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水滸傳〉與中國古典政治哲學》

2020-12-02 騰訊網

清代文人李漁在為兩衡堂刊本《三國演義》所作的序中說:「嘗聞吳郡馮子猶賞稱宇內四大奇書,曰:《三國》《水滸傳》《西遊記》及《金瓶梅》四種。餘亦喜其賞稱為近似。

自李漁作此序之後,「四大奇書」便成了小說評論中的常用術語。後來,隨著《紅樓夢》問世並取代了《金瓶梅》的地位,民間就逐漸形成了「四大名著」這一約定俗成的稱呼。

其中,《三國演義》是歷史演義的代表作,《西遊記》是神魔小說的代表作,《紅樓夢》是世情小說的代表作,而《水滸傳》則是英雄傳奇的代表作。

常言道:少不讀《水滸傳》,老不讀《三國》。很多人以為,少不讀《水滸傳》,是怕年輕人學壞,成天喊打喊殺,走了歪路,但其實不然。

《水滸傳》雖是一本家喻戶曉的小說,但是能真正讀懂它的人卻很少。年輕人社會閱歷不夠,只能從《水滸傳》中讀出快意恩仇、江湖情義。全書一路讀罷,確實酣暢淋漓、精彩至極,但照這般讀法,《水滸傳》無非就是一本打打殺殺的武俠小說,和金古梁溫無異,又何以能名列四大名著?

要解答這個問題,就要弄清《水滸傳》究竟好在哪。

明代才子金聖歎曾高度讚嘆《水滸傳》,認為此書能與《莊子》《離騷》《史記》《杜甫詩集》《西廂記》等經典著作相提並論,並將之稱為「第五才子書」。

金聖歎評價李逵說:李逵是上上人物,寫得真是一片天真爛漫到底。看他意思,便是山泊中一百七人,無一個入得他眼。《孟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正是他好批語。

再如林衝:林衝自然是上上人物,寫得只是太狠。看他算得到,熬得住,把得牢,做得徹,都使人怕。這般人在世上,定做得事業來,然琢削元氣也不少。

你看,《水滸傳》中這些生花妙筆,若是無人點撥,我們普通人讀來,很難領悟其中滋味,因此金聖歎才慨嘆道:

今人不會看書,往往將書容易混帳過去。於是古人書中所有得意處,不得意處,轉筆處,難轉筆處,趁水生波處,翻空出奇處,不得不補處,不得不省處,順添在後處,倒插在前處,無數方法,無數筋節,悉付之於茫然不知,而僅僅粗記前後事跡,是否成敗,以助其酒前茶後,雄譚快笑之旗鼓。

其實,在四大名著當中,《水滸傳》與中國古代政治、社會問題關係最為密切。

早在民國時期,魯迅就曾指出:中國人的「水滸氣」或者說「俠義」,往往會轉向渴望招安的「奴性」。因此魯迅將《水滸傳》視為流氓強盜的文化聖經,認為這本書應當受到批判。

建國後,毛澤東則將《水滸傳》定性為農民起義或戰爭的史詩,將「替天行道」的政治實踐,納入到均田免賦的農業平均主義敘事當中。

改革開放以來,討論《水滸傳》與傳統政治、宗教、倫理秩序之間關係的話題,更是層出不窮。可見,《水滸傳》是一部同時帶有「教化」與「反抗」特質的「奇書」,想對這部書進行抽絲剝繭的解讀,將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情。

為了讓更多喜歡《水滸傳》的讀者領會到這部名著中蘊藏著的中國古典政治哲學思想,2016年6月,由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劉小楓牽頭,在重慶大學高研院古典學中心舉辦了一場「《水滸傳》與政治哲學」研討會。

來自紐約大學的廖世奇教授、來自重慶大學的鄒羽教授,以及來自北京大學、中山大學等多所高校的二十餘名青年學者參加了此次會議。

與會的學者對《水滸傳》與政治哲學的關係進行了探討,並結合自身的研究領域和方向,諸如史學、政治學、社會學、法學、人類學、經濟學等一切相關領域,分別從不同角度對這部奇書進行了闡釋。會後,劉小楓教授對此次研討會的內容進行了選編,最終結集為《與中國古典政治哲學》一書。

劉小楓教授認為,這本《與中國古典政治哲學》或許能為《水滸傳》,乃至整個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打開另一種思考路向或者言說方式。正如他所說的那樣:

如果我們希望閱讀古代經典能夠有助於對當代問題的理解,就應當重新思考進入古典作品的方式。

那麼,我們要怎樣讀出《水滸傳》這本書的言外之意呢?或者說,能引導我們走進《水滸傳》文字背後,看懂書中真意的那把鑰匙是什麼呢?

