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奇琦:構建政治哲學與政治現實的橋梁

2021-01-09 中國社會科學網
高奇琦:構建政治哲學與政治現實的橋梁

2017年02月24日 09:1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李玉

字號

內容摘要:政治哲學究竟能夠對政治現實產生什麼影響?在華東政法大學政治學研究院院長高奇琦看來,這需要在具體的政治實踐中考察。在比較中加深認識政治現象政治哲學無法通過實驗論證政治觀點,只能通過現實的觀察來發現其對政治現實的影響。建立在政治實踐基礎上的比較政治學,通過對比不同政治思想在實踐中的應用,提供了探究政治哲學對政治現實影響的可能,為政治哲學與政治現實之間搭起了理論與實踐溝通的橋梁。基於開發出更為客觀的指數系統的思考,高奇琦所帶領的研究團隊近些年致力於開發兩個政治類指數,評價國家國內治理狀況的國家治理指數(NGI)與評價國家參與全球治理狀況的全球治理指數(SPIGG)。比較政治與政治指數研究屬於政治科學範疇,它們是政治哲學伸向政治現實的橋梁。

關鍵詞:治理;高奇琦;政治哲學;政治現實;實踐;研究;政治類;需要;影響;採集

作者簡介:

  構建政治哲學與政治現實的橋梁

    ——記華東政法大學政治學研究院院長高奇琦

 

    政治哲學究竟能夠對政治現實產生什麼影響?在華東政法大學政治學研究院院長高奇琦看來,這需要在具體的政治實踐中考察。

  在比較中加深認識政治現象

  政治哲學無法通過實驗論證政治觀點,只能通過現實的觀察來發現其對政治現實的影響。建立在政治實踐基礎上的比較政治學,通過對比不同政治思想在實踐中的應用,提供了探究政治哲學對政治現實影響的可能,為政治哲學與政治現實之間搭起了理論與實踐溝通的橋梁。

  「比較是人類知識的發動機。」在高奇琦眼中,比較政治更多屬於政治科學的範疇,它提供的不是先驗知識,是從實踐中獲取的經驗,在比較中可以加深對於政治制度和政治現象的認識與了解。

  在比較政治學實際研究中,可能會碰到沒有可比性等困難,這時候就需要利用指數這一工具。指數是人類知識科學化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產物,政治類指數基於對不同國家政治數據的採集,具有鮮明特徵與可對比性。高奇琦生動地做了一個比喻,「指數好比醫院體檢的指標。病人拿著化驗後的單子找醫生,醫生會根據指標的情況對症下藥。例如,我們怎麼比較一個國家與另一個國家的社會分配呢?『基尼係數』便提供了一個參考。所以,指數可以幫助人們準確地把握目前的狀態。」

  客觀數據採集至關重要

  國際上有許多有影響的政治類指數,但基本上是由西方研究機構開發的,會存在一些歧視性評級的現象,與現實發展狀況並不相符,而我國目前尚未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政治類指數系統。基於開發出更為客觀的指數系統的思考,高奇琦所帶領的研究團隊近些年致力於開發兩個政治類指數,評價國家國內治理狀況的國家治理指數(NGI)與評價國家參與全球治理狀況的全球治理指數(SPIGG)。

  全球治理指數的開發始於2013年,在2014年首次發布了25個國家的數據和排名;國家治理指數於2015年研發啟動,並在當年底首次發布了111個國家的治理狀況數據和排名。2016年這兩個指數的樣本擴大為189個國家。在國家治理指數和全球治理指數的構建中,客觀數據的採集至關重要。

  國家治理指數是一個綜合系統

  高奇琦表示,指數並不是指標的簡單疊加,而是一個理論體系,指數開發的過程就是一個將理論與實際對接的過程。國家治理指數所代表的治理過程性理論和指數構建,不僅能夠進一步釐清國家治理的概念,而且通過該指數的描述,可以比較準確把握中國在世界各國國家治理中的位置,對中國近年來的發展成就作出客觀評價。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通過分析國家治理指數的總排名和分項排名,可以及時發現中國國家治理中存在的弱項和問題,進而為未來改革方向提供具體的思路。

  「在我們的理論框架中,國家治理指數是一個綜合系統。不同的國家在實現其治理目標的時候,應該像爬梯子一樣,一層一層來實現。」高奇琦解釋到。國家治理指數更多是指國家範圍內的治理,是一種綜合性的分析框架。國家治理指數需要從基礎、價值和可持續三個方面的指標來衡量:基礎包括設施、秩序和服務,價值包括公開、公平和公正,可持續包括效率、環保和創新。對發展中國家而言,最重要的是基礎性指標,因為這些對發展中國家的初步構建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在國家治理指數中也應更多從發展中國家角度來思考國家治理問題。

