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巨匠也愛「淘寶」琉璃廠? 「泉幣達人」魯迅之古錢收藏二三事

2021-01-21 澎湃新聞

原創 孫正夷 上海市銀行博物館

文│孫正夷

在100塊大洋就夠一家三口一年生活費的民國時期,魯迅先生的月工資就達300—400大洋。1919年(民國8年),魯迅先生為了母親、兄弟及其家眷到北京同住,買下了八道灣11號一套「三進大四合院」(一進就是一個一圈房子加一個院子,三進相當於三個院子連在一起。)花了3675塊大洋。也就是說,先生一年工資可以買一套高級四合院。如此吸金能力,秒殺時下金領。可1923年魯迅購置阜成門小宅時,那800大洋的房款還是東拼西湊借來的。家中並無陸小曼那樣能折騰的太太,經年累月的高工資都花去了哪裡?或許,其中相當一部分買了古董吧。

藏泉遺稿,實為筆記

北京八道灣魯迅故居中門

1912年,魯迅應教育總長蔡元培之邀,到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任部員,同年隨教育部遷到北京,任社會教育司第二科科長。魯迅在北京前後共住了十五年,那時的北京,遺老遺少一堆堆賣家當強撐度日,是收藏家浪裡淘金的黃金時代。生長於書香世家的周樟壽先生對文玩自然有與生俱來的敏感度。但領工資的魯迅畢竟比不了龐萊臣、張伯駒這樣的豪富,鐘鼎器或「石渠寶笈系」依舊是拿不動。因此,在京期間,他所購的文物,多為金石、書畫、碑帖、拓片等。魯迅在日記中說過,他「尚復月擲二十餘金」購買這些東西,「以自娛悅」。魯迅對於我國古代錢幣具有特殊的愛好,在北京居住時,他常去琉璃廠的廣文齋,李竹泉等古玩鋪購買古錢幣,還經常到小市一帶的地攤上收集古錢幣。

新中國成立以後,魯迅的家人及一些熱心的社會人士自發地將大批「魯迅文物」捐獻給國家,其中大部分為魯迅手稿。在魯迅博物館成立之前,這批手稿被保存在當時的北京圖書館。為了方便管理,這些手稿中,沒有名字的,均依據其內容暫定一名稱,以便登記。其中一套13頁23面的共1936字的手稿,記錄了上自唐下到明永曆的1311種版式的錢幣。這批手稿得名《泉志》。

《魯迅泉志稿圖釋》

《泉志》是否是魯迅的研究成果一直是個懸而未決的疑問。多年後,魯迅博物館研究員葉淑穗女士在《一冊魯迅關於古錢幣的手稿》一文中給了大家一個明確的答案。葉淑穗說:「對於這份手稿,當年有的同志認為可能是魯迅關於古錢幣研究的未完稿,還有的同志認為是魯迅抄錄某部錢幣書籍的抄稿。帶著這些疑問,本人查遍了魯迅藏書中有關古錢幣的書籍,也查找了《魯迅日記》中記錄的魯迅曾經購買的有關錢幣的專著,以及其他有關錢幣的書籍,如《歷代鈔幣圖錄》《古泉叢話》《四朝鈔幣圖錄》《古泉精選拓本》等等,均未見與魯迅這件手稿文字內容相同的章節。而後筆者又從有關單位的圖書館借到一部魯迅購買過但魯迅藏書中已不存的《古今泉略》,經過反覆推敲,發現魯迅的錢幣手稿記錄的正是該書的內容。」

經核對,用魯迅的《泉志》手稿與《古今泉略》相關部分的內容基本吻合,魯迅關於錢幣的手稿應稱其為對《古今泉略》有關章節「撮要簡述」的筆記更為確切。

魯迅日記記載,1913年8月18日,「往琉璃廠廣文齋買古泉二十一品,銀二圓六角。又赴直隸官書局買《古今泉略》一部十六冊,十二圓,《古今待訪(問)錄》一部一冊,四角。」以當時一名住家保姆半年工資購買的這部《古今泉略》可以說是魯迅錢幣收藏的知識地圖。透過《泉志》手稿,我們可以想見,當年魯迅在燈下一邊閱讀,一邊在高25.3釐米、寬16釐米的蘭條九行竹紙上臨摹有關古錢,並將倪模所說特徵用最精煉的語言提煉概括出來進行標註的專注神情。

