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哲學的核心概念是什麼呢?是反抗,是反抗絕望的哲學

2021-01-09 非常道畢延河

魯迅在去世前一個月寫了一篇雜文《死》,寫了自己的遺言:

一,不得因為喪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錢。——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二,趕快收斂,埋掉,拉倒。 三,不要做任何關於紀念的事情。 四,忘記我,管自己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塗蟲。 五,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 六,別人應許給你的事物,不可當真。 七,損著別人的牙眼,卻反對報復,主張寬容的人,萬勿和他接近。 此外自然還有,現在忘記了。只還記得在發熱時,又曾想到歐洲人臨死時,往往有一種禮儀,是請別人寬恕,自己也寬恕了別人。我的怨敵可謂多矣,倘有新式的人問起我來,怎麼回答呢?我想了一想,決定的是:讓他們怨恨去,我也一個都不寬恕。

「讓他們怨恨去,我也一個都不寬恕」,魯迅的戰鬥風格都死都是別具一格,人之將死其言也不善。魯迅的遺言充滿火藥味,被很多人認為是「褊狹」、「不寬容」、「缺乏度量」等等。

朱大可在《殖民地魯迅和仇恨政治學的崛起》中,把魯迅看作是獨自開闢著"仇恨政治學"的險惡道路,「他靈魂中的全部恐懼和怨恨,只有在口水暴力中才能得到短暫的平息。他殺機日熾,心力交瘁。晚年的魯迅猶如陷入受虐妄想症的精神病人,充滿恐懼和仇恨,靠話語海洛因苟延殘喘。」魯迅的七條遺言被朱大可總結是魯氏仇恨政治學七項基本原則。

朱大可把魯迅的決絕態度看作是仇恨政治學,很顯然上綱上線,意識形態的語言風格妄下結論。朱大可嚴重誤讀魯迅。

魯迅為什麼不寬恕?

魯迅向來主張「拳來拳對,刀來刀擋」的「直道」,認為人被壓迫且退讓到無可退避之地的時候,反抗和鬥爭就成為了唯一的選擇,「損著別人的牙眼,卻反對報復,主張寬容的人,萬勿和他接近」。

魯迅的怨敵都是誰呢?

葉靈鳳諷刺魯迅「陰陽臉的老人」;「正人君子」陳西瀅,「只要不合自意的,便說是赤化,是共產……甚至於到官裡去告密」;梁實秋誣陷魯迅「到××黨去要盧布」;還有「浙江台州人許紹棣,溫州人葉溯中,首先獻媚,呈請南京政府下令通緝」。

王得後、錢理群在《<魯迅雜文全編>前言》中有這樣一個比較:「歷史記載的就是這樣:人們攻擊魯迅的,是『學匪』,『學棍』,『赤色作家』,『漢奸』,『雙重反革命』,『法西斯蒂』,明說是同志的也還是『右傾』,『危害聯合戰線』,『助長著惡劣的傾向』,都是含著殺機,可以遭到通緝,撤職,逮捕,監禁乃至殺頭的誣陷和謠言。而魯迅的反擊,給論敵定的大多止於『正人君子』,『紳士』,『叭兒狗』,『資本家的乏走狗』,『鷹犬』,『洋場惡少』,『才子+流氓』,無一有生命的危險,就是直斥為『幫兇』,也分明和他們的主子劃出分明的界限。」

魯迅是一個孤獨的戰士,不但遭到對手的攻擊,同時還有自己戰友時不時放出來的冷箭。郭沫若、成仿吾、馮乃超等創造社、太陽社的「革命文學」家,罵魯迅是什麼「封建餘孽」、「二重反革命」、「法西斯蒂」等等。當時跳下四條漢子,周揚等人挑起兩個口號之爭,徐懋庸「更是雄赳赳打上門來」,魯迅是何等艱難。