  談及未來政治學的研究,高奇琦表示自己將進一步把努力的重點放在基礎理論研究上。在他看來,政治哲學是政治學的基礎理論;比較政治與政治指數研究屬於政治科學範疇,它們是政治哲學伸向政治現實的橋梁;如果沒有比較政治和指數研究,政治哲學在政治現實中難以發揮作用,也無法檢驗觀點的正確與否。因此,中國未來的政治學研究需要在政治哲學和政治科學上共同發力。

    記者 李玉

分享到: 0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韓卓吾)

相關焦點

  • 專訪政治學者高奇琦:如何「馴服」人工智慧(下)
    華東政法大學政治學研究院院長高奇琦 中國社會科學網 資料圖依法應對「數據失重」澎湃新聞: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存在怎樣的信息安全隱患?高奇琦:人工智慧時代,信息保護會變得更為困難,「數據失重」會成為常態。
  • 高奇琦:埃及動蕩表明政治制度化應先於政治參與
    目前,埃及正在發生的一系列事件表明,政局動蕩的一個重要癥結在於埃及的低政治制度化水平高奇琦在2012年6月30日穆爾西就任埃及總統之時,西方媒體對埃及的這一政治變化讚譽有加。一些西方媒體樂觀地認為,六十年來埃及首次實現了總統的民選。而且,作為非洲和阿拉伯世界中最重要的國家,埃及的民主化無疑會對這一地區的整體民主進程產生積極影響。
  • 政治科學與政治哲學的融合
    長期以來,對於政治學研究中政治哲學與政治科學地位的爭論,主要停留在何者為優的層次上,而鮮有涉及兩者在「致用」維度上的統一關係。但是,著眼於兼具哲學與科學內涵的政治學學科體系建設,真正重要的問題或許並非在於對政治哲學與政治科學作簡單取捨或判斷何者為優,而是需要更深入地思考二者如何融合的問題。
  • 什麼是政治哲學?
    要知道「我們應該做什麼」,就必須知道什麼是正義和非正義(政治哲學),什麼是正確和錯誤(道德哲學),什麼是好和壞(社會哲學),什麼是美和醜(美學)。  在這種意義上,政治哲學是一種實踐哲學。為了使政治哲學的觀念更為清晰,我們應該對它作出明確的界定。要對政治哲學給出明確的界定,就要確定政治哲學所研究的獨特問題是什麼,而這些問題是其他實踐哲學(如道德哲學和美學)通常不會關注的。
  • 阿倫特對馬克思政治哲學的四個根本性誤解
    作為20世紀最具原創性的政治哲學家之一,阿倫特既是通過構建和區分概念,又是通過梳理和確立思想史線索來形成其思想敘事的。在阿倫特所梳理和確立的思想史線索中,馬克思是最關鍵的一個人物。阿倫特對馬克思所作出的獨特解讀,通常被人們認定為後者的政治哲學得以開顯的一個重要契機。
  • 政治哲學視域中的公共理性
    政治哲學視域中的公共理性 2018年08月31日 07:3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薛剛 字號 內容摘要:政治哲學是公共闡釋理論重要的實踐領域。
  • 耶魯政治哲學公開課
    耶魯政治哲學公開課 2015-01-21 10:23 作者:薛巍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2015年第3期
  •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政治文化(3)
    在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中國傳統文化蘊涵有「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念,和而不同的和諧思想,君輕民貴的民本主義,天下大同的社會理想,厚德載物的寬容品格等,貫穿始終的一個中心理念是「和」。2002年10月,江澤民在美國喬治·布希圖書館的演講中就談到:「兩千多年前,中國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諧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衝突。和諧以共生共存,不同以相輔相成。」
  • 《格列佛遊記》的政治哲學——勒皮他飛島的技術未來
    鑑於此,歷來不乏作家學者(如喬治·歐威爾、阿倫·布魯姆等)將他後來出版的《格列佛遊記》一併視為討論「古今問題」的嚴肅政治哲學著作進行解讀。該視域本身在西方闡釋傳統中其來有自,亞里斯多德已指出「詩比歷史更哲學」。在他看來,由於文藝作品(「詩」)敞開的是可能性世界,因而更易碰觸到普遍真理,而非囿於對個別事物的歷史敘述。於是,從古希臘開始,轉述(或曰發明)神話、故事一直是哲學以及政治探討中的慣用手法。
  • 關於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的現實思考
    習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進加強明確了方向目標、重點任務和基本遵循。中國冶金政研會原會長趙國珩結合多年的工作實踐談了關於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的現實思考。 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創新,要與黨的執政理念和工作指導思想相適應,使之跟上形勢發展變化的需要 1. 樹立與黨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相符合的理念。
  • 「太平洋大逃殺」中的政治哲學
