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政治文化(3)

2021-01-09 搜狐網

  二是邪教、偽教的影響力。近幾年來,有些人甚至少數領導幹部,不信科學信迷信,不信馬列信邪教,以至出現了法輪功事件。這事件的深層次原因就是一些群眾、包括少數黨員幹部政治信仰、信念的淡漠、迷失。國家不幹涉公民的宗教信仰,但中國共產黨不允許黨員信仰宗教,這二者是並行不悖的。

從信仰的不同種類來看,如果說宗教信仰是私人的事情,那麼政治信仰則不完全是私人的事情。宗教信仰主要在個人生活信仰中起作用,但政治信仰卻主要是在公共生活信仰中起作用。如果說個人的信仰是私人的事情,那麼共同的信仰則具有公共性。一個社會中有許許多多的人信仰一種共同的東西,並按共同的要求來行動,而這個行動如果一旦與社會公眾利益衝突,或者乾脆與國家作對時,那麼為國家所不容。當代世界各國取締邪教的做法就是例證。共同的信仰和崇高的理想是維護政治穩定和社會安定的強大的精神力量。如果動搖了科學的信仰和崇高理想,民心就會渙散,社會就會動蕩,國家就會分裂,。

  三是權威轉型的社會危機。政治權威的轉型往往會引發合法性危機。現代化促使人們的政治意識不斷覺醒,以世襲權威或以個人魅力為基礎的合法性已不再被民眾尤其是青年一代所認可。人們要求現代合法性應滿足兩項條件:一是統治須以獲得公民的同意為前提;二是統治者必須做出政績。但處於社會過渡期的發展中國家,政治體制不完善,利益分配不公平,統治者很難很好地滿足這兩項條件,這無疑會導致人們對統治者的不滿和疏遠,甚至以非法抗爭手段挑戰政治權威,這就會嚴重動搖社會穩定的根基。中國共產黨是靠浴血奮戰,奪取政權而建立權威的,但「黨的執政地位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一勞永逸的」[9]。隨著形勢的變化,執政合法性的基礎也發生了一些變化,政治的權威性在一定程度上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同時,貪汙腐敗、社會不公等現象的大量存在,也使權威受到挑戰,這些都一定程度地降低了人們對權威的信任,所以,中共提出了要加強執政能力的建設,提出了要科學、民主、依法執政,以加強政治的權威性。就如十六屆六中全會所強調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關鍵在黨」[5]。

  第三,培育參與型的公民文化。公民文化實質體現為具有一國國籍的人們在憲法和法律的匡約下所形成的權利與義務並行不悖的理性自覺和行為取向。公民文化是處於現代化過程中的政治文化,它是本國政治歷史和社會結構的反映。阿爾蒙德與維爾巴主編的《公民文化――五國的政治態度和民主》一書認為,根據一國人民對政治系統和自身的態度,可以劃分出三種類型的政治文化:地域性政治文化、依附性政治文化、參與性政治文化。實際上公民文化都是混合型,只是在混合型中哪一種類型更佔主導地位。中國受幾千年封建主義的影響,依附型的色彩更濃。在發展民主政治的今天,在建設和諧社會的今天,要盡力培育參與型的政治文化。參與型政治文化,就是社會成員對整體的制度、對政治制度的輸入部分和輸出部分均表現出明確的取向。同時,個人在政體中傾向於一種自我活動者的角色;個人對這種角色的情感取向和評價取向,可能接受也可能反對[8](P91)。

  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政治參與總體水平仍然較低。一是我國公民參與的主動性和自覺性較低。有相當數量公民的政治參與是動員參與型或消極參與型。二是我國公民政治參與的理性化程度較低。有的公民政治參與不是基於公民的政治責任感,不是出於對權利和義務有機統一的認識,不是出於對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考慮,而是憑一時的熱情或衝動,有的甚至是為了發洩自己心中的不滿,因而,政治參與缺乏理智性。亨廷頓曾說:「現代國家與傳統國家的最大區別,在於人民在大規模的政治單元中參與政治和受到政治影響的程度擴大。」[10](P34)如果現代化從經濟上來說是提高公民的生活水平,那麼,從政治上來說則是提高他們的參政興趣和能力。