魯迅宣言,「沒有私仇,只有公敵」,「對於有害的事物,立刻給以反響或抗爭」。

1936年7月,魯迅和馮雪峰說:「看出我攻擊章士釗和陳源一類人,是將他們作為社會上的一種典型的一點來的,也還只有何凝一個人!我實在不大佩服一些所謂前進的批評家,他們是眼睛不看社會的,以為總是魯迅愛罵人,我在戰場上和人鬥,他們就在背後冷笑……」

魯迅罵人很少是純粹為私人恩怨而發的,多半也都還與公共論域相關。魯迅一直處在他人圍剿的環境中,免不了情緒有時候偏執,絕不是李敖說魯迅「只有情緒」。魯迅可不是靠罵人成為文壇巨匠的。

魯迅哲學的核心概念是什麼呢?是反抗,是反抗絕望的哲學。魯迅曾說過:「明知前面是墳而偏要走,就是反抗絕望。因為我以為絕望反抗者難,比希望而戰鬥更勇猛、更悲壯」(《書信·致趙其文》)。魯迅在《兩地書·二四》說:「至於『還要反抗』,倒是真的,但我知道這『所以反抗之故』與小鬼截然不同。你的反抗,是為了希望光明的到來吧罷?我想,一定是如此的。但是我的反抗,卻不過是與黑暗搗亂。」

魯迅的遺言,「一個都不寬恕」的憤恨,魯迅真是不寬恕那些罵他的人嗎?魯迅是不寬恕這個不公平的世界,實際上是反抗絕望的表達,「在現在這『可憐』的時代,能殺才能生,能憎才能愛,能生能愛,才能文。」(《七論「文人相輕」——兩傷》)

北大教授錢理群說,「魯迅內心是非常絕望的。但是當一個人絕望到頂點的時候,就會大徹大悟……大徹大悟之後,人們還可能出現兩種態度。一種態度是:既然一切都如此,都看透了,那我就什麼事也不做了,就知其不可為而不為之。還有一種態度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明知前面是墳,但還要努力地往前走,要反抗,要奮鬥。因此魯迅的哲學就是要『反抗絕望』」。(錢理群《真正的魯迅是沉默的》)

著名學者林賢治是當代少有讀懂魯迅的人,」就整個時代而言,他走得太前了,就整個知識階級而言,他的精神居所留在下層而個體反抗的思想又使他騰越其上,總之太不合群了。他註定是一個孤身的戰士。然而,無論整個社會歷史的態度和趨向如何,從本體論的意義上說,魯迅完全可以蔑視我們而巋然存在。「 (林賢治《魯迅的反抗哲學及其運命》)