    從思想、人性和政治哲學觀照,又會得出哪些反思?【湖湘人文讀書】公眾號特此輯錄一個特輯,一起去探秘那片暗黑之海。   這段話可以看做作者為本篇報導定下的政治哲學陳詞(statement)——我們需要提防的,不僅僅是「平庸的惡」,也會有突然光顧的「絕對的惡」。《逃殺》便是這「平庸之惡」和「絕對之惡」突然交疊而成就的惡——因為平庸之惡,絕對之惡得以肆縱;因為絕對之惡的肆無忌憚,平庸之惡更顯其惡。
  • 教育部等八部門發文,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
    近日,教育部等八部門發布《關於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意見》明確,要健全立德樹人體制機制,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識、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通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加快構建目標明確、內容完善、標準健全、運行科學、保障有力、成效顯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意見》具體有哪些內容?
  • 關於政治哲學,耶魯大學公開課講的10本偉大著作
    Smith)是美國耶魯大學政治科學阿爾弗雷德·科爾斯(Alfred Cowles)教授及布蘭福特學院前院長。他在耶魯大學講授了多年的政治哲學導論課,並將這些講稿加以編輯和修訂,收入了耶魯大學出版社一套叢書。最近,這本《耶魯大學公開課:政治哲學》中文版由後浪出版公司出版。翻書黨獲得授權,列出了斯密什教授在公開課上講解的學科經典著作。
  • 高考政治必備的哲學知識點框架
    高考政治哲學知識  唯物)辯證法  1.聯繫的普遍性和客觀性原理  【原理內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在普遍聯繫之中,沒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整個世界就是一個普遍聯繫的統一整體。事物的聯繫又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人們不能否認和割斷事物之間的客觀聯繫,也不能主觀臆造聯繫。
  • 評《〈水滸傳〉與中國古典政治哲學》
    為了讓更多喜歡《水滸傳》的讀者領會到這部名著中蘊藏著的中國古典政治哲學思想,2016年6月,由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劉小楓牽頭,在重慶大學高研院古典學中心舉辦了一場「《水滸傳》與政治哲學」研討會。
  • 吳曉明:以唯物史觀引領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構建中國特色...
    唯物史觀的創立以政治經濟學批判為前提,並通過這個前提將法、政治和觀念等上層建築的討論引入「物質的生活關係」領域。政治經濟學批判以唯物史觀為基礎,只有在這一基礎之上,經濟學的範疇、規律等才會被理解為是植根於社會現實的,是歷史地發展變化的。恩格斯不僅在這兩個方面均作出開創性貢獻,成為唯物史觀的創立者之一,而且在整個理論和實踐活動中,對唯物史觀進行了廣泛運用和深刻闡釋。
  • 以唯物史觀引領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唯物史觀的創立以政治經濟學批判為前提,並通過這個前提將法、政治和觀念等上層建築的討論引入「物質的生活關係」領域。政治經濟學批判以唯物史觀為基礎,只有在這一基礎之上,經濟學的範疇、規律等才會被理解為是植根於社會現實的,是歷史地發展變化的。恩格斯不僅在這兩個方面均作出開創性貢獻,成為唯物史觀的創立者之一,而且在整個理論和實踐活動中,對唯物史觀進行了廣泛運用和深刻闡釋。
  • 2019年度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專項課題...
    各有關單位、各課題負責人:經專家評審,省社科聯黨組研究,省哲學社會科學發展規劃領導小組審批,現將2019年度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專項課題的立項名單予以公布。
  •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哲學意義
    原標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哲學意義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總書記應對國際複雜挑戰、著眼於世界前途和人類發展提出的中國方案,不僅彰顯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時代光輝,也彰顯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澱的中國智慧,在國際社會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深刻學習領會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論述,亟須系統地闡釋其哲學意義。
  • 高考政治哲學常識:怎麼把握主觀能動性
    高考政治哲學常識:怎麼把握主觀能動性 2012-09-27 16:48 來源:新東方網整理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