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中的意識形態問題研究」課題進展匯報

2020-12-04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 >> 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 >> 成果選介 >> 重大項目動態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中的意識形態問題研究」課題進展匯報

北京大學  楊河  2011年05月15日10:49  

  由我任首席專家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中的意識形態問題研究」於2006年11月批准立項,至今已有半年多的時間。自課題立項以來,課題組按照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的要求,認真準備,精心組織,周密部署,按立項規劃和課題設計的計劃開展了課題研究工作,目前已經取得初步進展。現將課題的組織準備、實施進展情況以及下一步的研究思路作一匯報,請批評指導。

  一、課題的進展情況

  本課題在立項前已經有初步的研究積累,形成了比較紮實的研究基礎。2006年上半年,受中宣部、教育部委託,由我主持的北京大學課題調研組在高校大學生中進行了關於意識形態問題的調研,撰寫和提交了詳細的調研報告,為本課題的立項和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礎。課題立項以來,首席專家召集課題組主要負責人和核心研究人員對如何開展課題研究、研究的重點及實施方法路徑進行了三次集中的討論。按項目評審專家組的意見和建議,我們對課題設計進一步深入考慮,修改和細化了研究規劃,確定了研究的側重點和著力點,明確了課題分工。具體來說,我們集中開展了以下幾項工作:

  (一)進一步明確研究思路。2006年12月,課題組在北大黨委辦公樓召開課題研究商談會,結合評審專家組的意見對原有課題設計進行了修改和調整,對研究重點、基本思路和方法進行了規劃和設計。課題組將在轉換和完善研究思路的基礎上將課題研究定位在瞄準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上,發揮研究優勢,集中攻關突破。課題研究將針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過程中意識形態領域的矛盾和問題,著重突出理論研究、經驗研究、實踐研究和對策研究,提出有針對性、可行性和操作性的建議,凸顯研究的思想性、實效性和指導性,提高研究成果的應用意識、服務意識和轉化意識。

  2007年2月,課題組召開商討會,研究細化和深化課題設計。在本課題既有研究的基礎上,結合著國內外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結合著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推進,結合學術界關於和諧社會與意識形態問題研究的新動向、新成果,課題組對子課題研究進一步細化和深化,部分課題進行了寫作論證,使研究更加完善和充分,特別側重加強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程中意識形態的屬性、內涵、地位以及黨對意識形態建設的領導等問題的研究。目前的課題研究劃分為理論研究、歷史研究、現實研究和對策研究,每部分都基本上列出了研究的重點和難點,設定了研究總綱,部分子課題已擬訂具體撰寫提綱。經過初步調整後的研究框架分為四個子課題:

  第一個子課題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意識形態建設的理論研究,本子課題將側重對古今中外意識形態建設的有關重大理論進行總括性梳理,重點突出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的探究、考察和分析,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意識形態問題進行理論把脈。這一部分研究的主要問題包括意識形態概念的起源和發展、意識形態理論的源流和體系(西方社會意識形態理論、中國意識形態學說、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意識形態的理論基礎等;

  第二個子課題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的歷史和經驗研究。本子課題重點對國際工運史上社會主義國家意識形態建設的成敗得失進行研究,重點是總結歷史經驗,發掘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的基本規律。該部分研究的重點問題包括:十九世紀國際工運中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奠基和創造、前蘇聯和東歐國家意識形態建設的經驗和教訓、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中意識形態建設的基本經驗、社會主義國家意識形態建設和發展的基本規律、當今世界非社會主義國家意識形態建設經驗的比較和借鑑等;

  第三個子課題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意識形態的新問題和新情況研究。本子課題結合著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程中我國意識形態領域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重點對意識形態建設中出現的重點、難點、熱點和焦點問題進行研究。本部分的要務是要聚焦在解決「建設一個什麼樣的意識形態」的問題,通過對意識形態建設領域出現的問題、矛盾、衝突乃至裂變等各種現象的深入分析,尋找解決問題的路徑,因此應適當開展有針對性的調研,撰寫出集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於一體的諮詢報告。本部分研究的重點問題包括: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意識形態的內涵和特徵、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意識形態的理論基點、價值目標和時代要求、當代中國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程中突出矛盾和問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意識形態的原則方向和基本思考、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意識形態發展的保障制度和創新的實現機制、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意識形態建設的根本措施和具體途徑等;