相關焦點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哲學基礎只能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馬克思主義哲學;哲學基礎;中國 作者簡介: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才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哲學基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新成果,它是在中國現代化的過去、現在的鏈條上創造出來的,並具有明顯的未來指向,代表了中國21世紀發展的新文化、新理念
  • 燒腦科幻再次來襲,在哲學之外也有bug。
    整個電影套著科幻的概念,講述一個關於時間,關於溝通,關於自我的故事。相比於電影的哲學意義,似乎電影的內在情節性就弱了很多。很多看完電影的觀眾不明所以。從電影剛開始就提出的問題,其實到電影最後某種意義之上仍然沒有解答。外星人到底是來幹什麼的。
  • 道家哲學是中國哲學的根基嗎?
    ,數十年間,研究中國哲學的學者好像不會遇到這樣的問題,那就是,中國哲學有無主幹,如果有,這個主幹是什麼?儒、墨、名、法、陰陽各家,都在這本原本體論的基礎上,運用辯證的思維方式,以道、德等基本範疇為構件,結合本學派學說的特定內涵,各自建構了自己的哲學體系,並在歷史發展中不斷反作用於道家哲學,共同推動中國傳統哲學的深入發展。魯迅先生說:「中國根柢全在道教」。英國學者李約瑟先生說:「中國如果沒有道家,就像大樹沒有根一樣。」魯迅先生和李約瑟先生用根柢、根來比喻道家哲學在中國哲學中的地位與作用,這是很深刻的。
  • 《孟子集注》中的理氣之論,哲學體系的核心概念之心是什麼?
    基於這種理解,筆者試圖從三個大的方面展開討論:一是《孟子集注》中的理氣之論,包括「理」概念辨、理一分殊和理氣二分思想;二是《孟子集注》中的理學心性之說,包括天命之性與氣質之性、心統性情、已發未發、仁義禮智思想;三是《孟子集注》中的知行之辨,包括格物窮理、主敬涵養、天理人慾思想。
  • 西方哲學思想的真正開創者,柏拉圖的核心思想講了什麼?
    柏拉圖是蘇格拉底的學生,但是柏拉圖在西方哲學的影響力,一點都不亞於他們的老師蘇格拉底。英國哲學家懷特海曾經說:一部西方哲學史,不過是為柏拉圖作註腳而已。那為什麼柏拉圖,在西方哲學有這麼大影響力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讓我們來講一個故事。
  •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體論到底是什麼呢?
    本體論,西方哲學概念之一。現代許多哲學學者使用存在論來指稱本體論,意思是世界的本源和世界的構成問題。通俗地說就是世界觀的問題。世界觀影響著認識論和方法論。任何哲學都必然有自己獨特的世界觀,而這個世界觀必然要從一個邏輯前提(可能是假設也可能是常識)開始。
  • 學以成人與哲學何為
    因此,所謂學以成人,恰恰表達了中國傳統哲學的核心,即注重對人的道德、情感、行為方式、價值取向的教化,注重家庭和社會倫理綱常的保護,注重個人對家庭、國家和社會的奉獻。在很大意義上說,學以成人的觀念是中國人賴以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即使在「五四」近一百年後的今天,我們的文化已經發生很大變化,但這個觀念仍然是我們的精神核心和價值基礎。
  • 哲學是什麼,知識是什麼,哲學和知識的關係
    編者按:哲學的定義很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有些人說哲學就是研究世界本源,有些人說哲學就是哲學史,有些人說哲學就是世界觀和方法論,有些人說哲學是認知論,有些人說哲學是科學和神學之間的研究,形形色色尚無定論,也有人說哲學就等同於知識,本文從哲學的發源及發展過程去分析總結歸納,解析哲學是不是就是知識
  • 什麼是政治哲學?
    從主體方面說,理論哲學對應於康德所說的理論理性,它關心的問題是「我們能夠知道什麼」,而實踐哲學對應於康德所說的實踐理性,它關心的問題是「我們應該做什麼」。要知道「我們能夠知道什麼」,就必須既了解世界(形上學),也了解我們自己(心靈哲學),還要了解我們與世界的關係(認識論和語言哲學)。
  • 二十位世界哲學大師對生命的觀點