金聖歎曾在《金聖歎評點水滸傳》一書的序言裡發表了一大段感慨:

若夫耐庵所云水滸也者,王土之演則有水,又在水外則曰滸,遠之也。遠之也者,天下之兇物,天下之所共擊也;天下之惡物,天下之所共棄也。若使忠義而在水滸,忠義為天下之兇物、惡物乎哉!且水滸有忠義,國家無忠義耶?

金老先生洋洋灑灑說了一大堆,其實總結起來就一句話:《水滸傳》表面上是在描寫梁山好漢的「忠義」,但其實此書意在揭露梁山好漢的無「忠」無「義」!

這就是說,「忠」「義」二字便是解讀《水滸傳》真意的那把鑰匙,只有讀懂了這兩個字,才能真正讀懂《水滸傳》文字背後隱喻的人情世故、政治哲學!

來自重慶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的鄒羽教授就圍繞《水滸傳》中的「忠義」問題展開了一番闡述。

鄒羽指出,事國之忠和待友之義,都是中國古代最傳統、最樸素的道德觀念。而「忠」在「義」前,以「忠」馭「義」的做法,則是儒家歷史敘事中傳統國家的根本利益,其源於「以社稷為宗廟、以天子為大宗」的父死子繼體制。

然而,從晁蓋等人奪了生辰綱那一刻開始,《水滸傳》便試圖重新建立一種有悖於儒家思想的道德體制——「以義移忠」,即以兄弟之「義」來取代事國之「忠」,以朋友間特殊的準血親政治認同,來取代中國儒家政治體制中特有的國家與人民之間另一種特殊的準血親認同,也就是以社稷為宗廟的準父子認同。

然而,在兄弟紐帶中,權力關係相對不穩定,也很容易再次被權力關係相對穩定的父子紐帶替代、排斥和滲透。而這正是以宋江為首的部分梁山好漢,心心念念想被國家招安的根本原因,就像鄒羽在《與中國古典政治哲學》一書中指出的那樣:

兄弟之義雖然可以在儒家的政治體制之外建立起相對穩固的紐帶,但它一時還無法徹底取代事國之忠!

在此基礎上,來自湖南大學的吳明波博士進一步指出,宋江的上山使梁山的路線發生了重大變化,他提出了新理論、新路線,即「替天行道」。而這一宗旨也是後來宋江取代晁蓋,成為梁山之主的重要理論武器。

在吳明波看來,在「替天行道」這四個字裡,蘊含著中國傳統革命的邏輯,即秉持忠義路線,「只反貪官不反皇帝」的造反。但同時吳明波也指出,與表面上的「忠義」不同,宋江身上還隱藏著另外一個人格,那就是在潯陽樓題反詩的宋江!

自幼曾攻經史,長成亦有權謀。

恰如猛虎臥荒丘,潛伏爪牙忍受。

不幸刺文雙頰,那堪配在江州。

他年若得報冤讎,血染潯陽江口!

心在山東身在吳,飄蓬江海謾嗟籲。

他時若遂凌雲志,敢笑黃巢不丈夫!

應當說,以宋江之虛偽,真情流露的機會並不多,在潯陽樓醉酒題反詩便是一次。因此,我們能從這兩首詩中,發現宋江內心最真實的一面。於是,一個「一身兼二心」的矛盾體便躍然紙上。同時,在《水滸傳》最精彩的英雄傳奇和抵抗朝廷部分中,這種「忠義與造反」的矛盾也被濃墨重彩地渲染和凸顯出來,把全書的情節推上一個高潮。

不過,「忠」只是一個幌子,「義」只是一個門面,《水滸傳》真正的關鍵詞,是「忠義」背後的「人情」和「世故」。

在這部書裡,有皇帝、有貴族,有高級文官、高級武將,有基層文官、基層武將,有官府卒役、市井小販,有妓女、有老鴇,有平民百姓、有強盜劫匪……堪稱一副故事版的《清明上河圖》。

因此,讀懂了《水滸傳》,就讀懂了中國社會,就讀懂了中國古典政治哲學的精髓。這也是劉小楓教授編撰這本《與中國古典政治哲學》的真正目的:

讓每一位讀者都成為《水滸傳》的「高明」讀者,都讀透人世間最基本的「內在問題」!