  當然,公民政治參與的幅度與深度要伴隨民主政治發展水平的變化而變化,它應是在有序性、制度化的基礎上的參與。否則,就會表現為一種畸型的政治狂熱。也就是說,培育參與型的公民文化必須是適度的、與之相匹配的。參與期望值過高易產生不安定因素,因為過高的期望一旦得不到相應滿足,人們就會產生挫折感、產生不滿、甚至產生對立情緒,極易採取過激行為,破壞社會秩序。發展中國家的政治體制往往缺乏足夠的應變能力和自我調節機制,政治體系可能陷入被動,危及社會穩定與和諧。所以要提高中國公民政治參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育與民主政治發展水平相匹配的參與型的公民文化。

  第四,弘揚傳統政治文化中有利於社會和諧的內容。觀今宜鑑古,無古不成今。中國傳統政治文化是當代中國政治文化的根基。在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中國傳統文化蘊涵有「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念,和而不同的和諧思想,君輕民貴的民本主義,天下大同的社會理想,厚德載物的寬容品格等,貫穿始終的一個中心理念是「和」。2002年10月,江澤民在美國喬治·布希圖書館的演講中就談到:「兩千多年前,中國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諧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衝突。和諧以共生共存,不同以相輔相成。」胡錦濤也曾說「我國歷史上就產生了不少有關社會和諧的思想。比如,孔子說過『和為貴』;墨子提出了『兼相愛』、『愛無差等』的理想社會方案;孟子描繪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會狀態;《禮記·禮運》中描繪了『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這樣一種理想社會;太平天國運動的領袖洪秀全提出要建立『務使天下共享』,『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社會;康有為在《大同書》中提出要建立一個『人人相親,人人平等,天下為公』的理想社會。」[2]人類政治生活中之所以要特別強調「和」,因為如果沒有「和」,不同階層、不同信仰、不同傳統的人是不可能在一起和睦共處的。更精妙的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強調「和而不同」的「和」的同時,承認「有異」,在「異」的基礎上形成「和」,強調多元共處。

  當今要構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強調「和而不同」極具現實意義。表現在國家關係上,就是倡導「協和萬邦」的理念,強調國家之間應當和平相處、和睦善鄰,國際爭端要和平協商、和平解決;表現在各種文明的關係上,主張善解能容、彼此尊重;表現在各種利益關係上,就是強調公正平等、友善兼顧;表現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上,就是強調尊重信任、和睦相親;表現在社會文化上,就是倡導和諧理念,培育和諧精神。這就是說,「和」是一種有機的契合,是一種境界。當然,我們在傳承傳統政治文化時,應有理性的、科學的態度,棄其糟粕,汲其精華,為構建和諧社會服務。

  第五,大膽地吸收和借鑑西方政治文化中一切有益的文明成果。當今時代是全球化的時代,全球化不是一個純粹的經濟現象,而是一個包括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各個領域的全方位的歷史進程。它作為一種歷史進程,始終伴有文化滲透、價值變遷、制度移植等內容。在這個歷程中,西方政治文化對中國傳統政治文化會產生強大的衝擊,傳播著西式的政治理念和價值原則,擴散著西式政治發展道路的示範效應,加劇了中西方政治文化的衝突。正如亨廷頓所說:「對一個傳統社會的穩定來說,構成主要威脅的並非來自外國軍隊的侵略,而是來自外國觀念的輸入」[10](P38)。

  但我們更要強調的是,我們要以開放、自信的心態來對待西方政治文化。人類文明史證明,一個民族國家的文化或是意識形態愈是具有包容性和整合力,它就愈是豐富博大、歷久彌新。中華文明在其發展過程中,也曾有過外來文化的影響,但外來影響並沒有隔斷自己的發展道路,也沒有改變自己的方向,而是被中華文明吸收融合,仍保持了一以貫之的主流傳統。我們要以海納百川、熔鑄萬物的廣闊胸懷,大膽地吸收和借鑑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應該說,全球化為中國政治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政治文化資源,也為各國政治文化互補、交融提供了平臺和條件。西方文化中包含的科學精神、民主思想、法治觀念、人權理論,以及自由意識、公共意識、市場意識等,正是中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所必需的,我們要像列寧所說的那樣:「必須取得資本主義遺留下來的全部文化,並且用它來建設社會主義」。