  第四個子課題為加強黨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意識形態的領導研究。本子課題要提出並側重研究加強中國共產黨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意識形態中的地位和作用問題、結合著時代與任務的變化,突出研究如何增強黨駕馭和領導意識形態建設的能力,如何提高黨對意識形態的管理和領導能力,為改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意識形態領域的面貌、創造和諧、安定、文明、有序的意識形態提供思路。本部分要側重的主要問題由黨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意識形態中的地位和作用問題、加強黨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意識形態領導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問題、黨領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意識形態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黨領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意識形態的制度與機制保障、加強黨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意識形態領導的具體思路和途徑。

  (二)調整和充實了研究力量。結合參研人員的特長和研究基礎,進一步設計和規劃了某些子課題的分工和落實情況。該課題採取子課題雙負責、專項研究專人負責制,聘請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中山大學等單位的專家擔任子課題負責人並親自負責專題研究。在人員配備上,採取「老中青」結合、校內外結合、多學科結合的思路,增強研究力量,擴大研究覆蓋面,注重通過課題研究「帶隊伍,出人才」,在發揮資深老專家作用的同時請年輕且研有專長的研究人員參與到負責工作中來,充分發揮他們目光敏銳、思路敏捷、工作熱情高、科研投入勁頭足的優勢,通過「傳、幫、帶」的合作研究和共同攻關達到研究出精品,課題育人才的目的。通過組織和協商,目前已經有來自北京大學哲學系、馬克思主義學院等單位的一些骨幹研究力量被吸收和補充到課題研究中來,參與專題研究。具體隊伍配備情況是:第一個子課題的負責人和參研人員有楊河、候惠勤、楊學功;第二個子課題的負責人和參研人員有曹昌盛、夏文斌、宇文利;第三個子課題的負責人和參研人員有鄭永廷、祖嘉合、秦維紅、劉軍;第四個子課題負責人和參研人員有趙存生、夏學鑾、魏波。

  (三)充實和準備了研究材料。課題組自從批准立項之日起,就著手進行課題研究的資料準備和收集工作。到目前為止,結合課題的內容和要求,各子課題一方面按既有研究思路不斷充實和豐富研究資料,購置了相關圖書資料,複印和收集了已出版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密切關注國內外對本課題研究及相關研究的最新進展,盡力使課題研究能夠在立足現實、把握前沿的基礎上順利開展。當前,多數子課題組的成員都已進入資料整理和分析階段,有些已經整理了相關課題的研究綜述、前沿分析報告等。

  二、主要階段性成果及反響

  立項以來,各子課題研究人員在進一步設計研究思路、明確研究重點的基礎上,通過對已有研究的梳理考察,結合著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過程中意識形態建設方面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展開了初步研究,目前已經取得了一些階段性成果,有的在學術界和思想界引起了較大反響。

  本課題已取得的成果主要有:楊河撰寫的《馬克思主義關於意識形態的理論與實踐》,侯惠勤撰寫的《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人文精神》(《理論視野》2007年第1期)、《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是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之根本》(載《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7年第3期)、趙存生撰寫的《熔鑄和諧中國之魂——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載《人民日報》)、曹長盛撰寫的《論民主社會主義的思想理論淵源——兼談「馬克思主義的正統」問題》(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7年第3期)、宇文利撰寫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著力點》(載《中國教育報》2007年3月8日)、張毅翔撰寫的《論新時期加強黨的領導》(載《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7年第4期)等。在這些文章中,有3篇被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轉載,有1篇被《新華文摘》轉載,這些文章在當前我國思想界特別是在意識形態領域引起了比較大的反響。文章發表後,被同行專家所關注,也被研究者引用。

  三、下一步的研究思路和工作方案

  本季度是課題批准立項後的第一季度,課題組按照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的要求和評審專家組的意見,重點就課題的開展進行了必要的調整和較為充分的準備工作,為下一步課題的順利開展提供條件和保障。接下來,課題組將協調和組織好研究力量,抓緊時間,集中精力對課題開展全方位、實質性研究,研究的進展和成果將及時上報。

  課題組對課題下一步的研究計劃進行了安排和協調,將於2007年下半年召集一次專家諮詢會和1-2次課題研究會,研討會以課題組成員為主,邀請國內專家和資深學者就本課題的研究和實施提出意見和建議,同時就研究中的問題交換意見,交流信息,加強磋商,推進研究順利進展。在此基礎上,課題組初步定於2008年5月召開一次專題研討會,就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構中意識形態領域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研討,會議面向全國邀請同行專家與會進行研討和指導。在此期間,各子課題研究將得到順利推進,研究成果也將陸續發表出來。

