的,我告訴你…

我說:現在的紀念館、博物館的講解的形式,不應該是「千人一面」的,能有一些「差異性」的、個性化的方式。另外,既然你來當志願者,你就得熟悉魯迅、研究魯迅。雖然一些專門研究魯迅的專家也未必能回答所有有關魯迅的問題;但提出問題,往往能有助於你的學習。一些外地來京人士,可能他就是研究魯迅的,或者對魯迅研究有興趣的。你就贏得很好的學習機會和交流的機遇。女學生聽了挺認真的,但挺拘謹的,我為了緩和一下氣氛,我告訴她說:我和魯迅還算是「沾親帶故」的。女學生聽了,驚訝地笑道問:是嗎?你是浙江還是上海來的?我說:魯迅後來的夫人是誰?女學生說:是許廣平女士,魯迅原來的學生…魯迅寫的《為了忘卻的紀念》文中就提到當年許廣平和女子師大的事…我說:你知道許廣平是哪的人?女學生說:廣州的。我說:我是從廣州來的,魯迅是廣州的姑爺吧,這跟我這個廣州人算不算沾點親、帶點故…女學生樂呵地笑了,我又說:魯迅1927年1月18日到了廣州,九月底離開廣州,與許廣平一道去了上海。我研究魯迅,魯迅的幸福生活是從廣州開始的,他在北京(當時的北平)與許廣平開始了師生戀,這亊情受到北京一些人冷嘲熱諷,他們決定一道南下,魯迅到了廈大,許廣平回到廣州,這就有了後來兩人書信合集的《兩地書》.。女學生認真地聽我說,我說:魯迅與許廣平分居兩地,他們兩人經常是書信往來,有時候一天就收到對方兩三封信,上午回信,下午又收一信,回信寫好,可校門已經關了,魯迅也像學生一樣翻牆而出,把信塞到郵筒,就是為了許廣平早點看到他的回信。我喜歡這樣的魯迅——人間魯迅。女學生笑了,像花一樣綻放。我說:魯迅在廣州,原來住在中大的大鐘樓,魯迅後來離開中大,租住在白雲樓的二樓。我也住過白雲樓,也住二樓,跟魯迅住的房間很近,就是鄰居,只是跨越時空的「鄰居」。這幢房子樓層比較高,花階磚的地板,當時是民國時期郵局高級職員住宅,我住的時候,已經是老房子,是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不能拆建,我以為這整幢樓建成魯迅紀念館就合適了。現在廣州的魯迅紀念館與國民黨一大舊址、廣東中山大學舊址重疊在一起,廣東的文博部門是不是應該調整一下?女學生高興地說:今天,我成為了參觀者,聽了你講魯迅,收穫不少。老師,您是研究魯迅先生的吧?我說:我也沒什麼研究魯迅,我喜歡稱魯迅叫「故人魯迅」,和他有點「熟」。從前,魯迅研究太熱了,我不大想談魯迅;現在,魯迅從「神」回到人間,聊聊魯迅,這既是歷史、文學,也是人生。

告別女學生、告別了魯迅紀念館,冒著小雨走在北京的人行道上,邊走邊想:儘可能還原一個真實的魯迅,能實事求是地認識一下魯迅,這會明白些什麼叫文學、社會、人生和歷史。再到北京,除了去看看琉璃廠,也會再去看看魯迅,該用歷史的眼光來看魯迅。最近,我又買了幾本關於魯迅的舊書。