偏居一隅,學問很大

北京魯迅故居內景

很多時候,世間事就是這樣神奇而詩意。魯迅生於1881年,與《古今泉略》成書相去近60年。中國幹支紀年的曆法中,60年是一個輪迴。早魯迅出生60年,有位老者,於燭火下拓銅錢、做研究,寫一部被後世錢幣愛好者奉為經典的書。他叫倪模,生於乾隆年間。彼時,大清尚如日中天。

倪模(1750—1825),字迂存,號預掄,又字遇林,號韭瓶,世居大雷岸。這個「大雷岸」就是「不越雷池一步」典出之地——雷池鄉。倪模生於殷實的耕讀世家,「美髯須,長尺許,道貌充腴,巍然山鬥」,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中舉,嘉慶四年(1799年)中進士。古人中進士和現在考入「985」斷不可同日而語,沒腔調的如範進聞喜致瘋;運氣好的則能登堂入閣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巔峰。偏得倪模是一股清流,志在「交耐久朋,無欺心語,作有益事,讀未見書」,不願「為五鬥米折腰」。此公閒雲野鶴到嘉慶十八年,才因日子過不下去勉為其難赴任安徽鳳陽府學教授。道光四年(1824年)任滿後,即回到雷港老家,築室二水山房,繼續從事他的收藏、研究和著述事業。

倪模生平有兩大愛好:藏書、藏泉(古錢幣)。他根據史書裡記載的知識,按圖索驥收古錢;收了古錢後,又用各朝代錢幣制度與特徵來詳加考證,並補充完善相關史料與知識。浸淫於此18載,倪模得古泉2000餘品,其中明刀藏300餘枚,收集古泉拓圖達4000餘品,他在此基礎上撰寫了《古今泉略》。但此時,此公又因「雙線收藏」和只出不進,將日子過到了窮困潦倒。《古今泉略》也是「無力授梓,仍棄囊中」。

成書後不久,倪模仙逝。天平天國戰亂後,《古今泉略》書稿一度不見蹤影。直到光緒三年(1877年),其從曾孫倪文蔚(著名書畫家、清代名吏)得知同邑方姓人家仍存其稿,於是用200金將其贖回,交由自家「經鋤堂」製版,並請當時名泉家楊惺吾、饒登秩兩先生校勘監印,這才讓倪模的《古今泉略》走向社會,流傳後世。此書刻工精細,裝訂考究,校勘質量高,圖文精美。古錢幣學家王貴忱先生在《古今泉略》題記中稱此書「圖文並勝,資料性強,是一部大醇小疵,具有學術價值和歷史價值之巨作」。

這部差點失傳的巨著在復出行世36年後,引起了魯迅先生的注意與喜愛。他不僅花大價錢購買了此書,而且據此系統進行了古錢幣研究。魯迅在閱讀倪模《古今泉略》時,著重根據不同時期各種錢幣的折值、文字、紋飾和材質進行鑑別、梳理和歸類,用最精幹的文字保存了原著菁華。自此之後一二年,魯迅收藏古錢幣的興趣大增。從1913年8月16日到1916年2月,僅魯迅日記記載其購買古幣就達25次。

可以說,《古今泉略》將魯迅領進了門,使其從一個憑興趣「瞎買」的文玩愛好者成長為術業有專攻的古錢幣藏家。而魯迅的慧眼相擇和潛心研究,也使其成為倪模古錢幣收藏與研究的傳承者與弘揚者。

亂世收藏,癖出有因

在吾輩「80後」「90後」的印象中,魯迅是舌槍筆劍的民主戰士,是氣壯山河的左聯盟主,任你千軍萬馬,沒在怕的。然未歷經亂世的人或許不能體會時代背景下個體的無奈。彼時,最勇敢的靈魂也會彷徨、無助。消磨於收藏、研學的那些時光裡,或許就藏著這樣的魯迅。

1912年清帝退位;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護國運動開始;1915年新文化運動開始;1916年袁世凱恢復帝制失敗;1917年張勳復闢失敗;1917年護法運動開始;1919年五四愛國運動爆發。那幾年的中國,幾乎一年一變天。動蕩的年代,有志之士必然會活躍在歷史的舞臺,可有時,卻架不住舞臺時不時地坍塌。