相關焦點

  • 馬克思哲學的性質與德國古典哲學的遺產
    思考這些問題,源自德國古典哲學的馬克思哲學所實現的哲學革命,給了我們深刻啟示。近來,關於馬克思哲學闡釋中的康德、黑格爾兩種傾向之爭,使得德國古典哲學傳統再次復歸馬克思哲學研究的視野。我們面對德國古典哲學的遺產,面對其與馬克思哲學的思想史淵源,無疑要以批判繼承的態度去釐清或探尋馬克思哲學的哲學之基和根本性質,因為馬克思哲學在哲學史中的超越性不是橫空出世抑或懸置的。
  • 政治科學與政治哲學的融合
    一按照最寬泛的,也是一種古典的定義方式,政治被理解為公民在公共空間中展現才德、建立功業並獲得榮耀的活動,它包羅萬象,涵蓋了政治共同體中公共生活的全部。相應的,這種理解當中也自然內含著預設政治哲學統攝性地位的基調。
  • 革命時期的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唯意志論哲學的出現
    德國通史:恩格斯高度肯定了黑格爾哲學歡迎來到百家號白雲談歷史,今天白雲和大家談談思想文化是一定時期政治和經濟發展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反映。在革命時期的德國,因應政治、經濟形勢的發展變化,思想和文化領域也出現了新的變化和發展趨勢。
  • 網飛改編《水滸傳》電影版,這是中國文化輸出?其實錯了
    除此之外,日前最燒的話題,應該是Netflix宣布將改編中國古典文學經典《水滸傳》,日本名導佐藤信介接任導演工作。這也是今年Netflix繼宣布改編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的《三體》之後,再度挑戰改編的中國文學作品。
  • 阿倫特對馬克思政治哲學的四個根本性誤解
    關鍵詞:阿倫特 馬克思 政治哲學 誤解  標題注釋: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當代中國政治哲學建構的價值前提、思想資源和實現路徑研究」(17ZDA103),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理論建構研究」(15AZD030)的階段性成果。
  • 美國公司找日本導演拍《水滸傳》,中國網友不淡定了……
    @中國新聞網 該片將用未來主義的手法演繹《水滸傳》 繼《花木蘭》被迪士尼翻拍為真人電影後,《水滸傳》也將出現國外版本了?據外媒報導,美國公司網飛(Netflix)將翻拍中國的古典名著《水滸傳》,該電影將由日本導演佐藤信介執導,由《深海浩劫》編劇Matt Sand擔任編劇。
  • 《格列佛遊記》的政治哲學——勒皮他飛島的技術未來
    即便是被推作現代「崇古派」旗幟的列奧·施特勞斯,也曾深刻地指出,雖然他仍要將馬基雅維利這樣的現代政治理論家視為背離古典之高貴的「邪惡的教師」,但首先需要認識到「魔鬼只是墮落的天使」。理解現代世界無法跳脫出古典文化的語境。誠如本書作者所言,《格列佛遊記》第三、四章中的政治描繪便是在政治問題上,提供了一個理解古今關係的契機。
  • 高奇琦:構建政治哲學與政治現實的橋梁
    高奇琦:構建政治哲學與政治現實的橋梁 2017年02月24日 09:1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李玉 字號 內容摘要:政治哲學究竟能夠對政治現實產生什麼影響?
  • 什麼是政治哲學?
    原標題:什麼是政治哲學?   一般而言,哲學可以分為兩大部分,一個是理論哲學,另一個是實踐哲學。屬於理論哲學的有形上學、認識論、語言哲學、心靈哲學、科學哲學和知識論等,屬於實踐哲學的有政治哲學、道德哲學、法哲學、社會哲學和美學等。
  • 政治哲學視域中的公共理性
    政治哲學視域中的公共理性 2018年08月31日 07:3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薛剛 字號 內容摘要:政治哲學是公共闡釋理論重要的實踐領域。
  • 會議預告丨時間與永恆——現象學與古典哲學論壇之一
    (向上滑動啟閱)邀請函自西方哲學誕生伊始,時間與永恆的關係問題便成為了眾多思想巨擘孜孜以求的經典問題,直至今日,它仍然是當代西方哲學的主導問題之一。時間與永恆關係的每一次變革,不管是在哲學領域中的變革,還是在物理學領域中的變革,都曾給本學科帶來根本性的範式轉變。