2021-01-12 02-26島上

相關焦點

  • 觀點‖適當調整語文課本中魯迅作品的內容更有利於魯迅文學的傳承
    先生的部分文學作品被撤出中學語文課本這件事,已經在網上流傳了很長時間。時間戰線拉的越長,其難度也就越大,這也是為什麼全國上下之所以有那麼多的魯迅研究機構存在著的根本原因。正因為大多數人讀不明白,所以很多人花費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去做一項工作——魯迅作品研究。這樣看來,有些大人都讀不明白的文學作品,讓十幾歲的年輕人在短時間內消化讀懂,確實有點勉為其難。
  • 李雪健濮存昕2人,演魯迅「似」魯迅,香港演員高雄沒演卻呼聲高
    不用多說,大家就知道這位指的就是自1840年後,近代第一"不羈"的文豪魯迅先生了。於我們而言,魯迅先生既是所有中國人心角的一把利刃,更是最熟悉的知交故人。說他是利刃,因為他字字珠璣,說過的話沒有一句不到人們的心坎上,天下人的痛處。為何是故人?
  • 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將成為我國文學的新代表,網友:魯迅呢
    當然這要歸功於莫言的文學成就和低調的為人處世,文學也是眾學術門類之一,業精於勤荒於嬉,莫言幾十年如一日的創作生涯可謂起起落落都曾嘗遍
  • 不朽的魯迅先生
    今年是魯迅誕辰135周年,也是先生離開人世80周年。在人世間,有的人活著,卻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卻依然活著。誠哉斯言!魯迅就是一位永遠活在中國人民心中的偉大的歷史人物。 在20世紀中國,天將降大任於斯人,艱難困苦、不懈奮鬥磨鍊出無數傑出人物,毛澤東和魯迅就是其中兩位空前的民族英雄。
  • 魯迅的文學作品跟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技術相比,誰的貢獻比較大?
    我認為,魯迅先生的文學作品和袁隆平院士的雜交水稻技術相比,貢獻同樣巨大。魯迅先生的作品,我基本上都讀過,尤其鍾愛先生的小說和雜文。魯迅先生的巨大貢獻主要有兩點,也就是毛主席所評價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以及「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
  • 魯迅《吶喊》:值得細品的中國現代文學作品之一,細道人生百態
    所謂回憶者,雖說可以使人歡欣,有時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絲縷還牽著已逝的寂寞的時光,又有什麼意味呢,而我偏苦於不能全忘卻,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現在變成了《吶喊》的來由。——魯迅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曾字豫山,後改豫才,曾留學日本仙臺醫科專門學校(肄業)。「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
  • 解讀魯迅的人生:棄醫從文都只是後話 他對地質學才是「真愛」?
    提到魯迅,我們想起的身份有許多:首先當然是文學家,魯迅一生創作了包括短篇小說、散文、雜文、散文詩、詩詞在內的大量文學作品;其次是翻譯家,魯迅生前就出版過十幾種翻譯著作;再其次是中學教師、中專校長、教育部公務員、大學教授、國民政府大學院特約撰述員、業餘編輯、版畫愛好者,最後幾年則是自由撰稿人。
  • 魯迅故鄉要建「魯迅草木園」
    根據紹興晚報的報導:今年是魯迅先生誕辰140周年。魯迅故鄉要建「魯迅草木園」,以紀念這位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光耀世界的民族魂。昨天下午,柯橋區旅遊發展集團有限公司舉行柯巖「魯迅草木園」建設研討會,標誌著「魯迅草木園」建設項目啟動。
  • 魯迅的小說吶喊,在歷史上有什麼樣的地位?你喜歡哪一篇文章?
    這當中儘是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和影響力巨大的文學珍品,每個中國人都不會對這些文章感到陌生,更是有人不少把研究魯迅先生當成一生的事業和追求,一個過世的前輩,卻在文壇散發著不朽的光芒。,亦或是狂人日記本身散發的光彩,都讓小編對這本書傾心不已。
  • 理解魯迅的「放大鏡」與「顯微鏡」
    所以,假如有「創作發生學」這麼一門學問,那就是專門研究文學創作過程中所呈現的豐富和複雜的景象,探秘其作品成功背後的各種元素,這對於揭示作家創作的整個過程是非常重要的。閻晶明的《箭正離弦:〈野草〉全景觀》(人民文學出版社2020年9月出版),正是這樣一部體現出創作發生學在探幽析微方面新成就的魯迅研究新作。
  • 魯迅為何偏愛「解剖」的隱喻?