剛到北京時,魯迅面對北洋軍閥統治下北方的蕭條景象,不禁慨嘆:「彌望黃土,間有草木,無可觀覽。」再加上袁世凱統治下的教育部完全是一個官僚機構,每天除籤到之外,基本上無公可辦。「材做終日極無聊賴」,這種情形下,魯迅開始逛逛古董店,買些小玩意,翻翻故紙堆,做點小學問。

袁世凱妄圖復闢帝制,密切關注北京大小文官,生恐他們反對或不服。筆墨之禍古來有之,文人自危,蓄俗癖以示胸無大志,逃避耳目,保全身家。世態如此,絕非文人膽小怕事。就是那幾年,袁世凱一槍送走了宋教仁。

相比嫖、賭,養小妾捧戲子,買買古董書畫已經算是極文雅了。但收集、研究歷史文物確實可以掩人耳目。袁世凱的狗腿子滿心滿眼要找激進分子,遇到收古董的老古董,便覺得他們應該與政治無緣,是安全的。

魯迅後來在《吶喊》自序中也說:「我便離在這屋裡抄古碑。客中少有人來,古碑中也遇不到什麼問題和主義。」

從《魯迅日記》可見,1912至1917年間,有關買古籍、碑帖、古錢的記述絡繹不絕。而1918年參加新文學運動後,魯迅便將「藏癖」擱置了。或如破雲的旭日,這位戰士,以走出書齋小世界的方式,登上了他的舞臺。

然一如光影相隨,任何一件事都有其兩面性。收藏、研學古錢幣的那幾年或許印證著魯迅的鬱郁不得志,但「藏癖」亦使其獲得了知識與力量,更慰藉了他的心靈。

魯迅自己也說,「一方面可以研究中國字體史,另方面可以作為寫中國文學史的風俗習慣的正確了解的一面」。魯迅在《且介亭雜文》序言中,魯迅稱自己的文章「決不是英雄的八寶箱,一朝打開便見光輝燦爛」而只是「深夜街頭擺著一個地攤,所有的無非是幾個小釘,幾個瓦碟,但也希望,並且相信有些人會從中尋出合於他的用處的東西。」我想這是魯迅當年為收集古錢幣、收集歷史文物遊逛各類地攤時留下的真實印象,也是他內心真實想法的一種投射。