  • 西方近現代哲學中的最強陣容:法國啟蒙哲學和德國古典哲學!
    上次,哲學詩畫和大家一起分享了下西方哲學史筆記中的近現代以前的哲學,但西方近現代哲學部分卻因為時間原因一直耽誤了,今天趁著是周一,就和大家分享完善下,希望粉絲們能夠喜歡,並且最好能多提寶貴意見,或後臺留言,以便哲學詩畫更好的改進。
  • 方凱成評《後古典主義》︱正統與異端:中西之間的古典學建制
    牛津大學古典系動議從必修課大綱中移出維吉爾和荷馬普林斯頓大學古典系的「博士預備班」項目的黑人學生指責古典學學科中有著根深蒂固的白人至上主義劍橋大學古典系青年教師反對學科邊界的無盡拓展布朗大學的學生要拉倒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之雕像如果這些事件大多都是進步主義學生發起的政治事件,那麼2020年芝加哥大學出版社的《後古典主義》(Postclassicisms
  • 西方哲學與現代中國
    李猛:西方哲學與現代中國採訪、整理:郭九苓,魯鵬一一、西方古典哲學是西方現代社會的精神基礎記者:西方的哲學思想體系對現代自然科學二、中國現代社會的思想源泉:傳統文化與西方哲學記者:您是否覺得我們需要討論古典思想才能更好地認識現代西方哲學?
  • 地區極性、現狀偏好與中國對中亞的外交哲學
    為了促進知識的向上增長,我們需要在特定理論範式下討論中國中亞外交哲學。為此,我們需要釐清以下幾個問題:一是釐清外交哲學的基本概念;二是釐清不確定性與中國中亞外交哲學的關係;三是釐清選擇新古典現實主義作為理論範式的原因;四是釐清地區極性、現狀偏好與中國對中亞外交的內在邏輯。(一)基本概念的界定——「外交哲學」作為特定概念,「外交哲學」在國內外學界沒有形成共識。
  • 《劍橋中國哲學導論》:寫給現代人看的中國哲學
    其中影響力較大和廣受好評的有:鍾泰的《中國哲學史》、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以及《中國哲學簡史》、任繼愈的《中國哲學史》、牟宗三的《中國哲學十九講》、蔡仁厚的《中國哲學史》與勞思光的《新編中國哲學史》等。  胡適先生的「大綱」是用現代學術方法系統研究中國哲學史的第一部著作,其創舉與缺陷自不必多說。
  • 會議回顧丨「時間與永恆」——現象學與古典哲學論壇舉行:緣起...
    2020年11月27至29日,「時間與永恆」現象學與古典哲學論壇在南京大學哲學系薛光林樓401室召開。本次論壇由南京大學哲學系與中國社會科學院登峰戰略西方哲學優勢學科聯合主辦,由《哲學動態》與《中國哲學年鑑》編輯部、《雲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編輯部、《道風:基督教文化評論》編輯部、《基督教文化學刊》編輯部共同協辦。來自境內外21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的三十餘位學者參加了本次論壇。
  • 海妖與聖人:古希臘和古典中國的知識與智慧
    作者通過對希臘和中國文學、歷史、哲學等經典文本的創新解讀,始終以使它們相互輝映為目的,令人欽佩地實現了這一目標。史華慈(Benjamin Schwartz)關於傳統中國哲學的權威研究《古代中國的思想世界》(The World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是更為晚近的例子。古希臘哲學在他的書中被提到超過三十次,即便史華慈的主題一如標題所說是古代中國。
  • 耶魯政治哲學公開課
    耶魯政治哲學公開課 2015-01-21 10:23 作者:薛巍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2015年第3期
  • 首部《水滸傳》英語全譯本,有哪些有趣的翻譯?
    水滸傳》最早的英語全譯本譯者是賽珍珠(Pearl S.Buck,1892-1973)。賽珍珠的父親是傳教士,在她出生四個月後,便被父母帶到中國,在中國生活近四十年。她牙牙學語時首先說的是漢語,在學會漢語和習慣中國風俗後,再由母親教習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