  當然,我們必須理性地借鑑西方政治文化,與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相結合,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對中國政治文化進行大膽而合理的改造,注重培育新型的政治文化因子,為現代政治文化的建立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總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政治文化是艱難而漫長的過程。這個過程與和諧社會的構建過程是相伴始終的,是互相推動的過程。和諧社會的構建會推動和諧社會政治文化的形成,而政治文化的構建與培育更能推進和諧社會的構建。在大力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諧文化的今天,積極構建和諧社會的政治文化具有極其重要的積極作用。

  註:本文為江西省社會科學「十五」規劃課題「當代中國的政治文明與社會穩定的研究」(編號05KS17)的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1、馬慶鈺.告別西西弗斯——中國政治文化分析與展望[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2、胡錦濤.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R].人民日報,2005-06-27(1).3、羅素.權力論[M].北京:東方出版社,1988.4、王仲田.政治學導論[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7.5、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06-10-19(1).6、張月明,姜琦.政壇10年風雲——俄羅斯與東歐國家政黨研究[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7、西方思想寶庫[G].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8.8、王樂理.政治文化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9、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N].人民日報,2004-09-27(1).10、[美]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聯書店,1988.

  作者簡介:

  郭榮華(1964-),江西南昌人,江西師範大學教授。

  賀瑞虎(1965-),江西蓮花人,中共江西上饒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副教授。

  (文章僅供學術交流,文中包含的立場、觀點純屬作者個人所持,不代表人民網立場)

(責任編輯:梅智敏)