在時代的洪流中,他自感人微力薄,卻仍期望能以一己之力,將這個蘊藏著無數璀璨的老國家推送到更高、更美好的地方。

原標題:《文學巨匠也愛「淘寶」琉璃廠? 「泉幣達人」魯迅之古錢收藏二三事》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名家話巨匠|孫鬱:表現主義風潮裡的魯迅
    《百年巨匠·文學篇》第一季共拍攝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 老舍、曹禺6位巨匠。《百年巨匠·文學篇》研討會暨開機儀式於2014年12月14日在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行,新華網、人民網、中國藝術報等報導了開機儀式。 要是沒有看過魯迅的藏畫,想深談他的審美趣味,總還是隔膜的。
  • 「故人」魯迅:聊聊魯迅,這既是歷史、文學,也是人生
    __=4agJatW @QQ音樂我去北京,那天下著小雨,我特地去看了一回魯迅博物館,我不明白為什麼不叫紀念館。還有魯迅與二弟周作人分居後,搬到另一個四合院,魯迅與母親、朱安住的地方,現在成了魯迅在北京的故居。我去魯迅博物館的時候,接待我的是外交學院的一女學生,她是到博物館做志願者的,她先是給我作了一些簡單的介紹,介紹魯迅生平,多是她背下來的資料。
  • 王富仁:在我的感覺裡,魯迅是一個醒著的人
    《中國文化的守夜人——魯迅》自序文 | 王富仁魯迅的生前和死後,都有各種不同的人給他做出過各種不同的評價。有贊之上天的,也有貶之入地的;有奉為聖賢導師的,也有斥為魑魅魍魎的。我認為,所有這些評價,大概都不是一點道理也沒有的。人與人原本就是不同的,不同的人眼裡的魯迅當然也就各不相同。
  • 吳夜雨︱雜談魯迅先生與宋版書影箋及永樂大典箋
    制箋者可對外展現工藝精湛、藏品豐富,收藏者靜坐書案前,欣賞字體紙張之美,追慕先賢文章,怡情養眼。然而,偏偏有人對此不以為意,這並非旁人,正是《北平箋譜》的編輯者魯迅先生。他雖然在《北平箋譜》中遍選北平十家箋肆的代表作品,卻偏偏將宋版書影箋和永樂大典箋排除在外。1933年9月,在與鄭振鐸商討箋譜的第二通信中,他便明言,「宋元書影箋可不加入,因其與《留真譜》無大差別也。
  • 種花種草愛吃楊桃 魯迅先生也是「博物學家」
    實際上,在文學家、革命家之餘,魯迅還是一位興趣廣泛的博物學家。近日,上海文藝出版社推出的新書《魯迅與博物學》,就從博物學的角度帶領讀者走近魯迅先生的另一面。  從小愛種花,且多有研究  在《魯迅與博物學》中,作者塗昕通過爬梳資料發現,魯迅從小就有種植花草的習慣,並持續一生。
  • 觀點‖適當調整語文課本中魯迅作品的內容更有利於魯迅文學的傳承
    先生的部分文學作品被撤出中學語文課本這件事,已經在網上流傳了很長時間。從魯迅先生在世的時候,他的某些作品已經被當做教材去學習和誦讀了,轉眼間90多年過去了,經歷了時間洗滌的魯迅文學卻被戴上了」老師天天費心,卻總也教不明白;學生日日誦讀,卻總也學不明白」的兩難境地,究竟是為什麼?其根源究竟在哪裡?
  • 世界讀書日|名家巨匠談讀書
    中國現當代著名的散文家、學者、文學批評家、翻譯家。代表作《莎士比亞全集》(譯作)等。1923年8月赴美留學,取得哈佛大學文學碩士學位。1926年回國後,先後任教於國立東南大學(東南大學前身)、國立青島大學(中國海洋大學前身)並任外文系主任。1949年到臺灣,任臺灣師範學院英語系教授。1987年11月3日病逝於臺北,享年84歲。
  • 「百年巨匠——四十三位文化藝術巨匠作品展」再現經典藝術魅力
    展覽海報    新華網北京9月29日電 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央電視臺、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共同主辦,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中央新影集團、百年藝尊(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北京銀谷藝術館承辦的「百年巨匠——四十三位文學藝術大師作品展」9月16日至9月29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
  • 經典性是不斷再發現的過程——由「追光文學巨匠」欄目說開去
    文學經典的經典性,在不斷認知、對話和闡釋的過程中,其價值會不斷得到豐富。在冰心、艾青、錢鍾書、曹禺、夏衍、汪曾祺、臧克家等著名作家誕辰紀念之際,光明日報開闢「追光文學巨匠」欄目,連續以整版的方式,對每位作家的創作成就和價值進行再闡釋,豐富了對這些經典作家作品的評價。可見,文學經典需要在不同的對話過程中得以確立。
  • 魯迅哲學的核心概念是什麼呢?是反抗,是反抗絕望的哲學
    魯迅向來主張「拳來拳對,刀來刀擋」的「直道」,認為人被壓迫且退讓到無可退避之地的時候,反抗和鬥爭就成為了唯一的選擇,「損著別人的牙眼,卻反對報復,主張寬容的人,萬勿和他接近」。魯迅的怨敵都是誰呢?郭沫若、成仿吾、馮乃超等創造社、太陽社的「革命文學」家,罵魯迅是什麼「封建餘孽」、「二重反革命」、「法西斯蒂」等等。當時跳下四條漢子,周揚等人挑起兩個口號之爭,徐懋庸「更是雄赳赳打上門來」,魯迅是何等艱難。魯迅宣言,「沒有私仇,只有公敵」,「對於有害的事物,立刻給以反響或抗爭」。
  • 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哪一個人的文學成就最高?