    許多歷史學者都曾探討過「東亞病夫」這個觀念是如何被建構起來的。韓瑞的《圖像的來世:關於「病夫」刻板印象的中西傳譯》獨闢蹊徑,挖掘了各類「圖像」在這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劉禾論述說,「新文學」—肩負重任,「解剖」 (魯迅最為青睞的動詞) 一國的病弱心靈以拯救其軀體……醫學及解剖術語充斥在有關現代文學 的討論中,將文學和醫學並舉,醫學的治療力量被轉移於文學,而且基於心物對立,文學的地位被抬高在醫學之上。然而,解剖術的術語不只是被借用過來打比方的詞彙,還是魯迅及其他作家新的描繪性語言。
  • 孫鬱:魯迅與高爾基,在扭曲的時空裡 魯迅逝世80周年
    如果說,魯迅對革命的理解還是模糊的,靠的是對國外經驗的瞭望,那麼高爾基則基於本民族的歷史和現實的邏輯,很自信地以為,俄國擔當了拓展新的空間的實驗者。高爾基在俄國社會最激烈的衝突的時期,曾在歐洲和美國小住。他知道俄國與世界的距離,但歐美的金錢制度和剝削制度的存在,窒息了人民的生活。
  • 魯迅:最先與最後
    最先與最後作者:魯迅《韓非子》說賽馬的妙法,在於「不為最先,不恥最後」。這雖是從我們這樣外行的人看起來,也覺得很有理。因為假若一開首便拼命奔馳,則馬力易竭。以此,人們也就日見其卑怯了,既是「不為最先」,自然也不敢「不恥最後」,所以雖是一大堆群眾,略見危機,便「紛紛作鳥獸散」了。如果偶有幾個不肯退轉,因而受害的,公論家便異口同聲,稱之曰傻子。對於「鍥而不捨」的人們也一樣。我有時也偶爾去看看學校的運動會。這種競爭,本來不像兩敵國的開戰,挾有讎隙的,然而也會因了競爭而罵,或者竟打起來。但這些事又作別論。
  • 郭沫若寫4字罵魯迅,魯迅加1字回懟,世人笑稱:這便是老郭的一生
    在我們的文壇,郭沫若和魯迅都是響噹噹的人物,他們之間的互懟經常發生,1928年,47歲的魯迅發表了一篇題為《我的氣量和年齡》的文章,結果郭沫若開始挑刺,也寫了一些文章來批評魯迅。郭沫若說「氣量」是錯的,而且直言魯迅出生於晚清,那是「封建餘孽」,文章迂腐……魯迅一看,心想,這個人怎麼會這樣胡鬧,也是出生於晚清,難道還會自責嗎?何況每個人都拿著筆桿,誰怕誰?從此兩人雖不相見,但在報紙上常「相見」。
  • 魯迅是被捲入政治的嗎?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魯迅所面臨的與目的理性相關的任務的複雜性促使他的行動變得高度依賴情境,即他試圖通過對行動之局限條件(constraints)的主觀判斷而有所作為。接下來我們對魯迅的目的理性式行動作一論述。儘管魯迅的社會行動高度依賴情境,但我們亦可從中發現某種一貫的意向性,即他試圖處理中間項問題(中間項對他來講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 文學巨匠也愛「淘寶」琉璃廠? 「泉幣達人」魯迅之古錢收藏二三事
    帶著這些疑問,本人查遍了魯迅藏書中有關古錢幣的書籍,也查找了《魯迅日記》中記錄的魯迅曾經購買的有關錢幣的專著,以及其他有關錢幣的書籍,如《歷代鈔幣圖錄》《古泉叢話》《四朝鈔幣圖錄》《古泉精選拓本》等等,均未見與魯迅這件手稿文字內容相同的章節。而後筆者又從有關單位的圖書館借到一部魯迅購買過但魯迅藏書中已不存的《古今泉略》,經過反覆推敲,發現魯迅的錢幣手稿記錄的正是該書的內容。」
  • 《箭正離弦》:理解魯迅的放大鏡與顯微鏡
    所以,假如有「創作發生學」這麼一門學問,那就是專門研究文學創作過程中所呈現的豐富和複雜的景象,探秘其作品成功背後的各種元素,這對於揭示作家創作的整個過程是非常重要的。魯迅(1881-1936)閻晶明的《箭正離弦:〈野草〉全景觀》(人民文學出版社2020年9月出版),正是這樣一部體現出創作發生學在探幽析微方面新成就的魯迅研究新作。
  • 魯迅拒絕諾貝爾獎提名
    其實魯迅也有機會獲取諾貝爾文學獎,只是他本人拒絕了。怎麼回事呢?那是在1927年春。來自諾貝爾故鄉的科學家斯文赫定來到中國考察,他在上海了解了魯迅的文學成就及其在中國文壇上的地位後,這位愛好文學的瑞典人,就與我國語言學家劉半農商量。準備推薦魯迅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後來劉半農就託臺靜農去信徵詢魯迅自己的意見,然而,魯迅卻婉言謝絕了。
  • 原來豐子愷是中國「漫畫之父」,也是與魯迅「撞車」的翻譯家
    寧靜的月夜、捲簾下素淨的桌、蹲守的壺與杯,令人生出無限遐思。1925年,豐子愷受鄭振鐸等人之託,在上海文學研究會所辦的《文學周報》上發表畫作,落款「子愷漫畫」,此後,「漫畫」逐漸成為一個畫種的名稱。與魯迅「撞車」的翻譯豐子愷是鼎鼎有名的漫畫家,也是一位難得的翻譯家,精通日、英、俄三門外語。
  • 王朔:魯迅光寫短篇是可疑的,被認為是雕蟲小技?
    說到這,已經有人猜出來了,他就是"文壇惡評家"王朔。有人說,王朔撕破了不少文壇虛浮的泡影,體現在哪?就拿魯迅來說:今天的作家們看待魯迅,本身是後輩學生展望前輩大師的,隨著後人對魯迅的解讀,曾經叱吒文壇的魯迅,其"毛病"也被多次吐槽。而隨著"去魯迅化"的推進,加之當代文人大咖的看法,魯迅也慢慢變成了"過去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