    反之,什麼事都想做的人,其實什麼事都不能做,而終歸於失敗。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年8月27日-1831年11月14日),時代略晚於康德,是德國19世紀唯心論哲學的代表人物之一。黑格爾出生於今天德國西南部巴登-符騰堡首府斯圖加特;卒於柏林,去世時是柏林大學(今日的柏林洪堡大學)的校長。
  • 評《〈水滸傳〉與中國古典政治哲學》
    早在民國時期,魯迅就曾指出:中國人的「水滸氣」或者說「俠義」,往往會轉向渴望招安的「奴性」。因此魯迅將《水滸傳》視為流氓強盜的文化聖經,認為這本書應當受到批判。可見,《水滸傳》是一部同時帶有「教化」與「反抗」特質的「奇書」,想對這部書進行抽絲剝繭的解讀,將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情。 為了讓更多喜歡《水滸傳》的讀者領會到這部名著中蘊藏著的中國古典政治哲學思想,2016年6月,由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劉小楓牽頭,在重慶大學高研院古典學中心舉辦了一場「《水滸傳》與政治哲學」研討會。
  • 孫周興:尼採與哲學的未來性
    今天我主要跟大家討論的是「尼採與未來哲學的可能性」,這個論題是我這幾年一個重點研究的課題。「未來哲學」概念首先講講尼採的「未來哲學」概念。我們以前的哲學總是面向過去,是批判性的或者反思性的,但從尼採開始,我認為哲學應該變一個方向,至少應該把當下、未來的問題納入到哲學思考的範疇裡面。
  • 認知哲學是什麼
    要弄清「什麼是認知哲學」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澄清:什麼是認知?認知與哲學在哪些方面有聯繫?認知哲學與相關學科或領域有何不同?它的問題域是什麼?這是我們首先要著力探討的問題。《西方哲學英漢對照辭典》(2001 年)對「認知」的解釋是,「認知」源於拉丁文 cognition,意指知道或形成某物的觀念,通常譯作「知識」,也作 scientia(知識)解。然而,「認知」這個概念在不同學科中意義相近但不盡相同。
  • 阿爾貝·加繆:從荒誕到反抗,這是決定性的進步
    加繆告訴我們,什麼人在互相推諉,什麼人在擔起職責;什麼人在鉗制輿論,什麼人在啟發民智;什麼人在傳播謠言,什麼人在澄清事實;什麼人在畏葸逃避,什麼人在前線奮戰;什麼人不顧他人安危肆意妄為,什麼人以生命為代價發出預警。加繆試圖證明:眾生喧譁之中,並非所有人都只顧個人的安危甚至舒適。
  • 學者宗白華對西方哲學的解讀!一起來扛中國哲學轉化之大旗
    1,西方哲學的產生宗白華把哲學看做一種社會諸關係的交織演化,包括生產力、生產資料、生產中的諸關係等,總的來說,是一種社會關係的現實反映。西方哲學開始於小亞細亞的沿海,實際上就是當時希臘的殖民地米麗都城,形成了後世認為的伊奧尼亞哲學,即米麗都學派。
  • 哲學的價值 中心組學習 理論頻道-南方網
    有人戲言:哲學的貧困,已轉化為哲學家的貧困。從事根柢性哲學研究的學者,經濟收益遠不如時尚領域的技術專家,已是不爭的事實。於是,哲學無價值,哲學家沒有用的論調也頗有市場。
  • 認知哲學概念,乃是想像力的一種愉悅
    ——老子 希臘哲學相較於中國哲學,對於概念的認知,更偏重於假設,由假設觀念出發的哲學傾向明確的東西,而由直覺出發,則側重不明確的東西。例如:無、無限和有、有限,中國哲學通常認為無或無限是更值得重視的概念,而希臘哲學通常認為有或有限更重要,之所以會產生這種不同的見解,是因為有或有限是明確的,而無或無限則是不明確的。
  • 思想者|韓東暉:霍金講「哲學已死」,其實是在講什麼?
    據說,哲學系的學生最怕別人問兩個問題:第一,哲學是什麼?第二,哲學有什麼用? 對於「哲學有什麼用」這個問題,正確的提法實際上應該是:什麼樣的哲學在什麼社會當中、在什麼條件下、對怎樣的人、有怎樣的用處?這樣一來,我們發現根本無法籠統回答這個問題。同樣,「哲學是什麼?」這個問題也是如此。我們很難指望能夠得到一個貫通古今、超越時空的總體理解。
  • 什麼是語言哲學?這5個問題,語言哲學很關心
    什麼是語言哲學?1分鐘了解下。語言哲學的內涵語言哲學即是對語言的哲學思考的一門學問,包括語言實在論,語言本體論,語言意義等。語言哲學更關注語言意義的影響,而不是對意義的詳細描述。語言哲學關心五個基本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