    世界三大著名短篇小說家是指法國的莫泊桑(1850-1893),俄國的契訶夫(1860-1904),美國的歐·亨利(1862-1910)三位文學大師。一生創作了6部長篇小說和350多篇中短篇小說,他的文學成就以短篇小說最為突出,對後世產生極大影響。他擅長從平凡瑣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義的片段,以小見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實。他的短篇小說構思別具匠心,情節變化多端,描寫生動細緻,刻畫人情世態惟妙惟肖,令人讀後回味無窮。 1880年發表第一個中篇小說《羊脂球》,此後陸續寫了一大批思想性和藝術性完美結合的短篇小說,博得世界短篇小說巨匠的讚譽。
  • 不朽的魯迅先生
    青年魯迅對救國的探索,大體上也經歷了這樣的一個歷程。開始,他希望通過醫學強壯國人的體魄,使我們的民族能夠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但當他看到侵略者屠殺我們同胞時,許多國人竟然成了麻木的「看客」,這使他認識到醫學雖然能醫治人的疾病,卻挽救不了人的靈魂。這個認識使他棄醫從文,走上革命文學的道路。 魯迅在戰鬥的道路上經歷過痛苦和苦悶,在苦苦求索中尋找國家的新的出路。
  • 「追光文學巨匠」夏衍:樸實、清芬的人格和文風
    資料圖片夏衍擔任編劇的電影《林家鋪子》 資料圖片【追光文學巨匠·紀念夏衍誕辰120周年】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開始至今,人們在評價和討論夏衍文藝創作及其個性特點的時候,往往傾向於跟「現實主義」「洗鍊」「衝淡」「雋永」等關鍵詞聯繫在一起。正如1943年7月,葉聖陶為夏衍劇作《法西斯細菌》在成都旅行公演受到各界好評後寫下的詩句:「夏衍文風樸且清,中華劇藝夙知名。
  • 王羲之的墨池,魯迅的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紹興傳承的是文人情懷
    一個城市的性格,有時候取決於這個城市的歷史或是人情,新城如深圳,探索百年的歷史是不可能了,但在一些老城如北京,它的歷史就像是一本十分厚重的書,所發生的事,所生活在這裡的人,統統被記錄下來,讓人翻閱起來十分有滋味。
  • 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將成為我國文學的新代表,網友:魯迅呢
    就連當代文壇最為活躍的作家王朔都說,魯迅沒有寫過長篇小說,連文學家都算不得。再介於魯迅的文風苦澀、陳舊、血淋淋,魯迅一度被當代教育所拋棄-「去魯迅化」就順勢產生。 所以魯迅也慢慢從新文學的橋頭堡地位退化下來,成為當代人不甚提及的老輩作家。再加之一部分高贊張愛玲的學者,魯迅曾經的文壇魁首之位也常常遭到質疑和否定。
  • 魯迅《吶喊》:值得細品的中國現代文學作品之一,細道人生百態
    ——魯迅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曾字豫山,後改豫才,曾留學日本仙臺醫科專門學校(肄業)。「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
  • 百集人物傳記紀錄片《百年巨匠》文化工程在京啟動
    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劉大為評價《百年巨匠》承擔了梳理、總結20世紀現代中國文學、藝術發展歷史的使命,在20世紀中國跌宕起伏的歷史背景下,文學和藝術究竟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尤其是當歷史的見證人慢慢退出歷史的舞臺之後,對這些內容的整理、紀錄和梳理就顯得尤為重要。
  • 央視攜手藝研院打造百集人物傳記紀錄片《百年巨匠》
    、藝苑大師、文壇泰鬥的大型人物傳記紀錄片《百年巨匠》將推出第二部——《潘天壽》《李可染》《傅抱石》《林風眠》,於今年下半年播出。由中央電視臺、中央新影集團、中國藝術研究院、銀谷藝術館聯合拍攝的百集大型人物傳記紀錄片《百年巨匠》,分為美術家篇、書法家篇、文學家篇、戲劇家篇、音樂家篇,全面反映40位有代表性的大師巨匠。第一部(《齊白石》《黃賓虹》《張大千》《徐悲鴻》)於2012年11月在北京衛視首播後,又在中央電視臺播出,創同類紀錄片收視率新高。
  • 魯迅月薪僅350塊,相當於人民幣多少錢?這才是真正的土豪
    魯迅是近代有名的大文學家、思想家,後世許多人都受到過他的影響,有位偉人曾經說過:「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魯迅出生於1881年的浙江紹興,本身是大戶人家,後面因為祖父犯事,家道中落,年少的魯迅經常遭人冷眼,幸好他讀書很用功,不僅讀傳統的四書五經,還曾留學日本。
  • 魯迅拒絕諾貝爾獎提名
    其實魯迅也有機會獲取諾貝爾文學獎,只是他本人拒絕了。怎麼回事呢?那是在1927年春。來自諾貝爾故鄉的科學家斯文赫定來到中國考察,他在上海了解了魯迅的文學成就及其在中國文壇上的地位後,這位愛好文學的瑞典人,就與我國語言學家劉半農商量。準備推薦魯迅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後來劉半農就託臺靜農去信徵詢魯迅自己的意見,然而,魯迅卻婉言謝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