  在協調研究進程後,課題組目前正在進行調研點的徵集和調研問題的設計,預計將於2008年下半年集中力量開展調研工作,屆時將促使理論研究和調查研究進一步結合,對提高研究水平起到保障和促進作用。

  四、加強研究的幾點思考

  為進一步加強課題研究,促使本項目成為「出成果、出人才、出經驗」的優秀項目,課題組將會在以下幾個方面切實加強,力爭推出有重大影響的科研成果。

  第一,站在高端,立足前沿,爭創精品

  關於意識形態問題的研究,目前在國內外學術界已有積累。但如何加強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進程中的意識形態,則是一個具有鮮明針對性和現實意義的重大課題。本課題本著講政治、講立場的原則,從保障和維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穩定、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高度,站在政治發展的高端和學術研究的前沿,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腳踏實地開展研究,力爭創造精品成果。

  第二,增強服務意識,促進研究成果的應用和轉化

  理論研究最深刻的魅力在於能夠發揮出理論武器和思想指導的作用。本課題在下一步研究中將更加注重科研成果的應用和轉化。課題組計劃和有關黨政宣傳部分開展適度合作,通過調查研究和實地考察,從現實中發現問題,到現實中解決問題,力爭把科研成果最大限度地應用到指導實際工作中。同時將進一步做好安排籌劃,從應用角度提供更富有針對性和參考價值的諮詢報告和調研報告,力爭為有關部分的科學決策提供可行的諮詢服務。

  第三、加強監督和保障工作,規範學術成果

  針對第一季度研究中出現的問題,課題組將加強課題的研究管理工作,重點加強對研究進程的監督和對科研成果的管理。目前,課題組已經完善了課題研究的檔案制度,建立健全了科研統計、上報和獎懲制度,規範了科研經費使用制度。課題首席專家日前已獲準招聘1名專職博士後研究人員充實到研究隊伍中來,承擔研究任務,協助研究管理,保障研究的順利進行。

(責任編輯:高巍)