相關焦點

  •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中的意識形態問題研究」課題進展匯報
    本部分研究的重點問題包括: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意識形態的內涵和特徵、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意識形態的理論基點、價值目標和時代要求、當代中國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程中突出矛盾和問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意識形態的原則方向和基本思考、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意識形態發展的保障制度和創新的實現機制、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意識形態建設的根本措施和具體途徑等;  第四個子課題為加強黨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意識形態的領導研究
  • 王東勝: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對構建和諧社會的啟示
    原標題: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對構建和諧社會的啟示   21世紀以來,我們黨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全局出發,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既是現實社會的需要,也有其重要的理論背景。
  •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程中的思想道德與和諧倫理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中國共產黨新聞 >> 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 >> 成果選介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程中的思想道德與和諧倫理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樊和平  2011年05月09日14:04
  • 常識判斷之政治常識第三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內容 1.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概述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包括社會關係的和諧及人與自然的和諧兩個方面,但主要是指社會關係的和諧。 2.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原則 第一,必須把握和諧社會的社會主義方向。 第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要做到「三個文明」共建。
  • 佛教的和諧思想及其服務於和諧社會的途徑
    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出了深刻理論闡述和重大戰略部署,得到了包括信教群眾在內的全國人民的衷心擁護。中央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和需要,提出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英明執政理念,是黨和政府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認識的新發展,把「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作為和諧社會的核心內容。表達了全國人民對理想生活和美好社會的願望和追求,順民心,合民意。
  •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社會有機體與社會結構
    將馬克思的社會有機體理論用於指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就應該看到人民群眾作為社會活動的主體,對於推進社會有機體進步的作用。人民群眾既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踐者,同時也是和諧社會的受惠者。重視人民群眾的歷史作用既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根本前提,又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最終目的。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社會形態和基本特徵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科學內涵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總結中國長期社會主義建設歷史經驗,開闢的一條由一個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農業大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路徑和航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載體,是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在當代中國的體制模式,是社會主義社會形態在當代中國的具體體現。
  • 十、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優越性——關於發展社會主義...
    要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自信,增強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信心和決心。   2.發展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   一個國家的政治制度決定於這個國家的經濟社會基礎,同時又反作用於這個國家的經濟社會基礎,乃至於起到決定性作用。
  • 法律移植與和諧刑法的構建
    15:54:26 | 來源:中國法院網 | 作者:陳國利   內容提要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命題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科學內涵
    黨的十八大報告第五部分專門論述了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和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問題。一個國家選擇什麼樣的政治發展道路,關係其民主政治建設的走向,關係其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國家政權的穩固。中國共產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和時代特徵相結合,在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實踐中,走出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
  • 政治關鍵詞·社會主義改造|中國何時進入社會主義社會?
    【編者按】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這是我國政治生活中的大事。政治是理解現代國家的鑰匙,也是深刻理解日常生活實踐的知識和素養。值此新中國成立70周年到來之際,繼今年全國兩會期間首度開設「政治關鍵詞」專欄之後,澎湃新聞再度和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上海市政治學會聯合推出這一專欄,旨在通過解釋新聞與生活中的政治關鍵詞,普及政治學常識。
  •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新時代文化建設
    黨的十八大從國家、社會、大眾三個層面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指導,弘揚傳統文化,傳承紅色基因,創新時代內涵,鑄就了堅定文化自信的根基,成為新時代文化建設的靈魂,集中體現了文化建設在國家層面的遠大目標、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和大眾層面的行為準則。
  • 2014考研政治考前重點試題
    「有機統一」表現在( )  A.和諧社會建設不斷為「三個文明」建設創造有利的社會條件  B.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不斷加強和諧社會建設的政治保障  C.發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不斷增強和諧社會的物質基礎  D.發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不斷鞏固和諧社會的精神支撐18.教育是民族振興大計,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優先發展教育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 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徵程
    ■社會治理體系更加完善,民主法治建設、平安建設成效明顯■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全面從嚴治黨取得重大成果■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開局良好,成渝地區發展駛入快車道當前,全市政治生態持續向好,幹部群眾精神面貌持續向上,高質量發展動能持續增強,社會和諧穩定局面持續鞏固,「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總體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為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徵程奠定了堅實基礎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比較優勢
    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主義在中國經歷了長達68年的不斷發展和進化,形成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政治制度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獨特性源於中國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積澱、獨特的國情基礎、獨特的發展道路,其核心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人民主體地位,體現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軍事、外交等方方面面。
  •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
    全黨要更加自覺地堅持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堅決反對一切削弱、歪曲、否定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言行;更加自覺地維護人民利益,堅決反對一切損害人民利益、脫離群眾的行為;更加自覺地投身改革創新時代潮流,堅決破除一切頑瘴痼疾;更加自覺地維護我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堅決反對一切分裂祖國、破壞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穩定的行為;更加自覺地防範各種風險,堅決戰勝一切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領域和自然界出現的困難和挑戰
  • 趙月枝|社會主義跨文化傳播政治經濟學:理論與現實
    今天,作為文化領域「不忘初心」的體現,「重返『人民文藝』」已然成為時代新聲。要深化馬克思主義傳播政治經濟研究的文化內涵,就需要在思想和價值觀層面理解「文化」在「信息、傳播和文化」相互構建的「三元一體」結構中的基礎性地位和作為「身份認同、意義、尊嚴和社會創新源泉」的關鍵角色。
  • 趙月枝 | 社會主義跨文化傳播政治經濟學:理論與現實
    今天,作為文化領域「不忘初心」的體現,「重返『人民文藝』」已然成為時代新聲。要深化馬克思主義傳播政治經濟研究的文化內涵,就需要在思想和價值觀層面理解「文化」在「信息、傳播和文化」相互構建的「三元一體」結構中的基礎性地位和作為「身份認同、意義、尊嚴和社會創新源泉」的關鍵角色。
  • 協商民主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獨特優勢
    構建程序合理、環節完整的協商體系是新時代的客觀要求 黨的十九大作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的重大判斷。隨著人民生活從短缺到溫飽再到總體上實現小康,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也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
  • 羅幹廣東考察強調維護社會穩定構建和諧社會
    羅幹又說,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後,廣東提出了建設經濟強省、文化大省、法治社會、和諧廣東,實現富裕安康的發展思路和許多重要舉措。這反映了廣東對堅持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更自覺的行動;也反映了廣東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精神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