相關焦點

  •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程中的思想道德與和諧倫理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中國共產黨新聞 >> 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 >> 成果選介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程中的思想道德與和諧倫理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樊和平  2011年05月09日14:04
  •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政治文化(3)
    [2]人類政治生活中之所以要特別強調「和」,因為如果沒有「和」,不同階層、不同信仰、不同傳統的人是不可能在一起和睦共處的。更精妙的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強調「和而不同」的「和」的同時,承認「有異」,在「異」的基礎上形成「和」,強調多元共處。  當今要構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強調「和而不同」極具現實意義。
  • 重大招標項目《和諧社會建設中的利益衝突及其法律調整研究》進展...
    中國共產黨新聞 >> 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 >> 成果選介 >> 重大項目動態 重大招標項目《和諧社會建設中的利益衝突及其法律調整研究》進展綜述   2011年05月15日10:16
  • 倫理道德與大眾意識形態領域的「中國問題」
    兩部報告以國家哲學社會科學首批重大招標課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程中的思想道德與和諧倫理的理論與實踐研究」、2006年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重大委託項目,「當前我國思想、道德、文化多元、多樣、多變的特點和規律的研究」兩大課題研究為依託,集中呈現了歷時五年,在對江蘇、廣東、廣西、新疆四省(區),政府公務員、企業家與企業員工、青少年等六大群體「萬人大調查」基礎上,所取得的學術成果,包括了十三份倫理道德狀況報告和二十三份大眾意識形態狀況報告
  • 深刻把握新時代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科學內涵
    「幾乎沒有一個社會研究領域像意識形態理論那樣激動人心、意義重大,同時也幾乎沒有一個社會研究領域像意識形態理論所標識的那個領域那樣充滿爭議和論爭。在一定程度上說,意識形態研究的爭議特點是『意識形態』這個術語的歷史產物。」[⑦]意識形態既具有歷史的依賴性,又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作為一種文化觀念的「意識形態」,社會生活中人們對它的認識、理解或看法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有所不同的。
  • ...院院長王永貴: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
    ,高度評價馬克思主義的真理魅力和思想力量;三是聚焦慶祝改革開放40年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問題進行一系列研究,進一步總結改革開放40年的歷史經驗,展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光明前景;四是深入開展新時代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研究。
  • 王東勝: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對構建和諧社會的啟示
    原標題: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對構建和諧社會的啟示   21世紀以來,我們黨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全局出發,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既是現實社會的需要,也有其重要的理論背景。
  • 羅幹廣東考察強調維護社會穩定構建和諧社會
    羅幹又說,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後,廣東提出了建設經濟強省、文化大省、法治社會、和諧廣東,實現富裕安康的發展思路和許多重要舉措。這反映了廣東對堅持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更自覺的行動;也反映了廣東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精神風貌。
  • 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發表的重要講話中提出,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是全黨特別是宣傳思想戰線必須擔負起的一個戰略任務。這是根據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所提出的新時代命題,具有重大思想意義。
  • 維護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安全的四個關鍵
    一、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面臨的挑戰依然嚴峻意識形態領域是政治安全的前沿陣地,意識形態鬥爭是沒有硝煙、撲朔迷離的暗戰。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緊密聯結在一起,不同思想意識、政治理念、價值觀念相互交流、交融、交鋒,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面臨嚴峻挑戰。1.西方發達國家把意識形態爭奪戰作為實現其國家利益的重要手段。
  • 著力解決高校意識形態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高校作為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肩負著學習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務。做好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關鍵在於建設一支信念堅定、數量充足、結構合理、能力突出、勇於擔當的高素質意識形態工作隊伍。
  • 新時代黨的意識形態話語權建設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摘要〕意識形態話語權建設是當代中國意識形態研究和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研究領域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但現有的研究成果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環節,主要體現在對作為意識形態話語權建設關鍵環節的意識形態話語能力建設問題的研究缺乏更為集中、系統和深入的研究,這也成為當前意識形態話語權建設問題研究亟待突破和加以深入探討的課題。
  • 內蒙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基地2016年年會在內民大舉行
    9月21日,內蒙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基地2016年年會在內蒙古民族大學舉行。年會由內蒙古民族大學、內蒙古師範大學、通遼市委宣傳部主辦,內蒙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基地承辦。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宣傳部部長助理鍾君講話。
  • 為了人類健康與社會和諧——記北京科興生物製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尹...
    4月24日,尹衛東親自到中關村管委會向領導匯報,遞交了給北京市長的申請報告。4月28日,科技部將北京科興提出的「SARS滅活疫苗」研究課題立項。5月9日,該課題被科技部正式列入國家「863」重大計劃項目。
  • 佛教的和諧思想及其服務於和諧社會的途徑
    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出了深刻理論闡述和重大戰略部署,得到了包括信教群眾在內的全國人民的衷心擁護。中央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和需要,提出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英明執政理念,是黨和政府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認識的新發展,把「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作為和諧社會的核心內容。表達了全國人民對理想生活和美好社會的願望和追求,順民心,合民意。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 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徵程
    ■全面從嚴治黨取得重大成果■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開局良好,成渝地區發展駛入快車道當前,全市政治生態持續向好,幹部群眾精神面貌持續向上,高質量發展動能持續增強,社會和諧穩定局面持續鞏固,「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總體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為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徵程奠定了堅實基礎。
  • 銅陵市英語教育教學研究課題匯報展示活動舉行
    為進一步推動我市英語教育教學課題研究工作的開展,加強交流學習,以研促教,更好地提升廣大英語教師的專業水平,月7日,全市英語教育教學研究課題匯報展示活動在第十中學舉行。全市共100餘名中小學英語教師參加了本次活動。
  • 社會研究和問題意識
    社會科學研究的「問題」或「真問題」,主要有以下四類:首先,所研究的問題在現有的「知識庫存」中還無法找到,是「史無前例」、「填補空白」、開創性的。這樣的研究課題在我國社會轉型過程中特別多。當一種社會結構被另外一種社會結構所替代時,會產生很多需要研究的問題。當然,有些研究課題放在人類整個「知識庫存」中也許不是問題,但是社會科學還不能成為具有高度「普適性」的、「放之四海皆準」的社會理論。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社會形態和基本特徵
    作者:東北師範大學毛澤東思想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鄭德榮;肇慶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副教授 梁繼超  道路問題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根本問題,道路選擇正確與否,直接關係到革命和建設事業的成敗。
  •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
    思想文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加強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黨的理論創新全面推進,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更加鮮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深入人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廣泛弘揚,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紮實開展。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不斷提高,文藝創作持續繁榮,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蓬勃發展,網際網路建設管理運用不斷完善,全民健身和競技體育全面發展。